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成都有兵馬數萬,各路援軍正在路上,劉禪為何要開城投降?

__小易


三國時期的魏國,於公元263年遣18萬大軍兵分三路攻打蜀國。當時成都城內有兵馬數萬,各路援軍也正在趕來的路上,那麼蜀後主劉禪為何要開城投降?這個主要與劉禪的性格,以及當時蜀國內憂外患的情形有關。


一、劉禪懦弱不堪的性格



關於蜀後主劉禪有許多趣談,比如歇後語: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蜀阿斗的江山—— 白送,司馬昭試探劉禪——樂不思蜀。以上這些也都是影視劇中劉禪的藝術形象。


也有人為後主劉禪平反,說他一直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後又對降將姜維用人不疑,可見他知人善用。但是有書君卻不這麼認為,正是因為劉禪是這樣一個庸碌無為之人,才會對有才幹的人完全依賴,整個國家的前途命運似乎與他無關,關鍵時刻也是任由大臣們左右。


劉禪被魏國軟禁期間封號為安樂公,一日司馬昭宴請他,席間他欣賞著歌舞說道:“此間樂,不思蜀也。” 他的舊臣郤正教他如何訴說自己思念家鄉,以求被放回,結果他把師傅都供了出來,足見這個人愚笨到連一點心計和危機感都沒有。


這樣的阿斗在大軍壓境之際,選擇開城投降也不足為奇。


二、蜀國已是強弩之末


三國故事裡最為膾炙人口的當屬諸葛亮和“五虎上將”,可惜隨著英雄已逝,又連年的伐魏戰爭,富庶的蜀國已再無當年的景象。


1. 諸葛亮駕鶴西去,姜維只忙著伐魏


諸葛亮是蜀國的臺柱子,他在世的時候即便一直在伐魏的路上奔波,也讓這個三國中實力最弱的國家有個主心骨。他一倒下,整個國家一下子就陷入了恐慌之中,可見他的影響之大,也道出了蜀國在人才儲備上的不足。


接班的姜維雖是魏國降將,但他對蜀國一直忠心耿耿,可是他一味的遵從諸葛亮的政策,就是不管國家死活堅持伐魏,只這一項便給這個國家埋下了禍根。



2. “五虎上將”後繼無人


劉備打江山除了諸葛亮的奇謀妙計,還倚仗他手下的“五虎上將”,分別是黃忠、關羽、張飛、趙雲和馬超。這些武將都先於諸葛亮紛紛逝去,後來者在軍事戰鬥力上再無與之可較量的人選。


3. 連年伐魏導致蜀國國力不濟


無論任何年代,戰爭都是最耗損國家財富的行為,即便是戰勝,那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蜀國雖然是三國中實力最差的,但蜀地物產豐富,地勢上易守難攻,如果安安穩穩的治理國家,幾十年間人口數量和財富積累都不會少。


可是從諸葛亮到姜維,都一致的在伐魏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每一次長途跋涉的討伐都以失敗告終,可是蜀國當權者卻是越挫越勇,愣是把一方繁華富饒的土地折騰的人口凋零,財力不足。當時蜀國的府庫只剩5000兩金,在籍人口數量只有94萬,軍隊的糧草都無法支撐兩個月,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這種情形下就算劉禪有意抵抗,也沒有人願意跟著他去冒那個險。


三、魏國休養生息國力強盛


魏國在曹操死後內部基本上是司馬家掌權,在蜀國不停的集結人馬來犯的過程中,魏國只是在做休養生息這一件事,使得國力遠遠超過蜀國和東吳。三足鼎立之勢雖然可以互相牽制,但是魏國吞併他國的野心是從來都不會減的。


這時候的魏國與蜀國在實力上懸殊的可不是一星半點。魏國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人口數量已經超過1200萬,是蜀國人口的十倍之多。打仗需要軍隊,有了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魏國起兵滅蜀便不在話下。


而蜀國根本沒有給自己喘息的機會,一場場戰爭打下來,人口只剩下老弱病殘,根本沒有多少精壯的人數供軍隊徵用。


四、魏吞蜀是民心所向


按常理自己的國家要被他國侵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可是蜀地的人民在劉禪的統治下不得喘息,人們的日子過的戰戰兢兢,戰爭帶給他們的只有被掠奪和痛苦,因此蜀人都紛紛期盼有人來拯救他們於水火之中。


蜀國的官宦階層也十分清楚形勢不妙,若是一味的負隅頑抗,只會成為這場戰爭的炮灰,於是都紛紛陳述利弊,勸說劉禪開城投降。


五、整個戰事於蜀國不利


魏國的18萬大軍襲來,姜維據險守關,與魏軍相持在劍閣。魏將鄧艾為打破僵局,率三萬精兵偷渡陰平,隨即奇襲成都,將成都城圍困得水洩不通,而駐守成都的精銳軍隊都在綿竹一戰中所剩無幾。


劉禪手中雖還有數萬人馬,但都是沒有來得及訓練的壯丁和老弱病殘,在真刀真槍面前自然是不堪一擊。鄧艾憑藉手中的三萬精兵,一路大量收編蜀國降軍,鍾會又派田章對其不斷增援,至此蜀國已再無無任何勝算的可能。


雖然一開始姜維回援成都,但是他的軍隊數量有限,拖住魏軍主力已是十分吃力,根本沒有多餘的兵馬以解成都之困。東吳有派援軍來支援蜀國,可是路途遙遠,大家彼此又都各懷鬼胎,那些援軍在路上就得三五個月耗著,遠水根本解不了近渴。


蜀國唯一的救命稻草是駐守南中的霍戈部隊,可是霍戈要防守南中的南蠻,不能輕舉妄動,若是調兵北上,好戰的南蠻必會抄了其後路。而且南中距離成都也是路途遙遠,且道路難行,劉禪當時根本沒有能力撐到霍戈來救援。


劉禪投降也可謂是順天應人之舉



在孤立無援之際,劉禪率眾大開城門,把蜀國42年的基業拱手讓人,自己落的個安樂公的名號。雖然這個蜀國二世君王敗了家,可是他的舉動也免去了一城的生靈塗炭,倒也是一樁善舉。


治大國和過小日子是一樣的,量入為出最為保險,別沒事把家底都胡亂的花,再多的人力和財富也都有用光花淨的一刻。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竊以為阿斗很聰明的看透了結局。

首先他抵抗的兩大依仗:姜維被鍾會所纏,根本無機會和足夠時間回援;忠心的諸葛家族,隨著諸葛贍率領的禁衛軍精兵在綿陽一戰而沒,諸葛家對朝中的壓制,精神向心力沒了。

這時的成都已無精兵且無險可守,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估計正式兵丁已不過萬,朝中無威信足夠的大將且援軍距離尚遠,是否可以抵抗至援軍到來難度很大。

其次,諸葛對益州荊州朝臣的壓制在諸葛贍敗亡後不復存在,而留在成都這些受壓制的臣子數目不少,阿斗對他們根本不具威懾力。他更怕等不到後援就被這些人獻城賣了他人頭。

反正他也不是有雄心大業的人。看透這些,乾脆主動投降混個富家翁,反正外面還有那麼多軍隊,魏軍出於政治目的也不可能殺了他引發蜀亂,還要靠他撫平其他掌兵的將領。

退一步說,萬一在外的將領有本事,退了魏軍,救回了他,他不還是蜀皇,後來姜維不也是差點就成功嗎?

阿斗的智商絕對不低,從他對待諸葛亮及後來姜維的不同,及再後來的“樂不思蜀”的應對就可看出。而他通過他的極富有時效性的行為,也的確得到了善終。

只能說阿斗不是個豪傑,但的確是個聰明人。有些網友扯到為了民生,就是扯蛋了。當皇帝的有雄心的只有功業,無大志的只管己身的享樂榮華,所做所為都是隻為自己的。投降不過是一個自私的聰明人在百般計算後做的果斷決定!


lionhunter007


先來分析一下當時蜀國的兵力及其分佈,這是最重要的因素。

蜀國有10萬軍隊,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姜維在劍閣所率約5萬人。

魏國大舉伐蜀,出動了接近20萬大軍,由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軍事的鐘會統帥,鄧艾為副將。鍾會率領主力十幾萬人與蜀將姜維對峙,姜維憑藉劍閣天險,只憑幾萬人馬就把鍾會主力十幾萬人擋在劍閣。那邊廂,副將鄧艾帶領三萬精兵繞過劍閣天險,走陰平小道,從德陽進入江油、左儋道,到達綿竹。

第二,諸葛瞻在綿竹所率2萬人左右。

鄧艾繞過劍閣姜維主力直取綿竹,姜維已經顧不上,只能靠綿竹守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諸葛瞻率軍在綿竹和鄧艾決戰,一戰而敗,諸葛瞻和兒子諸葛尚一起戰死。鄧艾得勝後,繼續進軍成都。

諸葛瞻帶去綿竹迎戰鄧艾的兵力,其中一部分就是成都守軍。換句話說,隨著諸葛瞻的失敗,成都守軍被進一步削弱了。

第三,當時的成都到底還有多少兵力?

咱們可以做一個統計,按照當時的史料記載,蜀中有28萬戶,人口約94萬,帶甲之士約10萬。這10萬人約有5萬在劍閣,由姜維統帥,和鍾會十幾萬大軍對峙。除了綿竹損失的約2萬人,還有一些蜀軍散佈在蜀中各地,把這些散兵集中起來需要一定時間。這樣算下來,成都守軍大約有2萬。

不過,成都守軍的一部分被諸葛瞻帶去綿竹損失了,剩下的人估計頂多2萬左右。儘管這是首都部隊,但承平日久,而鄧艾所率軍隊在綿竹之戰後大約也是2萬,而且是精兵。再加上諸葛瞻在綿竹戰敗,成都守軍堅守首都的信心大為動搖。在這種情況下,劉禪覺得與其守衛後被攻破,不如主動投降。

也許有朋友會說,南中不是還有蠻王孟獲的軍隊嗎,不是被諸葛亮收服了人對蜀漢很忠心嗎,為什麼他沒趕來成都救駕麼?

大家忽略了一點——南中蠻人的青壯力,早在十幾年前就被諸葛丞相陸續調出補充到各地,相當一部分則被徵調到軍中。鄧艾逼近成都時,南中已經是一個空殼,根本無力馳援成都,就算真有心,時間也來不及,畢竟從徵發軍隊到發放武器到籌集糧食,需要不短的時間。

還有人可能會說:就算兵力不足,但成都好歹也是蜀國的都城,城高池深,城中雖然正規軍不多,但還有大批民眾,隨時可以徵發數萬青壯補充到軍隊裡,這些青壯用於野戰當然不行,但用於守城問題不大。鄧艾儘管在綿竹打贏了諸葛瞻,但魏軍的危機依然存在,畢竟是一支孤軍,不僅各種補給要靠自己,而且前有成都堅城,後有劍閣的姜維主力,如果劉禪下決心堅守成都,拖都能拖垮鄧艾。

也就是說,形勢還沒到萬不得已,劉禪為什麼選擇了投降?

這需要談談劉禪這個人。

劉禪真是史書上記載的“樂不思蜀”的傻子嗎?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各種解讀,會比較認同下面的觀點——在當時的情況下,說出“此間樂,不思蜀”才是最高明的選擇,否則,估計酒席一完,就是他人頭落地的時候。所以,劉禪並非無能昏庸之輩。

再看一下當時的大勢。魏國的地盤遠遠大過蜀國,人口更是達到了1200萬之多,是蜀國的十幾倍。劉禪心裡清楚兩國之間的巨大差距,這個差距並不是依靠幾個好將軍運用智謀就可以彌補的。就算打退了魏國這次進攻,這樣的差距依然存在,魏國還可以繼續對蜀國保持進攻態勢,直到徹底擊敗蜀國,打下成都為止。

這一次,如果豁出命來和鄧艾死扛,或許有可能耗死鄧艾,甚至可能全殲這支孤軍。然而,和魏國的血仇也徹底結下了,將來魏國打過來還是死路一條,而且沒有餘地和退路,會死得更慘。

因此,還不如早點開城投降,可以免除一場兵災,自己得到一個不錯的結局,同時,也讓四川的老百姓躲過一場浩劫。兩全其美的事,何樂而不為?

別忘了,當年的劉璋也是出於類似的考慮,在劉備兵臨成都後沒有選擇抵抗,還四川一個和平。劉禪這麼做,站在整個民生民計上看,其實沒什麼大錯。或許,這也是劉禪做出這個選擇的原因吧。

陳壽:《三國志》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提問者對於當時的形勢過於樂觀,成都當時兵馬不超過五千,而且沒有援軍,可以說是到了非常危險的境地。那麼劉禪只有開城投降這一條路可走嗎?

其實我感覺劉禪能力還是有的,至少比劉璋要強。當年劉璋被劉備圍困於成都,李嚴、費觀、許靖、法正這些人都背叛了劉璋。而當劉禪被鄧艾包圍於成都時,身邊沒有人背叛他。

當時的情況是姜維、廖化、張翼、董厥合兵於劍門關,抵擋住了鍾會率領的十萬魏軍的進攻。而魏軍將領鄧艾率領三萬部眾偷渡陰平,由景谷道往南行軍,繞過劍門關,直抵江油。看下圖

江油守將馬邈看到突如其來的魏軍不知所措,在慌亂中選擇了投降。鄧艾在江油稍作休整就直奔涪城。此時衛國將軍諸葛瞻得到消息,率領軍隊前去迎擊,軍隊到達涪城後停止了前進。蜀國將領黃崇提醒諸葛瞻應該儘快向前推進,迅速佔領險要地方據守。但是諸葛瞻不聽,反而率軍撤退,在綿竹列陣等待鄧艾。

於是雙方在綿竹城外展開廝殺,初期魏軍作戰不利,鄧艾大怒,千里行軍進入敵軍腹地,如果不勝就會被蜀軍包圍,因此只能勝不能敗。於是鄧艾親自擂鼓,魏軍再戰,終於擊敗蜀軍,當場斬殺了諸葛瞻。

諸葛瞻死後,成都幾乎陷入絕境。此刻蜀軍主力在劍門關抵擋魏軍的十萬大軍,非常吃力,沒有足夠的兵力再來救援成都。其次,劍門關的守將還不知道魏軍已經兵臨城下。因此,蜀國的命運就交給了朝堂上的文臣和皇帝劉禪來決定。

這時,大臣們跟給劉禪的建議出奇的一致:就是不戰。不戰的處理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逃跑,一種是投降。

有大臣建議劉禪逃亡東吳,在孫權的庇護下暫且屈身。有大臣建議劉禪逃亡南中,畢竟南中還有七郡的地盤,尚存一部分兵力。

關鍵時刻有一位大臣力排眾議,一錘定音,給劉禪指明瞭方向。誰呢,蜀中大儒譙周。譙周逐條反駁了同僚的幼稚想法,給劉禪吃了一顆定心丸。

譙周說:如果投靠東吳,無疑以後要以臣的姿態來侍奉孫權,這樣主憂臣辱,顏面何存。如果逃亡南中,那裡的山野之民尚未被完全征服,因此有安全之憂。此時鄧艾雖然兵臨城下,但是懼怕東吳出兵援救,一定是考慮著迅速解決戰鬥,因此,如果投降,肯定是可行的。

最後,劉禪聽從了譙周的建議,舉城投降。劉禪貢獻給鄧艾民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採絹各二十萬匹。鄧艾接到投降書後大喜。

紹、良與艾相遇於雒縣。艾得書,大喜,

那麼鄧艾為什麼會大喜呢?因為鄧艾很清楚,如果劉禪不投降,堅守成都,那麼成都沒有那麼容易攻破。當年劉備進攻小小的雒城就進攻了一年,還賠上了軍師龐統的性命方才攻破。如果進攻成都,估計兩年之內不可能拿下。

雖然此時成都沒有多少兵力,但是如果組織軍民和百姓守城,鄧艾即使強攻,在半年內也是攻不破的。可惜的是此時懂軍事的武將都戰鬥在外,朝廷內只剩下一些文臣。如同當年孫權遇到的難題一樣,在兵臨城下時,文臣往往選擇的都是投降,因此蜀國之降不能怪罪於劉禪,臣下不舉,讓皇帝如何堅強拒敵呢?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鄧艾偷渡陰平,戮戰綿竹,最後包圍成都。此時成都僅有五千守軍,主力在劍門關抵擋魏軍十萬大軍的進攻,因此到了外無援軍,內無防守的絕境。此時如果有懂得軍事的將領率領百姓參戰,完全可以抵擋鄧艾的攻城至少半年,在這半年內變數就會發生。但是劉禪沒有什麼主見,聽從了大儒譙周的建議,舉城投降,從此,蜀國亡亦。


每日趣評


公元263年,曹魏大將軍司馬昭自感時日無多,加緊了篡位的腳步。篡位需要一步步來,先封公再封王,要封公封王就必須有拿得出手的戰功,於是盯上了內部日漸腐朽的蜀漢。司隸校尉鍾會深得上意,被任命為鎮西將軍,總攬全軍伐蜀。

同年八月,魏軍兵分三路南下:鄧艾親率大軍從子午谷、褒斜道、儻駱道進攻漢中;中路軍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人從祁山道進攻武都、陰平二郡,截斷姜維歸路;西路軍由徵西將軍鄧艾率領,從狄道進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維。同時,金城太守楊欣、天水太守王頤、隴西太守牽弘也出兵策應。轟轟烈烈的伐蜀大戰開始了。

而此時,蜀漢內部正面臨著極大的危機。姜維在第九次北伐中原後,向後主進言殺黃皓未果,未免殺身之禍,率領蜀漢主力前往沓中屯田避禍。魏軍出發前,姜維就準確預料到魏軍意圖,上書請後主調遣張翼、廖化加強益州門戶陽安關、陰平橋頭守備。但後主昏庸,求神問卜斷定魏軍不會來,拒納姜維意見,繼續沉迷在享樂之中。

姜維在之前也犯了嚴重的戰略錯誤。在北伐期間,他一改諸葛亮在漢中將兵力分佈在險關外圍防禦的策略,將兵力收縮在漢、樂兩城,等魏軍深入漢中攻城不克時全軍出動,一舉殲滅魏軍。這一次,姜維託大了。

蜀漢方面收到魏軍大舉入侵的消息後,後主終於慌了,忙調姜維入漢中,派張翼去陽安關支援。可惜,援軍尚未趕到,陽安關就被攻破了。主將傅僉力戰而死,蔣舒開城投降。陽安關一失,宣告著漢中通往益州的通道已經打開。除了黃金城、漢、樂三城還在堅守,益州北大門漢中在一個月內即宣告失守。

姜維的大軍還在路上,就收到了漢中已經失守的消息,只好退向陰平。此時諸葛緒已經在陰平橋頭堵上了姜維的去路。姜維假意北攻雍州,成功地調開諸葛緒大軍,趁機率軍越過橋頭,進入陰平,退守劍閣。劍閣正好卡在漢中通往益州的金牛道上,地勢險要,李白有詩云: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姜維拒險而守,鍾會久攻不下。此時魏軍深入蜀地,糧草轉運艱難;蜀軍在漢中失守後糧道縮短,後勤壓力大大減輕。伐蜀之戰就要宣告失敗了,鍾會已經在考慮撤軍的事了。

就在此時,鄧艾提出偷渡陰平計劃。劍閣西面是邛崍山脈,呈南北走向,有峽谷可以通行,直達成都,但是道路險峻,大軍無法通行,因此蜀軍沒有在這裡部署軍隊。鄧艾此時已經六十六歲了,不甘心就此失敗,他決定賭一把。

鄧艾率三萬士兵出發,一路身先士卒,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披荊斬棘,攀木援崖,遇到無法通行的地方,就身裹毛氈從山上滾下,不知有多少魏軍摔死。艱難行軍一個月,魏軍終於越過七百里陰平道,到達江油關。

江油關也是難得一見的天險。鄧艾大軍雖然成功走出來了,但糧草不足,沒有戰馬,沒有攻城器械,蜀軍只要拒險而守,魏軍就只有全軍覆沒的下場。但是蜀漢的政治已經腐朽透頂,江油關守將馬邈沒有抵抗,直接開關投降。魏軍成功越過第一道關城,並獲得了急需的物資補給。

鄧艾到達江油關後,稍作休整後撲向第二道關城涪城。在這裡,遇到了前來阻擊的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諸葛瞻的正確做法應該是搶佔涪城,勿使魏軍進入成都平原,戰局尚有轉機。但諸葛瞻不會用兵,沒有搶得涪城,反而在城下吃了個敗仗。

諸葛瞻被鄧艾軍打敗,於是退守第三道關城綿竹。鄧艾指揮魏軍進攻,諸葛瞻棄關冒險出戰,蜀軍大敗,伏屍數萬,諸葛瞻父子戰死,黃權之子黃崇、張飛之孫張遵、李恢之侄李球戰死。至此,成都僅剩一座孤城,再無險可守。

此刻的成都雖然已是一座孤城,但尚有守軍數萬,姜維大軍仍在劍閣拒守,東吳方面也在積極策應。鄧艾大軍不具備攻堅能力,蜀軍只需拒守,待姜維大軍回援,成都即可轉危為安。

但是,成都軍民士氣已經降到谷底。魏軍入蜀後紀律嚴明,從不擾民,而蜀漢年年北伐,百姓負擔沉重,早就不想再打仗了。蜀漢內部益州派被打壓日久,也不想再打了,以譙周為首的文武大臣勸後主投降。後主審時度勢,開城投降。北地王劉諶不願投降,跑到劉備靈前痛哭一場,殺死妻兒後自盡。

姜維聽說後主投降,怒而拔劍砍石,率張翼、廖化等人向鍾會投降。伐蜀之戰持續僅僅兩月,蜀漢便宣告覆滅。

這場戰役,蜀漢有諸多失誤。一是後主拒納姜維意見,沒有及時佈防防備魏軍,導致國門大開;二是姜維放棄漢中周邊要塞,導致魏軍輕鬆攻入漢中;三是蜀漢政治腐敗,致使姜維避禍沓中,未能及時救援漢中;四是姜維退守劍閣時未派軍駐守陰平小道;五是諸葛瞻戰略失誤,未能搶佔涪城,退守綿竹後又冒險出戰,導致大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人心問題,蜀漢軍民思定,不願抵抗。

魏軍方面也有重大失誤,諸葛緒被姜維疑兵嚇退,讓出了陰平橋頭,致使姜維順利到達劍閣,否則滅蜀之戰還要順利的多。關鍵時刻,鄧艾率偏師出奇兵,進行大縱深迂迴穿插,繞過劍閣天險直插成都,創造了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奇襲戰。雖然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在內,卻一點也不妨礙鄧艾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春秋史館


成都根本沒有兵馬數萬,各路援軍也是遠水不解近渴,劉禪確實沒有資本打下去了。

讓我們先看看歷史上蜀漢的兵馬情況。


歷史上,蜀漢滅亡時《三國志》記載“士兵十萬二千”,這是劉禪降表上的數字,是魏軍進攻前蜀漢的全國總兵力。具體的,姜維在沓中有3-4萬,成都有4萬左右,漢中有1萬多,其餘東部、南部等要地有1-2萬。

後來鄧艾、諸葛緒夾擊沓中,姜維從陰平橋頭撤退,成都派廖化、張翼馳援姜維,鍾會攻克漢中,進軍劍閣。

(鍾會)

後來,魏軍鍾會吞併了諸葛緒,總兵力應達到14-15萬。鄧艾偷渡陰平,兵力大約是2萬人左右。

成都方面,姜維匯合了張翼、廖化、董闕,還有4-5萬人,在劍閣擋住鍾會。漢中的軍隊不是覆滅,就是被圍困。成都還剩下2萬人左右,東部、南部等地有1-2萬。

再後來,鄧艾偷渡陰平後,諸葛瞻帶領成都主力部隊迎擊,慘敗。成都剩下的兵力應該不到1萬,而且接連丟失土地,軍心動盪。也難怪劉禪害怕投降了。

至於所謂的各路援軍,首先姜維的4-5萬人已經被鍾會絆住,東部的援軍已經加入了諸葛瞻軍團。所能指望的援軍,最多就是南中回來的幾千人。至於東吳方面的幾萬人,首先路途遙遠,其次蜀漢敢不敢讓他們入境還兩說。劉禪真是窮途末路了。


再看《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中,鄧艾偷渡陰平後,成都還剩八萬人馬,諸葛瞻帶走7萬,只留下1萬人守城。後來諸葛瞻被鄧艾圍攻,基本全軍覆沒。於是成都就只剩下這一萬人了。援軍什麼的,也別指望了。


所以,劉禪的投降該不該姑且不論,當時局勢確實相當兇險,並不是說完全能打贏的時候,純粹因為劉禪廢材而投降。


巴山夜雨涮鍋


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很多人是有三國情結的,也特別偏愛某一位三國人物或某一方勢力,所以每當他們失敗甚至滅亡時,就會發出無力迴天的感慨,比如蜀漢政權滅亡那一刻。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劉禪當時聽從了譙周的勸言,遞了國書送上玉璽向鄧艾投降,又命姜維歸降,當時蜀國獻上的人口兵力物資數據是:

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採絹各二十萬匹。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痛心,蜀國尚有十萬兵力,物質並不匱乏,怎麼就降了呢?對此,六甲番人也深為惋惜,不過惋惜的卻是蜀漢後繼無人而已。

《三國演義》是小說,所以有些數據會有水分,比如蜀漢投降前,後主曾撥成都兵將七萬與諸葛瞻,讓他率兵出成都至錦竹阻擊鄧艾,當時鄧艾“選兵三萬,各帶乾糧繩索進發”,這裡的兵力數據七萬和三萬都是明顯是誇大了,擠掉水分,蜀漢出戰的中央部隊大約在兩到三萬之間,而鄧艾偷襲陰平,到江由時只剩下兩千魏兵,取了江油馬邈的降兵加上就地補充的兵員,最多一萬兵力。

錦竹對決,蜀國是沒有戰鬥經驗的諸葛瞻指揮疏於戰備的三萬弱軍,魏國是優秀統帥鄧艾率領士氣正旺的一萬精兵,結果沒有任何懸念。

此後,鄧艾重新整合了部隊,收編了蜀國降軍,至少兵力會擴張到兩萬以上,當他打到成都城下,當時形勢正如譙周分析的,劉禪已無路可退。

此時就算劉禪聽從五子劉諶之勸,就地緊急動員,徵召數萬兵力,沒有良將守城,恐怕是守不住成都的,也等不到姜維回師救援之時。

至於棄城逃亡,也行不通,劉禪不類其父劉備,心志並不堅韌。奔南中七郡,想來無法借用蠻兵之力收復成都,甚至可能會被南蠻扣住當成大禮送給魏國。如投孫吳,也只能稱臣於吳,恐無東山再起之日。

兵力處於劣勢,臣屬無心死戰,君主闇弱無能,劉禪的投降是必然的,不足為惜,而從對整個中華民族而言,劉禪此時的投降是好事,可以促使三國歸一,也可以減少華夏內耗。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六甲番人


曹魏景元四年(263)底,鄧艾冒險突破陰平道,繞到劍閣的背後直接進入成都平原,打了蜀軍一個措手不及,之後涪城、綿竹相繼失守,成都城內一片驚慌。

後主劉禪召集群臣商議,有人建議逃往孫吳,有人建議逃往南中,光祿大夫譙周等人建議投降曹魏,大家議來議去,最後“眾人皆從周”。

這麼多的意見裡,為什麼沒有一個人建議打下去呢?

當然,實力是一個問題,前面也不是沒打,但都打敗了,諸葛亮瞻父子戰死,大家沒有信心打下去了。

但這不是根本理由,根據劉禪投降時向鄧艾所獻的士民籍簿,蜀漢滅亡時的人口共28萬戶、94萬口,甲士共10萬零2000人,官吏4萬人,10人馬中有一部分還在劍閣,但成都周邊至少也有幾萬吧,對付鄧艾的數千人馬還是可以的。

關鍵問題在於,大部分人不想打了,這裡面倒不包括劉禪,他雖然不算英明,但也不是傻瓜,聽到投降派的議論,一開始他表現出狐疑不決,他想逃往南方。

但譙周立即制止說:“南方是遠夷之地,一向不願意順從,多次反叛,是諸葛丞相以兵威相逼,他們才願意服從。以現在的情況,去了那裡對外需要抵禦強敵,對內朝廷需要大量供需,只能加倍地從夷人那裡索取,到時候他們必然會反叛。”

劉禪默然無語,沒人支持他,他哪兒去不了,劉禪擔心鄧艾率領的魏軍已經殺跟前,要是不願意接受投降怎麼辦?

譙周認為不會,他給劉禪打保票說:“現在對曹魏來說,除我們以外孫吳也未臣服,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一定會接受投降,並且以禮相待。如果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譙周願隻身前往洛陽為陛下去爭!”

最後,劉禪派侍中張紹等人奉璽綬向鄧艾請降,張紹一行走到雒縣時遇到鄧艾,鄧艾大喜,當場表示接納,劉禪另派太僕卿蔣顯赴劍閣向姜維宣佈赦書,要他就地向鍾會投降。

鄧艾隨後到達成都城外,劉禪率領太子、諸王以及群臣等60多人綁住自己、抬著棺材出城拜見,鄧艾手執魏帝頒發的符節,上前為劉禪解開綁繩,又令人焚燒了棺材,接受投降。

鄧艾宣佈,承曹魏皇帝的旨意拜劉禪行驃騎將軍,劉禪的太子劉璿被任命為奉車都尉,劉禪的其他兒子被任命為駙馬都尉,原蜀漢百官也各拜了新官職,同時任命師纂代理益州刺史,隴西郡太守牽弘等人任蜀中各郡的太守。

亡國之後,大家都挺好,該當官的照當,該發財的照發,只有劉禪比較慘,“樂不思蜀”,這個故事就不細說了。

劉禪其實已預料到後面的結局,他不想投降,但沒有人支持他打下去,甚至逃往南中也不會有人跟隨,譙周這些人都是益州本土派,自從劉焉、劉璋父子開始,他們已經被“外來戶”壓制了幾十年,現在說話算是有分量了。

三國的所有本土派們都不想打仗,不僅蜀漢如此,其它地方也如此,冀州的沮授、田豐,兗州的陳宮,荊州的蒯越、蔡瑁,江東眾多的投降分子,他們的想法是,自己的家鄉最好自己能做主人,如果不行,誰來當領導他們都沒意見,但拒絕打仗。

劉禪是早期追隨劉備的元老派和後來進入益州的荊襄派所支持的,劉備、諸葛亮時代這兩派佔絕對支配地位,但隨著元老派的關羽、張飛和荊襄派的諸葛亮、蔣琬等人先後離世,劉禪只剩下了一個空架子,這就是劉禪只剩下投降這一條路的原因。


南門太守


所謂的兵馬數萬只不過是臨時可能召集的壯丁人數,並非實打實的正規軍,當時蜀國的主力姜維部已經被鍾會拖在了劍閣,還有部分部隊佈防與東吳相連的邊境和南方一線,根本無法抽調,成都本來也有部分生力軍,但在之前的綿竹關一戰中全軍覆沒,主戰派官員大部分戰死於這場戰鬥中,成都城內真正的正規守軍已不多,援軍也無法趕來,而他們要面對的是剛從鬼門關裡殺出的鄧艾所部,城下的魏軍皆為百戰精銳,成都已經很難守下去了。

鄧艾偷渡陰平時,所帶部隊3萬人,攻到成都城下時,兵力大概還剩2000人,因此長期以來,很多人都誤以為鄧艾已經損失慘重,3萬兵馬只剩兩千人,劉禪向2000人投降是懦弱的表現,但事實上這不是事實。

鄧艾偷渡陰平,目的是企圖打通另一條直通成都的道路,而陰平小路為山路,一路上需要不斷地修路架橋,為隨後可能的大部隊進軍做準備,所以從鄧艾偷渡陰平開始,他的3萬兵馬隨著在陰平小路的不斷前進,也不斷的分別留下部隊,進行修路鋪路,所以鄧艾隨後抵達成都城下時,他的兩千人只不過是先頭部隊,他自己的兵馬大部分還在路上,也就是說他的3萬兵馬已經在陰平700裡山路上建立了一條可以順利前行的兵站,而陰平小路被打通,其中的路段也被等待留守的部隊鋪好,鍾會的17萬兵馬即便無法攻克劍閣,也完全可以第二次從已經搭建好的陰平小路中前進,直達成都城下,所以姜維即便在劍閣死守,劉禪即便與成都共存亡,也無法保全蜀國的命運,最大的結果無非只是延緩一下蜀國的亡國時間。

實際上魏國最後的伐蜀之戰,關鍵點已經不在於劉禪或姜維的意志力,蜀國當時的國情已經無法與魏國相抗衡,荊州班底基本耗盡,原益州派的老班底一直伺機反撲,連年征戰卻無戰果,蜀國早已國力衰落,魏國一次性出動的伐蜀部隊甚至比蜀國全國的青壯年還多,劉禪自己又不是英明之主,隨著自己嫡系,也就是荊州派的衰亡,即便他有諸葛亮之才,也是孤木難支,蜀國的滅亡就是時間問題


遼寧資深球迷


關於這一個問題,我相信史書中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解釋,看看陳壽怎麼評價投降後的劉禪: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暗之後。


劉禪的一生經歷,無治國之良策,無守國之權謀,無駕馭群臣之心術。劉禪出生的時候,劉備還在辛辛苦苦的打天下,一心想要實現自己匡扶漢室的崇高理想,建安十二年,劉禪才剛剛出生,剛剛睜開眼睛看了一下這個世界,馬上老爹劉備就被曹操揍得滿地找牙。


幸虧他三叔張飛當陽長坂坡的一聲雷霆之後,嚇退了曹操的敵軍。而他的四叔趙雲更是拼命的救他,也許就是這個時候的劉禪,被這血腥的戰場給嚇尿了,小小年紀的他智商就受到了恣無忌憚的碾壓。


可是這場戰爭,劉禪反而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他的老爹劉備還要惺惺作態將他摔在地上,為了收攏眾將士的人心,被重重摔在地上的劉禪,智商再一次被無情的碾壓,也許這一次是被碾壓最厲害的一次。


當劉備逃到了江夏,赤壁之戰在後來大獲全勝,而劉備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繼續攻打益州,此時還在荊州的劉禪被後媽搶走了,還有帶到那個喜歡打老虎的紫鬍子舅舅的身邊,這個時候他的四叔趙雲再一次創造了奇蹟,“四叔趙雲截江救阿斗”,成功的將劉禪給搶了回來。


再到後來,他的老爸終於成氣候了,和曹操爭奪漢中,悍然自稱漢中王,進而稱帝,而此時的劉禪還是一個未成年,10幾歲的少年,父親沒有教會他行軍打仗的本領,反而是一路跑啊跑的本領被劉禪這個未成年潛移默化的學到了骨頭裡。


而劉備這個一路跑啊跑的本領,知道後來才真正的在劉禪的身上展現出來。


夷陵大戰,劉備被東吳的呂蒙打的落花流水,一路丟盔棄甲的逃到了白帝城,此時的諸葛亮帶著小劉禪快馬加鞭的跑到白帝城,劉禪看著自己的老爸再一次跑啊跑,這項本事再一次心領會神。


劉備跑啊跑的行為直到劉備病逝,深深地影響著這位未成年的劉禪。


劉禪這個時候才16歲,一無所知的年紀,老爸就這樣撒手人寰。


看看人家小曹丕,7歲的時候就能騎馬射箭;再看看人家孫權,年紀輕輕就挫敗了曹操的大軍。


劉備望著老爸給自己留下的這座西蜀江山,似乎明白了什麼!


再看看身邊的兩個嚴厲的叔叔,一個諸葛亮,一個李嚴。


諸葛亮每天都讓自己多讀書,可是李嚴卻對自己管的很鬆。希望自己和他聯合起來對付這個嚴厲的諸葛叔叔,可是計劃剛剛實行,李嚴叔叔就被諸葛叔叔搞殘血了,劉禪只能自己乖乖的聽話,時間一直到了劉禪28歲的時候,那是一個令人充滿傷痛的年紀。


因為,他自己的諸葛叔叔在五丈原病逝了。


這麼多年,看著自己的叔叔執掌西蜀所有的權力,劉禪的心裡面極其的羨慕,而如今諸葛亮終於病逝了,劉禪等的就是這一個機會,他要親自操持著這個國家。


可是剛剛上臺的劉禪,玩了幾天,突然發現,治國這門課程真的是太難了,自己根本玩不轉。於是轉頭將國家交給了蔣琬、費禕、董允、姜維四大國家棟梁,自己屁顛屁顛和太監黃皓去玩了。


時間轉眼到了景耀六年,此時的蜀國發生了一件大事。


因為曹魏政權的直接領導人司馬昭三路大軍興兵伐蜀,軍隊已經快打到了家門口,而劉禪卻仍然和他的小太監黃皓玩的不亦樂乎,可憐了姜維還在劍閣死死地抗住了鍾會,可是沒想到鄧艾奇襲陰平小道,直接打倒了成都,準備一劍封喉。


這個時候,大家商量怎麼辦?


劉禪再一次使用了自己的必殺技,那就是劉備一生的大招---逃跑。


可是往哪逃呢?是東吳、曹魏、還是南蠻之地,最後在樵周的建議下,劉禪坐在椅子上鄭重地宣佈,我們投降曹魏,西蜀的城門上飄起了青天白日旗,劉禪當了42年的蜀王,徹底結束了。


但是,姜維卻不知道這回事情,還死死地在扛著鍾會,鍾會也被姜維的防禦阻擋了失去了信心,已經開始懷疑人生了,沒想到劉禪下了命令,讓姜維放棄抵抗,繳槍不殺。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姜維留下的這句話,還幫助劉禪搞死了曹魏的兩大戰將鍾會和鄧艾,可是劉禪仍舊不管不顧去了洛陽,在曹魏的慶功宴上,司馬昭看著劉禪,想要嘲諷一番,於是便招來了蜀漢的歌姬們,既唱歌又跳舞,劉禪看了之後,笑的不亦樂乎,貢獻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成語“樂不思蜀”。


劉禪的故事結束了,至於他為什麼投降,劉禪這個人作為蜀漢的君主,沒有基層的歷練,也沒有治國的大能,緊緊靠著蜀漢四代賢相的廕庇苦苦的經營者蜀漢,劉禪怎麼會不投降,骨子裡的軟弱是怎麼也改變不了的,再說了人家劉禪公子投降以後可是比當蜀漢君主開心了不少呢?


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