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涵江石頭記:獨闖涵江大尖山(中)

爬到大頂坑的山頂,大尖山的主峰就近在眉睫了。主峰頂上有一個石寨,叫尖山寨。在通往主峰的路邊,臥著一塊石頭,長約5米,寬約2米,厚約2米,中間凹進,可以盛雨水。因為它狀如小船,故名曰“石船”。這也是一塊較小的石頭。

涵江石頭記:獨闖涵江大尖山(中)

經過不多的時間,就來到寨前。這裡有石築的圍牆,高3米,寬1米,長約200米。還有一個石砌的寨門,寬約1.5米,至今保存完好。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市對南少林寺展開大規模的發掘和論證,據有關資料考證,大尖山曾是南少林寺的烽火臺,為給南少林寺示警,因而在這裡築寨。方圓五六里內,都習慣叫尖山寨。林山與尖山寨遙遙相望。在南少林寺考證中,除了發現尖山寨外,又相繼發現了洪南山上的洪度寨,梅洋山上的梅洋寨,楓山村的蘇岐寨,龍東村的將軍寨。這些山寨都是用石砌成的,工程量大。南少林的反清活動是地下的,不可能動員許多民力來做這項工程。我個人認為,有可能是以前築的,南少林寺加以利用。在莆田,有遺存許多小寨,它們並沒有與南少林有瓜葛。

涵江石頭記:獨闖涵江大尖山(中)

大尖山極頂上,並排聳立兩塊大石。左邊的一塊高約10米,寬約5米,厚約4米;右邊的一塊高約12米,寬約7米,厚約4米;再右邊還有一塊臥在地下,約4米長,寬約4米,因地勢較高,厚約3米。兩塊石頭,好像二個小孩站立著,通常叫它們“孩兒石”。不遠處,斜躺一塊大石,長約5米,寬約3米,厚約1米左右。這巨石就叫“石棺”。大尖山的半山腰也有一塊巨石,叫“雞母石”。這五塊石頭應該是同一塊的,風化和雷擊使它們一分為五。“石棺”應是被雷擊炸飛的,“雞母石”也如是。這從現場的碎石和石片成堆可以推測出來。歷史上的一次超級威力的巨型雷擊,使它們身首分離。這幾塊石頭,老遠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孩兒石”的頂部,大抵平坦,完整地保留一個石臼,直徑0.3米,深0.14米,應該是守寨人用來舂米的。與石臼相隔不遠,有一塊石頭,平坦如砥,向西立著,上刻“沁後”二字。

涵江石頭記:獨闖涵江大尖山(中)

由西邊下山,下到半山處,可以望見一塊石頭,較小,但狀如和尚帽,所以被叫“和尚帽”,這“和尚帽”也只能算是較小的。

“和尚帽”之下,有一堆大石。石堆的面積約50平方米,此處就是鼎鼎有名的“耙牙石”。“耙牙石”的結構較複雜,多層次。從正面看,“耙牙石”底寬約13米,由三組石頭構成。東面的由兩塊大石頭上下堆疊著,中間有一塊大石,西邊排著一塊巨石。它們的排列,組成一個堅固的堡壘。石堆的底部有一個平臺,平臺的後背,是一塊石頭,很平直。走近一看,上面有刻字,這簡直是如同天書降臨,令人喜出望外。

石面上由東向西,豎排著:南無阿彌陀佛 千年石今日大(缺一字) 嘉靖四年乙酉吉日 萬曆庚戌鳳林宮七境重修 順治十三年鳳林宮七境重(缺一字) 康熙壬午年重(缺一字) 不知是何年何日何人何事而刻,留給後人一個不解之謎。

涵江石頭記:獨闖涵江大尖山(中)

“耙牙石”上有多處層面,上面分佈著石眼。這裡有一個傳說,說是大尖山山神和壺公山山神在空中大戰,壺公山山神戰勝,把鐵齒耙丟下,鐵齒嵌進石頭,留下了齒穴。有好事是神仙前來助戰,運土來想把尖山堆高起來,失手把三土箕土丟下,致使大尖山前的田洋上冒起三座小山,即現在的西天尾鎮的三山。最後一土箕的土沒全部倒淨,又順手一拍,剩下的土掉下來,就成了一座小山。所以三山往西的那座山,旁邊又附著一座小山,就是現在譽滿四方的美麗鄉村後黃村,還有碗洋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