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你知道哪些茶食?

亞洲食學論壇


1

茶食簡史:古人的下午茶

中國人愛喝茶,更講究喝茶:茶几鋪上織錦桌旗,漸次擺開茶具,一桌子琳琅滿目,挑選茶葉、水源,才得了一壺好茶來品。但光喝茶實在是有些單調,自然也就得有些小食來佐。好比喝可樂得配薯片,喝茶也要配茶食。▲ 宋人洪皓《松漠紀聞》曾有關於茶食的記

從生煮羹飲到茶宴,茶食發展過程中經歷了茶果、茶膳、茶點等多個稱謂

早先,人們“煮茶為食”。到了魏晉南北朝,喝茶和吃飯才分化開來。晉代的茶宴則開始有了佐茶食物。▲ 南唐“夜宴茶”唐宋時期,茶逐漸發展成為獨立的飲料,佐茶的食物也逐漸有了自己的風格,“點心”一詞就出自唐代,茶食就此成型。唐代有

茶果,白居易《謝恩賜茶果等狀》中記載:“今日高品杜文清奉宣進旨,以臣等在院進撰制問,賜茶果梨脯等”。佐茶點心則可以從日本飲食文化中去追溯,有“環餅”“油餅”“八種唐果子”等。

▲ 清明上河圖中的茶肆

宋代茶肆眾多,供應的佐茶點心也非常豐富,麵點食品也開始成為了茶食的主要組成部分。宋時期還出現了點心與茶食的區分概念,“點心”本指點茶時杯中放置的食品,

後來才逐漸混同

這一點周作人在《南北的點心》中也有討論——

茶食是喝茶時所吃的,與小食不同,大軟脂,大抵有如蜜麻花,蜜糕則明系蜜餞之類了。從文獻上看來,點心與茶食兩者原有區別,性質也就不同,但是後來早已混同了

▲ 《甄嬛傳》裡最貪嘴的就屬淳兒,每次甄嬛都備著不少茶食給她。圖/截取自電視劇《甄嬛傳》

元明清是茶食發展的成熟階段。

明代茶館供應各種茶點、茶果,且其茶點因季因時不同,品種繁多。《竹嶼山房雜部》中提到麵食制、粉食制、蓼花制、白糖制、糖纏制等茶點,也以佐茶食品為主。

▲ 寶玉、黛玉等人聯詩片段,桌上放著各式茶食。圖/《紅樓夢》影視劇照

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則收錄了更多精美的點心,如竹葉粽“取竹葉裹白糯米煮之。尖小,如初生菱角”。蕭美人點心:“儀真南門外,蕭美人善制點心,凡饅頭、糕、餃之類,小巧可愛,潔白如雪”。《紅樓夢》中更是記載了不少茶食,第三十七回裡,襲人端來的桂花糖蒸新慄粉糕,光聽名字就讓人心癢。

🍵

2

天南地北的茶食,哪一種最好味?

瞭解了古人的茶食,現在的我們又有哪些精緻的茶點可食呢?

雖說點心和茶食的概念早已混同,連許多點心師傅或許都不太清楚分別,但茶食大抵仍要遵循著“不喧賓奪主”的概念而存在。不可過於甜膩酸辣、鹹口濃重,方能成為茶的合格CP。

當然,也不要忘了“甜配綠、酸配紅、瓜子配烏龍”的要訣。

湖州丨茶食四珍

▲ 圖/視覺中國

江南人把喝茶說成是“吃茶”,因為除了茶,還有茶食相配。

在湖州,玫瑰酥糖、椒鹽桃片、牛皮糖被稱為傳統的茶食“三珍”,加上今人創造的合桃糕,這就是現在著名的“茶食四珍”了。

▲ 玫瑰酥糖

玫瑰酥糖是個同心圓,最外圈是白色的麥芽糖漿裹以米麵粉,中間的灰色是黑芝麻粉,心子是玫瑰加粉,香甜潤滑酥於一身。

▲ 牛皮糖

牛皮糖則是以韌且晶亮的糖體裹著白芝麻,一個個盤成大銅錢似的。吃的時候可以解開扯斷,放一段在嘴裡可以嚼個半天。當地有

安吉白茶,最是滋味清爽,與牛皮糖的滑潤香甜相得益彰。

▲ 椒鹽桃片

椒鹽桃片是黑芝麻粉鹽糖相混合成薄片狀。不僅特別薄脆,每片外面都有一圈白色米粉,起甜鹹調和作用,而且每片中央都有三四丁胡桃肉,金黃透亮,入口滿嘴生香,甜鹹相濟。

▲ 南棗合桃糕

合桃糕則分南棗、桂圓、阿膠的多種類別。口感偏硬,極有嚼勁。

蘇州丨四季茶食

▲ 圖/視覺中國

《吳門表隱》(蘇州地方誌)有云:“或粉或面和糖製成糕、餅、餃、饊之屬形式,名目不一,用以佐茶,故統稱茶食、亦曰茶點”。蘇州茶點品類眾多,逢農曆四時八節,均有它的時令品種,有春餅、夏糕、秋酥、冬糖的產銷規律之稱。

春餅有酒釀餅、雪餅等,夏糕有薄荷糕、綠豆糕、小方糕等,秋酥有如意酥、菊花酥、巧酥、酥皮月餅等,冬糖有芝麻酥糖,葷油米花糖等。

▲ 綠豆糕

▲ 酒釀餅

酒釀餅每年只賣一季。春節一過,滿街都瀰漫著它的酸甜芬芳。

酒釀餅外形似小月餅,餡料有豆沙、芝麻等。許多人尤其偏愛玫瑰餡,白皮紅瓤,咬下去盡是脆嫩噴香、餡甜味糯,讓人沉醉。

此時應有一壺鮮雅清醇的碧螺春,酒釀的香、餡料的甜、茶的清,隨意兩口都是翩躚春色。

▲ 豬油年糕

蘇州茶食大多細膩,恰如江南女兒,色彩上也大多繽紛,都是極精巧的。最具代表性的要數豬油年糕

,有四味、四色

玫瑰豬油年糕,配玫瑰花,花香四溢,又增添了紅色;桂花豬油年糕,配用了桂花,在糕的表面增添了點點的金黃色;薄荷豬油年糕,配用了薄荷粉鮮綠清爽;棗泥豬油年糕,配用了黑棗肉,呈黑棕色。

北京丨京八件

▲ 《茶館》影視劇照

老北京們的生活,決繞不開喝茶。茶點也自然是少不了的。

京式茶點,歷史悠久、品類繁多、滋味各異,具有重油、輕糖,酥鬆綿軟,口味純甜、純鹹等特點。最具代表的要數京八件,又分大八件、小八件、細八件

大八件包括福字餅、太師餅、壽桃餅、喜字餅、銀錠餅、卷酥餅、雞油餅、棗花餅。不僅味道上佳,更是有著特殊的內涵。有的是諧音,雞油餅喻意“吉慶有餘”,有的則直接帶著字。

八件各喻意福、祿、壽、喜、財、文等,既文雅又形象地把當時人們生活中的“八件”喜事展現出來。

老北京人愛喝花茶,這是長久以來的傳統。無論何種口味的茶點,都能在花茶的香氣裡綻放自己的風情。

▲ 圖/視覺中國

揚州丨維揚細點

過去,揚州人走親訪友,總要拎上幾樣茶食。江淮之間的揚州,在南北的交流中逐漸產生了

兼具南北特色的茶食。揚州茶食選用上等細糧、優質油脂、精緻食糖和蛋品等作主料,以果仁、蜜餞、肉類、乳製品、芝麻、松子等作配料,輔以桂花、玫瑰等天然香料,製成了形態各異、風味不同的餅、糕、酥、片等品種。

揚州人不大喝紅茶,多為綠茶,有龍井、毛峰、碧螺春等等。茶點甜香,綠茶清爽,正是相宜。

▲ 水發糕

▲ 素棗糕

在揚州,古今茶食店門面常書有一副楹聯,上聯“維揚細點”,下聯即是“四時茶食”

春有春香糖、素棗糕、喬片、玉蘭片

;夏有薄荷丁、水發糕、潮糕、綠豆糕;秋有月餅、重陽糕、五穀糕、巧果;冬有蜂糖糕、澆切片、寸金糖、董糖、牛皮糖等……劃分之細,令人歎為觀止。

▲ 寸金糖。圖/視覺中國

香港

丨乾溼相配

▲ 圖/視覺中國

在香港,早上見面打招呼,通常的問候語都是“飲咗茶未”(喝茶了嗎),足可見茶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而茶食則更是種類繁多。小時候看港片,絕少不了茶餐廳的場景。人影浮動,隔著屏幕也看得到那些精美的小食。

早茶茶點分為乾溼兩種,乾點有餃子、粉果、包子、酥點等;溼點則有粥類、肉類、龜苓膏、豆腐花……從頭盤到甜品,一應俱全。

與之搭配的茶水以紅茶為主,暖胃去膩,利於消化,同時也與味道濃郁的茶點形成絕佳組合。

最獨特的還得屬蝦餃

廣東人以及香港人飲茶,少不了來一籠蝦餃。上乘的蝦餃,皮白如雪,薄如紙,半透明,肉餡隱約可見,吃起來爽滑清鮮,美味誘人。蝦餃更是和幹蒸燒賣、叉燒包、蛋撻組成了港式點心文化裡赫赫有名的“四大天王”

茶食,早已成為中國人飲食文化裡絕繞不開的記憶。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早已將茶食的精髓道出:

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

過去喝茶,喝的就是個煙火氣,與如今許多人追求的“禪意”正好相反。茶食,也並非如正餐般精緻,是生活中的“無用之筆”恰是無用才有趣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茶食是一個泛指,它不僅包括喝茶時,搭配的各類副食和點心,如各種炒貨、蜜餞、糕點、小吃、點心等;

也包括含有茶葉成分的各種食品,如茶飲料、茶糖果、茶餅乾、茶餚等。

傳統的茶,只作飲用。但茶葉作為一種廣受歡迎的天然飲料,不僅具有豐富的營養,還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因此,隨著人們對茶的科學認識,茶在食品領域的應用逐漸廣闊。

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黑茶可以直接入菜食用。

綠茶

不發酵茶,味道清香,適合烹製比較清淡的菜餚,如碧螺春炒銀魚、香炸雲霧、龍井蝦仁。

烏龍茶

半發酵茶,其香氣濃持久,湯色金黃,適合用於油膩味濃的菜餚,如烏龍蒸豬肘、鐵觀音燉雞。

紅茶

是全發酵製成,適合用於口味濃重的菜餚, 如紅燒肉、紅雞丁。

黑茶

後發酵茶,色澤暗褐,如做滷水汁,適合製作普洱茶香肉、普洱茶東山羊、普洱茶豉油雞。

花茶

是加工茶,香味濃郁,適用於做海鮮類大餐,如茉莉花蒸魚、茉莉花海鮮羹。

除了直接入菜食用,還可以將烏龍茶、紅茶、綠茶的茶末、茶粉加入到食品中,如山西的茶心麵包,杭州的茶可樂,茶汽水,臺灣的李白茶酒,北京的茶冰淇淋等。

以上內容由懂茶帝(公眾號:hcyd321)提供。歡迎專業人士不吝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