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李蓓:“百年老店”的“新掌門”

李蓓:“百年老店”的“新掌門”

日前,成都市實驗小學舉行了“致敬實小百年”的校慶啟動會。

從1918到2018年,在近百年的歲月中,實驗小學一直秉持“實驗研究,輔導地方”的建校使命,不斷開拓進取。在四川教育界,是一家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

2015年,李蓓擔綱成都市實驗小學校長,著手帶領全校建設未來學校。

作為“百年老店”的“新掌門”,李蓓如何帶領老師們在百年傳承中邂逅未來?

李蓓

李蓓:“百年老店”的“新掌门”

四川省成都市實驗小學校長

四川省第十二屆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

四川省第十三屆“五四獎章”獲得者

成都市“未來教育家”培養對象

“新課程改革先進個人”

李蓓:“百年老店”的“新掌门”

絢爛的5月,三角梅在風中搖曳。四川省成都市實驗小學(下文簡稱“實小”)校園內,校長李蓓正和教師們商量著學校百年校慶特刊的選題。“未來”“傳承”“跨界”“迴歸”“溫暖”……這些詞語,不斷躍動在他們的腦海、心田。

2015年,成都市啟動未來學校項目建設,實小成為13所試點學校之一。建設未來學校,成了在這所學校任教十多年的李蓓擔綱校長以來的“頭等大事”。李蓓說,從那時起,她和學校,領著孩子們與未來開啟了一場美麗的約會。

李蓓:“百年老店”的“新掌门”

“18畝+”

“把自己打破,把學校打開”

“沒有路徑,沒有概念,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全新的挑戰。”2015年,剛開始啟動未來學校建設時,用李蓓的話說,她和教師們都是“懵”的。但她內心篤定,未來應該有一種新型的學校樣態。如何調整與重構學校,是未來學校建設中擺在校長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未來學校到底該是怎樣的,更是未來學校建設中要釐清的概念。

早在2012年9月,全國第一家“植入式小學網校”在實小成立,如今,實小已發展成為擁有遠端學校170多所、教師3000多名、學生60000多名的超大學校,是一所跨越時空的雲上學校,被全國政協調研時譽為“世界上最大的小學”。

“18畝的學校,打開重構,小學不小。”網校的成功,讓李蓓想到了“18畝+”的概念。經歷了對未來學校認識從模糊到清晰的漫長過程,實小打開學校、擴容學校、拓展學校,讓學校與社區、場館等結合起來,讓學校得以線上線下結合,成為一所開放的小學。

由於地處成都市中心,實小佔地只有18畝,學校雖小,但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它在一公里的半徑內擁有體育館、科技館、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演藝館等。這些在李蓓看來,是學校課程設置及學生學習活動非常便捷的可利用資源。

李蓓帶領全校師生,在兩年的時間中已經嘗試推行“泡館課程”。將“泡館課程”放在課程計劃中保證課時,師生共同觀摩美術展,研究絲綢之路,開展博物館課程,讓學生和老師用PBL(項目式學習)的學習模式在場館中學習成長。她相信,長期的場館浸泡,會讓學生眼界大開,受益匪淺。

而另一個重要的“18畝+”,就是和高品質機構合作,借勢助力,多平臺多元發展。李蓓介紹,最初與機構合作,來源於教師白雪研發的一個“小島課程”,白雪希望孩子們能在一個小島上進行為期三天兩夜的研究與學習。

“校長要做的就是去支持和推動,讓教師的想法能夠得以實現。”學校無湖無島如何達成教師的課程設計?唯有藉助平臺與機構助力。在課程落地過程中,李蓓找到四川省環境保護廳,請其給予學校資金與環保專業知識的支持;再從某公司“借”來一座島與湖,這才成就了最初的“雅·麓課程”,“雅”是百年實小的雅園,“麓”是該公司的麓湖。

李蓓:“百年老店”的“新掌门”李蓓:“百年老店”的“新掌门”
李蓓:“百年老店”的“新掌门”

“小島課程”中,學生在大自然裡寫作、繪畫、動手搭帳篷……

“這相當於為城市學校的孩子鏈接了一所‘自然學校’。”李蓓說,學校和機構分工明確,協作前行:學校教師可以進行專業的課程研發與指導實施,而公司則可以完成課程的包裝與宣傳,提供課程落地的場地與需求。相互借力,各展所長,優勢互補,盡一切可能讓學生學習與養成除了書本以外的能力與素養,獲得更高更好的平臺去發展與成長。

在未來學校的建設過程中,李蓓覺得,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打破”,然後是“把學校打開”。

我希望打開學校後,引入更多機構與平臺,來共同完成教育這件大事。既然憑一己之力無法達成,何不借力與借勢去完善?教育應該更加開放與自由,你看美國的Altschool(一所美國的新型小學)不是也藉助硅谷的工程師們來一起完成學校的教育嗎?”李蓓說。

提倡跨界

探索未來小學大課程

根植學校文化,面向“未來”,打破圍牆、多方融合的學習、生活與交往的場所,是李蓓對於未來學校新型樣態的定義。學校是學習的場所、玩耍的地方,也是生活的所在。

李蓓的兒子今年正在上初三,看著孩子每天忙碌的身影,她深感初中生玩耍的時間太少。於是就想:“在小學,我能盡力為孩子提供更多玩耍的機會嗎?”她帶領教師們在所有六年級的學生中開展了一次調研——“如果能夠回到過去,你最想回到什麼時候?”大部分孩子的答案是回到幼兒園。

6到12歲,可能是兒童記憶最深刻的時候,我們在小學就該給他們留下美好的印記。這如同未來學校建設的理念,孩子能夠玩耍,能夠回到過去,也能夠面向未來。”在這樣的想法驅動下,實小的童年課程應運而生,專門針對畢業班學生設置以“童年·成長”為主題的課程組群,將回憶、嚮往、興趣、愛好、分享等融為一體,意在讓學生用一週去印記童年時光,體會思考“成長”意蘊與內涵。

5月7日,往常的課表對實小六年級學生暫時失效。“立正,看齊!”實小學生來到一所中學,體驗全新的中學生活;“手牽手,一起走”,實小的孩子們也像小時候一樣回到幼兒園,在天府幼兒園迴歸孩童時無憂無慮的時光,用一週的時間來回憶童年,體驗成長。

“未來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是課程。我們小學,也要有寬泛、開放、多元、個性化與可選擇‘大課程’的概念。”李蓓說。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春天,實小三年級的學生度過了一個“豪華版”春遊。春天在哪裡?春天是什麼樣?實小師生在這個充滿勃勃生機的春天,以“大自然的秘密”為主題,實現了課堂內外“微周綜合”課程9個學科同時“跨界”,像是經歷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大自然奇妙之旅”。

作為首次嘗試,它與校外綜合實踐課程相結合,為孩子打造了一個沒有邊界的趣味學習空間,打通了阻礙跨界課的最後一公里:沒有改變正常的教學課時,不打亂教師授課時間,教師們能夠輕鬆操作,讓跨界課迴歸到日常教學。

李蓓:“百年老店”的“新掌门”李蓓:“百年老店”的“新掌门”
李蓓:“百年老店”的“新掌门”

”微周課程“中,學生開展花草寫生、製作花藝、觀察植物等活動。

李蓓介紹,學校目前的“大課程”體系,包含了“根基大課程”和“學養大課堂”。課程內容豐富多彩,有個創課程,即由專注於某一個領域並有一定造詣的學長開設的課程,用他們的名字成立“個創工作室”,也有全校搶課、混齡開設、重在體驗的“眾創課程”,還有讓城市成為“校園”、生活成為“課程”的“讀成課程”,更有類似密室逃脫的遊戲“密”課程,以及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為主旨、以節氣為課程推進時間的二十四節氣課程。

“小學+大學”

培養為未來而教的教師

1935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派參事赴四川視察教育。經過視察,認為當時的四川省須“舉辦一所設施完善、能從事實驗研究的小學”。“一方面輔導川省改進小學教育,一方面迎頭趕上世界潮流,創造四川教育的新徑。”當時四川採納了這個建議,呈請教育部將1918年建校的川大附小移交教育廳創辦“省立成都實驗小學”,自此,“實驗研究,輔導地方”就成了學校的辦學傳承。

實小未來學校建設有一句口號:用專業與學術引領未來。一所學校之所以能保持百年發展的持續動力,源於其專業的辦學品位與立於學術之巔的科研走向。李蓓認為,這是不變的真理,更是對“實驗研究,輔導地方”辦學宗旨的一脈相承。而要實現這樣的傳承,其動力的源泉在於教師。

“從教師入手,找到同路人,攜手同行者。”這是李蓓的治校方略。而在她眼中,理想中的小學教師應該是這樣:既有落地小學的實踐又有基於大學的廣闊視野。小學教師應該是跨界的,要能夠把教室打開。

在這樣的理念下,李蓓開啟了另外一個“18畝+”,在小學中嵌入大學,提升學校的學術品質,進行全科教師培養。

李蓓:“百年老店”的“新掌门”

李蓓和學生在一起讀書

當西華師大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就“小學全科教師”培養項目向學校拋出橄欖枝時,李蓓抓住了這次機遇。在她看來,這是一次升級版的全優化“中師生”培養嘗試,它可以為中國未來的教育儲存優秀的全科教師,讓這些大學的學生在學習理論基礎的同時,可以有實踐的基地,可以跨越學科進行全科的思考與實踐。同時,實小的教師除了有小學教師的身份與角色外,還兼任了大學的導師與師傅,會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另一方面,實小與成都中醫藥大學合作,傳承傳統文化,開發中醫課程。孩子們能夠走進這所大學的藥植園,在大學生志願者的帶領下,聆聽神農嘗百草和李時珍的故事,並近距離觀察植物。

搭建起“小學+大學”的教師培養體系後,李蓓要做的就是調動教師們的積極性。打破原來以學科為單位的教研組,成立了課程研發中心。“老師們是自願加入其中的,而非迫於行政命令。並且,以項目式合作運作。”李蓓說,該中心是自下而上發展、自上而下推動,學校給了教師很多自主權。課程研發中心的教研方式很開放,更像一個多元化的工作坊。

“每個課程項目都有一個負責人,課程可能會涉及不同學科,也可能會請到校外人士參與,負責人更像一個‘策展人’。”李蓓說,“教師要學習與外界互動,鏈接資源,努力學會做一個‘Uber式’的教師。”

聚焦全科課程,鼓勵教師跨界。李蓓表示,從“一心一意”的專業學習到“三心二意”的跨界學習,從平面鋪陳的“學習菜單”到立體多元的“全科課程”,學校將教師發展的重心移植到了“全科課程”共創上:為未來而教,為未來準備。

李蓓:“百年老店”的“新掌门”

“確實,這兒僅有18畝的土地,但它又何止18畝呢?”李蓓說。

文 丨 倪秀

圖 丨 受訪者提供

李蓓:“百年老店”的“新掌门”

川教之聲

李蓓:“百年老店”的“新掌门”

教育導報

李蓓:“百年老店”的“新掌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