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雍正王朝》裡,四阿哥胤禛聽宣即位第一件事是用令箭放了胤祥,為什麼?

老人頭侃史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件事:老皇帝的傳位詔書基本沒個卵用,傳位那天誰掌握了兵權誰才是真正的九五至尊!



所以,當彌留之際的康熙皇帝說出“傳位於四阿哥”後溘然長逝,幾個兄弟便把皇阿瑪的屍骨丟在腦後,開始爭執起誰是新皇帝的事。九阿哥十阿哥二位皇子堅持認為康熙並未傳位給四阿哥,而是十四阿哥,老八胤禩雖一言不發,但很顯然早已胸有成竹,因為他們早已將京畿的兩股重要兵力掌握在手中,那就是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

但老八唯獨忽略了兩個人:老十三胤祥和九門提督隆科多。

他覺得老十三還在圈禁中,根本不構成任何威脅。但他並不知道,機敏的張廷玉將四阿哥胤禛移往偏殿時,偏殿就放著那把象徵著最高皇權的金牌令箭。胤禛連忙用金牌令箭赦出了仍在圈禁中的十三爺胤祥。



久在軍中歷練的胤祥很輕易地就利用手中的金牌令箭和自己的威望奪回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兵權。

而此時,老八老九老十還在和其他幾個阿哥以及上書房大臣們爭執皇阿瑪究竟傳位給誰的問題。按理說,他們應該趕緊傳消息給城外的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啊,但事實上他們根本沒法離開暢春園,因為整個宮廷和北京九門都被九門提督隆科多封鎖了。



老八以為自己搞定隆科多很容易,但沒想到老爸康熙比自己精明的多,他在臨死之前用兩道詔書收服了隆科多,隆科多得以心甘情願為新君辦事。他一方面封鎖宮廷和九門,另一方面迅速將康熙的傳位詔書取了過來。

當老十三帶兵進駐暢春園時,隆科多又恰好送來了康熙的傳位詔書,老八老九老十意識到自己輸給了四阿哥胤禛。



在隆科多的逼問下,三人只好跪下朝拜新君。愛新覺羅•胤禛順利繼位,是為雍正皇帝。


達摩說


針對這個問題,咱就不用電視劇的情節去解釋了,咱換一個角度,從雍正帝胤禛在暢春園康熙駕崩後成功登基坐穩後對十三爺允祥的所作所為說起吧,那晚宣讀繼位詔書後的胤禛趕忙釋放了軟禁在宗人府的允祥,自小這位十三弟與四哥的感情極深,在九龍奪嫡的時候,老十三也是堅定的站在了胤禛的一邊,從未有過動搖,但是他倆的感情基礎確是在幼時打下的,據記載,老十三和他的四哥相差了八歲,他四哥當年還負責過老十三的數學課,自小就給允祥的聰明勁兒點贊,而且老十三不但討四哥的喜愛,就連其皇父康熙也非常得意他,每次出行打獵,南巡都把他帶在身邊,而且四哥還負責照顧指導他的武術練習,人在兒時的單純的感情,是最容易記在心裡刻在腦海的,正如允祥死後,雍正帝在親筆給他寫的祭文中如是說:“憶昔幼齡,趨侍庭闈,晨夕聚處。比長,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學,日事討論。每歲塞外扈從,形影相依。賢弟克盡恭兄之道,朕兄深篤友弟之情。天倫至樂,宛如昨日事也。”

此為十三爺允祥的畫像,真別說,這眉宇間確實透著一股子機靈勁兒。


故而於情於理,雍正對允祥的情感都是情真意切,不是政治夥伴那般脆弱的關係,而在允祥被放出後的所作所為的歷史記載,也足以證實了這段情感的瓷實,故而放允祥才是成全了胤禛的另一半,雍正元年,允祥就全心的投入到了振興雍正王朝的事業之中,他在戶部勤奮理事不稍懈怠,把康熙末年的弊端都加以解決並且實行了改革,許多國之命脈的部門如稅收,鹽業,水利全都開始大有建樹,在官場政治上配合四哥雍正的方針整治腐敗,肅清官場,老十三用盡全力的竭力而為的態度,使四哥對他更加敬重和重用兵部武選司,軍需房,管領漢侍衛,督領圓明園八旗守衛禁兵,養心殿監理製造等等全部都賦予他全權,以至於連後來的身後事-選陵址也讓允祥幫忙,如今的清西陵這塊風水寶地就是允祥給雍正選的。但天不假年,雍正八年,胤禛真倚重的老十三便因病去世了,雍正這個從不休息的工作強人用輟朝三日來悼之,並且親自在河北淶水為允祥修建了豪華的王爺墓,其規制在大清一朝無出右者,並且親手把對老十三的評價《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刻在了允祥墓的神道碑之上。。。

下面是我實拍的十三爺允祥墓的照片,各位上眼。


老豬的碎碎念


這是小說中的一個“眼”,也是鄔思道給胤禛奪位佈局中最重要環節。

簡單概括胤禛的計劃,可分為三步:

第一,爭是不爭不爭是爭。表現出時刻從國家社稷出發,沒有私心,來贏得老爹康熙的好感。包括舉薦老十四出任大將軍王。

第二,暗中佈局,重要一步是由年羹堯出任四川,負責西北後勤,從而遏制了老十四的兵權。另一方面,偷偷去見老十三,帶了一份鄔思道整理的將領名單,詢問哪些人可以信任。

第三,這是無心之為,弘曆被康熙看重,從而增加了胤禛繼位的籌碼。


在康熙可能要歸天的時候,緊急召見胤禛,鄔思道做了最後的佈局安排,孤注一擲——放出老十三。讓胤祥出來去奪兵權。若康熙傳位,也需要穩定局面。若不傳位,也不排除可以拼一把。本打算是用胤禛的欽差關防去操作這件事。但康熙順利傳位,張五哥帶來了皇帝調兵的金令箭,使得“矯詔”具備了合法性。劇情上給胤祥賦予了特殊魅力,一出手就殺了提督成文運,取得了豐臺大營的兵權,帶兵進入暢春園。


幾葦渡


當時,老四胤禛雖然奉康熙遺詔繼了康熙皇帝位 ,但他的地位並不穩固。甚至,他隨時都有被掀翻在地的危險。

為何?因為老八胤禩他們一直對皇位虎視眈眈,隨時準備發動兵變 ,搶奪皇位。

要搶奪皇位,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兵權 。

當時 ,京城內外主要有三股兵力,可以左右局勢 。

第一股,自然是大內侍衛。

大內侍衛數量不多,只有千把人,但所處位置重要 ,可以第一時間影響胤禛或者胤禩 等人的安危 。也就是說 ,不管誰掌握了大內侍衛,都可以第一時間就近控制自己的對手。

大內侍衛是忠於康熙的。既然康熙遺詔是讓老四胤禛繼位,那麼他們 自然是忠於胤禛的。

這股勢力,胤禛握在了手裡 。

第二股,就是皇宮之外、京城之內的九門提督控制的兵力。這股兵力有兩三萬人。

這股兵力可謂至關重要。可以從外面圍困皇宮,即便掌握了大內侍衛,如果九門提督作亂,那麼大內侍衛完全就成了甕中之鱉。

當時的九門提督是隆科多。康熙臨終前,恩威並用,震住了隆科多,讓隆科多忠於新君。所以,這股勢力,胤禛也是掌握了的。

有了這兩股勢力的支持,胤禛在短時間內可以高枕無憂了。但是,京城附近還有第三股勢力,那就是豐臺大營。豐臺大營也有兩三萬人馬,與九門提督手下的兵力相當

即便胤禛在京城內控制住了局面,一旦豐臺大營作亂,攻打京城,胤禛也是很危險的。

而豐臺大營,恰好被老八胤禩掌握著。

因此,胤禛即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張五哥拿著金牌令箭去釋放被康熙圈禁的十三阿哥胤祥,然後按照事先的約定,讓胤祥拿著金牌令箭去奪取豐臺大營的軍權。

如果拿下豐臺大營,那麼老八胤禩就徹底一敗塗地了。

胤祥果然不負胤禛所望,成功奪取了豐臺大營的兵權。

至此,雍正的皇位總算是穩固了。


趣談國史


九子奪嫡,人人各懷異心,即使是有遺詔宣佈自己合法繼位,可在內宮局勢不明這樣的情況下,能儘可能地掌握多一點軍事資本才是王道。

能保證繼位的三大軍事力量,一支在張廷玉手上,一支在八爺胤禩手裡,一支搖擺不定。四爺在那個時候,名為皇帝,實則孤單,急需掌握住軍隊大權。

張廷玉控制著善撲營,豐臺大營是老八的部下,九門提督隆科多又搖擺不定

康熙皇帝在召集皇子入暢春園宣讀遺詔的時候,作為近身護衛的“善撲營”起到了嚴防死守的重要作用,這支部隊由圖裡琛、德楞泰率領,以張廷玉的號令行事。因為在沒有確立皇帝的人選之前,就連四爺也沒有資格命令這支部隊,能夠有權力控制好“善撲營”的,就只有康熙心腹大臣張廷玉了。

後面康熙傳位四爺,在遺詔還沒到之前,是張廷玉命令張五哥把四爺送到安全的偏廳休息,才讓四爺能取得金牌令箭去赦免十三爺,才能最終奪取到豐臺大營的兵權。

至於隆科多卻從頭到尾都在觀望著局勢的發展,他在強大的“八爺黨”和天心默定的“四爺黨”之間搖擺不定。在當時局勢不明的情形之下,他手握的那兩萬人馬,絕對是最後的定魂丹。可會是誰的定魂丹呢?隆科多也不清楚,所以他一直都拖延時間。

從張五哥去雍王府,再去宗人府放出十三爺,十三也再趕去豐臺大營奪權,在調兵遣將趕往暢春園後,隆科多才帶著遺詔,慢悠悠地跟著過來。別忘了隆科多隻是去正大光明匾的後面拿遺詔而已,十三爺可是滿北京跑,怎麼可能同時一起到達呢?

而且四爺也說過,他很擔心隆科多是老八的人。張廷玉也察覺了隆科多有變,從劇中可以看出,張廷玉是在聽到了“十三阿哥帶兵前來”之後,才鬆了一口氣,直接癱軟在椅子上的。他已經不寄希望於隆科多身上了。

可以看出,掌握京城防衛的三大力量:善撲營,豐臺大營,步兵都統衙門,居然沒有一個是受四爺直接管制的。就算張廷玉和“善撲營”都聽命於四爺,可只要隆科多把注碼壓在“八爺黨”身上,勝利的天平就會偏向於八爺胤禩一方。到時候雖然自己名正言順,可也頂不住八爺狗急跳牆,直接逼宮了。

這時候就是要和時間賽跑了,四爺一走進偏廳,坐都沒坐穩,就立刻派人去放出老十三,讓他去豐臺大營奪權,以便把天平拉向自己一方。而在老十三奪權的時候,四爺也趕回了正廳,控制住“八爺黨”的人,以免他們出去操縱黨羽,橫生枝節。

四爺胤禛派人去放老十三一事,看似無足輕重,可以慢慢處理,可當時波譎雲詭、暗流湧動,也就不是可以簡單的三言兩語可以說清了。


一貳一橙


雍正帝在位期間,最得寵、最走紅的臣子非怡親王允祥(原叫胤祥)莫屬。

康熙共有皇子35個,除過早夭折的11子外,長至成年者有24人。胤禛(雍正帝)排行第4,允祥排行第13,比胤禛小8歲。雍正登基稱帝后,在眾多的兄弟中與13阿哥允祥的關係最鐵,史家將這種關係形容為“親密無間” 。雍正給允祥的榮寵極高,可以說倚為肱骨,放眼整個清代,這種恩遇也算無以復加的了。文獻記載,雍正上位後曾說:“朕實賴王(指允祥)翼贊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鹹謂聖王賢臣之相遇千百載而一見,今且於本支帝胄之間得之”。將自己比喻成“聖王”,將同父異母弟允祥比喻為“賢臣”,雍正有夠肉麻,但他將兩人的關係界定為千百年一遇的“聖王賢臣”之相遇,足見雍正對允祥的滿意、重視程度。

雍正皇帝是一位很勤政的人 。但他同時也以刻薄寡恩、猜忌多疑、手段戾狠著稱。在這樣一位權謀詭譎、翻臉比翻書還快的君王面前,要得寵固寵決非易事,允祥卻能和其相處融洽並甚獲青睞。他到底有何秘訣?

在康熙晚年,諸皇子間爆發了激烈的奪位之戰,史稱“九龍奪嫡”。

允祥投靠了勢單力薄的胤禛,並且關鍵時刻甘願代其受過、肯效死命。康熙執政末期諸子奪嫡血腥殘酷,幾達你死我活的地步,其激烈程度為整個清代之最。眾多皇子拉幫結派謀奪皇儲之位,滿朝文武紛紛選邊站各附一黨,眾多勢力縱橫捭闔、明爭暗鬥、同室操戈,都不擇手段想置競爭對手於死地。

當時,皇8子胤禩在朝野遍植黨羽,勢力最大,一直在挖空心思謀奪太子之位。皇4子胤禛年齡偏大,但精於權謀且極富心機,他表面上偽裝成與世無爭的富貴閒人,暗地裡也在覬覦皇位,並將皇8子視為自己的勁敵,但他極力掩飾自己的權勢慾望,以巧妙的、幾乎使康熙帝察覺不到的各種手段與胤禩集團展開了較量。皇8子胤禩有能力、有才幹、人望很不錯,眾皇子大多投靠、依附於他。相形之下,皇4子胤禛勢孤力單 ,就連一母同胞的皇14子胤禵都不屑和他結盟,不願幫他。胤禵不幫他也便罷了,還去依附8爺胤禩,繼而又自立門庭爭奪皇位,成為胞兄胤禛的死對頭。

13子允祥是胤禛的同父異母弟,他和胤禛一向親近,不僅不嫌他勢單力薄,還堅定地站在胤禛一邊,和他結成一黨,積極幫他謀奪皇位,捲入了暗流洶湧的黨爭漩渦。

康熙41年(1708年),康熙帝將皇太子胤礽廢黜,並懲處為爭奪儲君之位而不擇手段的諸皇子,將廢太子胤礽、皇長子胤褆、13阿哥胤祥同時拘捕圈禁。為了保護胤禛,胤祥毅然大包大攬,將胤禛所犯的所有罪責都攬到自己身上,使其有驚無險得以開脫,擺脫了干係。

胤祥為了保全胤禛,也真是拼了。他將胤禛所犯之事全部承攬到自己身上,失去了父皇康熙的寵愛,並不惜犧牲掉自己的前程,還為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胤祥天資不錯,也很受康熙寵愛,自幼受過嚴格教育,日常侍奉康熙於宮廷內外。史載:胤祥“生秉粋質,至性過人”,因此為康熙所寵愛。如果不捲入奪嫡之爭,尤其是成為胤禛集團的核心人物,在康熙的有意栽培下,他本該有一個非常不錯的政治前程。

《清史稿》記載,康熙48年(1709) 3月,為一碗水端平,同時求得諸子間的政治平衡,康熙又復立胤礽為皇太子,同時給皇兒們封爵,皇3子胤祉、皇4子胤禛、皇5子胤祺被封親王,皇7子胤祐、10子胤誐為郡王,9子胤禟、12子胤祹、14子胤禵為貝子。這次晉封爵位,比胤祥年紀大者有份,比他年幼的也有份,唯獨他什麼都沒有。按清廷祖制,皇子年滿15即可受封。而這時已經23歲的胤祥,因性格倔強,不會見風使舵,討父皇歡心,因而一直被禁錮在牢中,即便後來父皇展現皇恩浩蕩時,他也沒能沾上一點光。

胤祥為保胤禛, 從22歲那年就被康熙圈禁在牢獄中,直到康熙61年父皇去世那年才重見天日,整整被關了14年,重獲自由時已經36歲了。身陷囹圄,不僅失去了人身自由,還隨時會有性命之虞,很容易為政敵用陰招所害,被殺身奪命。胤褆、胤礽、胤禩、胤禟等人在失勢後不就是在被圈禁時不明不白地死去的嗎?

胤祥在暗無天日的牢裡度日如年,蹉跎了整整14個年頭,他並不知道自己替其頂罪的胤禛會有榮登龍椅、君臨天下的那一天,也不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難何日才能到頭,但他為了保住胤禛的政治前途,拼命咬牙死扛著,大有誓把牢底坐穿的架勢,問世間有幾人能為他人做出如此巨大的犧牲?這怎能不讓胤禛撼動心魄並感激涕零呢!

胤祥用自己的牢獄之災,終於換來了皇4子胤禛的皇帝寶座。康熙61年(1722年)11月13日,康熙帝玄燁崩逝,一直不顯山、不露水的胤禛一舉掌控了皇權,他上位後立即下令將圈禁於內務府高牆內的13阿哥胤祥釋放出來。

第2天,任命胤祥(為避皇帝諱改名允祥)為總理事務大臣,與貝勒爺允禩、大學士馬齊、尚書隆科多一起共同輔佐自己打理朝政。同日他還將允祥破格晉封為和碩怡親王。允祥用自己14年的牢獄之災換來了如今的位高爵顯,內心一定是波瀾起伏、百感交集的。

對雍正帝而言,總理事務4大臣中,允禩和他的死黨馬齊是政敵和死對頭,將他們推上高位,是緩兵之計,出於鬥爭策略的需要;隆科多以非常手段幫他奪得皇位,又是其舅父,而且手握拱衛京師的兵權,非常時期不得不加以籠絡;只有允祥是最值得信賴之人,他曾為自己擋災坐牢,是久經考驗的鐵桿兄弟,他甘為自己兩肋插刀、肝膽相照,是足可以倚為左膀右臂的人。因此,他上位之初雖任命了4位總理大臣,但核心靈魂人物只有允祥1人。

之後,雍正帝對允祥榮寵不衰,優禮特恩,他也殫精竭慮的為雍正效命。允祥是雍正朝最平步青雲、位高權重者、最當紅的大臣,可謂“生榮死哀,備生人之全福”。允祥的子孫後代,都是權勢顯赫的達官貴人。

【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因為胤祥能控制兵權,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放他出來接管兵權,皇位就算合法的傳給四阿哥胤禎,他也坐不住。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部分來解析:

(1)雍正為什麼要放出十三阿哥,或者說老十三對雍正來說,有什麼作用?

(2)雍正為什麼不提前放出老十三?非得等到繼位當天才釋放?

逐條分析,先說第一條。

雍正為什麼要釋放老十三

按照電視劇的說法,拱衛京城的兵馬分為三支部隊,分別是:豐臺大營、西山健銳營、步軍統領衙門。

其中,西山健銳營和豐臺大營很多軍官都是老十三的舊部。只要放出老十三,他就可以接管這兩支部隊。(原著中不是西山健銳營,而是西山綠營,接管西山綠營的是十七阿哥,不是老十三。)

但是,現在豐臺大營的主官成文運是八阿哥的死黨。如果讓他繼續統管豐臺大營,就等於把豐臺大營的兵權也交給了八阿哥,那麼老八就有造反的實力了。



更為要命的是,九門提督隆科多的政治立場不明確,誰都不知道他想支持誰。這樣一來,局面對雍正就非常不利了。三支部隊,兩支都掌控在老八手裡,還有一支不表態。就算康熙想傳位給雍正,老四手裡沒兵權,一樣會被老八給捅下來。

所以,十三阿哥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只要他能出獄,就能保證兵權。哪怕皇位不是傳給雍正,而是傳給別的阿哥了,也沒有關係。雍正可以學老八那樣,先發制人出其不意,用武力翻轉局面。



並且老十三多次替雍正擋槍。太子第一次被廢時,本來太子找的是老四,結果老十三俠肝義膽,為了不讓老四深陷泥潭,自己替老四背了大鍋,圈禁一年。

第二次太子被廢時,明明是老四授意年羹堯出兵剿滅江夏鎮,結果卻因為刑部的抓捕手諭是以老十三的名義下發的,老十三又替雍正背了鍋,這次更慘,圈禁十年。



老十三兩次主動背鍋,讓雍正欠了他很大的人情。雍正也希望能在第一時間放老十三出來。

雍正為什麼沒有提前釋放老十三

既然十三阿哥如此重要,雍正也急切需要老十三能出來幫他。為什麼他卻沒有立即釋放老十三呢?而是要等到最危急的時刻,才匆匆忙忙的釋放?

因為,八爺黨已經掌握了主動權。如果現在就把老十三放出來,動靜太大了,老八一夥人黨羽遍地,立刻就會知道。鑑於老十三在軍界的地位,老八有可能狗急跳牆,提前發動軍事政變。那樣的話,就對雍正很不利了。

提前釋放老十三,就會把局面攪亂。而亂對老八有利,穩對雍正有利。

雍正在內務府經營多年,放老十三出來只要一句話就可以了,甚至都不需要向康熙請求下旨釋放。雍正只需要安安穩穩的熬到康熙駕崩的那一天,再暗地裡的把老十三放出來,大事可定了。


說到這裡,有必要提到一個原著中非常有意思的細節。

原著小說中,康熙宣雍正去暢春園時,雍正本打算叫上十七阿哥也一起去。此時鄔思道哈哈一笑,說四爺你一個人去就可以了。叫上十七爺,是打算被人家一鍋燴了嗎?

鄔思道的這個想法是很對的,因為只要十三阿哥或者十七阿哥有一個人在外面,起碼就能保證雍正的人身自由不受限制。


反觀八爺黨,就沒有鄔思道這種謀士替他們想到這一層。康熙讓他們都去聽宣,結果老八老九老十還真的都去了,一點心機都沒有。導致全部被扣在暢春園內,被雍正一鍋燴了,毫無還手能力。

如果讓老九或者老十,其中任何一個人留在豐臺大營坐鎮,老十三都不可能那麼順利的奪得兵權。畢竟老十三敢殺成文運,他未必敢殺老九或者老十。所有的阿哥都被堵在了暢春園裡面,只有老十三一個人陰差陽錯的沒有去暢春園,留在了外邊。

別的阿哥都不在,老十三的地位最高……



後來老九開竅了,打算闖出去搬救兵,豈料整個暢春園都是雍正的心腹。剛走到門口就被雍正下令,讓侍衛把他給擋回去了。最後老十三兵馬趕到,雍正成功繼位。

總結:從這一整段情節中可以總結出三點。

其一、雍正一定要釋放老十三,否則就算皇位傳給他,也坐不住。

其二、雍正不能提前釋放老十三,因為提前釋放,會促使八阿哥提前兵變。

其三、康熙神助攻,將除了被圈禁的大阿哥、太子、老十三之外的所有阿哥都叫到了暢春園監視。雍正釋放老十三,天時地利人和都佔了,只是時間閃上比較倉促而已。


Mer86


《雍正王朝》中,傳位的那天夜裡,康熙臨終前當著眾人的面宣佈由四阿哥繼位,胤禛卻沒有當場得到認可。三爺在觀望,尚書房的大臣還沒有表態,八爺甚至直接帶頭鬧事,九爺、十爺跟著起鬨。康熙屍骨未寒,阿哥之間爭得死去活來。此時,張廷玉出來說話,先安排隆科多去取康熙遺詔,然後讓張五哥扶胤禛去休息。

此時胤禛與八爺黨之間水火難容又勢均力敵,如果沒有盟友的支持,局面會一直僵持。這個時候,雙方就看誰能找到支持力量,勝利的天平就會倒向誰。胤禛首先想到的就是十三爺,只要十三爺走出宗人府就能一戰定乾坤,所有的反對力量都屈服。

十三爺從小被培養方向就是軍事人才,長大後追隨康熙領兵打仗,軍隊裡面許多人中層管理人員都是十三爺一手提拔的。十三爺又是雍正的鐵桿盟友,兩人從小就在一起,雙方共同經歷過無數跌宕起伏的人生。在雍正眼裡,十三爺是最值得信任,也是最有力量的盟友。

在這傳位的千鈞一髮之際,雍正太需要十三爺擎天保駕,否則別說皇位,連安全可能都得不到保障。所以,胤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張五哥拿著金牌令箭,放出十三爺。

十三爺不辱使命,出來後趕緊前往豐臺大營,從陳文勝手中奪回軍權,然後帶兵包圍暢春園。

有十三爺的支持,雍正如虎添翼,在力量上迅速佔了上風,說起話來底氣十足(斥責九爺想去豐臺調兵)。機會主義的隆科多見風使舵,帶著康熙遺詔出現(按照常理,他應該比十三爺先出現,尚書房大臣立刻參拜,三阿哥望風而拜,八爺黨眼看大局已定也紛紛下跪。

眾多阿哥與大臣都心懷鬼胎,沒有絕對的力量,再合法的遺詔也是一紙空文。在十三爺的幫助下,雍正才能順利地登上皇位。


秋媚讀史


《雍正王朝》第二十集,就是康熙即將駕崩,雍正要登基前,此時形式十分危急,雖然雍正已被康熙正式確立為儲君,但未正式公佈。十四阿哥遠在西北,暫無危險,但八爺一黨也加緊了奪權的步伐,他們從實際上控制了京外的豐臺大營的軍隊,隨時可以控制京城,隆科多雖然被康熙暗中授意支持雍正,但此人很容易首鼠兩端,不可預測。

四阿哥胤禛此時對控制內城的隆科多的傾向並不清楚,因為這一切都是康熙秘密安排的,張廷玉是唯一知情人。所以當晚宮中來人通知四阿哥進宮時,他心裡十分恐慌,但鄔思道冷靜分析了情況後,認為四阿哥無論如何要進宮,否則會被八哥一黨搶得先機,前功盡失。


隨後康熙當著眾皇子的面宣佈雍正為新皇帝后就西去了,場面十分混亂,好比戰國時鄭國的“停屍不顧,束甲相攻”,張廷玉好不空易穩定局面後,示意張五哥保護雍正到後房休息,雍正立刻命令張五哥能上金牌令箭放了十三阿哥,隨後十三阿哥接管了豐臺大營,並控制了京城內外的防務。

這一切當然都是雍正和鄔先生的事先安排,此前雍正找到十三阿哥,把十三阿哥以前的能用的手下找了出來,並一一做通了工作,當然可能用錢和用官位來許諾的手段都有,總之是收買了這些人,十三阿哥進入豐臺大營後,只一個暗示,那些被收買的軍官就把豐臺大營主官給收拾了。


華哥雜談


其實十三爺的重要性,在康熙爺駕崩前的那一夜,四爺胤禛和鄔先生的一番密談中已經說的很明白了。

四爺這麼多年了一直以孤臣的方式獨立於朝堂,現在的關鍵時刻,手裡一無人可用,二無兵可派,如果不想點措施,即使康熙爺把皇位給胤禛,胤禛也坐不成,而如果掌握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及步軍統領衙門,就是皇位不傳於四爺,胤禛也能夠把皇位奪過來。說白了,就是兵權在誰的手中,誰就有把握爭到皇位。

而十三爺多年帶兵,豐臺大營,西山銳健營和步軍統領衙門裡,有一半的兵是他帶出來的。所以,要想在這次奪嫡戰爭中取得勝利,在沒有隆科多的支持下,十三爺是重中之重。

其實不光是四爺和鄔先生想到了這些,人家八爺胤禩也想到了,他把豐臺大營安排給了自己的心腹成文運,並且又讓老九,老十去籠絡隆科多,只不過他沒有想到,這兩邊都出了岔子。

於是四爺胤禛先急匆匆的拿著名單去見十三爺,讓他指定那些人可用,那些人不可用。等事情安排妥當了,康熙也不行了。

事情果真都如鄔先生所料,帝位傳給了四爺,老八一群人也不安分了,狡辯說什麼沒聽清楚。

幸好胤禛搶先了一步,讓鄔先生拿金批令箭釋放了十三爺,十三爺闖到豐臺大營沒費什麼力氣就殺了成文運,牢牢地掌握了豐臺大營。

而八爺一群人看到前有隆科多掌握著步軍統領衙門,後來又有十三爺帶著豐臺大營的兵來給胤禛護駕,知道大勢已去,只得乖乖的低頭叩拜新君,四爺胤禛才成功登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