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解決中國動畫(動漫)低幼化的問題?

今曰尾條


別別別,無論哪國動漫,都有著低幼向作品的存在,但不可能只是低幼。就好像市場有2個蛋糕,沒理由全部人都隻眼巴巴看著一塊,而對另一個市場不聞不問,這本就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訴求。



這幾年,無論是內容緯度還是受眾範圍,國漫已經有了長足進展。但為何還是沒能洗掉低幼化的標籤?大抵是如下原因:



1、國漫與日漫不同,前者基本集中於網絡平臺,只有少數作品有登陸衛視的可能性;島國業界基本都有與XX電視臺的播放合作。後者更是由作品分級,來區分它的播放時段(血腥暴力深夜檔起步),這樣的方式,能夠讓更多動漫作品,有著穩定的宣傳與曝光途徑。



2、有著這樣疑慮的大眾,對於國漫發展的關係不足。網絡時代的到來讓電視使用率走低,精準的節目收看,使得我們跳過選擇的階段,無形之間對於不關注的內容,也就越發不關注(所以說,很多人還會停留在《喜羊羊》、《熊出沒》充斥銀幕的印象,事實上,前者都給央視點名批評,推出個大衛視了!)



3、國漫行業仍未完善,許多動畫製作公司變現方式有限。內容渠道上,多是與某個視頻平臺獨家播放,或是壓根由平臺投資製作,宣發上更多依靠背後平臺的推手。當然,我國對版權的意識起步較晚,而島國動漫裡,時常有趕不回家的主角,讓家中兄弟姐妹,或是天上掉下的女主幫忙錄像節目的劇情,而我們呢?事後賣藍光基本不存在,也就一個會員搞定的事,始終是便宜。



對於國漫行業現階段,我們不可否認子貢作品的存在,甚至某些作品中,存在著頗為挑戰智商的劇情展開與臺詞設置。但像《秦時明月》、《一人之下》、《畫江湖之不良人》等,顯然不只賺小孩子的錢;諸如《斗羅大陸》、《鬥破蒼穹》等,情懷更是主旋律。



內容上,國漫的發展沒有問題,具體劇情的操作,國漫許多方面還是有待改進:用一些幾年前玩爛的段子、梗就算了,有些展開、臺詞尷尬的要死,根本沒有結合生活的靈性與生命力,再加上動畫製作補償的存在,眾多“教育”動畫會在你毫無察覺的地方,突然間成為數百集的“長篇鉅製”,事實上呢,這或許就是拉低國漫印象的“罪魁禍首”們吧!

總結下,1、當下國漫整體上應該是扭轉了“低齡化”的標籤,有了更多自由的選擇;2、作品上依舊有一些感人操作(場景劇情、臺詞),編劇這一塊還有待發展。


中二病的紅蓮醬


國內現在的動畫並非都是低齡化動畫,而是低齡幼兒向和青少年為主的兩個階段的結合的動畫市場,動畫發佈的渠道也有所不同。低齡幼兒動畫主要是在電視臺播放,提供給小孩子看的,而為青少年提供的動畫基本是以網絡播放的形式提供,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網絡動畫。

題主所說的國內動畫面對觀眾的範圍似乎大多侷限於低齡兒童,這種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低齡幼兒向的動畫在全世界都有,甚至是我們熟悉的日本也會有這類動畫,並不是僅僅是國內才特有,比如說前不久非常火的《小豬佩奇》,這類動畫也針對小孩子群體制作的動畫。

很多人會以為國產動畫絕大部分是低齡幼兒向的一個原因,是早幾年國內的網絡動畫還沒興起,國產動畫確實大部分動畫是屬於低齡幼兒向,並且在電視臺播放,但隨著這幾年國產動畫的告訴發展,這種現象早已經改變,國產動畫的主流趨勢會逐漸成為網絡動畫,但低齡幼兒動畫還是會有。

道理很簡單,國內小孩子那麼多,看網絡動畫也看不懂,國外的幼兒動畫引進的也少,不製作給他們看的動畫那他們看什麼,只要這個市場還在,低齡幼兒動畫就不會消失,更不需要想辦法擺脫幼齡化格局,只要國產網絡動畫發展更成熟,國內的動畫市場早晚會以青少年人群看的動畫為主,這個是必然的,但小孩子看的動畫麼,自然還是會存在。


泡麵菌


首先低幼化的動畫作品本身沒原罪,就像成年觀眾需要一些故事和角色設計更成熟的動畫作品,小朋友們就需要做給他們看的動畫作品。由於國內政策規定,現在日本動畫基本上從國內電視臺銷聲匿跡,雖然也有引進的歐美動畫但還是以低幼向為主,所以就造成了國內電視頻道中各種低幼向、教育向的動畫佔據了絕大多數的播出時間。而國內面向較大觀眾的動畫基本依靠的是網絡平臺播出,所以就造成了中國動畫分成了電視和網絡兩大體系。

就傳播來說盡管現在網絡便利,但覆蓋人口最多的大眾媒體還是電視,電視上播出的都是低幼向動畫,即便是在比較發達的沿海城市「動畫不是隻做給小孩子看」的說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但是對於更多的觀眾來說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子,還是通過電視臺播出的動畫來認知「動畫」這一概念,那麼自然還是會覺得動畫是隻給小孩子看。而相對來說做低幼向的動畫,國內的產業模式比較成熟,而且沒有政策方面的風險,屬於比較穩當的一種動畫作品類型,從投資回報來說低幼向作品確實是回報比較高,做周邊以及一些大型企劃也比較保險。

當年的《星遊記》動畫成為一批口碑黑馬也是源自其非幼稚的熱血故事符合了更多高年齡層觀眾的口味

真正要解決中國動畫的低幼化問題,還是在於要讓電視屏幕上的動畫作品豐富起來,不是隻播低幼向的作品,而是按照不同觀眾的活動時間特點,讓電視上看到的動畫既有低幼向滿足小朋友的作品,同時又能有放在晚間播出適合大朋友觀看的作品,通過電視這一大眾媒體讓動畫作品擺脫低幼化的印象,同時通過成熟的產業鏈和周邊的開發,就算是低幼向的作品同樣可以開發成年人市場,最需要避免的就是因為作品的年齡層定位讓相關的周邊開發年齡層定位固化,結果成了各玩各的。對於長篇動畫來說應該是打通各個年齡層的觀眾,讓這些長篇動畫能夠成連接起不同世代的觀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