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西方的哲學發展有沒有受到中國哲學的影響?

李志慨


西方哲學的發展有沒有受到中國哲學的影響?恐怕多數人的答案都會是沒有,但石頭君的回答卻不是這樣。西方的哲學發展在多數時期確實沒有受到中的哲學的任何影響,但在西方哲學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也就是啟蒙時代,以伏爾泰為代表的一批西方哲學大家卻確實受到了中國哲學的啟示,而這些啟示對西方哲學乃至後來西方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

伏爾泰與中國

“伏爾泰與中國”在現代西方是一個有固定含義的詞組,其意思就是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國。伏爾泰是十七世紀法國最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和哲學家。而在他生活的年代,大量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教,這些傳教士在來華傳教的同時,卻也把在中國的一些見聞和中國的一些哲學理念通過信件的方式傳回了歐洲。

而此時正是歐洲經過文藝復興之後,社會形態急劇變化,新思想不斷湧現的時期。伏爾泰等一批法國哲學家迫切希望得到新的靈感,為歐洲社會的變革找到新的出路。而當他們接觸到傳教士信件中對中國社會的描述時,就好像發現了新的大陸一樣。

(法國啟蒙時代大思想家伏爾泰)

伏爾泰發現,中國的政治體制竟然不是基於宗教,而是基於一個世俗的體制,因此他極力讚頌中國人的體制充滿理性,認為是歐洲人徹底擺脫神權統治的一個出路。他還發現中國的官員竟然很多人不是貴族出身,而是經過教育,通過考試走上仕途的平民,這和當時歐洲所有官員全部出身貴族,血統是唯一衡量標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制度在伏爾泰看來是絕對值得歐洲人借鑑的。他認為中國的政治體制證明,人可以憑藉自身的理性,通過對人民進行教育來統治國家,而不必藉助所謂“神”的啟示。他甚至在當時就公開表示,在道德方面,“歐洲人應該做中國人的學生”,並認為中國的體制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體制,為此甚至在自己家中懸掛起孔子畫像。

(伏爾泰作品《中國孤兒》裡的人物形象

而為了彰顯自己對中國的崇尚,伏爾泰甚至還根據法國人翻譯的元雜劇劇本《趙氏孤兒》,在1755年創作了出戏劇《中國孤兒》(L'Orphelin de la Chine)。在宣傳這出戏劇時,伏爾泰乾脆就說這出戏劇是“一出關於儒家道德的五幕戲劇”。而這些儒家思想也被深深地融入了伏爾泰的哲學著作中,對後來法國大革命乃至歐洲近代政治與社會制度的建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受中國哲學思想影響的政治家

除了一些哲學家曾經受到中國哲學的影響,當時統治奧地利及周邊地區的哈布斯堡王朝君主約瑟夫二世也曾深受中國哲學的浸染。約瑟夫二世的哲學老師是一位耶穌會修士,而耶穌會正是當時來華傳教士的主力軍,因此其許多修士都曾大量接觸中國哲學。

曾深受中國哲學影響的奧地利君主約瑟夫二世


在學習中,約瑟夫二世瞭解到大量關於中國教育體制的信息,這使他在內心產生了一個堅定的信念,即選拔官員應該基於其教育水平,而不是其血統。通過中國的體制,約瑟夫二世認為在不依賴貴族的情況下,也可以維持絕對君主制,通過對平民進行教育並擇優錄取,君主可以實現對國家更為高效的統治。

美國最高法院上外牆上雕刻的孔子像(左側戴帽者)


除此之外,在現代美國最高法院建築的東側牆體上,竟然也刻有孔子的塑像,因為美國的建國先驅認為孔子是人類法制的先行者之一,美國的國父之一富蘭克林甚至曾經在其創辦的《賓西法尼亞公報》上,專門發表過讚頌孔子道德的文章。

所有這些歷史事實,都證明在歐美社會轉變的關鍵歷史時期,中國哲學思想確實曾經以不同方式對其產生過影響。


桃花石雜談


我個人認為西方哲學沒有受到中國哲學的影響,或者說影響很小。



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中國的文明是農業文明,西方的哲學注重邏輯推理,認識論等,中國哲學注重人倫,注重感悟,注重天人合一。

西方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黑格爾的哲學以絕對精神為其理論核心,構成了一切社會現象的本源和基礎,在黑格爾看來,中國沒有哲學。中國精神是絕對精神的自我認識的直接階段,缺乏內在性和主觀性。

在黑格爾看來,孔子是注重的是道德哲學,是個注重倫理實際的智者,他沒有思辨哲學,有的是善良,道德。



我個人認為,從西方觀念的哲學看,中國的確沒有哲學,從哲學看,中國是有哲學的,不過黑格爾對孔子的評價,我個人認為比較中肯。

上述內容我是想說明,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的巨大差異性,以至於黑格爾認為中國沒有哲學。所以說西方哲學基本上沒受中國哲學影響,有的話,也是影響很小,我舉幾個例子。

1 萊布尼茨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是一位罕見的天才。



萊布尼茨發現了中國的《易經》所記載的神秘思想,很自己釀醞已久的“二進制”理論有不謀而合之處,他開始研究神秘的中國文化。萊布尼茨把自己的天才思想和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聯繫在一起,創造了自己的“二進制”理論。

2 海德格爾,也是德國哲學家,是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

海德格爾對中國的“道”有著強烈的興趣和關注,他多次演講和討論中多次引用老子的“道”和莊子的觀點來闡述自己的思想,他對於“道”有著某種實際的語言體驗。

海德格爾對中國哲學的“道”有著極大的興趣和熱情,並且受益匪淺!



上述萊布尼茨受《易經》思想的影響和海德格爾受“道”的影響,我們看到西方哲學只是在某點,個人哲學家受中國哲學影響。西方文明和中國文明,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是兩個不同體系,所以說西方哲學沒有受中國哲學影響,或者說影響很小!

個人觀點,歡迎討論,不喜勿噴。


我是一個小書蟲


西方哲學曾一度“是給神學洗腳的婢女!”

影響一定是有的,而且是實質性的決定作用!因為,文化哲學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特別是非源發性的西方文明,捉襟見肘的他們不向亞非民族文化下手,又能向哪裡找“包裝”西方哲學的思想資源!

1.西方最早的哲學形式是“神學”和“經院哲學”,就是專門給《聖經》作註腳用的,所謂“哲學是給神學洗腳的婢女!”是極荒謬乏味的一種哲學。比如曾討論“一根針尖上能站多少個天使?”“天使有多少根頭髮”等。後來,一些有識之士從阿拉伯文化吸收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文化,以中國、印度的文化為主,並且重新“修復”所謂希臘羅馬文化,開啟文藝復興運動。中國的“人文”思想影響是最大的,可以反抗“神學”,是西方思想解放的武器!而歐洲人(由於文化自卑)更傾向往希臘人那邊扯。這就“忽悠”了我們現在的許多人。當時歐洲的文化“大咖”幾乎都是中國文化的“粉絲”,伏爾泰、萊布尼茲、歌德,甚至達爾文也說《天工開物》一書給他直接的啟示。現在美國思想界興起的“新人文主義”學派,就是仍然在繼承發揚儒學的精神!

2.黑格爾的哲學(準確說是神學)是竊取老子的“陰陽辯證法”“反者道之動也”,用來講他的“新神學”教條,這些我在以前回答裡多有論及。叔本華的哲學完全就是用德語講佛學,對中印哲學是直接吸取,這影響了尼采、愛因斯坦等大批西方文化精英們!海德格爾特別是後期對《道德經》《莊子》的研讀我講了多次了,現在不再論及。佛羅伊德、榮格對道教的吸收,不再列舉了……

3最後強調一下,不要被西方狹隘的、經院的象牙塔內的哲學形式“迷糊”雙眼,認為哲學就必須得是康德、黑格爾那樣“邏輯嚴密”,錯了!許多哲學包括柏拉圖用戲劇對話講哲學、培根、蒙田、笛卡爾的哲學都是散文形式,尼采、盧梭甚至故意“反叛”經院哲學的虛偽的“假大空”虛張聲勢,喜歡用詩歌、格言,這些“直覺”洞見。伏爾泰、薩特喜歡以“小說”講哲學,都更有影響力,這其實是更成熟的哲學思想,這與我們孔孟老莊的哲學是不是已很接近呢?因為哲學已融入日常生活,如鹽融入水!

論及“思辯性”,老莊的哲學很精湛!另外,就是西方的最精深的思辯哲學家柏拉圖、康德等大家,若在佛教思辯面前,恐怕連插嘴的機會根本都沒有?如莊子筆下的名家辯論高手公孫龍先生,落得個口不能言“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的下場!

樂活一家之言!共勉!


樂活光陰


從已經知道的資料可以清楚地看出,西方哲學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老子的道德經一書的左右,否則,不會有今天的西方哲學。


上坪農夫


當然!世間萬物都互相聯繫、互為因果。更何況哲學。只不過“貪天功以為已有”之事是西哲人物的通病。在中國仕大夫的“天下”觀念之下,這一切都可以消彌。李約瑟博士的中國科技史真實地記錄了許多證例。贅述無義。


李金剛22


答案是有,只不過影響不是很大,而且多是作為“反面教材”用來批判借鑑的。中西哲學,除了出發點不同,形式不同,很多地方都是相同的。

一:叔本華與中國佛學

任何文化進入中國,都會被烙上中國印記,佛學也一樣,禪宗就是印度佛學和中國文化的融合,因此稱之為“中國佛學”。

佛學的基本概念認為,人生是苦的,要想離苦得樂,就需要“解脫”,就需要到達“彼岸”(此岸生死,彼岸涅槃)。這和柏拉圖的“肉體是靈魂的監獄”看法一致。

這種看法是悲觀的,叔本華就深受這種悲觀主義的影響。但佛學不是悲觀論,佛學的“看淡生死”只是讓人不畏懼死亡,而不是鼓勵“死亡”。涅槃並不是指真正意義上的死亡,而是一種精神超越。

二:黑格爾和辯證法

黑格爾的辯證法的雛形來自於赫拉克利特的樸素辯證法,黑格爾說中國沒有歷史,也沒有哲學,這也說明黑格爾對中國哲學也做過一番瞭解。那麼老子哲學的辯證法必然會對他產生一定的影響。老子的“道”又和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概念驚人一致。

黑格爾之所以認為中國沒有哲學,也在於他認為中國的哲學沒有“超越性”,就好比中國歷史,幾千年來都是“換湯不換藥”,因此從本質上說是一樣的,是重複而已,沒有實現超越,因此“沒有歷史”。

當然他這樣說有他的侷限,也有他的理由。因為黑格爾的辯證法就是一個不斷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不斷自我更新的一個體系。他的侷限在於他只瞭解了佛學的一部分,至於有沒有看過佛學的“二諦義”,那就不得而知了。因為黑格爾辯證法這個重要特點,和二諦義的概念完全一樣。

三: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和莊子的“夢蝶”

一切思維的主體是實體,我在思維,我就是實體。我意識到了我在“思維”的這個“主體”,因此,我是存在的!這就是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三段論。”

《齊物論》:莊子做夢成了蝴蝶,“栩栩然”自在飛翔。醒來後的莊周“蘧蘧然”,“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

莊子和笛卡爾,他們思考的都是同一個問題:“我是誰”?是對現存世界的懷疑,莊周夢蝶是中國哲學的“懷疑論”,笛卡爾和修謨是西方哲學的懷疑論,絕對知識就是一條懷疑之路。莊子年代要早,那麼是否有影響就值得“懷疑”了!

四:馬克斯韋伯與儒家和道家

馬克斯韋伯寫過一本書,專門論述儒家和道家,論述為何資本主義發生在西方而不是中國。他明顯帶有個人宗教色彩,把儒家道家稱為“儒教”和“道教”。

中國有道教,但道教和道家是兩碼事。儒家不是宗教,只是具有西方宗教的一些功能而已。

馬克思韋伯研究的課題源出哲學,但卻是更加實用的社會學。儒家道家對他的學術影響更多是“反面教材”式的。因為當時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時期,資本主義在歐美大陸遍地開花,而中國大陸還沒有“開化”!

五:中西哲學的異同

中西哲學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方式,就好比造房子,中國哲學一開始就提出一整套的完美構想,試圖從整體上把握這個世界,追求“天人合一”

的境界!

而西方哲學則是分門別類,不是從整體,而是從局部入手把握這個世界。亞里士多德開始就區別礦物植物和動物,他的四因說創造了凡事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的科學主義精神。牛頓的物理學方法論更是認為:如果一件東西你看不清它,那就把它無限進行拆分,然後再組裝起來,這樣反覆幾次之後,自然就分清了。

中醫西醫最能反映出文化差異,中醫可以通過把脈知道一個人的生命還有多久,至於什麼原理則說不清。西醫不知道你的生命還有多久,但知道你身體的那一個部位出了什麼問題。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上帝似乎有意創造了這兩個不同文明,用各自的方法來驗證這個世界的合理性。所以有種說法:西醫的盡頭是中醫,中醫的極致是西醫。那麼是否也可以說,西哲的盡頭是中哲,中哲的極致是西哲呢?




霍大勝


哲學做為一門專門學科是近代西方人創建的,但任何一門科學都是從古代發展而來的,哲學也不例外,哲學本身更是對古代文明的綜合概括,中國是一個歷史攸久的國家,但中國古代確實沒有哲學這一概念,只有道德,宗教的觀念,而這種道德宗教的觀念用現代哲學的觀點統稱為東方文明或稱為中國文化(因為中國最:具代表性)。其實現代哲學和中國文化〈道德倫理關係)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從人文理念出發,只是思維方式有所不同,中國文化強調天人合一,而西方哲學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中國的文化體系之所以很難成為完整的哲學體系,因為天人合一思想過分把人神化,迷信化,因而在客觀上成就了中國長期的封建統治,而封建統治反過來制約了中國文化體系的發展。西方也經歷宗教的發展階段,這個發展階段與中國道德倫理關係r大致相同,但:西方宗教的多元化很難形成主流文化,西方也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短暫的封建統治,但西方的封建統治不斷被西方宗教多元化所弱化並逐步形成哲學的科學體系。這個哲學體系反過來促進了自然科學的發展。所以西方哲學是在自已歷史中逐步形成的它和中國文化沒有直接的影響關係,中國文化實際上也稱不上什麼哲學,最多隻能算是一種宗教和文化理念……


手機用戶5828008812


原創思想,首先,華夏思想是一種大統一的思想,不屬於西方哲學的範疇,其次,除了華夏思想之外,一切其它民族的思想皆是被困在物質囚籠中的思想,唯有華夏思想是超越物質的,所以西方哲學思想與華夏思想完全不在一個層次,沒有任何關係。


孤猴78345271


當然有!一本《道德經》對西方哲學的發展功不可沒。其實,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整合與包容,所謂集大成是集思廣益的結果,剔除糟粕,吸收精華的思想成果才具有穿越時空的生命力,反之則難逃塵封的命運。直白的說:正能量如日之光芒,能驅散一切陰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