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秦相范雎的經歷告訴我們,謀略和韜晦是幹大事的第一要義

秦相范雎的經歷告訴我們,謀略和韜晦是幹大事的第一要義

評價一個人能幹事情,總會說這個人有勇有謀。但現實社會中,大多數人要麼是隻有謀,而沒有勇,或者是隻有勇而缺少謀。

要想幹事,先要謀劃,謀劃好了還要有韜晦,不動聲色的去幹,所謂悶聲發大財。幹事的時候,光有了一個想法了,就大吵大嚷要怎樣怎樣的。這樣的人,多半都沒有什麼成就。

事情還沒有做的時候,不要聲張,就算做了出來,也未必一定要聲張,所以,幹大事,謀略和韜晦非常重要。今天我們來說說一個秦國的丞相范雎,看他是如何謀劃秦國的王圖霸業的。

秦相范雎的經歷告訴我們,謀略和韜晦是幹大事的第一要義

范雎這個人原本是魏國人,他有一腔報國的熱情,卻因為無路請纓,導致有才無處施展,無法實現自己的宏圖偉業。無奈之下,只能到魏國的中大夫須賈門下混口飯吃。

有一天,魏國要去修好與齊國的關係,就派了須賈出使齊國,須賈就把范雎給帶上了。到了齊國之後,當時的齊湣王看到魏國使臣,就說了,你們魏國人是反覆無常的小人,今天來我們齊國有什麼事情?

魏國中大夫須賈就說了,大王這話說的,我們魏國人怎麼就成了反覆無常的小人了?

齊湣王一臉不屑的說,以前我們齊國的先王與你們魏國同仇敵愾,聯合魏國一起攻打宋國,可以說是同心協力,親如兄弟。後來燕國乘機攻打齊國,你們不幫齊國就算了。還跟著燕國一起來趁火打劫,你說你們是不是反覆無常的小人?先王的仇老子還沒報,今天你們又來花言巧語,巧言令色的引誘老子,老子怎麼相信你們?

須賈聽完這話,竟然無言以對。

秦相范雎的經歷告訴我們,謀略和韜晦是幹大事的第一要義

一旁的范雎就反駁了,他說,大王這話就不對了,當初我們攻打宋國,是因為當時我們有了盟約,約定攻下宋國之後,三家平分,結果最後齊國違背盟約,獨吞宋國。這還不算完,齊國還反過來對攻打我們,這明顯是背信棄義。當時的諸侯,都擔心齊國驕橫暴虐,於是魏國就跟燕國一起,聯合趙、秦、韓三國,在濟西發動戰爭。當時燕國的樂毅拿下臨淄,我們卻沒有跟著進入臨淄城,這是我們魏國講究禮儀。大王這麼英明神武,卻一心要報仇,不能只知道拿先王的恥辱來說道。大王以後必將建立齊桓公和齊威王一樣的功勳,到那時,齊湣王的過錯就不足一提了。所以,我家魏王特地派中大夫與我一起來與齊國修好。大王非但不知道知恥而後勇,反省自己,反倒把錯誤都推到別人身上,恐怕齊湣王的覆轍,又會落到襄王您的身上。

齊襄王一聽這話,連忙說,是我的錯。又問須賈,這個是誰?

須賈就說了,這是我的舍人范雎。

秦相范雎的經歷告訴我們,謀略和韜晦是幹大事的第一要義

齊襄王聽了范雎一番話,知道他是一個非常有見識和能力的人,心想,這樣的人要是能留在齊國,為齊國所用,必當成就一番霸業。有意向挖范雎來齊國效力。

於是,在須賈和范雎走後,齊襄王就命人去驛館,說服范雎留在齊國,又送了很多的錢財。

范雎覺得,這肯定不行,如果留在齊國,那是背信棄義的,所以,就拒絕了齊國人的邀請。但這個事情被須賈知道了,在須賈的追問下,飯局說了齊國的襄王想要留他在齊國效力,須賈這個人就懷疑了,好端端的,為什麼會留范雎?

等回到了魏國,范雎被當做賣國賊下獄,打得半死不活,昏死過去,後來用草蓆包著,放進了廁所,別人的便溺林在他身上。

秦相范雎的經歷告訴我們,謀略和韜晦是幹大事的第一要義

後來,在一個小兵的幫助下,回到了家裡,又藉著范雎好友鄭安平的幫助,出逃。

范雎出逃後養好了自己的傷,秦國使者王稽出使魏國時,恰好遇到鄭安平。就問鄭安平,魏國有沒有賢人?鄭安平推薦了范雎。

王稽和范雎見面之後,范雎答應王稽,要與他一起回秦國。淡去了秦國之後,並沒有收到親王待見,在館舍碌碌無為了一年,這一年,范雎假託張祿之名。

終於有一天,收到了親王的邀請,在離宮召見了他。

範睢來到秦宮,秦王親自到大廳迎接。

親王對長時間冷落范雎而感到抱歉,想要親自領會范雎的教導。於是秦王以正式的賓主禮儀接待了範睢,範睢也表示謙讓。這天,凡是見到範睢的人,沒有不肅然起敬,另眼相看的。

秦相范雎的經歷告訴我們,謀略和韜晦是幹大事的第一要義

秦王把左右的人支使出去,宮中只剩下他們兩人,秦王直起腰腿,跪身請求說:“先生怎麼范雎教導,但范雎並未一開始就抖出自己的想法。等到秦國再三懇求的時候,他才給秦王講幾個故事和肺腑之言。

范雎說,我不敢教導你,當初呂尚與文王相遇的時候,他只是一個漁夫,在渭河釣魚而已,那時,他們很陌生。此後,呂尚一進言,就被尊為太師,和文王同車回去,這是因為他談得很深入的緣故。所以文王終於因呂尚而建立了功業,最後掌握了天下的大權,自己立為帝王。如果文王當時疏遠呂尚,不與他深談,周朝就不可能有天子的聖德,而文王、武王也不可能成就帝王的事業。現在,我只是個旅居在秦國的賓客,與大王比較陌生,但想陳述的又是糾正君王政務的問題,而且還會關涉到君王的骨肉之親。

秦相范雎的經歷告訴我們,謀略和韜晦是幹大事的第一要義

我本想盡我的愚忠,可又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三次問我,我都沒有回答。我並不是有什麼畏懼而不敢進言。我知道,今天在大王面前說了,明天可能就會遭到殺身之禍。但是,我並不畏懼,大王真能按照我的計謀去做,我即使身死,也不會以為是禍患;即使流亡,也不會以此為憂慮;即使不得已漆身為癩,披髮為狂,也不會以此為恥辱。五帝是天下的聖人,但終究要死;三王是天下的仁人,但終究要死;五霸是天下的賢人,但終究要死;烏獲是天下的大力士,但終究要死;孟賁、夏育是天下的勇士,但終究要死。死,是人人不可避免的,這是自然界的必然規律。如果能夠稍補益於秦國,這就是我最大的願望,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

伍子胥當年是躲藏在口袋裡逃出昭關的,他晚上出行,白天躲藏,到了淩水,吃不上飯餓著肚皮,雙膝跪地,雙手爬行,在吳市討飯度日,但終於幫助闔廬復興了吳國,使吳王闔廬建立了霸業。如果讓我像伍子胥一樣能呈獻計謀,即使遭到囚禁,終身不再出獄,只要能實現我的計謀,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當初殷韓的箕子,楚國的接輿,漆身為癩,披髮為狂,卻終究無益於殷、楚。如果使我與箕子、接輿有同樣的遭遇,也漆身為癩,只要有益於聖明的君王,這就是我最大的光榮,我又有什麼可感到恥辱的呢?

秦相范雎的經歷告訴我們,謀略和韜晦是幹大事的第一要義

我所擔心的是,我死了以後,人們見到這樣盡忠於大王,終究還是身死,因此人們都會閉口不言、裹足不前,不肯到秦國來。大王對上畏懼太后的威嚴,對下又迷惑於大臣的虛偽,住在深宮之中,不離宮中侍奉之人之手,終身迷惑糊塗,不能瞭解壞人壞事。這樣,大而言之,則會使得國家遭受滅亡之禍,小而言之,則使得自己處於孤立危境。這就是我所擔心害怕的。如果我死了,秦國卻治理的很好,這比我活著要好得很多。

秦王跪身,很謙虛的說,先生不要這麼說,秦國是個偏僻邊遠的國家,我又是一個沒有才能的愚人,先生能到卑國來,這是上天讓我來煩擾先生,使得先王留下來的功業不至中斷。我能接受先生的教導,這是上天要先生扶助先王,不拋棄我。先生怎麼說出這樣的話呢?今後事無大小,上至太后,下及大臣,所有一切,都希望先生一一給我教導,千萬不要對我有什麼疑惑。

這一次,范雎確認,秦王是真的想重用范雎,範睢因而再次拜謝,秦王也再次回拜。

秦相范雎的經歷告訴我們,謀略和韜晦是幹大事的第一要義

這個時候,範睢就說了自己的謀略了。

他說,大王的國家,北有甘泉、谷口,南繞涇水和渭水的廣大地區,西南有隴山、蜀地,東面有函谷關、崤山;戰車有千輛,精兵有百萬。拿秦國兵卒的勇敢,車騎的眾多,來抵擋諸侯國,就如猛犬追趕跛免一般,輕易就可造成霸王的功業。如今反而閉鎖函谷關門,兵卒不敢向山以東諸侯窺視一下,這是秦國穰侯魏冉為秦國謀劃不忠實,導致大王的決策失誤。

大王越過韓、魏的國土去進攻強齊,這不是好的計謀。出兵少了,並不能夠損傷齊國;多了,則對秦國有害。臣揣摩大王的計謀,是想本國少出兵,而讓韓、魏全部出兵,這就不相宜了。如今明知盟國不可以信任,卻越過他們的國土去作戰,這可以嗎?顯然是疏於算計了。

秦相范雎的經歷告訴我們,謀略和韜晦是幹大事的第一要義

從前,齊國攻打楚國,打了大勝仗,攻破了楚國的軍隊,擒殺了它的將帥,兩次拓地千里,但到最後連寸土也沒得到,這難道是齊國不想得到土地嗎?疆界形勢不允許它佔有啊!諸侯見齊國士卒疲弊君臣不和睦,起兵來攻打它,齊緡王出走,軍隊被攻破,遭到天下人的恥笑。落得如此下場,就因為齊伐楚而使韓、魏獲得土地壯大起來的緣故。這就是所說的借給強盜兵器而資助小偷糧食啊!

大王不如採取交接遠國而攻擊近國的策略,得到寸土是王的寸土,得到尺地是王的尺地。如今舍近而攻遠,這不是個錯誤嗎?從前,中山國的土地,方圓有500裡,趙國單獨把它吞併,功業也成就了,聲名也樹立了,財利也獲得了,天下也沒能把趙國怎麼樣。如今韓、魏的形勢,居各諸侯國的中央,是天下的樞紐。大王如果想要成就霸業,一定先要親近居中的國家而用它做天下的樞紐,來威脅楚國和趙國。趙國強盛,那麼楚就要附秦;楚國強盛,那麼趙就要附秦。楚、趙都來附秦,齊國一定恐慌,齊國恐慌肯定會卑下言辭,加重財禮來服侍秦國。如果齊國歸附,那麼韓、魏就有虛可乘了。

秦相范雎的經歷告訴我們,謀略和韜晦是幹大事的第一要義

秦國曾經跟魏國有百年的河西之戰,一開始是秦國節節敗退,後來到秦獻公時,開始絕地反擊。

秦王就說了,我本想親睦魏國,但魏的態度變幻莫測,寡人無法親善它。

范雎說,這個容易,用卑下的言辭,加重財禮來服侍它。這樣不行,就割地賄賂它,這樣還不行,就起兵來攻伐它。

也就是說,說好的你不聽,給你好的你不要,那就用大棒揍你,走的你哭爹喊娘。

秦相范雎的經歷告訴我們,謀略和韜晦是幹大事的第一要義

後來范雎又說,秦、韓兩國的地形,相交縱如錦繡。秦旁有韓存在,就像樹木有蟲,人有心腹之疾一樣。天下一朝有變,危害秦國的,沒有比韓國再大的。王不如使韓歸附於秦。可以先起兵攻打滎陽,那麼成皋的道路就不通了;北部截斷太行的道路,那麼上黨的兵也就不能南下了;一舉而拿下滎陽,那麼韓國將分成孤立的三塊。韓國看到自身將要覆亡,怎麼能夠不聽從呢?韓國一順從,那麼霸業就可以成功了。

秦相范雎的經歷告訴我們,謀略和韜晦是幹大事的第一要義

范雎見秦昭王之後,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抨擊穰侯魏冉越過韓國和魏國而進攻齊國的做法。他主張將韓、魏作為秦國兼併的主要目標,同時應該與齊國等保持良好關係。範遂被拜為客卿,之後,他又提醒昭王,秦國的王權太弱,需要加強王權。秦昭王遂於前266年廢太后,並將國內四大貴族趕出函谷關外,拜范雎為相。

秦相范雎的經歷告訴我們,謀略和韜晦是幹大事的第一要義

不一樣的文章,不一樣的精彩,更多內容,請關注【詩詞歌賦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