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十多歲的孩子在公共場合大聲怒斥自己的母親,如果你是這位母親你會怎麼辦?

王子書童


如果我是這位母親,我得承認,這十來年的家庭教育宣告失敗。

很多年輕的父母,說起育兒經頭頭是道。不過說真的,看著他們孩子的表現,我真的很為他們的未來擔心。

我們小時候是在熟人社會中長大的,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即使父母不能很好的教育,周邊的熟人環境對我們還有一種道德的約束力,讓我們知道好歹。

而如今的孩子,是在一種鄰里不相往來的環境中成長,社會對他們的約束力不僅越來越低,而且還越來越縱容。他們的只能靠家教和學校教育,但現在學校基本失去了道德教育這個功能,如果父母沒有很好的家庭教育,甚至過分縱容,那麼孩子不知好歹已經不足為奇。

既然是家庭教育失敗,那總歸自己來承受和麵對。現在好好反省,拿出有效的辦法來重新教育,別怕承認失敗,更不要總是說孩子還小不懂事,以後就懂事了。這種心態只會導致越來越糟糕。


樹上有條河


我是個男人,現在讓我做女人,還是這個小女孩的母親?好吧,那就變性一會說說這個問題。


假如我是這位母親,我不會生氣,因為類似這樣場景太多了,而這次因為買東西發生爭執,孩子呵斥我,也只不過是再多了一次這樣的場景而已,以前也不是沒呵斥過,雖然第一次我發現孩子呵斥我的時候我很生氣,甚至要揍他,但我又捨不得揍他,以至於慣的他每次不合他的意思,他就有恃無恐的呵斥我,我有什麼好生氣的?我只能怪現在的孩子太任性,太難管理,孩子現在還小,等他長大了就不會呵斥我了。

這次買東西遭到孩子呵斥,孩子要買,我不想給買,所以孩子在公共場所呵斥我,好吧,為了他不再繼續的呵斥我這個當媽的,那就給買了吧。之後我們母子倆一團和氣的消失在公共場所。

因為這個孩子敢呵斥母親的這個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經過很長時間的潛移默化,讓孩子覺得呵斥母親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並且沒有得到母親相應的懲罰措施,因此,一言不合就呵斥母親已經成了習慣。


說白了,這就是給慣的。這當然是教育孩子出現了問題,這位母親不知道什麼時候該慣著孩子,什麼時候不該慣著孩子,只是一味的溺愛,這樣下去只會害了孩子,會讓孩子的人生觀發生扭曲,不懂得如何去尊重父母的愛。


情感公寓


我會一巴掌扇過去,敢在大街上罵他媽,一點規矩都沒有。



現在有很多視頻,孩子在大街上把媽媽或者奶奶連打帶踹,那股狠勁隔著視頻我都感受到了,多大的事能讓一個孩子如此暴躁?

很明顯,發生了什麼事情並不重要,孩子暴躁的性格才是關鍵。這跟父母的溺愛有關,孩子在家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從開始說話就打著媽媽玩,媽媽看著孩子打自己,臉上笑著嘴裡說著“哎呀,我寶貝兒真厲害,都會打人了”。



說著說著就長大了,孩子力氣變大,可媽媽奶奶們依舊心疼著孩子,不覺得孩子打人罵人不對,從不阻止,還覺得光榮。於是乎,就有了孩子在大街上罵媽媽,甚至打媽媽的舉動。



如果我是這個媽媽,肯定不會任由孩子繼續發展下去,在家裡大家都讓著他,到了社會上教育他的人多了,等那個時候別人可不會心疼他。

可惜的是,這樣的父母根本不會有阻止孩子,教育孩子的想法,因為在他們心裡孩子根本沒錯,為什麼要教育?


濤媽育兒漫畫


看了題主的描述,讓我想起了前幾天碰到的一件事。坐公交車,有爸爸媽媽姥姥三個人帶一個看起來有三四歲的男孩👦,一路上孩子輪流訓斥三個大人,一會兒要媽媽給他拆開新買的玩具,(一個比較大的箱子盛著,感覺是組裝的玩具)媽媽說車上沒法拆,孩子就指著媽媽大聲說“媽媽壞!”姥姥把孩子拉到她身邊,給他一個棒棒糖,他把糖狠狠的摔地上說“我不要!”一會兒又跑到車後頭(那天車上人沒滿,後頭還有兩個座位)司機師傅提醒家長看好孩子,爸爸就到車後頭想靠孩子坐著,孩子狠狠地推了爸爸一把說“不要你管!”然後自己躺在走道上邊哭邊搓腳,一直到下車。他們下車後,車上的人議論紛紛,都說這個孩子慣壞了!大了還不知道能成什麼樣呢!


再看題主描述的這個孩子,十三四歲了,在超市因為買東西,竟然大聲呵斥母親。我真為這些家長感到悲哀!慣子如殺子!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家長們之所以被孩子呵斥不尊,背後肯定有教育不周的地方,甚至家長平時跟孩子說話也是經常用這種方式,或者家長也是跟自己的父母這樣說話的,所以孩子也習以為常,根本不當回事。

首先我不會做一位這樣的母親!假如我是這個母親,我會毅然決然的離開超市,有本事讓他自己買去!(我不希望在公共場所教育孩子,畢竟孩子也有自尊)回家後我會跟他好好掰扯掰扯,並且鄭重的告訴他,以後無論什麼事都要好好說話,“有理不在聲高”,說話代表一個人的素質,我不喜歡素質底下的孩子!



記得我兒子小的時候去商場,他喜歡的東西都是跟我說“媽媽我不要××”,因為他知道他在商場要的東西我肯定不會給他買。因為從他剛剛懂事的時候我就告訴他,要什麼東西在家裡跟媽媽說,媽媽同意就一起去商場買,不同意在商場哭😭也沒用,越要越不買。所以我兒子從來不會在公共場所鬧情緒,即使他不願意也是回家再跟媽媽慢慢說。記得有一次去我表姐家玩,我們回家晚了,耽誤了兒子做作業,兒子跟我說,“媽媽您說去姨家玩半小時的,可您跟姨說了這麼長時間,都耽誤我做作業了。”我趕緊跟兒子道歉並說明原因“兒子,對不起!今天媽媽食言了,不過你姨有事跟媽媽商量,媽媽不聽你姨說完就走,對你姨不禮貌是嗎?”兒子原諒了媽媽,作業也認真完成了。所以,兒子不管上學期間跟老師同學,還是工作跟領導同事,人緣特別好。



栽什麼樹結什麼果,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一般而言,,當然也有例外),孩子的素質與父母的教育是截然分不開的,身教重於言教,但願年輕的父母們,為了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孩子做出好的👌榜樣!

我是林林媽媽,歡迎您駐足留言!


林林媽媽


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這個情況還算好的,嚴重的拳打腳踢。這可能應了那句“兒不教,父母過”;但也有可能,另有隱情,我們不能妄下斷論。

在超市裡看見一對母女因為買東西發生爭執,那個十三四歲的孩子居然大聲呵斥自己的母親,假如我是這位母親,我肯定會生氣,因為孩子沒有教養,在公共場合這麼跟我說話,讓自己也很沒面子。但是光生氣管用嗎?作為十多歲的孩子,說大不大,畢竟還沒有成年;說小不小了,尊重父母與長輩的道理,早就該懂。

那麼,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兩種情況:

首先,可能是母親的做法太過分。孩子已經接近成年,他們對一些事情有了基本的判斷,有自己的看法。而且這個時候也是青春叛逆期,父母說什麼話,他們不一定會像以前那麼乖乖聽話。他們總認為自己長大了,要獨立要自由要發言,如果我們強加我們的意見,只會適得其反。這就像是根彈簧,你壓得越緊,反彈的作用力就越大。

其次,可能是孩子嚴重缺乏教養。現在,我們大多家庭太過注重孩子的學習,只要成績好,其它問題都可以忽略不計。我們早先提倡的德智體全面發展,淪為空話。要知道,一個孩子要先成人後才是成才,這才是正道。古往今來無數事實證明,那些德行不好,卻很有才能的人,他們能力越強所起的破壞作用就越大。比如現在高科技犯罪問題,那都是有才能的人乾的事,一般人都幹不了;一些貪官能夠爬上如此高位,他們的才能都是很高的,不然也上不了位,關鍵是德行不好。

最後,我想說得的是,“在我們眼裡他們永遠是個孩子”,有時並不是那麼正確。我們要有原則、要有底線思維,不能一味的牽就照顧孩子。同時,我們自己要做好表率,不能說一套做一套,讓孩子不信服,從心裡瞧不起我們,那也是我們做父母的失敗!


窗外的白楊


假設10年後,孩子在公眾場合和我產生爭執,吼我的話,我第一反應應該不是吼回去或者動手,心裡更多的是震驚和難過,感覺這不是我長大後的小孩。

但誰說得準呢,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萬一動口了,咋辦?所以呀,不妨先假設一下,提前想想對策。

首先,我應該不會因為孩子吼我覺得丟臉,要撐著父母的臉面對著他吼回去,最先會想讓自己的情緒安靜下來,沒必要為著一個“他想買,我不想買”的東西生氣,畢竟唱反調這種事情,孩子和大人都愛幹,東西就先隨他的心意買了。(價格在考慮範圍之內的)

然後,十幾歲的孩子是最聽不得大人嘮叨的,你越嘚吧嘚吧的說,他就越不聽,所以我先保持沉默,回家以後,爭取找個時間跟孩子談一談,聽聽他當時為什麼要買那件東西?又為什麼要吼我?其實,有些孩子對父母早有意見,但一直悶心裡不說,極有可能借個機會發洩一下,所以不顧公共場合呵斥自己的父母,基本的尊重還有沒有啦?!

如果孩子不願意跟我說話,派另外個代表孩子他爸出馬!(孩子教育中爸爸參與程度比較高的管用)

當然,所有的理論和假想極有可能在情緒的控制下,不堪一擊,看去年熱播的一部電視劇《小別離》,黃磊和海清飾演一對夫妻,兩個人再女兒方朵朵青春期叛逆的時候,抱頭痛哭,深有感觸,但十年後的事情還是先不要杞人憂天了,自尋煩惱。


甜甜圈伐木累


我會直接給他一巴掌。當然我相信我教育出來的孩子應該不會對我大聲呵斥。

為什麼我會直接給他一巴掌呢?可能是因為一我是個男的,脾氣比較暴躁,二我感覺自己的孩子就應該對父母尊敬一些,呵斥父母這種事情就不應該發生。


因為我年齡比較小,所以只能從我的角度來說一下這個事情。

我從小家教是比較嚴的,我一般發脾氣都不會跟父母吵架,頂多就是不跟父母說話。但是如果錯誤是處在我的身上,我媽就會教育我了。怎麼個教育法呢?

首先以嚴厲的話語說我,如果我不理解還是跟她爭執的話,我媽就會拿身邊比較趁手的東西打我,一般也就是報紙啊書啊之類的較輕的東西,如果我還是不服氣我媽就會一巴掌扇我臉上,不是使勁的那種巴掌,我到現在都沒弄明白我媽的力道是怎麼控制那麼好的。如果還是不服氣,我媽就會哭,我媽一哭我就沒辦法了。

所以從小到大我只見過我媽哭過一次,扇我過三四次,罵我就多了。這些也只集中在我小學初中這個階段。現在想一想我媽的教育方法還真是挺別緻的。

至於我爸,除了我小學逃學那次被他狠揍一頓後,其他時候沒有見過他出手,估計那次揍我感覺自己下手太狠。當然如果我爸那次不揍我我估計從此以後逃課就會成為我的習慣,那次是我第一次逃課。

現在和爸媽說起以前揍我以及自己離家出走的事情我媽都會笑笑打著馬虎眼過去了。估計是感覺自己教育我的方法不對吧。


其實長大以後我有時也會想起小時候爸媽教育我的事情,仔細想一下他們當時做的也挺對的,因為自己犯得錯誤確實值得捱打。

現在很多學生會認為自己的父母不把自己當孩子,打罵什麼的,我感覺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自己犯下的錯誤確實值得父母生氣。二是因為自己爸媽可能還不適應怎樣做一個父母,脾氣以及自身的習慣會讓他們覺得孩子就應該這樣教育。

所以說如果有可能儘量不要惹父母生氣。還有就是一定要尊敬你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你養你,讓你來到這個世界,就是對你們最大的恩情。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


刀刀學長


歡迎交流——銀杏樹下的時光


銀杏樹下的時光


在公眾場合大聲呵斥自己的母親,這種極不禮貌的行為任何媽媽遇到肯定都是非常窩火的!我認為最重要的不是媽媽當時的表現,無論她是和孩子對著幹還是逆來順受的依著孩子,亦或轉身離開,這個媽媽都是失敗的!最重要的是她該檢討多年以來自己的育兒之路!出格的孩子,必有出格的父母!

過分的寵溺,讓孩子沒有界限,想怎樣就怎樣

現代育兒,常常要家長尊重孩子,可是這種尊重也是有界限的,過界就是寵溺,凡事都依著孩子,在家中,天老大,孩子老二,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久而久之,給孩子養成了霸道,不講道理。幼小時,家長哄哄騙騙,很多時候還說得過去,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她的慾望越來越高,心智的成長卻依然抱著霸道隨心所欲的陋習,此刻,不是家長哄幾句,買塊糖就能解決的了!

尊重孩子是要尊重孩子的年齡和心智發展特點,不要一味的打壓剋制孩子,要引導孩子正確表達慾望,父母還要告訴孩子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原因是什麼!

棍棒打罵教育,教育也輪迴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棍棒打罵教育出的孩子,大多會有兩個極端,要麼逆來順受,什麼都聽父母的安排,做事沒主見,唯唯諾諾,取悅討好他人;要麼沿襲了父母的暴脾氣,越是打罵,越是叛逆!能力不足時,只能被動的接受,年齡增長,個人的能力增強,有能力反抗父母,甚至可以對父母還手!

過去,人們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三天上房揭瓦,面對孩子調皮和不聽話,只能又打又罵!其實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但是我們都是從孩齡時代走過,回想自己的童年,你會喜歡經常對你又打又罵的父母嗎?你的心裡更喜歡怎樣的爸爸媽媽呢?社會進步,人的思想更應與時俱進!

家家都有難唸的經

孩子呵斥自己的媽媽,這個行為肯定是不對的!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但是說回那句老話“家家都有難唸的經”,我們不是當事人,無法瞭解事情是怎樣的,說的再多,也僅是猜測,和對自己在育兒過程中敲響警鐘,多多注意自己在生活中對孩子的表現。


也許看到的事情並不是我們理解的樣子!也許有難言之隱!

面對這種事,我們只有多多的警醒自己,不要過分寵溺孩子,也別無情的管教孩子!愛是父母和孩子的最重要的連接,關注和引導孩子的行為和意識,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三觀,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


鑫喜閱


我想對於這個問題我會從幾方面來考慮。

首先,如果我是一位明事理的母親,我會反思是否是我的教育不對了,讓我的孩子這樣沒有禮貌、這樣自我、不懂得體諒別人的感受,以至於在公共場合大聲怒斥自己的母親。反思平時生活中是否也有過這樣不顧孩子的感受在外人面前呵斥他的情況,反思平時的教育中面對問題時有沒有比較好的與孩子進行溝通,更要反思自己有沒有花了足夠多的時間陪孩子一起成長、陪他一起面對問題、解決困難、教他明辨是非、教他懂得感恩。



而如果我是一位不可理喻的母親,我也會當著大家的面跟孩子吵架,指責他的不對,指責他這樣罵自己的母親,指責他不體諒母親的艱辛,甚至於惱羞成怒,就在現場打他,讓他明白這樣罵自己的母親不對。



但是有一點,我想也要我們辯證的看待,我們不是當事人,不明白事情發生的始末,不瞭解為什麼孩子這樣怒斥媽媽的原因,所以不要妄加評論是媽媽的錯還是孩子的錯。或許孩子是位懂事的孩子,但是母親做了忍無可忍的錯事,孩子才不得已當著大家的面罵自己的母親。



所以遇到了問題,請大家都理智一些,特別是我們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