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劉六、劉七起義是怎麼回事?

火聚清涼


1510年十月爆發的劉六、劉七領導的農民起義,是明朝建國後一百五十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這次起義爆發在北京附近的順天府霸州。京畿地區一向駐有重兵,是明王朝統治的中心地帶,竟會發生規模如此巨大的農民戰爭,這是明王朝急劇走向腐敗,加緊對勞動人民進行殘酷的建壓迫和剝削的必然結果,也是明武宗的荒淫統治和宦官劉瑾專權導致的直接結果。

第一,京畿地區土地兼併一向十分嚴重。皇帝帶頭搶佔土地,皇莊集中在京畿地區,其中多數在順天府。1510年(正德五年),劉六劉七起義前,順天一府皇莊就有二十處,皇莊的土地大都是霸佔民田而來。貴族、勳戚、宦官也緊接皇帝之後,大建莊園。1489年(弘治二年),京畿以內這類莊田三百三十二處,佔地三萬三千多頃。到正德末年,京畿以內這類莊田佔地達二十萬零九百頃,勳貴們兼併之風猛烈的程度,於此可見。軍隊也在京郊佔有大量屯田地,如三千營等軍衛在霸州的放牧草場就達七百多頃。再加上一般文武官員和豪強地主的兼併,使得京畿一帶,土地問題變得十分尖銳。

第二,京畿地區農民的賦稅負擔急劇增加。明武宗是歷史上出名的昏君。他生活極端奢靡,又大興土木,濫耗民財。加以劉瑾專權,特務橫行,吏治敗壞,貪風極盛。當權宦官集團“八虎”中的谷大用、馬永成,以及得寵太監張忠等,都是霸州文安縣人。當地官員為巴結宦官,竭力搜刮人民。這些贓官,只知搜刮,不問民事,造成水利失修,更加劇了連年災荒造成的惡果,使順天府等處農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第三,科差徭役繁重。京畿和山東、河南一帶,因為離京城近,各種徭役十分苛重,軍旅供應繁雜。比如僅運河所用曳挽人夫,動輒萬人,晝夜勞作不息,“民困已極,廬舍幾空”代官養馬更是一大苛政。從景泰年間開始,官府規定順天等府農民,每戶代官養馬一匹,並規定孳生數額。馬病了要罰銀,種馬死或繁殖不及定額,都要賠償。農民常常被迫變賣田地來賠償損失。到正德時,許多農民把地賣光了,還要為官養馬,甚至弄到“人戶死絕,冊未除名”。這樣的馬戶在順天等府共有四、五萬戶,成為後來劉六、劉七起義軍的骨幹力量之一。

京畿一帶農民有著反壓迫的傳統,早在劉六、劉七起義前,霸州等處失去土地的農民,便經常聚集在一起,劫富濟貧,被官府稱為“響馬盜”。由於民間許多人代官養馬,習於騎馬馳驟,為人民的反抗鬥爭準備了有利的條件。此外,從英宗正統以後,衛所士兵開始大批逃亡。到武宗正德時,士兵大量逃亡的結果,衛所空虛,對京畿及各地的控制放鬆,這也為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爆發提供了客觀條件。

1510年,京畿一帶連年災荒,農民生活,已經極端貧困。劉瑾不僅不減免租賦,反而不斷派遣使者,催交歷年欠賦,“敲樸慘酷,百姓無不嗟怨思亂”。這年十月,劉六、劉七弟兄,忍無可忍,在順天府霸州文安縣率領農民起義。旬日之間,聚眾至數千。這次起義到最高潮時,義軍曾發展至十幾萬人。在廣闊的地面上,給予日益腐朽的明朝統治以沉重的打擊。

起義軍曾三次打到北京附近,最近時到達固安,離京城只有一百二十里路。從政治上沉重打擊了明王朝,嚴重威脅著明武宗的黑暗統治。朝廷一片驚慌,京師宣佈戒嚴一向荒淫不問政事的明武宗朱厚照,也急急忙忙找大臣商量應付。最後置邊防不顧,將邊兵調來,才算解了北京之危。

起義還從經濟上沉重打擊了明朝統治。1511年十月上旬,義軍乘勝進攻運河沿線的重鎮濟寧,燒燬明朝官軍運糧船一千一百十八艘,相當於本年下半年應該起運到京師的全部漕糧的三分之一;還俘獲了明朝的大批官員,使明朝政府極為震驚。明朝廷為此將副總兵張俊、漕運總兵顧仕隆等大批官員撤職查辦。起義軍奪取漕糧後,充實自己的給養,乘勢嚮明王朝發動了更加猛烈的進攻。他們兵分兩路:一路在楊虎、趙燧等領導下,活躍在河北和河南東部地區,一路在劉六、劉七等領導下,轉戰在河北、山東一帶。 劉六、劉七領導的義軍,從政治、經濟上沉重打擊了明朝統治,因而受到了農民的熱忱擁護。義軍所過之地,農民殺牛送糧,犒勞勇士們。他們爭相為義軍抬門板遮擋敵人的弓箭,作嚮導幫助攻克州縣。貧苦百姓“棄家從亂者,比比皆是”。相反,官軍所過之地,人們卻“閉門逃遁”。官軍“懸賞招募”,沒人理睬。拿著鞭子驅逼老百姓為他們做事,人們也不肯向前。

劉六、劉七率領的起義軍紀律嚴明,“棲野不佔城郭,蹈虛不立方所”。這樣做,固然減少對城鄉百姓的騷擾,因而獲得人民的愛戴。但也反映了他們始終陷於盲目的流動作戰,沒有能建立一定的根據地,缺少鞏固的後方。同時,這支義軍也沒能提出比較明確的政治主張,進一步發動群眾。這是這支起義軍必然失敗的根本原因。最後明王朝幾乎動用全國的武裝力量,從京營禁軍到地方衛所兵,並特別徵調邊兵,才把起義軍鎮壓下去。 劉六、劉七領導的起義,歷時兩年,從北京附近打到南京城下,橫掃河北、山東、山西、河南、湖廣、南直隸等省,在明朝統治的心臟地區,給了明王朝的統治以極為沉重的打擊。


苦茶庵


劉六、六七起義是爆發於明朝正德年間,由於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加之河北等地百姓不堪馬政之苦,從而引發的一次大規模起義。而由於義軍紀律性極差,所過之處燒殺搶掠、縱橫鄉里,導致民不聊生,於是慘遭荼毒的百姓便根據義軍首領劉六、劉七的名字諧音,創造出了“流裡流氣”這個詞語。

△劉六、劉七起義

土地兼併和馬政引發大規模起義

明朝初期,由於經常與北元殘餘交戰,為了滿足戰馬供應,朝廷於是強令河北等地農民充當養馬戶。然而養馬需要百姓付出的代價極大,不僅耽誤農事,如果養不好還要承擔賠償和處罰,一度導致百姓不得不“賣田產、鬻男女,以充其數,苦不可言”,當時便有人形容“江南之患糧為最,河北之患馬為最”。

△馬政給百姓帶來了極大負擔

此外,河北距離京師極近,廠衛特務、官僚地主極多,而從明朝中期開始,土地兼併問題便開始逐步嚴重,各級官員、權貴勳親、宦官廠衛等紛紛利用手中的特權,大肆兼併百姓手中土地,社會矛盾持續突出。

由於以上原因,從明朝中葉開始,河北等地便經常爆發農民起義。為了安定京畿一帶的局勢,正德四年(1509年)九月,正德皇帝極為寵信的宦官劉瑾以御史寧杲為“捕盜御史”,率兵到河北鎮壓農民起義,然而寧杲卻採取高壓手段,大肆屠殺和鎮壓農民,他“奏立什伍連坐法,盜賊捕獲無虛日,每械盜賊入真定,用鼓吹前導,金鼓之聲彌日不絕”。

△大太監劉瑾

結果,寧杲不僅沒能平定局勢,反而導致百姓更加怨聲載道,激發了農民更大的反抗情緒,劉六、劉七起義便在這種情況下爆發了。

義軍轉戰全國各地,最終被朝廷剿滅

正德五年(1510年),劉六、劉七在安素(今河北徐水)劫獄救出齊彥明,三人於是聯合起來發動起義,而在寧杲圍剿下已經勢弱的霸州楊虎,也領導義軍與劉六、劉七等人合併,義軍迅速發展至數萬人。

由於河北地區養馬戶極多,農民們紛紛用自己養的馬來武裝義軍,使得義軍聲勢不斷浩大,粵語間便攻陷了山東、直隸地區的二十多個州縣。同年七月,義軍兵分兩路,西路由楊虎、劉三(劉惠)、趙瘋子(趙鐩)率領,挺進河南山西,山西人李華也起兵呼應。東路由劉六、劉七、齊彥名率領,在直隸、山東作戰,兩個月間,兩隻起義軍破城數百,轉戰千里。

朝廷雖然派軍予以鎮壓,但由於義軍靈活作戰,官軍的圍剿並未收到效果,於是朝廷急調宣府、大同、延綏的邊兵鎮壓義軍,同時將平叛不利的都御史馬中錫、山東巡撫都御史邊憲等人撤職查辦。

這次起義持續三年,先後轉戰南北直隸、山東、河南、湖廣等廣大地區,甚至三度威脅明朝京師,而朝廷面對靈活作戰的義軍,卻往往只能跟在屁股後面吃灰。

△義軍最終被朝廷剿滅

然而隨著楊虎的戰死,在進入正德七年(1512年)之後,義軍的形勢開始急轉直下,屢戰屢敗。同年八月,義軍與明軍戰於保狼山,齊彥名中槍而死,劉七中流矢溺水亡,最後全軍覆滅。劉六劉七起義至此告終。


劉六、劉七起義雖然聲勢浩大,但卻缺乏穩定的根基,士兵疲於奔走,一旦遭遇失敗,兵源和均需的補給都極為困難。同時,義軍內部也長期處於分裂之中,兩路義軍各自為戰,極大削弱了義軍的力量。

△劉六、劉七被百姓稱為“流裡流氣”

此外,楊虎一路義軍雖然紀律較為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但劉六、劉七等人畢竟是響馬盜出身,他們率領的義軍紀律性較差,燒殺搶掠、姦淫婦女,橫行鄉里、強奪糧草,可以說是無惡不作,百姓對其恨之入骨卻又無可奈何,故而私下裡將義軍領袖“劉六劉七”稱為“流裡流氣”,倒是創造了一個新的詞語。


香茗史館


明武宗朱厚照,年號正德。在他做君主期間,爆發了多起農民起義。如四川爆發了一場藍廷瑞、鄢本恕和廖惠等領導的農民起義。稍後,在河北也爆發了以劉六、劉七和楊虎為首的農民起義。那麼,發生於河北的農民起義是怎麼回事呢?

(明武宗朱厚照)

河北劉六、劉七和楊虎農民起義的原因,在於馬政和皇莊使得農民苦不堪言。在明朝,供應邊防防禦需要的馬匹有兩個途徑,一是官府飼養,另一個是農民飼養。農民飼養馬,稱為“馬戶”,政府提供種馬,農民自己飼養並在每年上交一定數量的小馬駒。但是,由於土地兼併的加劇,用於養馬的草地越來越少。而且,如果馬死亡或者沒有按規定上交馬匹給政府,那麼馬戶要賠償。因此,農民的壓力很大。除了馬政,農民的土地日益減少,是因為皇莊兼併土地太厲害了。皇莊,是由皇室成員佔據的莊園田產。據統計,到正德九年,京畿內皇莊的面積為37595頃,而且還在不斷增加中。皇莊的增加,就意味著侵佔民田,民田就減少,農民的生計自然是越來越差。民眾的生存壓力到了臨界點,起義就爆發了。

(反映劉六劉七事蹟的雙忠祠記碑)

這次起義的領導人是河北的劉六、劉七和楊虎。劉六,即劉寵;劉七,即劉晨。劉六、劉七是河北文安縣人,他們兄弟倆和楊虎利用給官府養馬的機會,騎馬率隊打家劫舍,被稱之為“響馬”,後來朝廷派官員鎮壓,劉六劉七家屬被害。1510年(正德五年),劉六劉七率領自己的親信起義,迅速有很多食不果腹的農民參加,後來楊虎也率隊加入,起義軍發展迅速。因為起義軍中有很多馬戶,既可以進攻作戰,也可以長途跋涉,所以起義軍的活動範圍很廣。兩支起義軍,劉六劉七部進攻山東,楊虎部攻略山西,都攻下了很多城池。明軍制定計劃,企圖鎮壓起義軍。為了突破明軍的圍追堵截,兩支起義軍又會師一處,集中力量攻打北京。朝廷慌忙調集精銳軍隊防禦京師,起義軍見形勢不太妙,於是就南下共同切斷運河運輸,以打擊明軍的士氣。兩支起義軍又進攻河南和山東,並在這一帶發展。楊虎在一次戰役中,被明軍阻擊並犧牲,軍隊由劉惠和趙燧統領繼續戰鬥。

(明武宗陵寢—康陵)

1512年(正德七年),明軍調集軍隊援助山東和河南戰場。劉惠和劉燧在主要在河南與明軍作戰,並先後在河南、安徽和湖北交界與明軍周旋,但這支起義軍寡不敵眾,在應山縣(今湖北廣水市)被明軍擊敗,劉惠犧牲,趙燧被押往京城處決。另一支起義軍劉六劉七部則在山東抵抗明軍,後來被迫南下湖北、江西等地。在湖北黃州境內的一次戰鬥中,劉六受傷,投江自盡。劉七率部繼續南下,先後在九江、安慶、南京境內作戰,最後到了南通,並在此憑藉狼山天險與明軍作戰,起義軍傷亡太大,劉七投江自盡,起義軍最終被鎮壓。


參考文獻:

1、張豈之等:《中國歷史:元明清卷》

2、婁曾泉、顏章炮:《明朝史話》

3、王碩:《明代劉六、六七、楊虎起義的性質》

4、李光璧:《明中葉農民起義》


回答者:復旦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韓尚蒙


季我努學社


應該“民變”很貼切點,

因為本朝是這樣崛起的,所以過度鼓吹和美化古代的民變,如果再過一百多年,也會打壓這種言論的,就像曹丕是通過權臣篡位取得天下,開始他會美化“禪讓有理”,但之後哪個臣子敢說“禪讓”,那估計也是找死。

至於說民變,可以說,歷史上所謂的民變,幾乎沒有是農民階級領導的,也不是為了農民階級的利益,既然不是農民領導的,也不是為了農民,怎麼敢說是“農 民 起 義”?

民變是由誰領導的呢?小地主、小富豪、小知識分子、商人,這些人有見識,有實力,有志向,想當統治階級,但正常途徑(孝廉、科舉)無法實現願望,就非正常途徑了。

科舉制度最開始的目的,就有一個是這個,給有志向的人一個實現願望的渠道,而不需要通過造反來實現。李世民望著科舉的人,就說“天下英雄盡在吾彀中矣”,天下英雄都在我的掌握之內,

那些有錢,又有志向的人,不滿足於做個有錢人,想當官,於是想科舉實現,無奈科舉無法實現,那就造反吧!正好“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陳勝吳廣、劉邦、李自成、張獻忠都是原來朝廷小吏,黃巢是私鹽販子、黃巢、洪秀全都是科舉失敗了,

你問得劉六劉七也是地方土豪,在大明武宗正德年間造反的人。

一個王朝發展了一百多年,必然會出現問題,比如,古代土地能養活五千萬人口,由於開國後都會出現的爆發式增長,人口到一億了,而糧食就那麼多,其次,土地私有,互相買賣,必然造成土地兼併,如果遇上災年,民不聊生就很正常了。

有些人一看,就覺得機會來了,典型的發國難財,老百姓活不下去了,突然有個人一頓演講,參考“我的奮鬥”,跟著他造反有飯吃,於是農民就跟著了,


南朝居士


首先我說一下,這個起義是真實存在的,雖然名字看著跟鬧著玩一樣,但確有其事!

劉六和劉七是兩兄弟,劉六原名劉寵,劉七原名劉寰,之所以叫劉六劉七,應該是按排行來的。劉六劉七起義發生在明朝明武宗年間,當時社會上是個什麼情況呢?當時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特別貪玩,不管朝政,那麼朝廷大權就落到了一個著名的宦官—劉瑾的手裡,朝政一亂,下面就更亂了,土地兼併嚴重,貪腐滋生,農民被壓迫剝削地難以維持生計,許多人就走上了“落草為寇”的道路。

然而,我們的主角劉六劉七兩兄弟生活的卻並不差,兩人雖然生在河北農村,但大家要知道,河北是我國的武術之鄉,所以劉氏兄弟自小就學習武藝,精通騎射,在鄉里頗有名聲。後來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兩人的命運。

我們說過,那時候很多人落草成為了強盜,當時河北就出現了這麼幾夥流寇,專門偷強官府的錢財,官府卻又破不了案,抓不到人,後來官府聽說劉氏兄弟很能幹,就把他們招了過來,成了官府的臨時工,劉六劉七也不負所望,連破好幾宗案子,深得官府賞識,也被官府賞賜了不少財物。

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手裡財物一多就被一個叫梁洪的人惦記上了,這梁洪也是有背景的,什麼背景呢?他就是是劉瑾的親戚。當時的劉瑾權傾天下,這梁洪也就跟著囂張起來了,他向劉六劉七勒索財物,劉六劉七肯定不給啊,所以梁洪就向劉瑾告了狀,說他們是強盜,劉瑾就派了兵來捉拿他們,劉六劉七聽到消息後趕緊逃走了,但官兵不但把他們的家燒了,還抓了他們的家人。兩兄弟忍無可忍,就糾集了一票兄弟發動了起義,對抗官府。這麼看下來,劉六劉七的經歷跟被逼上梁山的林沖很像,都是官逼民反的典型!

兩兄弟起義後,響應的人很多,隊伍越來越壯大,從幾千人發展成為了幾萬人,看得出這朝廷確實無道,畢竟誰也不會放著安穩日子不過,跑去造反啊!不得不說,劉氏兄弟的起義隊伍相比歷史上其他農民起義的軍隊,紀律算是很嚴明瞭的,不亂殺不亂搶,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投奔過來。但起義軍隊畢竟不是正規軍,戰鬥力方面沒法跟官方軍隊比。所以大部分時候劉氏軍隊都是在打游擊戰,攻打一些防守較弱的城池,當時還有一支在河南起義的隊伍,由楊虎率領,兩支軍隊時聚時散,互相配合又各行其是,畢竟沒有統一的指揮,所以兩支隊伍被各個擊破了。

先是楊虎隊伍被擊潰,後面劉氏兄弟的隊伍轉戰到湖北,在黃州,也就是現在的湖北黃岡被打敗,劉六中箭落水身亡,劉七率領殘兵跑到了江蘇,最後在江蘇狼山全軍覆沒,劉七同樣落水身亡,起義徹底失敗。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對答如魚得水


劉六、劉七起義發生於明中葉正德年間,以河北霸州(直隸)為中心,波及山西、河南等地,標準的流寇主義,堅持了三年,後來被朝廷剿滅。

賦稅沉重,農村的生活很苦,民困已極,廬舍幾空。劉六、劉七光聽這名字,就知道他們的來源是很底層的。兩個人在河北當地被叫做響馬盜,其實就是失去土地流離失所的遊民,後來坐山為盜,慢慢形成地方性勢力。其實,在兩人正式起義之前,由於他們當了土匪,朝廷把家屬全部殺光。導致劉六劉七憤而起事,愈演愈烈。不過,不可對此種起義有太高評價,他們之於秩序破壞大於建設性。由於起義軍魚龍混雜,到了山東,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留下了“流裡流氣”這個民間典故。

當紅宦官劉瑾派寧杲為“捕盜御史”,專門阻止起義軍的變亂。朝廷為了防止叛軍流通個擴大,除了重點防禦,集中兵力剿匪之外,還在基層制訂了一系列措施,《明史紀事本末·平河北盜》稱:

奏立什伍連坐法,盜賊捕獲無虛日,每械盜賊入真定,用鼓吹前導,金鼓之聲彌日不絕;吸引遊民,實施招納,宣佈流民復業者,官給廩食、廬舍、牛種,復五年。明朝地方政府這些連坐和控制措施,使得起義軍無法和朝廷抗衡,民間也反對變亂,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拖家帶口。而且戰略屢次失誤,導致被圍追堵截,最終只能成為流寇,走向滅亡。

秦右史


下面大致介紹一下這次起義:劉六、劉七起義的爆發地在今天的河北地區。進入明朝中葉以來,皇室和勳貴在這裡廣置田產,農民的土地大都被他們兼併、侵佔。同時,河北農民還受明朝政府的馬政之害。為了保證軍用馬匹的正常供應,明朝政府自建國起就強制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地區的農民充當馬戶,為政府餵養種馬,繳納馬駒。明朝中葉以後,又強制河北地區農民為政府養馬,以備隨時取用。這些馬戶既要養馬,還要耕種,或者從事其它生產。繁重的體力勞動壓榨的這些農民喘不過氣來。況且,他們還要承擔馬匹死亡或丟失的責任,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都要由馬戶賠償。有的貧苦農民為了賠償政府,只能變賣田產以充其數,苦不堪言。所以,當時流言這樣一句話“江南之患糧為最,河北之患馬為最”。另外,河北緊鄰京師,是廠、衛特務人員毒害最深的地方。因此,這裡的社會矛盾非常尖銳,人民生活極為痛苦。有些失掉土地無法生活的農民,就團結起來,劫富濟貧。因為他們經常騎馬馳騁在平原曠野,所以被稱為“響馬盜”。明武宗為了鎮壓人民的反抗,派出所謂的“捕盜御史”,專事捕殺。為了防止百姓接濟或暗中保護起義軍,明政府實行連坐之法,搞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終於爆發了明朝自建國以來的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劉六、劉七大起義。

劉六、劉七是河北文安人,他們在河北霸州聚眾起事,“諸窮民響應之,旬日有眾數千人,屢敗官兵”。明王朝的捕盜御史嚇的要死,不敢與起義軍對陣,就殺良冒功,斬殺當地百姓向朝廷報賞。百姓為了躲避官軍,就“閉門逃遁”。而起義軍受到百姓們的熱烈歡迎和擁護,他們不但免費給起義軍供應糧草器械,有的還直接參加了隊伍。文安生員趙鐩,與他的兩個弟弟就率五百人參加了起義軍。

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起義軍由河北攻入山東,以後又由山東回攻京畿。這時,起義軍的勢力進一步壯大起來,已有數萬之眾。起義軍就兵分兩路,一路由劉六、劉七、齊彥名率領,劉六為首領;一路由楊虎、劉惠、趙鐩、邢老虎為一路,楊虎為首領。他們互為犄角,時分時合,不斷轉戰於河北、山東等地。

正德六年九月,劉虎起義軍攻破河北滄州,進至山東蒙山,接著又大敗明朝副總兵李瑾。過泰山時,趙鐩寫下“縱橫六合誰敢捕”的詩句,可見當時的起義軍勢力之盛。他們進軍至濟南、東昌、兗州、登州、萊州等地。由於山東郡縣大多被起義軍攻陷,明王朝就把主張招撫的右都御史馬中錫下獄。命太監谷大用總督軍務,兵部侍郎陸完提督軍務,除加派京營軍外,還調撥宣府、大同、延綏鎮守邊關的明軍前來鎮壓。企圖把起義軍消滅在山東境內。楊虎突破明軍的包圍,向南進攻徐州,無功而返,就於正德六年十一月搶渡黃河,在渡河戰鬥中,楊虎壯烈犧牲,起義軍就推舉劉惠為首,趙鐩為副。楊虎的妻子崔氏,英勇善戰,楊虎死後,她率軍參戰,號稱“楊寡婦軍”。劉惠率軍進入南直隸的安徽霍丘,大敗明軍,殺都指揮王保,破鹿邑、新蔡,聲勢大振,“當是時,河、淮南北官吏望風遁”,大批百姓紛紛加入起義軍,實力大增。之後,大家共同推舉劉惠為奉天征討大元帥,趙鐩更名懷忠,稱副元帥,小張永管前軍,劉資管左軍,馬虎管右軍,邢老虎管中軍,並稱都督。明王朝見義軍勢大,難以撲滅,就玩起了招撫的手段。他們派人到趙鐩軍中,趙鐩回覆道:“群奸在朝,濁亂海內,誅殺諫臣,屏斥元老。乞皇上獨斷,梟群奸之首以謝天下,斬臣之首以謝群奸。”通過趙鐩改名懷忠及回覆明朝官吏的話,就可以看得出,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仍然毒害著這支起義軍,趙鐩面對明王朝的招撫,立即動搖了起來。不久,起義軍攻破河南裕州,殺明指揮詹濟、同知鬱採。正德七年二月,邢老虎病死,趙鐩合納了他的部眾,“號十三萬,騎五千”,是當時最為壯大的一支起義軍。之後,趙鐩率領大軍轉攻襄陽、樊城、棗陽、隨州、新野,破泌陽,火燒前大學士焦芳的家。這時,明朝派都御史彭澤和咸寧伯仇鉞率軍來攻,劉惠和趙鐩退到固始、潁州、光山,又至六安。正德七年閏五月,趙義軍為了擺脫被明軍全殲的危險,分兵兩路,劉惠一路北赴商城,趙鐩一路向鳳陽、泗州進發。這時,起義軍首領張通、陳翰率眾投降了官軍,趙鐩勢孤難擋,就削髮為僧,打算偽裝為江,與江西的義軍會合。但行至江夏時,被明軍擒獲。劉惠一路轉戰桐柏、南召,被明軍射傷左目,自殺身亡。

劉七、劉七率領的另一支起義軍,於正德六年秋自河北進入山東,連破日照、海豐、壽張、陽穀、安丘、寧陽、曲阜、沂水、泗水、費十城。攻濟寧,焚明王朝漕舟一千二百艘,俘虜了工部主事王寵。正德七年四月,明軍“十萬人合圍”起義軍於登州,劉六、劉七率軍成功突圍。他們再由山東攻入河北,進至香河、寶坻、玉田諸縣,轉攻武清,大敗明軍,殺明參政王杲,威脅明朝的統治中心北京,明王朝慌忙調集重兵堵截。起義軍被迫轉戰冠縣、平原、邳州,渡河到固始。這時,劉惠、趙鐩的起義軍已經失敗,劉六、劉七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後來在湖廣時被明軍擊敗,劉六與其子投水自盡。劉七隻得向江蘇南通轉移。起義軍剛在南通站穩腳跟不久,明王朝就調集大軍合圍南通。面對來勢兇猛的官軍,起義軍內部產生了分歧,對革命前景產生了動搖,“以失地利相尤,多潰去”。正德七年七月,明王朝調集遼東、大同精銳明軍向義軍的根據地狼山進攻,不少義軍戰士寧願跳崖而死,也不願成為明軍的俘虜,劉七中箭投水自殺,齊彥名英勇戰死。其他義軍戰士全部裝死犧牲,起義失敗。

劉六、劉七大起義軍給明王朝給重創,動搖了明王朝的統治。他們持續三年,轉戰南北各地,狠狠打擊了豪紳官吏。但是,由於他們缺乏統一的戰略部署,沒有建立堅實的根據地,一意流動作戰,士兵疲於奔命,後勤供應難以保證,以致被明軍各個擊破。


歷史的小學生


代動民兵起義,兵哥哥口當火鳥


用戶108651850923


很多人都不清楚有劉六、劉七起義這件事。我們先從一個詞語瞭解,“流裡流氣”這個詞語就是出自劉六劉七起義這件事。

劉六劉七起義發生在明朝中期,在北直隸(今河北地區)的一次大規模起義。這是真實的歷史事件。


劉六原名劉寵,劉七原名劉晨。他們原先是在霸洲打家劫舍的一群響馬賊,於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在霸洲好動起義。

而山東的楊虎也響應起義,兩軍會合越發強大,在正德六年攻下河北山東,是朱明建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起義。

後來也是在霸洲跟朝廷大軍丈戰一場,兵敗劉六劉七楊虎等人分兩軍作戰。最終劉六劉七死在戰爭中。

只要記住“流裡流氣”這個典故,腦海裡就會想起明朝的劉六劉七起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