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蘋果的處理器是通過代工廠來生產的,為什麼代工廠不把技術偷偷賣給同行業?

用戶58665251413


蘋果旗下許多A系列芯片都是臺積電代工的,因為芯片設計和芯片製造兩者相輔相成,比如在A11芯片設計過程中,臺積電技術人員必須參與,目的就是讓蘋果A11芯片如何在臺積電10nm工藝下獲得更好的良品率和生產效率。

在這個過程中,像臺積電這樣的代工廠肯定會得到蘋果A11芯片的電路版圖和各類設計圖紙,這裡面自然會有蘋果芯片的許多商業和技術機密,但是作為代工廠,對客戶產品資料的絕對保密是必須的原則,否則沒人會再敢和你合作,即使不說懲罰措施,如果口碑一旦破壞,代工生意也就直線下降了,這是臺積電這樣的芯片代工廠的主業,是無法承受的,包括三星、GF等其它代工廠也是如此。

在確定代工合作伙伴之前,兩者就會簽訂相應的保密協議,保證芯片技術和圖紙不會外洩,這麼多年來至少全球知名的大型代工廠沒出過問題,你想想,作為蘋果直接競爭對手的三星都可以代工生產蘋果的芯片,還需要擔心什麼呢?

即使是臺積電這樣的代工廠想把蘋果的技術賣給其它行業也真的未必有市場。

一、得到了芯片圖紙也不一定能完全模仿設計出來,真有這個能力的芯片設計商也沒必要通過這種方式來做了。

二、手機芯片設計行業時間就是金錢,人家都開始生產了,你才開始模仿有什麼用呢?

三、芯片設計也要講究因地制宜,蘋果的芯片設計是適配IOS操作系統的,在蘋果IPhone上才能發揮最高的效能,如果照葫蘆畫瓢賣給一家安卓手機廠商,還真不一定好用。

四、全球的大型芯片代工廠就這麼幾家,像三星和臺積電僅僅代工芯片的業務利潤就很豐厚,犯不著對客戶違約的風險偷偷賣技術,再說責任到人的話相關人員恐怕會因此坐牢也說不定。

隨著半導體芯片生產難度的加大,設計和製造兩個行業分工越來越明確,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也說過,芯片製造和設計分開能夠贏得更多的設計公司信任,所以臺積電只做代工,不做設計。如果說臺積電膽敢把蘋果或者其它客戶的技術外洩,那早就沒有今天的輝煌了。


嘟嘟聊數碼


蘋果的處理器代工廠不會賣,同行拿到了也不會買


很多回答都不在點子上,或者淺嘗則止。首先蘋果的處理器能做的只有臺積電和三星兩家,原來Intel也可以做,只不過它把代工生意取消了。根本不存在代工廠有很多家可以選的問題,未來甚至常年只有一兩家做這種頂級SoC。原因很簡單,代工廠把客戶的核心機密賣給其他客戶,以後誰還會找你做生意,等於把自己的飯碗砸了,而且信譽喪失殆盡,再去開別的公司都沒有客戶找上門


其次代工廠拿到的是生產文件,類似軟件開發中編譯後的文件,手上沒有源代碼和設計文件。也不是沒有人幹反編譯這種事,比如聯發科就是從代工廠聯電的研發部門拆分出來,以前特別愛學習,經常和客戶探討問題,後來獨立出來慢慢做設計芯片的生意,但這回到頭也是正向研發慢慢走路,斷不可能直接拿來用


最後,蘋果的SoC處理器只能在ios上面跑,即使仿造出硬件有什麼用呢,蘋果最強大的是軟件的用戶體驗以及一體化的設計,軟件加分至少佔比80%以上,所以沒有客戶願意買這種仿造的產品,更不用說源源不斷的專利訴訟等很多問題在後面


歸根結底,手機芯片的研發是大量資本、市場、技術以及競爭合作的結晶


勤于思考,勇於實踐,歡迎關注我,與大家交流和分享。


人間正道是滄桑


觀點:處理器的生產屬於低技術含量的重複性勞動,很多大型高科技企業都會外包這樣的業務;核心技術則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以保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所以,把技術偷偷賣給同行業,這是自毀滅亡,沒有人會這樣幹。


1.處理器核心技術



我們都知道,智能手機裡面的核心組件之一就是芯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處理器。而處理器的核心技術是一種叫做virlog的技術文件,因為這種工程文件裡面包含了大量設計人員的智慧結晶。蘋果每次找代工廠生產自己的芯片,都會把這樣的文件以加密的形式給到代工廠,代工廠是沒有能力去解析這樣的文件的。他們只是看到這樣的文件,然後照著文件去生產芯片,僅此而已。


2.代工廠的核心競爭力


剛剛我們提到,處理器的核心技術文件是一種virlog文件,這種文件是完全加密的。一方面代工廠沒有能力去解析這樣的文件,不可能學到裡面的核心技術,也就不可能把技術賣給同行;另一方面代工廠的核心競爭力是生產工藝,他們的重點根本就不在偷取別人的核心技術,而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生產能力,從而拿到更多的訂單,從這個角度看上去,他們也沒有動力去做這樣的事兒。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謝謝!


小強Talk


這件事情只有理論上的可能性,但實際上不可能發生。


從技術角度來講,要真正掌握蘋果處理器的設計需要獲得Verilog代碼,這就像要仿製Windows就需要獲得它的源代碼一樣。顯然,蘋果交給代工廠的並不是“源代碼”,而是一個不怕洩密的二進制「版圖文件」,又被稱為GDSII文件。


GDSII文件的擴展名是.gds2,是一個數據庫文件格式,用於集成電路版圖的數據轉換,已經成為了事實上的工業標準。


代工廠拿到GDSII格式的版圖文件後理論上可以賣給其它廠商進行復制生產,但首先這沒太大的價值,消費級芯片的生命週期並不長,蘋果芯片每年都更新一次,後續產品升級換代以後就不值錢了;其次這顯然就違反了和蘋果之間的保密協議,蘋果的保密協議往往是聯繫著一個天價數字的罰款,比如100億美元之類的,所以代工廠無論如何也不會主動去做這種鼠目寸光的事。


也有人說拿到GDSII文件可以藉助工具進行逆向工程,這種說法對於一些設計簡單的芯片來說有一定理論上的可能性,而對於蘋果這種集成了幾十億個晶體管的芯片SoC來說幾乎是安全沒有沒有可能發生的了。


舉個例子,據說當年曾經有人拿到了英特爾586芯片的GDSII文件後,對這款310萬個晶體管的芯片進行過逆向工程,但最後除了發現邏輯炸彈之外,還有5%至今不知道有什麼用處,所以逆向工程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對於幾十億個晶體管的芯片來說更是不可能。


最後,除了技術和法律的限制以外,如果有代工廠敢這麼做的話無疑是自砸招牌,事發之後基本上只能面臨倒閉的命運了。



高挺觀點


舊機在家吃灰怎麼辦,高價賣手機,就來微回收!讓你的舊機有用武之地!


首先研發處理器和生產處理器壓根不是一樣的。代工廠是根據蘋果提出的需求來製造,但是代工廠想徹底這款處理器的設計原理。這是很困難的。因為蘋果給你的只是他最終已經成型的版圖文件,而不會把處理器這系列的研發過程、原理統統給你。所以你只能根據他提供的東西用機器來生產,不能根據他提供的東西去倒推這處理器的設計原理。


同理而言,就算臺積電把機器給蘋果,蘋果想快速掌握,也非常困難。因為你會研發,不代表你具有生產的能力。就好像王語嫣一樣,你腦海裡知道所有武功,真動手就閹了。


其次,違反合同將技術洩漏給其他人,後果是非常嚴重的,首先你要面臨鉅額的罰款。甚至能罰到傾家蕩產的地步。究竟是什麼原因,能讓一個人冒著傾家蕩產的風險去做,人家也不會是傻子。最後,這樣的事情出來以後,業界有幾個人能放心把訂單交給你呢?


最後,其實也是非常殘酷的一點就是,賣給誰?蘋果處理器技術,華為又不需要,基帶比你強;三星也不需要,全網通問題解決了。


剩下的這些廠商,壓根就沒有完備的研發處理器的能力,把設計稿全部給了,能不能吞下消化到成功流片,這都是一個很漫長困難的事情,因為你一開始本來就沒有一個積累,而且芯片專家就很少,也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即使是小米,雖然17年搞過澎湃,也搞不定。除非能立馬拉來一大批芯片專家。


搞處理器不是這麼簡單偷來一個技術就容易的,華為海思十幾年2000億資金投入的積累,蘋果三星也同樣如此。沒有這麼大的胃是很難吞得下的!


微回收


這問題問的有點那什麼,作為生意人不會這麼做的,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為什麼蘋果要別人來代工,首先因為工廠是人口 密集型的企業,說實話賺的都是辛苦錢,還不是很好管理,還有可能這幾個月單子多大家都加班,明年又沒單子還得養工人,其實不是特別好做,目前郭臺銘的富士康做的還不錯,所以蘋果基本都是拿給富士康來做。

據最新報道,富士康幫忙代工一臺蘋果手機只能賺到4美金,換算成人名幣才多少》二十幾塊錢,還好的是量很大,基本每年要生產上億臺蘋果手機,所以富士康也能賺不少,但是賺的這點錢對富士康來說很多,對蘋果公司來說就不算什麼,他沒有必要為了這點錢去做工廠,費力又利潤不高,他們厲害的是系統軟件的設計和手機的工業設計,蘋果手機獨一無二,賣價是行內第一,所以利潤超高,一臺手機能賺幾大千人名幣,蘋果公司目前現金儲備世界第一,近萬億美元。

所以他沒必要做這種低端的生產型企業,只要全球尋找有能力代工生產的企業來代工就行,省時省力,只要品控過關,生產出來的質量符合要求,誰生產都可以,

那為什麼富士康既然可以幫忙生產,為什麼不會把技術賣了呢?

可能有以下原因:

第一:CPU是蘋果公司自己設計的,你能按照他的給你的要求步驟生產,不代表你掌握了這個CPU的技術,目前CPU的生產不是特別難的技術,但是CPU的設計是相當複雜的,資金投入是以百億甚至千億人名幣計算的,而且是持續投入,所以全世界也沒幾個能設計量產好的CPU。你能生產也不代表你完全懂他為什麼這樣設計,設計的這個東西到底是怎麼回事。

第二的原因:就是這麼大的生意,可不像你在街邊開餐飲店,祖傳的秘方被人學走了無處申冤。這可是幾十億幾百億幾千億的生意,你以為生產之前不要籤保密協議嗎?如果你把他的設計洩露了出去,能告得你傾家蕩產,你是想長期有蘋果公司的合作伙伴每年穩定賺他幾十億,還是冒個險一次性賣掉你瞭解的技術?當然是選擇老老實實穩穩當當賺錢,你要這麼幹,以後還要不要在這個世界混了?簽了協議涉及的金額你是賠不起的,你自然自己都會嚴格把控技術秘密。

第三個原因,也沒多少公司會去這樣偷偷摸摸去買他的技術,明面上的大公司做不出來,小公司買不起,買了被查出來也不行,但是買了部分技術然後自己重新設計的可能性也會有,但是絕對不會照搬,畢竟任何設計都是有專利的,你用了就要付專利費,所以有實力的公司不如自己投入大把資金自己設計。你覺得有沒有道理?


力大推賤


代工廠把一個廠家的技術賣給另一個廠商很常見,但是蘋果的處理器技術是想賣也賣不了的。原因有三方面:

1.代工廠無法掌握處理器的設計,蘋果這樣的廠商交給代工廠的是版圖GDS文件,擁有全套芯片製造掩模版,根據這個就可以製造芯片了。代工廠想逆向基本不可能,模擬芯片是可以的,蘋果這樣的處理器數字芯片幾十億晶體管你一層層打磨拍照逆向到什麼時候才能逆向出來,而且大概率很多地方逆向不出來。代工廠可以生產出來賣,但是誰敢買?而且有問題也怎麼調又搞不了,所以從理論上來說蘋果處理器這樣的東西是代工廠想賣都賣不了的。想要真正掌握這個處理器的設計得知道verilog文件才行。


2.有保密合同和鉅額賠償

富士康員工洩露蘋果產品被判刑的是事想必都聽說過,看看下面的例子,洩密個iPad2的後殼都判1年零六個月,洩密蘋果芯片設計得判多少年,罰多少錢,可想而知。不只是洩密人,代工廠都會被蘋果告到破產。

  寶安區法院認為,涉案iPad 2平板電腦後殼3D數據圖檔在案發時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且權利人採取了相應的保密措施,屬商業秘密法院對被告人肖承松、林克誠、侯鵬娜侵犯富士康集團商業秘密案進行一審宣判,認定3被告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並處罰金15萬元、有期徒刑一年兩個月並處罰金10萬元、有期徒刑一年緩刑兩年並處罰金3萬元。


3.代工廠不是隻有一家

代工廠也是有競爭的,你可以看看蘋果的處理器有時候是三星代工,有時候是臺積電代工,有時候兩家一起代工,蘋果的單子很大,為了得到蘋果的訂單都不惜降價,如果幹出這事,這不是把客戶往競爭對手那邊推嗎?其它客戶看到了也會做出這樣的選擇,這種損失承受不起。


萌哈科技


不是不為也,實乃不能也。

首先,作為一個品牌要去找代工廠,首要標準是什麼?兩個字:靠譜。

靠譜不單單是做工要專業,工廠的倫理道德也得過關不是。畢竟,我們都想得到的事情,人家一開始怎麼可能沒考慮到。所以他們找得是那些依賴代工站穩腳跟的企業,踏實肯幹,誠信為本。

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那麼這個企業就算是技術過硬,一經發現是不是也會被大家所孤立。在生意廠上,被孤立意味著什麼呢?沒朋友沒夥伴,那誰給你介紹客戶群,沒有客戶,你賣給誰去?而且今後誰還敢跟你合作,蘋果的主意你都敢打……

退一步說,畢竟真的有“死豬不怕開水燙”的,真就想偷師學藝然後創造屬於自己的新天地。看起來也是也行的,但不怕死的真沒幾個,為什麼呢,蘋果和代工廠之間是什麼關係——合作關係。

既然是合作關係,合同總該是有的吧,而且還對於一直不太友好的美國資本家來說:利益最大化,成本降最低。是他們一直的追求,所以也就有了代工廠嘛。

李強說過:“代工廠只是品牌公司的替罪羊。”也有多次新聞爆出蘋果代工廠的種種不堪,就連他們自己國家的《紐約時報》對於蘋果的撰寫都是“血汗代工廠”。

這麼看來,如果我真的被壓榨得只剩下眼前的技術了,那是不是也會有人販賣內部技術呢。

確實,有。但最後呢,這是個知識產權的時代,三星就因侵犯蘋果的實用專利和設計專利向蘋果支付5.39億美元的賠償金。

“偷”得來全不費工夫,為什麼小偷永遠佔少數,因為監獄敞開大門,面臨高額的賠償金和刑事責任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頓足了。剩下的1%漏網之魚就算有技術也不能威脅蘋果。

因為蘋果留了王牌,代工廠的設備是蘋果公司自己供應的。


鎂客網


讀過喬布斯傳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一點:

蘋果的保密措施極為嚴格,真的是無法想象的嚴格。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洩密事件呢?

除了哪些已經被判刑的例子之外,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可以解釋這一切:“官方洩密”。


所以我們回到正題。

為什麼蘋果的處理器不會賣給同行?

那麼蘋果的同行都有誰呢?

三星?

華為?

OV

小米?

其他安卓機?


就像得票最高的問答回答的一樣:

因為不能啊,這個不能首先體現在蘋果自身保密措施做的極好。

這個包括設計稿本身的設計,要知道iOS的可是連FBI都破解不了。

那對於核心的CPU自然是更加複雜;

另外一點是對於代工商的約束,鉅額的罰單,嚴苛的合同條款都讓代工商望而卻步;

最後一點就是,你想想誰會願意使用蘋果的CPU啊?

蘋果的CPU的架構只能適用於iPhone,像安卓的根本就不適合啊。

即使是可以用,但任何一家廠商使用了都會覺得丟臉的,因為你們厚顏無恥的抄襲了,除了鋪天蓋地的負面新聞,你還是收到蘋果的律師函。


以上。


歡迎在留言區與我交流,關注科技熱點,思考與回答不成熟的觀點。


老白又黑了


從企業角度來說,很少會發生這種情況。

代工廠不把技術偷偷賣給同行業,是為了企業的可持續經營服務,可以樹立自己良好的服務生產品牌,而且擁有穩定的客戶。要知道,發現並穩定一個客戶非常不容易,但失去客戶卻是很容易的。而且其中的責任也是很重大的。

因為一家企業把產品交給代工廠生產,首先要找靠譜的代工廠,然後有一系列合同,保障自己的知識產權。這之間違約責任非常重大,很容易就能夠把違約的代工廠告到傾家蕩產。在這樣嚴格的法律合同下,沒有幾家代工廠有勇氣把委託方的技術洩密。或者偷偷轉賣,這樣帶來的後果就是失去所有客戶的,並被委託方告到破產,最終只能退出市場了事。而企業擁有者,也因為這樣的不誠信事件,以後很難東山再起。可以說自己的整個信用破產了。

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紛爭。不能說依靠法律就能完全杜絕洩密,這是不可能的。其實也有一些短視的代工廠,偷偷將技術轉讓出去,但這樣的企業,最終不但做不大,而且都死於不誠信。

還有是一些代工企業員工,為了利益洩密,如富士康的iPad 2圖紙被內部員工洩露,其他還有比較著名的東軟洩密案、臺灣友達光電洩密案、偉創力洩密案等,也是不時發生。這些都是企業高管洩密的典型案例。

說個更象題外話的事情。國家知識產權局此前有一項調查分析,該分析認為,目前外資企業已經在中國形成了專利優勢,而隨著國內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氛圍的日漸濃郁,外資企業的專利優勢也逐漸成為了本土企業發展道路上的“地雷陣”。

所以說,在這個知識產權保護氛圍更加濃郁的時代,技術不能是“偷”來的,技術是需要擁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