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這三個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都是來源於青島即墨

這三個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都是來源於青島即墨,你知道嗎?

王吉,字子陽,西漢時琅琊皋虞(今即墨市溫泉街道皋虞村)人。據《漢書·王吉傳》記載,王吉因郡吏舉薦孝廉而出任郎官,後補任若盧縣右丞,再升遷雲陽縣令,累官至博士諫議大夫。王吉子孫三代均以為官清廉著稱,其家族後裔東漢時遷居琅琊郡治所(臨沂),發展成為著名的大士族琅琊王氏。從漢諫議大夫王吉發端,王氏家族人才輩出。有關王吉和其後裔的故事很多,其中有三則成語故事在即墨當地廣泛傳誦。

這三個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都是來源於青島即墨

王陽去婦

王吉少年好學,明於經術,品行端正。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察舉取士的制度,孝廉是主要的考察科目。賢良文學之士先由地方郡主官考察薦舉,每年向中央政府推薦兩人,被推薦的孝廉多是先到郎署任職,然後由郎官轉任為尚書、侍御史,或外遷為縣令、長、丞,再升為刺史、太守。孝廉重品行,符合條件的人往往很少,舉人不當要受罰,所以有時偌大一郡竟薦不出一人。為此武帝嚴令:“不舉薦,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當免。”王吉在這種嚴苛的察舉取士制度下能脫穎而出,足以說明他的品行和修為。

《漢書》記載了王吉去婦的故事。王吉年青求學時曾居長安,東鄰有一棵棗樹,樹枝伸到王吉家院中,大棗結滿枝頭,碩果累累,十分誘人。有一天,其夫人便打了一些大棗給王吉吃。後來,王吉知道大棗是鄰家棗樹所結,認為妻子不賢,有損讀書人形象,一怒休妻。東鄰知道了這件事十分不安,準備伐掉這棵棗樹。鄰居們紛紛過來阻止伐樹,因為棗樹無罪,遂共勸說他把妻子接回來。為此,鄰里們皆敬重王吉。長安坊間流傳民謠:“東家有樹,王陽婦去;東家棗完,去婦復還。”這就是王陽去婦的故事。

這三個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都是來源於青島即墨

彈冠相慶

《漢書·王吉傳》載:“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捨同也。”成語“彈冠相慶”就由此而來。

漢昭帝時,王吉擔任昌邑王中尉。昌邑王劉賀貪酒好色,喜歡遊獵,不問政事,致使百姓勞役過重,怨聲載道,王吉上疏力諫,但未被採納。漢昭帝死後,大將軍霍光執政,劉賀被迎立為皇帝。王吉再次上疏規勸劉賀要敬重大臣,勤於國政,但仍被拒絕。劉賀在位僅27天就因淫亂被廢黜。他為昌邑王時的臣僚大多受株連被處死或下獄,唯有王吉與郎中令龔遂因屢次進諫,幸得免死,但被連累服勞役四年。漢宣帝時,王吉被起用為博士諫議大夫,他針對當時皇室奢侈糜費、任人唯親等時弊,上疏勸宣帝選賢任能,廢除廕襲制度;提倡儉樸,愛惜財力,以整頓吏治,淳厚民風,使國家興旺發達。但他的這些建議不僅未被漢宣帝採納,反而被認為是迂腐之見而失去信任。為此王吉以病辭官。漢元帝初即位,詔徵王吉進京,因年老而病故於途中。

琅琊諸城人貢禹(前124-前44年)和王吉在漢宣帝時就是很好的朋友,他們均精通儒學,品行端正,為官耿直,敢於直諫,頗有聲望。由於官場腐敗,貢禹多次被免職,王吉在官場也很不得志。王吉被漢元帝召去任諫議大夫,貢禹聽到這個消息很高興,他相信明君出世,好人當道,就會有出頭之日,於是把自己的官帽取出,彈去灰塵,準備戴用。果然沒多久貢禹也被任命為諫議大夫。貢禹曾任河南令,在任一年多,因公事被府官指責,被迫脫帽謝罪。貢禹說:“帽子一旦摘下,豈能再戴!”於是辭官而去。漢元帝即位不久,徵召貢禹為諫議大夫,貢禹上疏幾十次,為民請命,減輕人口稅,釋放官奴婢等,幾年間貢禹升任為光祿大夫、御史大夫,列於三公之位。貢禹任御史大夫六個月後去世,是年八十一歲。時人稱其“潔白廉政,經術通明,有伯夷、史魚之風”。

彈冠相慶,後來就引申為官場中一人當了官或升了官,同夥就互相慶賀將有官可作之意。

這三個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都是來源於青島即墨

東床快婿

出自《晉書·王羲之傳》。王吉之子王駿、孫王崇均居即墨皋虞,至東漢,王家後代遷居琅琊郡南仁裡,也就是現在的臨沂孝友村。清同治版《即墨縣誌》中《人物·王崇》記載:“崇祖孫父子世居於墨,數傳至祥、覽,居臨沂為晉名臣,琅琊諸王所從出也。”琅琊王氏是魏晉六朝時期世家大族中地位最顯赫的一支,書法家王羲之也出自其族。王覽之孫王導(276~339年),早年就與晉元帝司馬睿友善,東晉建立後,拜驃騎大將軍,官居丞相高位。與其從兄王敦一內一外,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

當時太尉郗鑑有個女兒,年方二八,郗鑑愛如掌上明珠。郗鑑覺得丞相王導家子弟甚多,個個都才貌俱佳,於是希望能在王丞相家子弟中擇婿。一天早朝後,郗鑑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丞相。王丞相說:“好啊,我家裡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裡挑選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郗鑑就命管家到王府覓婿,管家看來看去,感覺王府的青年才俊個個都很好。最後,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裡,就見靠牆的床上一個袒腹仰臥的青年人,原來王羲之在來相府半路上再三賞玩東漢著名書法家蔡邕的古碑後,沉迷不已,什麼事都不放在心上,相親的事早忘光了。當他急急忙忙來到相府,因為天氣實在太熱,就隨手脫掉外衣,袒胸露腹,邊喝著茶,邊想著蔡邕的書法。管家見他這般神情,驚呆了,問他話也不答理。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對郗太尉說:“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餘人,聽說郗府覓婿,都爭先恐後,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著若無其事。”郗鑑說:“哈哈,我要選的就是他了!”郗鑑來到王府,見此人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這“東床快婿”就是被後人稱為“書聖”的大名鼎鼎的書法家王羲之。東床快婿後來就泛指為人豁達,才能出眾的女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