03.03 《道德經》裡的道是什麼,德是什麼?

垂客


先說答案

道,萬物之宗,倫理之宗,造化之宗。

德,萬物之府。

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乃天地相合而生,而未有天地之前,宇宙充滿了虛漠鴻蒙之氣,這種沖虛之氣為天地萬物之始。

而這種虛漠鴻蒙的沖虛之氣,便是由道而生的。

那麼道又是從何而來?

道無形無物,無名無狀,無物可生道。

道就是萬物最原初的宗始,所以說道是萬物之宗。

道生天地,同時還要給天地萬物設定運行的法則和秩序,我們稱之為倫理。萬物不倫則不類,無理則無序,無序則亂,亂則亡。所以萬物不僅在形質上以道為宗,在倫理上也要以道為宗。

道生萬物,再給萬物配上一套天然自帶的倫理,那麼是誰推動萬物生生不息的演化呢?誰給這樣的演化提供動力呢?還是道。道是萬千造化之宗。

所以說,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孰子,象帝之先。”

道為萬物之宗,那麼道如何作用於萬物呢?

這就需要德來蓄養,這就是以德府之。

府者,蓄也,養也,容也,成也。

萬物合道以積德,積德而養正,正則能長久。

萬物離道則失德,失德則不能養正,不正則病,病久則亡。

道德

道為根,德為本,萬物為末,離道德萬物不生,不成。

根生本,本生末,根本牢固則物可長久,根本不固則必然早亡。

故昌盛者,不失根本,尊道貴德;敗亡者,先失根本,離道敗德。


平凡2850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就是宇宙本體,代表著普遍性、無限性,“德”就是萬物自體,代表著具體性、有限性。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指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01

這裡,老子所說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意思正是說,“上德”合於宇宙大“道”,因而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

或者說,“上德”像“道”那樣,超越了善惡的區別,一切聽任萬物自我化育、自然發展,因而這才是最崇高的德行,也就是“上德”。

而“下德”,代表著萬事萬物的具體性、規定性、有限性,是萬物之所以成為萬物的本質所在。世俗成見之“德”,因為囿於仁義禮節,執著於“善”,或者說,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丟棄了“道”化生萬物、無善無惡的本體,因而是“無德”的。

02

也就是說,“上德”是與“道”合一的,因而,不囿於世俗成見之“德”,但卻是最為崇高的德行,這也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含義。

而“下德”是由“道”派生的具體存在,必然與普遍、無限的“道”不可同日而語,因而,雖然“下德”看起來時時以仁義禮節自居,好像是“不失德”的樣子,但卻是最沒有德行的,這也就是“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的含義。

在老子看來,作為萬物之母的“道”,是無善無惡、順任自然的,是屬“天”的;而“德”“仁”“義”“禮”,都是屬“人”的,是人為的,因為囿於世俗成見之“善”,偏離了宇宙大“道”無善無惡、超越善惡的本質,因而是不值得稱道的,所以老子才會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03

從“道”到“德”,再到“仁”,再到“義”,再到“禮”,可以比喻為每況愈下、一代不如一代。

這裡,並不是說老子反對“德”“仁”“義”“禮”關於“至善”的主張,而是說,因為“德”“仁”“義”“禮”出於人為,違反了宇宙大“道”順任自然的特質,同時,也無法盡顯宇宙大“道”的普遍性、無限性,因而,“德”“仁”“義”“禮”才不被老子所看好。

總之,老子關於“道”與“德”的關係,可以理解為母與子的關係:“道”為母,“德”為子。“道”為最高本體,“德”為萬物自體。上德之人,不以“德”名自居,而是與“道”為一;下德之人,常以“德”名自居,卻與“道”漸行漸遠。


紫天雲


道,就是沒有辦法定義沒有辦法形容沒有辦法描繪,但是又無處不在,所有人都賴以生存的那個();

德,是道的繼承者,德是道的體,道是德的基,德可以展現出來,德可以溝通天地萬物的心願,因為天地萬物都由道所生,由德所化,但德不能代替道;

名,是萬物由道創生之後,由於各自稟賦的不同的德,就用名加以區分,名說明了事物各自的功用;

萬物一旦有名了,就有了正名和不正名的區別;

萬物一旦有德了,就有了有德和無德的區別。

所以德、名只是有用之用,而道是無用之用。

有人問什麼是“一”?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是本源,一是對本源的觀察和概括,可以稱為法、法則。道的本源是虛無,其形冥冥。道生法,由道創生的萬物都依據某種法則,或生或死,法則就是“一”;

因為有了法則的存在,那麼就有了生與死,陰與陽,恩與害,禍與福,這就是陰陽以“二”分;

有了生與死,陰與陽,這些只能描述靜止不動的世界,但世界是不斷變化的,所以就引入了“變化”的概念,即生可以變死,陰可以變陽,反之亦然,這就是“三”;由於確定了一、二、三,所以我們可以用整個“道”的體系去認知世界,描述世界,這就是“三生萬物”。

我說的這些道理,其實說透了很好理解。《道德經》並不玄虛。


談者無語


《道德經》裡的道表示規律,德表示遵循規律所採取的行動。

老子的道,包括了一切自然的,社會的所有規律,具體來說,指的就是易經中記錄的東西。孔子曾再三問道於老子,並說明問的就是易經,之後孔子研易,雖所得不多,但已能認知大道理,寫出了“易與天地準,易能彌綸天地之道”這樣高大尚的名句。 與天地準,能彌綸天地之道的易經,毫無疑問就是講大道,記錄大道的。雖然易經記錄了大道,但其記錄的方式卻極其巧妙簡單,只用很顯淺且平常的事件和很少的文字,就能把規律說得一清二楚,老子一定是從易經中發現了大道居然可以用非常平凡的事物進行描述,這才大讚“大道至簡”。所以亢悔亨貞一直認為,老子是文王和周公數百年之後唯一全面理解易經真義的人,只有這樣,才值得孔子再三向老子問道,也只有這樣,老子才能寫得出處處都與易經真義相吻合的《道德經》。 道雖然代表規律,德則代表依規律所採取的行動,但道和德是兩位一體的,這種情況在易經六十四卦的任一卦中,都有具體的記錄,例如履卦,其所給出的環境狀況是一個全新的未知環境,人處這樣一個環境,可能面臨意外的重大危險,該怎樣應對這種情況呢?卦辭舉了一個例子,說如果人在外走路時遇見兇猛的老虎,最有效的方法是從老虎後面繞過去,即:“履虎尾”,才能順利地,即“亨”,避開危險,即“不咥人”。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在一個全新的未知環境下行動,要小心觀察是否存在明顯的危險,如果有明顯的危險,最好的方法是立即採取迴避的行動。卦辭中就包含了具體環境和恰當的行動,也就是道和德都作出了明確的顯示。

由上可見,想要透徹理解老子《道德經》的道和德,實質上就是要先理解易經的真正含義,換一種說法就是,要讀懂老子的《道德經》,就必須要首先讀懂易經,只有這樣,才能全面解讀《道德經》並理解和掌握老子的思想精髓。


亢悔亨貞


老子的《道德經》是古人對宇宙人生概括性的認識。老子提出兩個重要範疇來概括宇宙和人世間的根本問題,一個是“道”,一個是“德”。馬王堆出土的《道德經》甲本,德經在前,道經在後,且甲本只有3000言,而非現在流傳的5000言。現在流傳的《道德經》多半由漢人增補過。

道,指的是“道路”、“方法”、“規律”;德,指的是“所得”、“得到”、“品德”。

這兩個概念一個指客觀自在之物,一個指人世間的處事原則。

《道德經》可以說主要寫給統治者看的,說給統治者聽的。從自在之物中概括出一些現象,類比人的行為方法,總結出一些老子認為高明的做法,說給聖人聽。後世之人把德與倫理糅合起來,形成了倫理道德。如孔子在《周易·系詞下》中說:“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孔子這裡所說的德,不僅包括了品德,還包括了聖人的功績。他認為不能“德不配位”。

無論老子還是孔子都好為帝王師,反覆強調自己的看法和主張。他們的學說影響了中國歷史文化2500年,但今人不能盲從。


陶江14


         《論老子“道與名”》  

       

        傳統的詮釋觀點都認為,文本的意義是作者賦予的,其意義是確定的,詮釋就是對作者意圖的重建。如何重建作者的意圖,德國哲學家施萊爾馬赫提出了語法闡釋與心理闡釋相結合的詮釋方法。

         施萊爾馬赫的語法闡釋。接近於中國古代訓詁學,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詮釋方法,相當於施萊爾馬赫所謂的心理闡釋。藉助於這兩種詮釋方法,還不能準確地、無可爭議地闡釋出作者的原意,從詮釋史來看,特別是對被奉為經典的文本的詮釋史來看,歷來大多是異說紛呈,意見難以一致。幾乎每一個詮釋者都宣稱自己讀懂了古聖先賢的微言大義,然而往往又會遭到其他詮釋者的批駁。

         老子《道德經》乃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座豐碑,人類文明寶庫中的一顆智慧明珠。古今中外,註釋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因其言簡意豐,哲理般詩的語言,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故而歷來異解紛紜,莫衷一是。“道可道非常道”這幾個字,各種釋義就即大相徑庭。大相徑庭。

          韓非子在《解老》篇中即以“理”與“道”的區別來說明“道不可道”。他說:“理者,成物之文也”。《道德經》原文過於簡潔和具有模糊性,所以造成後人詮釋時帶著各自所理解的“道”的特性。現在很難搞清楚老子原本所要表達的意願。因為每一種詮釋更像是一種再創造。“誰想理解某個本文,誰總是在完成一種籌劃。當某個最初的意義在本文中出現了,那麼解釋者就為整個文本籌劃了某種意義。一種這樣的最初意義之所以又出現,只是因為我們帶著對某種特殊意義的期待去讀本文。”(《真理與方法——哲學解釋學的基本特徵》

上冊),伽達默爾說:“理解不是一種複製的行為,而始終是一種創造性的行為。”我們每接觸一種詮釋,都會帶著審視的態度去看,去理解,每個人都會有各自不同的感悟,這就是尋“道”的過程。

         筆者認為詮釋必須從本義出發,本義即字、詞的最原始意義,輔以每一詞的語法作用,加上每句的修辭及感情色彩意義,結合全文的主旨以及作者當時的情感背景、語言風格、個性特徵。用嚴密的邏輯性推理演繹出現代語言,儘可以還原作者的旨意,減少詮釋者的另外“造旨”。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道理雖然是可以表述的,但不是一般就能真正講得清楚的,也就是說,道是需要悟的”。第一道是指“道理”,第二個道是指“表述”,第三個道是指“解釋清楚”。

         “名可名,非常名”——名稱雖然是可以說出來,但不是一般就能解釋清楚的。第一個名是指“名稱、名字、名詞”,第二個名是“命名、表明、叫出、說出”,第三個名是指“說清楚、說明白、讓人領悟”。例如“莫名其妙”中的名就是“明白、清楚、領悟、懂、知道”的意思,又如“著名”就是很多人都知道,“名”就是“明”。“名正言順”意思是表述正確,對語言的理解就順暢,名的意思就是“說明”“非常”——非,不是,  常,通常,一般。非常——不是一般,不是輕易。非常道包含有“不是一般就能表述清楚,不是一般就能理解透徹的”。

        道=名,在此用綜合的方法詮釋——“名”,而“道”可借鑑此法去理解、去“悟”。①從現代漢語的語法實踐來進一步分析,“名可名,非常名”中的“名”。第一個名是名詞——名稱,第二個名是動詞——說出來,第三個名是動詞+形容詞的動賓詞組——解釋清楚。②從現代邏輯學的概念理論來進一步分析,第一個“名”是指“概念”,第二個“名”是指“概括”,第三個“名”是指“定義”。除此之外,“名可名,非常名”的另一層意義的詮釋表述是:“事物的名稱或說法能夠概括地表達,但要對這個被概括對象進行清晰的定義或闡明清楚並非易事”。由此可見,在老子的認識及思維中已存在“概念”、“概括”、“劃分”、“定義”、“演繹”、“推理”、“論證” 的嚴密邏輯,存在著認識的“辯證法” 思維,即“哲學”思維,與後來古希臘阿里士多德創立的《邏輯學》如出一轍。所以要詮釋老子思想必須運用《邏輯學》知識,也好像是叫來古希臘的阿里士多德幫助詮釋,唯有如此才能詮釋老子的哲學思維及認識過程的“辯證法”。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創立《邏輯學》為現代《形式邏輯》奠定墓礎,也為當今的《數理邏輯學》、智能數字技術奠定基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 間。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從中西方早期這兩位先哲的生活年代考究,中國老子去世約一百多年後古希臘的阿里士多德誕生了,也就是說中國邏輯學、哲學思維的真正形成比西方早一百多年,老子的辯證邏輯思維是否影響過“柏拉圖”和“阿里士多德”沒有文字記載。(臨風)

  


把茶臨風


一直以來,都有人將《道德經》分為上經與下經,上經稱為《道經》,下經稱為《德經》。對於這種分法,悅哥覺得,既然它能被提出來,而且還能傳開來,必定有它一定的道理,但是,悅哥並不認為這樣的區分,更能體現老子的本意。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道德經》裡,雖然道與德,確實有某種遞進或者說層次並系,但其實界限,並不鮮明。為此,我們不妨先來說說,在《道德經》裡,道是什麼,德又是什麼。


01。

道是什麼


這個問題,原本無法用語言或文字來表達,就象要描述檸檬是什麼味道一樣,任何的表述,都只能觸及表層,真正的味道,只有舌頭知道。但是除非親自證悟,又好象只有語言或文字還能用來作為媒介,進行這樣的表述。


在《道德經》的表述裡,道既代表著一種天地之間運行的自然規律,也代表著一種個人內在的修行境界。這兩者之間共同的特徵是,清淨,平等,正覺,也是自然,無為,純粹。它是儒家經典《大學》裡的“明德”,也是佛家所謂“明心見性”中的“心性”。


02.

德是什麼


《道德經》中“德”的含義,應該遠比我們現在習慣所說的“品德”中的“德”更深也更廣,悅哥覺得,如果道是一個終點,德便是抵達那個終點的路徑。反過來說,如果德是一個有限的圓圈,那麼道便是圓圈的內與外。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被困在圓圈之內,所知所覺都甚為有限,惟有突破德的界限,也就是突破好與壞,善與惡,正與邪,高與低,上與下之間的二元對立,才有可能真正融入道的境界。


《道德經》的真正意義,不是在傳達一種世界觀,而是在以一種幾乎不可能的方式表述打破現有世界觀的方法。這樣的打破說難很難,難到無數人經歷無數次輪迴,仍然不得其妙。說易也易,易到有些人只在一瞬之間,便心花怒放。是緣,還是福,誰能說得清呢?



我是悅哥,我的夢想是“3+1”:讀懂《論語》+《金剛經》+《道德經》這3本書,成為1個像張慶祥講師那樣的開悟者和傳統文化傳播者。歡迎【關注】,一起成長。



被催更的牧羊悅


道是指萬物的最根本規律。老子曰:“大道至簡。”簡到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此,“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因此,“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這個道理。

老子又說,“道生無,無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無”,不是“真空”的無,而是看不到,聽不見,摸不著的無,也即是規律,是萬物的最根本規律。

道,天之道;德,人之德。即以天地萬物之自然規律為道;而各種事物所得之自然為德。道循本心,順乎自然,按自然規律行事就是德。在這裡,道為根本,德是道的表現。把自然規律落實到行動中,“勤而行之”,就是道德。

以上體會,供參考。



桂花芳香77105282


《道德經》在古代分為兩部分。

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其實,從本質上看也沒有大的區別。

“道”字如何理解?

千秋萬代各有其說,本人認為,如果簡單地說,老子所講的“道”就是天理,就是天地運行的法則。

比如,我們常講,“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道也可以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哲學高度來認識,即“道生萬物”,“道”是萬物之本,“道”不僅生育萬物,也管制萬物,才有這樣一個有秩序的世界。

“道”雖然看不見,但是,我們人類在認知自然中,可以找到“道”的痕跡,找到生命的哲學和社會運轉的法則,故有“道法自然”之說。


“德”字如何理解?

如果前面講,“道”是天理,那麼“德”便是良知。

德者得也,以道得之便是“德”。

這實際上是中華文化從宇宙哲學到生命哲學的一種轉換。

告誡人們,追求自己的理想是對的,但是,要循乎天理,這種追求就是德。

所以說,從本質上看,德不是犧牲,不是奉獻,而是追求,而是獲得,但是,你無論追求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能背離天道。


——-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道德經》全解授課已經上線,請隨我一起探索人生智慧!

#詩詞# #國學# #道德經#


李清泉


《道德經》其實是古代第一部哲學著作,由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所著。比西方稱之為 “哲學之父” 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泰勒斯,大概要早150多年。


漁網上有一根主繩,拉這動此繩,把魚獲收上來,稱之為綱,綱舉目張,《道德經》也有一個綱,這個綱就是:生生不息、共生共榮、生長收藏,道德經所有的內容,都圍繞這個綱來展開。


《道德經》裡的“道”,就是所有的規律。包括了自然規律、地脈(人與外界)與人性。人與地脈是自然客觀存在,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出了人倫、自然與地脈三者之間的關係。自然才是最根本的道,社會道德要符合人性與自然規律。對於宇宙萬物均要順其自然,就是 “無為而治”。 道家以“自然無為”為宗旨,對於儒家的禮儀道德,持完全否定的態度。

“德”者運行也,真正的有道者,其德行是出於自然的、淳樸的、內在的行為,沒有運行的痕跡,實際上,“德”無時不刻地在運行。所以,這樣的“德”才是真正的“上德”。 人的行為,其表現都是受其他因素左右制約,已經不是純自然的狀態,這樣的“德”則是“下德”。

如果說儒家解決的是人與人的關係的話,那麼道家解決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提出道生法、以雌制雄、剛柔並濟等舉措,廣泛地用於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治國方略中,具有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觀,存在於中華各個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