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二戰後日本做為戰敗國,整個國家經濟大蕭條,為什麼短短几十年就變成發達國家?

5秒之內撿起來還能吃


1945年初,反法西斯盟軍自西向東,蘇聯紅軍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最終,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希特勒自殺,德國投降,納粹德國滅亡。同年7月,《波茨坦公告》發表,對日本投降下了最後的通牒,可是,日本拒籤,垂死掙扎著。為了保護盟軍官兵的生命,儘快迫使日本投降,並以此抑制蘇聯,美軍於8月6日和9日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之後,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公告》,並於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

二戰戰敗的日本,遭受嚴厲制裁,喪失了擴張的土地,經濟衰敗慘重,國力大跌,日本面臨著國破家亡的危險。不過,好在擊潰日本的是美國,換做是蘇聯,日本真的是在劫難逃。

為什麼這麼說呢?

從地緣格局來看,蘇聯大部分領土位於北亞地區,與日本的地緣關係比較緊密,而一直以來,俄羅斯文明又有領土擴張的嗜好,加上日本位於太平洋上,對於大陸文明國家的蘇聯來說,日本是個不錯的獵物,有助於其打開東出太平洋的戰略通道。所以說,若是蘇聯戰勝了日本,那麼日本難逃被吞併的命運。

可是遠在太平洋東岸的美國,與日本的地緣關係卻是十分疏離的,這就就加大了美國佔領它的難度。而美國卻並不想吞併日本,它只要能將日本的作用釋放出來即可。二戰結束後不久,世界便進入到冷戰格局中。而日本卻是美國抗衡蘇聯一顆有利的棋子。

首先,美國可以借日本來扼制蘇聯向太平洋投射地緣影響力。蘇聯是個典型的大陸文明國家,如果要向太平洋投射地緣影響力,那麼,位於東北亞海上的日本便是其重要的門戶。而美國控制了日本,也就斷了蘇聯伸入到太平洋的觸手。

其次,海洋的地緣屏障作用。雖然,隨著科技進步,社會發展,海洋的地緣屏障作用不像近現代以前那樣效果明顯,但在一定程度上,依舊是有效的。

再次,美國可以把日本當做遏制蘇聯的前方戰略根據地。雖然,日本的領土不多,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地緣實力也會隨著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而逐漸釋放。

對於美國拋出的橄欖枝,日本又有何想法呢?

上文也提到過美日的地緣關係十分疏離,使得日本有機會擺脫美國的全權掌控,也可以維持自身的主權獨立,這是蘇聯所不能比的。而在美蘇爭霸的世界格局中,日本完全可以發揮其棋子最大化的作用,美國既然要用日本來牽制蘇聯,那麼,日本就不得不維持自己的自主權,同時在經濟上,還會有來自美國的大力扶持。

雖然,日本擺脫不了淪為魚肉的命運,但成為美國的棋子遠好過於淪為蘇聯的附庸。而中國內戰的結束和朝鮮戰爭的爆發,更是推進了美日關係的快速發展。

成立後的新中國加入了蘇聯陣營,在美蘇兩級格局之下,東方大陸徹底成為美國的敵人。而在這種局勢下,推進了美國扶植日本的速度,並在朝鮮戰爭爆發後,美蘇關係進一步強化。

在美國的扶植下,經濟一躍而起,到1968年,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級經濟大國。雖然,在政治和軍事上不能擺脫美國的控制,但面對蘇聯,美日的利益高度一致。

20世紀70年代,在蘇攻美守的格局下,美日壓力劇增,而他們期望與中國和解,依靠中國來分擔身上的壓力。

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時,美蘇的格局發生了反轉,由蘇攻美守變為美攻蘇守,蘇聯頹勢顯現出來。而這種格局的轉變,也使得美國對日本的態度發生轉變,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展開了對日本的打壓。

這是因為日本經濟對美國經濟構成較強衝擊。雖然,在美攻蘇守的格局下,但美國要想實現最後的勝利,依然要鉅額投入,而洗劫日本是最快的圈錢方式。再則,冷戰末期,蘇聯已不再是大患,也無需日本過度的遏制蘇聯,日本的用處小了,美國也無需再過度扶植。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簽訂了《廣場協議》。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大幅升值,國內泡沫急劇擴大,最終由於房地產泡沫的破滅造成了日本經濟的長期停滯。

而中國的崛起,也加劇了日本的危機。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衝擊了日本的本土工業。中國憑藉龐大的體量,眾多的利於發展工業的低地平原,勞動力優勢,以及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體制,使得中國後來居上,逐漸擴大了市場份額,相應的,日本的一些市場份額減小。

但是,日本還有先發優勢,在一些中高端產業和關鍵技術上仍有相當大的優勢。不過,中國在龐大工業體系的支撐下,有利於技術升級,發展高精尖行業。

不過,因中日太多懸殊的地緣實力,使得在與日本競爭中國擁有更多的優勢。現在,中國的經濟已超越了日本,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國,這也正體現了中國的地緣潛力。

雖然,日本的文明發展水平在一段時間內都領先中國,但日本有限的地緣實力註定會是其發展的瓶頸。日本也是深諳地緣的重要性,所以才在明治維新崛起後,多次侵略中國,掠奪中國土地,以彌補其地緣實力。

不過,如今的中國已不是任人欺負的東亞病夫,它正在迅速強大起來,也絕不會給日本再次覬覦中國國土的機會。中國在強大,地緣實力也在迅速變現,這下日本該害怕了。

那麼,面對越來越強大的中國,日本又該做何打算呢?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217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日本在二戰後經濟快速復甦繁榮,不能用奇蹟概括,得益於四方面原因;

一,底子厚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改革開放、“脫亞入歐”的勵志,二戰前已成為世界科技和工業製造強國,打造了世界規模第三的海軍聯合艦隊就是例證。

二戰,日本的工業製造硬件被大量摧毀,但沒有像德國一樣被蘇聯搜刮乾淨。日本有科技、有人才、有殘留的配套工業體系,仍在亞洲獨佔科技製造鰲頭,為快速恢復製造經濟埋下伏筆。

第二,逃過了戰爭清算賠償。

1947年對日戰勝國提出對日索賠540億美元,由於各種原因,日本僅向菲律賓、印尼、韓國、緬甸等實賠22.3億美元。

日本在東亞、東南亞攫取了巨大的侵略戰爭財富,包括金銀等有色金屬,橡膠、木材、珠寶玉器、文物古董等,有些秘密囤積,有些藏富於民。由於日本刻意隱瞞,並沒有得到清算歸還,戰後,這些財富對日本的重建起到了助力作用。

這有證據,在日本戰敗前夕,日本貨輪“阿波羅丸”,打著“紅十字”標記從東南亞運送傷兵回國,在中國福建近海被美國潛艇擊沉。幾十年後,中國從沉船內發展5000噸鋁錠等戰略物資。證明日本在最後時刻還不忘從別國“撈一把”。

第三,美國的幫助

①,美國對日本進行改造,解散壟斷財閥壟,推行勞動民主方式。掃清生產組織障礙,使日本民眾一掃失敗頹廢情緒,重新振作起來。

②,提供無償經濟援助和優惠貸款,幫助日本戰後重建。

③,在朝戰、越戰期間,美國就近採購日本生產的後勤物資,並提供技術和生產製造標準,利用日本人近乎無私奉獻的勞動,共享價廉物美產品利潤。

④,美國用《和平憲法》接管了日本國防,讓日本得以把有限的資源資金人力全部用於發展經濟。

第四,日本人的有組織性、服從性、勤奮敬業性再造了日本

日本人具有天生的服從性。明治天皇被迫打開國門學習西洋技藝,日本人就老老實實當學生;明仁天皇要發動戰爭,日本人就死心塌地充當法西斯分子;天皇詔書日本投降,日本人寧願自殺也不反抗;戰後日本政府號召發展經濟,日本人就一絲不苟爭當製造“工匠”。

日本在發展中注重引進技術,成天搗鼓改良改進為我所用,製造了大量適銷對路優質商品,輕便節油汽車快速佔領了北美市場,高品質家電、電子文具、影像器材等風靡世界。助力日本快速進去工業化國家行列。

在日本經濟全盛發展的上世紀60—70年代;民間有段耳熟能詳的話;“科學原理在歐洲提出,科學驗證在美國實現,科學產品由日本賺錢”。

後來,美國感受到日本經濟膨脹的威脅,強迫日本簽署《廣場協議》剪其羊毛,使日本經濟進入“迷茫的二十年”。今天特朗普變本加厲盤剝日本,反過來證明日本的經濟實力仍不可小覷。


諶人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日本重工業基礎雄厚。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工業發展迅速,短短二十年就已經趕上了西方的工業技術水平,二戰前,日本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建造航母的國家之一。經濟要想快速發展,就需要各類精準機械運用到各個行業,而機械的生產和研發主要靠重工業。日本雖然在二戰中遭到盟國轟炸,損失慘重,但是技術力量和產業工人並沒有損失殆盡,事實上,戰爭是無法破壞這些東西的,只要有良好的環境,這些重工業的技術就會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二,國際形勢的變化,使得美國的國策傾向於扶持日本的經濟發展。二戰後,美國本來要施行壓制日本發展的國策,讓他沒有能力再發動侵略戰爭,這是對歷史教訓的一般的選擇。但是隨著中國大陸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和朝鮮戰爭的爆發,使得美國不得不改變對日政策。作為朝鮮戰場的後方,美國要扶持日本經濟的復甦以便能處理很多後勤保障問題,而面對社會主義陣營,美國要建立封鎖中蘇的島鏈,作為島鏈上重要一環的日本,美國覺得有必要扶持日本經濟的發展,以給他在日本眾多的軍事基地提供基本保障。



三,日本抓住了黃金髮展期。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島國,他的經濟發展依靠國內對技術的不斷革新與創造。戰後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時期,由於世界基本保持和平發展,資本主義世界贏來了一段高速發展期,被稱之為資本主義的黃金髮展期。這一階段,日本緊緊跟隨美國,在汽車,家用電器等諸多領域都有著非凡的創造,打開了歐美尤其是美國市場,獲得了難以想象的回報,給國內經濟帶來了騰飛式發展,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日本經濟中存在著大量泡沫經濟,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經濟的繼續提高,但不可否認的是,日本的經濟發展很成功,現在位居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次於美國和中國,仍是世界經濟中重要的一支力量。


史書上冬眠的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明治維新以來國家積累的財富耗盡,基礎設施一片廢墟,通貨膨脹、糧食短缺、能源供應緊張、生產陷入停頓等,經濟嚴重衰退,人民在戰敗的陰影之下茫然不知所措。

1.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受降儀式。網絡配圖

但是,1950--198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短短几十年時間發展成世界第二經濟體,至2010年被中國超越。主要原因:

一是美國主導日本順利實施了系列民主改革。首先是政治上,1947 年5月3日, 制定並正式實施新的《日本國憲法》,即“和平憲法“。“主權在民”"天皇為日本國和日本國民總體的象徵,無權參與國政”"永遠放棄把利用國家權力發動戰爭”。日本國實行三權分立的君主立憲政治體制,立法權歸兩院制國會;司法權歸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權歸內閣、地方公共團體及中央省廳。這些,為日本和平發展奠定了政治前提。3.日本“和平憲法“。網絡配圖

其次, 1947 -- 1949 年日本實施了土地改革、解散財閥及禁止獨佔、勞動民主化等經濟民主化三大改革。農村土地改革從根本上瓦解了日本農村半封建土地所有制, 剷除了軍閥主義、法西斯主義存在的最主要的土壤, 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為日本農業迅速實現資本主義現代化開闢了道路。

4.二戰後日本實施系列民主改革。網絡配圖

1946.01--1952.04, 由美佔領當局發動和領導了歷時6年多的整肅運動。解散了日本軍國主義統治的重要支柱和日本對外發動侵略戰爭的有力支持者大財閥,公佈《禁止壟斷法》《排除經濟力量過度集中法》,使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 營造了一個開放、自由競爭的經濟環境。

同時,制定有重點的發展戰略。在資金原料能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優先重點發展煤炭,以煤炭帶動鋼鐵業,以鋼鐵反饋煤炭業,帶動國民經濟發展。

二是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促進了日本經濟的恢復和騰飛。朝鮮戰爭爆發後,日本成為美軍主導的聯合國軍的主要後方基地,日本大力支持並極力配合。

大量軍火供應、後勤保障服務等訂單湧向日本,刺激了日本經濟的恢復發展,使日本快速走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的陰影。據不完全統計,1951年、1952年和1953年,日本面向朝鮮戰場的出口為43.7%、66.1%和63.5%。日本境內2600多個美軍基地的吃、穿、用、醫療等,為日本提供了大量勞務和就業服務機會。

7.朝鮮戰爭為日本提供大量勞務和就業服務機會。網絡配圖

同時,美國大力扶植日本恢復軍火工業。不僅將原定用於戰爭賠償的850座軍工企業,交還日本政府為美軍生產軍火,而且自1952年3月8日起,日本可以不受限制地生產飛機、艦艇、武器和彈藥。日本共為侵朝美軍提供了價值1.1億美元的武器彈藥,僅1950年夏季1個月內,日本汽車企業就為美軍制造並修理軍用卡車達6000多輛。

8.豐田公司的第一代越野車。網絡配圖

朝鮮戰爭刺激了日本經濟恢復發展的積澱和效用,一直延續至越南戰爭,刺激了日本經濟高速超長髮展。

三是 大量勞動力迴流和中國等放棄政府戰爭賠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約有600萬勞動力被遣返回國,加上國內的技術人才未受損失,為日本經濟恢復發展提供了充足熟練的勞動力和技術人才資源。同時,中國等放棄政府戰爭賠款,日本幾乎未承擔戰爭賠款。

9.1960年日本皇后美智子訪美。網絡配圖

三是日本製定了貿易立國的正確基本國策,較好地處理了國強與民富的關係,第三次產業革命機遇。即日本以加工貿易(進口原料能源,出口工礦製成品和設備)發展經濟。1960年,時任日本首相池田勇人發佈“國民經濟收入倍增計劃”,規定GDP年均增速為7.8%,人均國民收入增速為6.9%。同時,日本人民發揚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精神,抓住第三次產業革命機遇,使日本經濟走上了恢復騰飛的步伐。

10.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會。網絡配圖

1960--1970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3%。並於1967--1968年,日本GDP趕超英國、法國和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蘇聯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1970年代,日本基本完成工業現代化。並於1978年GDP超過蘇聯,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1985年9月,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英國等5國簽訂《廣場協議》,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同時,受創新不夠、人口老齡化、產業轉型升級難、國際貿易萎縮等影響,日本經濟由低速增長轉入1990年代的10年蕭條期,至2000年代緩慢低速增長。


漢水白石言


日本問題還是有日本問題專家橋本回答。


日本作為二戰戰敗國,為什麼短短几十年時間發展為世界前幾名的經濟體的原因有內因與外因。首先談內因:日本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很高,在二戰結束時,據說90%的日本人接受過不同程度的教育,也就是他們是有知識文化的人,如果發展經濟,接受外部的知識與技術要比沒有知識文化的人快,理解也更好。

其次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國內的工業發展很快,雖然沒有英國,美國這麼現代化,但在亞洲也是最強。二戰後期日本遭受美國的無差別空襲,國內的工業70%以上被毀,但是還有30%剩餘,通過剩餘的30%工業基礎日本度過了戰後的恢復期。

外因是東西方的冷戰,其中兩次在亞洲發生的戰爭讓日本經濟獲得重生,騰飛的重要條件。首先是半島戰爭,美國把日本作為援助支撐這場戰爭的基地,美國的後勤供應,軍火彈藥的生產,大量飛機大炮的組裝,各種汽車的組裝維修都在日本進行,要進行這樣的工業需要美國的工業支持,美國拿出30億美元幫助日本恢復了工業,而且美國對日本技術輸出也不設限制,使得日本工業水平迅速提高,通過戰爭日本獲得第一桶金,為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經濟快速發展打下基礎。其次,越南戰爭日本也從美國獲得大量的訂單,日本沖繩,九州成為美國亞洲的大後方。

日本在靠戰爭發財的同時,也是積極培養國內的工業發展。如電子產品,家電產業的發展就是最好的例子。利用50年代的經濟高速發展,日本從海外獲得各種技術與情報,正好日本1964年舉辦奧運會,利用這個機會大搞基礎建設,日本新幹線上馬,日本家電三大神器投向市場,不僅日本國內,而且日本還利用奧運會,世博會的機會宣傳日本,在美國的幫助下,日本終於從戰敗國成為亞洲最強的經濟大國。


橋本看日本


木叔在很多場合交流的時候反覆強調的一點是,美國因素在日本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儘管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但有時候巨大的外因促進作用也必須要考慮,有時候沒有巨大的外因促進,內因起決定作用的可能性要大打折扣,甚至長期起不到作用,這樣就不會有量變到質變的發生與產生,自己不會有很好的效果顯現。

美國就是木叔所言的巨大的外因促進作用。


日本作為戰敗國本來差點被蘇聯的提議肢解,類似德國一樣,分為幾個部分被美蘇中分別佔領,但中方和美國否決了蘇聯的提議,特別是美國的堅持與反對,最終美國幾乎佔領日本全境(北方四島除外)。不然可能日本也會出現像東西德和南北韓一樣長期分裂的局面,這樣的經濟發展顯然會受到制約。

另外日本在美國的保護下,免受了戰爭經濟的摧殘。一大部分生產力被用於正常的經濟活動,而不必用於投入巨大的國防建設當中,因為美國充當了日本的保護人,和平憲法的制定讓日本放棄了交戰權,日本當然沒有必要維持巨大的國防開支。而日本人卻為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提供了巨大的後勤保障,這些都帶動了日本的GDP快速發展。

外因之外,內因當然也很重要。那就是日本人的勤奮以及堅韌的精神。

無論你喜歡不喜歡日本,但都要承認日本人和東亞很多國家人民一樣,整體上是非常勤奮和堅韌的,特別是在逆境中的生存能力很強。

二戰後一窮二白的局面下,日本人的這種精神發揮到了極致。這是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非洲也是戰亂頻仍,但非洲經濟發展遠落後於日本,當然除了一些外因外,非洲人不如日本人勤勞肯定是重要原因。所謂自助者天助之,就是這個道理。


木春山談天下


日本短短几十年發展為世界前幾名的經濟體,一、靠的是個好時候,二戰結束,美國忽然發現最大的敵人是蘇聯,冷站爆發,美國為了勢力範圍協防日本,日本軍隊只限最低自衛需要,不用在軍費上負擔。二、日本以前就有強大先進的工業基礎人才團隊和知識儲備,不用發展軍事,軍用能力轉民用,研究飛機航母的人力物力用來研發民用產品,質量性能提高好幾個檔次,湧現很多知名企業,比方,日本佳能激光打印機,日本松下電器,等國際品牌誕生,一度口碑世界第一!為經濟騰飛奠定基石。三、國家一度不與別國紛爭,與各國友好建交和中國實現了關注正常化,互訪,建立有利國際發展環境。促進知識分子的文化科學經濟交流。四、教育提升國民凝聚力,日本男人普遍加班工作。綜合以上各個因素,促進日本綜合經濟上升,其中積極的東西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飛雨76


主要有以下幾點:

1.二戰日本從佔領國搶奪運回其國內大量的金銀、礦產、文物、等等一切有價值的東西。而這就是他經濟發展基礎。他的快速發展步步都有亞洲人民的血淚呀!

2.二戰後本計劃讓日本為戰爭賠款,後因美俄爭霸而不了了之,美國需要日本這個橋頭堡,日本樂的不掏一分錢。

3.二戰後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美蘇爭霸等等更加凸顯了日本的戰略地位。美國扶持日本進入戰爭經濟。戰時所需裝備多數由日本就地生產,就近原則更加方便美國東亞戰略。

4.日本經濟連年發展,而不用大力投資國防建設,有美國駐軍,他樂的埋頭賺錢,賺錢投資再賺錢。

5.日本的國民教育領先世界,危機意識從小抓起。其整體素質很高。當然日本的色情、娛樂也是世界有名。但都是賺世界人民的錢。

當然還有很多……

暫時就想這麼多,我還要上班呢!歡迎各位大神繼續添加……


張泉城1


您好,我剛剛回答過相關的問題,因為在日本學了點經濟和歷史的試著闡述一下。

我認為日本戰後的能有奇蹟主要有以下八個方面。

一 雖然當年日本戰敗,但是日本當年侵略了中國,掠奪了大量的寶藏。黃金,白銀,珠寶,古玩字畫,這也使得日本沒有那麼窮。


二 日本戰後重建時,正趕上中國的抗美援朝,美國和越南戰爭以及美國一系列的軍事行動,這些戰爭都需要大量的軍需物資,但是因為都是在亞洲的進行的戰鬥,美國本土軍需物資後勤補給線太長,所以就在日本採購,這就給日本了一個很大的機會,而且一干就是幾十年。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

三 日本戰後重建,不像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引進外資,日本人和我們走的是不一樣的道路,自籌資金,自己組建,所以當時日本的市場外資很少,基本都是日本獨資,這也是日本市場的獨特之處,也是為什麼大家都說日本國家窮,人民富裕的原因,不像是我國總是市場換技術,雖然技術是有了,但市場很多也被外資企業給佔有了,不過這也是當時歷史時期的必然選擇,我們當時一沒技術,二沒資金的,日本自籌資金很大原因也是日本有技術,日本二戰的時候技術就是很雄厚的,零式戰機,航母都可以獨立建造,我國一直到前些年才能製造航母和C919大飛機,和在這點上日本還是領先很多的。

四 還有的原因是日本人的專研精神,一個日本朋友說,就是一顆螺絲釘,日本人生產第一個和第一萬個是樣的,品質如一,但是別國生產的第一個可能比日本的還好,等第一萬個,可能都看不出來是螺絲釘了,不如日本的品質保持的好,始終如一,而且像Sony電視,富士膠捲,佳能相機,等一系列的東西,很多都不是日本發明的,但是卻在日本手裡發揚光大。


五 日本戰後非常重視教育,1947年《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的制定,日本開始了第二次教育改革,這兩部法的基本思想是“必須要在尊重個人尊嚴,培養出渴望真理與和平的人民”,同時,新的學校教育法規定,在原來義務教育的六年制小學上面建立學制為三年的初級中學。這就是九年義務教育。

六 日本是資源貧瘠的國家,所以日本對資源的開發,保護,提取,極其重視,日本對自己國家的木材資源,基本上是採取保護,不開採的政策,基本使用的一次性筷子是中國進口的,日本房屋使用的木材,是俄羅斯進口的,日本本土的很少。石油的提煉,我記得以前一份資料上說同樣的石油,美國和日本能提取出30多種物質,中國好像還沒到30種,因為是以前看到的資料,現在石油工業的情況不瞭解,我本身因為不是學化工的,可能會有一些誤差,也希望大家補充。

七 注重節儉,這方面大家都知道,在日本吃飯,基本上是吃不飽,從來都是小蝶,在日本吃飯,基本上都要吃乾淨,要是剩的多,你要和廚師解釋,不是不好吃,是實在不餓啥的。日本的節儉很多都是深謀遠慮的,以藥物為例,美國的藥物是大劑量的,一劑就見效,日本藥量就小,為什麼呢?一是為了省藥,二是為了提高病人自身的抵抗力,用藥物和自身的抵抗力戰勝病魔,這既可以節省藥量,又可以提高國民的體制,由此可見日本的節儉非同一般。日本的新型板油路,裡面的板油縫隙非常大,這第一可以節省板油,二可以迅速排水,三可以使灰沙參透到板油裡,不容易大風天,颳風沙,日本的節儉是印在日本人骨子裡的。

八 日本人堅韌不拔的精神,勇攀高峰,我這麼說可能很多中國人不高興,但是事實就是事實,日本是個島國,資源貧瘠,沒有鑽研,勤奮,堅韌不拔的性格,還有驚人的耐壓能力,沒有強大的內心,是沒法在這個世界生存下去的,我記得各大電視臺報道日本一個大百貨商場,最後一天營業,很多客人都揮手道別,百貨商場的營業員一邊流淚一邊在鞠躬,致謝,你試想一下,公司倒閉了,最後一天,能不能給發工資都不知道,你還能強忍淚水堅持到最後下班那一刻嗎?能站好最後一班崗嗎?看看日本打比賽,有多少情況的反敗為勝的,

我是南神好壞,感謝你的閱讀,想了解更多,關注我,看好你哦。


南神本色


第一,美國的扶持。

為了對抗蘇聯和新中國,美國大力扶持日本,企圖把日本作為反蘇反共的前沿陣地。

第二,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美國大量的採購軍需品,日本的經濟得到美國軍方訂購的刺激,快速增長。

第三,二戰勝利初期,日本被美國佔領,軍事國防開支非常少,日本得以把全部精力放在恢復生產和經濟增長上。

第四,為了對抗蘇聯,在以美國為首的國家支持下,減輕了很多對日本的各種制裁,日本的發展沒有得到大規模的限制。

第五,不像德國一樣,日本由美國一國獨自佔領,保證了國內的統一性。

第六,日本的工業基礎和人才儲備相對較好,有利於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