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代人不知道細菌的存在,為什麼喝水還是要燒開再喝?

宋燕兒


不知道你說的“古代人”是多久以前的古代,也不知道你指的是中國古代還是外國古代,本人不是歷史專業的,僅以我所知的來回答一下你的問題,歡迎指正。

首先,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即使不知道細菌的存在,古人喝水都不是毫無顧忌的。經驗使他們知道喝了不乾淨的水會出現身體問題。因此人們會尋找潔淨的水源,並且掌握了一些清潔飲用水的方法,煮沸就是其中一種。

一般的中國古代貧窮人家是不燒水的,因為燒水費柴。而柴的重要性,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排列順序中可見一斑。取潔淨的井水、河水儲存在水缸中,靜置沉澱後就可以直接飲用了。對於不潔淨的水,可通過砂石等的過濾,或再用藥物如茱萸葉、貫眾等消毒。

而我國古代人民燒開水是為了喝茶。從有茶開始到戰國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喝茶的地方還僅限於茶樹原產地的西南地區。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已經將所出產的茶葉作為“貢品”,茶葉開始進入中原地區。公元前316年以後,四川的喝茶風尚開始慢慢向中原地區傳播。飲茶之風大盛始於唐朝,甚至還遠及邊疆地區。自北宋開始,喝茶日益普遍起來。當然“茶”有時候並不僅限於茶葉,有些人家將桃葉、柳葉等採下晾曬後煮著喝,這也算是茶。

我對古代西方關於喝水的內容瞭解得比較少。古代西方人也掌握了一些使飲用水潔淨的方法。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前370年)曾發明了一個工具,將煮沸過的雨水再過濾。古代西方人民曾一度用酒代替水,以避開由於飲用不乾淨的水而帶來的疾病。


Blue Health 營養師團


一句話,實踐出真知。

很多做法都是技術先行啊,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四大發明使用的時候,我們祖先也不知道原理啊,有用就行啊。

但是燒開水這事兒的來源很有意思。這並不是一個古老的做法,中國人完全迷上喝熱水是1930年代後的我事兒了。當時因為戰亂橫行,疫病多發,所以開始提倡喝開水,這才是喝開水的開端。

至於說在之前,大家都是喝涼水啊,特別是在很多文學作品裡,都是從水缸裡直接舀水喝。我還記得小時候去農村姑姑家,也是這種做法,大家都沒有覺得不妥。

至於說古代人喝熱水只出現在非要喝有安全隱患的水的時候。比如說河水和江水,一定要燒開,至於說泉水和井水被認為是比較安全的。

當然了中國古人還需要燒熱水泡茶。這種特別的飲料要求熱水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變相促進了和熱水的習慣。但是,但是,這跟燒開後喝白開水其實是兩個不搭界的行為。後來的燒水喝就是為了對付傳染病,而中國古人只是為了好喝。或者從實踐上取得的經驗是,燒過的河水安全。

至於說歐洲人不喝熱水那就更有意思了,先說古羅馬人也有安全的泉水喝。中世紀時期,安全的飲料是麥酒和啤酒。因為在釀造過程中需要煮沸消毒避免發酵不成功,所以也就不用什麼微生物知識了。大家都知道喝啤酒不會中招,其實他們也是在喝廣義上的白開水而已。

至於更高級一點的,喝葡萄酒啊,這種發酵飲品也不會有什麼感染。

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植物人史軍


有人說中國人燒開水喝是解放後才形成的習慣,還有人說是受到了西方人的影響,這明顯不符合事實,因為臺灣地區也習慣燒開水,而外國人很少燒開水,國外的酒店裡最早都沒有燒開水的水壺,近來為了迎合中國遊客的習慣才放了電熱水壺,他們冷天喝飲料還要加冰。

事實上中國人喝開水的習慣至少在明代就開始了,各種文學作品中都有相關的記錄,開水在古代成為湯,很多文學作品裡的人物都有取湯淨面也就是洗臉以及應用的細節描寫,比如潘金蓮毒死武大就是用湯兌的砒霜,武松也數次用湯洗澡飲用,只是喝開水是為了取暖還是為了避免感染胃腸道疾病未可知,因為多數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小說中的人物直接飲用河裡的水是常有的事情。

另外中國人喝開水和茶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茶葉一般為乾枯的茶樹嫩葉,大部分在製茶過程中都烘乾了茶葉中的水分以利於保存,沖泡茶葉需用熱水沖泡,如果使用冷水,基本上不能很快的泡展卷葉,更加泡不出茶葉的香味,所以中國人喝開水部分源於喝茶的習慣。

但事實上中國古代對於細菌的認識要早於西方,特別是結核菌以及傷寒等疾病的大規模流行是古人早就意識到了傳染病和某些類似於看不到的蟲在人之間傳播有關,唐、宋、元時期陸續有醫家提出肺癆乃“肺蟲”或“瘵蟲”所致,宋人莊綽所著《雞肋篇》裡,就十分強調飲水必須煮沸消毒,世謂西北水善而風毒,故人多傷於賊風,水雖冷飲無患。東南則反是,縱細民在道路,亦必飲煎水,臥則以首外向。而張仲景最早在傷寒論中有提到抑制傷寒流行需要在飲用水多做注意,因為直接飲用被瘟疫患者屍體汙染過的水源很容易生瘟疫。

總體來說,喝燒開後的溫水有利於身體健康,但喝過燙的熱水則有可能傷及食管和胃粘膜,食管癌和胃癌和長期進食過燙的食物以及飲用過燙的熱水都有一定的關係。


胡洋


古人的很多生活知識都是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即使他們並不知道背後的道理。比如,古人都知道醃菜一定要醃夠時間再吃,否則會生病,但他們並不知道原因。直到現代化學誕生後,我們才知道這是因為醃菜裡含有亞硝酸鹽,這玩意兒有毒。但如果再醃幾天,亞硝酸鹽就會被分解,毒性就會大大降低。

水也是一樣。古人不知道細菌這回事,但他們知道喝不潔的生水會拉肚子,煮開了就不會了。事實上,人類喝開水的歷史比文明誕生的歷史都要長,遠古時期的人類沒有合適的容器用來燒水,所以他們燒水用的是另一個方法,即先把石頭架在火上烤熱,然後把滾燙的石頭扔進盛水的竹籃裡,如果不夠就再扔一塊石頭進去,這就是為什麼古人的營地周圍經常可以看到經過多次熱脹冷縮而裂開的石塊。

當然了,這種方法十分麻煩,再加上古代的燃料非常寶貴,所以古人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使用。當時的環境比現在乾淨,大部分泉水和地下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不用燒開。隨著城市規模越來越大,環境開始變差,水質被汙染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古人便開始喝酒了。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的小說裡都留下很多飲酒的描述,他們喝的都是未經蒸餾的酒,度數很低,不至於喝醉,但酒精有一定的殺菌作用,可以大大降低拉肚子的可能性。

至於中國人,我們很早就有喝茶的傳統,所以中國人喝熱水的歷史要比歐洲人長一些。


用戶54914406796


根據一些資料的記載,古人其實是知道有細菌這種物質存在的,只不過不知道它叫細菌罷了,或者說和現在的叫法不一樣。

實際上,中國古代對於細菌的認識要早於西方,特別是結核菌以及傷寒等疾病的流行,古人就認為是和某些看不到的蟲的傳播有關。

唐、宋、元時期陸續有人提出,肺癆乃“肺蟲”或“瘵蟲”所致,而宋人莊綽所著《雞肋篇》裡,也十分強調飲水必須煮沸消毒,世謂西北水善而風毒,故人多傷於賊風,水雖冷飲無患。

當然,喝生水還是喝開水,其實和地域也有一定的關係,比如北方的溫差較大,尤其是到了冬季,再喝生水就太涼了,所以就會加熱後再喝,久而久之,在一定程度上就會養成喝開水的習慣。而南方,尤其是北迴歸線左右的地方,四季氣候較為溫和,喝水就會比較隨意,尤其是井水,喝了以後會非常舒服,雖然可能會意識到喝生水不乾淨,但可能也抵不過清爽的誘惑。

此外,我國古代還有喝茶的習慣,而喝茶又需要開水,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喝生水的不良習慣。

大概在公元前316年左右,全國基本上就都知道茶水這種物質,而到了唐朝,茶水開始大規模流行,自北宋開始,喝茶便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

當然,“茶”也並非只是指茶葉,有人還會將桃葉、柳葉等採下來,晾曬後煮著喝,也算是茶。但不論是什麼茶,都需要煮沸,因此殺菌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健識局


西方人教給中國人喝開水,後來成為國共推行的衛生運動的一部分;喝開水的習慣來自西方,這需要理論啟發,更需要實際條件支持。

理髮啟發,是指為什麼要喝開水,開水和生水的區別是什麼;@SilentTurbine 兄弟說“古代中國人發現……”這種“發現”恐怕是我們給腦補的;巴斯德發現微生物導致腐敗和生病,才提出了現代的衛生概念,從而有了殺菌一說。

實際條件,開水放在哪裡?古代的瓦罐等容器,都是開口的,古代沒有足夠好的保溫設施;到現代,我們才有了熱水瓶、保溫杯。

所以說,古人燒開水再喝這件事兒,有,但並非常識。


實際上,中國近代從租界開始,挾微生物理論而來的租界當局,有鑑於租界內外聚集的眾多人口,取水不衛生導致流行疾病多發,才規定華夷餐飲業必須把水煮沸之後才能飲用。後來的新生活運動、公共衛生運動,都進一步推廣了“燒開水”的習慣。與此同時,事實上仍有大部分人群沒有條件,以至於年輕人結婚時,有一把熱水壺也是令人羨慕的新時髦。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巴斯德、科赫等人的科學貢獻。科學發現揭示了我們平時看不見的真相和深層規律,從而改變了我們的行為方式。

但仍有人不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於是就產生了很多似是而非,甚至荒唐可笑的解釋,這也體現了理解為什麼科學要反覆講,因為很多人會爭搶科學發現的(歪曲)解釋權,貪科學之功為己有。


科學理論不僅僅滿足於解釋以往的現象,更擅長預言。從巴斯德這個名字,我們可以發現有許多科學貢獻要歸結於他,比如我們的巴氏消毒法,疫苗接種(第一例是狂犬病疫苗)。喝熱水這事兒,可不是一件小事兒。哦,錯啦,不是“喝熱水”,是不要喝“生水”。


松鼠老孫


中國很早就有了喝茶的傳統,但幹嚼茶葉太費勁,於是就發明了用開水沖泡的辦法。

在中國人喝茶之前,古人和歐洲人一樣,是通過釀酒實現對水殺菌的。

沒想到的是,人們逐漸發現,飲用開水(溫馨提示,剛燒開的水不能直接喝),或者涼開水,可以有效的避免拉肚子(瘧疾)。這樣一來,開水也就成為了中國人的習慣保存至今。

然而歐洲人一直都只知道喝酒。

其實單純喝酒是無傷大雅的,古人的壽命一般也就30~40歲。今天我們喝酒帶來的各種對身體的危害,往往也需要喝20年以上,而且今天的白酒比古代的酒度數高多了。所以對古人來說,喝酒對身體健康的害處,其實並不大。

但工業革命出現了。

工業革命為人類帶來最大的變化,是人類必須要被迫從事一些比以往更加精密的工作,這些工作比起種地來說難度更高,也更不容易把握。如果一個工人喝酒再上工作臺,要麼加工出來的產品出故障,要麼工人出故障。

這時候,人們才發現,茶葉、咖啡,真是好東西啊!

提神醒腦,喝了還不拉肚子。

於是18世紀開始,隨著茶葉傳入英國等歐洲國家,歐洲人也開始在健康手冊上標註要喝開水了。

但是,隨著微生物學的發展,歐洲在飲用水的問題上再也不相信玄學,轉而相信只有通過對水源的不斷淨化,讓人們喝乾淨水,問題不就解決了~

於是在今天,開水就成為了喝茶、咖啡的標配,歐洲再也不提為了健康要喝開水的事情了。


酒騎風


實際上,在明朝開始,中國人就已經有喝開水的習慣了。古代人雖然不知道未燒開的水中有細菌的存在,但他們在煮湯或者是喝茶時,都會先將水燒開。尤其是茶葉,跟中國人喝開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由於茶葉是被烘乾了水分的茶樹嫩葉,因此,在沖泡茶葉時,需要用到開水,中國人喝開水的習慣有一部分是由於喝茶的習慣所養成的。

此外,中國古代人對細菌的瞭解是要比西方早的。在古代,傷寒或者是肺結核等疾病經常流行,因此,古人對傳染病以及細菌的是有一定的意識的。其中,在宋代,莊綽所寫的《雞肋篇》一書中,就有強調喝水必須得將水燒開;而東漢的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也有寫到說要想抑制流行病的傳染,在飲水方面就需要多注意,直接飲用被流行病患者汙染過的水源會很容易被感染。因此,即使古人細菌並不瞭解,但對於喝開水的意識還是存在的。

總而言之,喝燒開後的水對身體是有益的,首先,水在生產的過程中難免會被一些細菌或者是真菌汙染,將水燒開可以將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除掉。其次,水本身含有很多礦物質,將水燒開可以令多餘的礦物質沉澱,人們就可以將這些礦物質分離出去。如果直接飲用未燒開的水的話,就會連水中多餘的礦物質一同喝下去,容易在身體內部形成結石,對人體健康帶來危害。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喝過燙的水,否則將會損害胃粘膜和食管,長時間飲用過燙的水會導致胃癌和食管癌的出現。

從事臨床工作20餘年,國家中醫內科專業委員會會絡病分會委員,擅長中醫內科疾病的治療,如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醫聯媒體


從某種程度上講,無論是智力還是體力,古人都是超越今人的!別不信,也並不愛聽!

最可以證明古人智慧的就是,歷經百代而不朽的那些古代建築,別看現代人可以蓋鳥巢和水立方,那多一半功勞應該記在現代化建築材料、現代化施工手段和現代化作業工具的頭上,純技術智慧成分能夠佔到一半,我認為已經相當不錯了!

古代建築歷經幾百年上千年,依然巋然不動,依然給我們創造著無限量的經濟、文化、歷史價值!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我們的祖先?遠的不說就說我們國家建國後劃定的十大標誌性建築,無論從其規劃設計到施工建成,凝聚了前人多少智慧?那都是可以和已經載入史冊的記憶!

這是智力方面,至於體力方面,今人和古人也是沒法比的!冷兵器時代動輒一個萬夫不當之勇的武將出來,都能把我們像提溜小雞仔一樣,扔在一邊!

弄明白搞清楚這一點,回過頭再看古人燒水喝燒開水喝的道理就不難理解了,簡直就是小兒科的小兒科了!從荒蠻到野蠻,從生吃到烹煮,這就是一種文明和進化,這就是一種生存的智慧和哲學!生飲難免中毒、鬧病,燒開煮開了就會減少許多風險,這基本就是常識的常識了,我們懂,古人不比我們差!對我們來說是常識,對古人來說那簡直就是一種天才型的智慧!不要把古人想的那麼簡單,其實他們聰明的很,智慧的很!趙州橋是怎樣建成的?故宮的建築宏偉當今那個工程能比?萬里長城又是如何建築的等等與燒開一壺水喝,哪個更宏偉更壯觀更天才更智慧?不要小瞧了古人!


冀之筆


首先我們不能確定古代人每個人飲水都是燒開了再飲用的,但是基本可以肯定,在古代沒有環境汙染,無論是井水還是自家河邊的水,都存在直接飲用的現象,而古代人直接飲用也並沒有考慮到殺菌不殺菌的問題,那個時候人沒這個概念

真正和飲用方式有直接關係的其實是經濟條件。一般中國的古代貧窮老百姓是燒不起開水的,因為燒水得用柴火,辛辛苦苦砍了一天的柴,不可能燒幾次水就用光了,那樣燒飯就沒柴火用了。

古代人也是聰明的,即使不知道有細菌的存在,他們也有豐富的經驗來辨別哪些水乾淨可以喝,哪些水受到了汙染喝了身體會出問題。所以他們會尋找乾淨的水源,或者在自己挖井,或者找到乾淨的水源存於自家水缸中,沉澱過後就可以直接飲用的。

即使是有瘟疫發生,或者輕一些的腹瀉現象,古代人也是懂得辨別和逃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