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为什么骂鸿茅的医生出来了,《出乌兰记》的刘成昆还在关着?

导读

在经过近2个月的持续发酵之后,伊利事件算是已经水落石出了。

但有意思的是,网络自媒体及网友的声音仍然呈现出一边倒的倾向,“抵制伊利,小心跨省”已经成了口头禅,这是为什么?


骂鸿茅药酒的医生出来了

《出乌兰记》的刘成昆还在关着

如果不是鸿茅药酒跨省抓捕医生谭秦东事件在前,或许伊利不会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

2018年1月,内蒙古凉城警方以“损害商品声誉罪”将医生谭秦东从广州跨省抓捕,原因是他发布了《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文章,虽然点击量只有2200多次,但是给鸿茅药酒造成了140万元经济损失。

因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谭秦东4月17日被取保候审。面对有着2630次违法记录的鸿茅药酒,谭秦东能够走出看守所,可以说是舆论的一次正义支援。

就在鸿茅药酒事件处于舆论高潮时,4月初,邹光祥、刘成昆这两个自媒体人因涉嫌“诽谤罪”被跨省抓捕,实施抓捕的主角仍然是内蒙古警方,企业则换成了伊利。

于是,伊利撞到了舆论的枪口上。

然而,与医生谭秦东发表文章初衷不一样的是,这次邹光祥、刘成昆明显蓄意为之,且造成了实质性后果,这也是两人关押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披露该案细节,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

为什么骂鸿茅的医生出来了,《出乌兰记》的刘成昆还在关着?

事件经过简略如下:曾担任过记者的刘成昆,从某处获取了关于伊利董事长潘刚2017年出国至今未归的消息,用小说的形式写作并发表了《出乌兰记——盘先生在美丽坚》等3篇文章,点击数达10993次。

期间,邹光祥主动找刘成昆询问相关情况,并打电话到伊利求证,在伊利告知是谣言后,仍在3月26日发布了《公司聚焦:伊利股份董事长潘刚或“失联”》文章,点击数达574.5万次。同日,伊利股份发生异常波动,市值较前一交易日减少60.78亿元。

考虑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媒体的权威性和信源的可靠性,刘成昆、邹光祥蓄意的行为显而易见了。至于为什么发表这样的文章,无非因为一个“利”字。

交情很深却说不认识

伊利事件是不是有幕后推手?

众所周知,自媒体本身便可以盈利,一篇10W+阅读量文章的收入不是一个小数目,再加上自媒体平台投放的广告收入,或者自营广告收入,可以万计。

不过,财经类自媒体向来阅读量较少,于是便衍生出了“以文章向企业索取收入”的方式,企业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通常会为此埋单。

而之所以两人被抓,或许是伊利低估了这两个自媒体号的分量,或许是两人低估了这些报道在市场上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为什么骂鸿茅的医生出来了,《出乌兰记》的刘成昆还在关着?

除了上述两种情况,还有一种便是幕后推手所为。这个幕后推手,是一位正义之士透露给刘成昆消息吗?是伊利的某个仇人或对手以金钱来授意刘成昆发布文章吗?是刘成昆的仇人通过中间人提供了假消息来坑害他吗?

根据分析,再加上伊利掌握的线索来看,第二种可能性更大。

4月4日,伊利执行总裁张剑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伊利事件是“有一只幕后黑手花钱雇佣一批网络写手,以网络文章小说故事等形式对伊利及主要领导进行造谣诽谤……与伊利集团一位前高管脱不了干系。”

4月9日,伊利前董事长郑俊怀委托律师在媒体上发表声明,称与制造谣言的犯罪嫌疑人刘成昆等“都不认识,没有任何交往”。

然而,刘成昆自媒体号(天禄财经)上赫然刊登着与郑俊怀采访交往的文章,郑俊怀不仅曾设宴款待天禄君,还拿挪用公款入狱的事开玩笑,双方显然认识,且交情不浅。

至此,伊利事件越来越清晰了,但是伊利的行为,为什么没有获得自媒体人和网友的普遍认可和同情呢?

陷入沉默的螺旋中

这是一场满盘皆输的游戏

为什么骂鸿茅的医生出来了,《出乌兰记》的刘成昆还在关着?

不难发现,有两个因素挑动着网友的神经。一个是“跨省抓捕”。出于同情弱者和反感公权力被滥用的心态,长期以来,网友对跨省抓捕就具有抵触情绪。

然而,跨省抓捕从来都是合法的,《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规定,公安机关在异地执行拘留、逮捕的时候,应当通知被拘留、逮捕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被拘留、逮捕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予以配合。

在伊利事件中,内蒙古警方依据报案事实立案,目前来看不存在公权力被滥用情况。

另一个是“小说竟然构成诽谤罪”。网友认为“写个小说就被跨省,太夸张了。”殊不知,诽谤行为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

另外,诽谤罪自诉案件较多,即通过律师向法院起诉。但是,当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时,则可以适用公诉程序。

为什么骂鸿茅的医生出来了,《出乌兰记》的刘成昆还在关着?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应当认定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无论从两人的文章内容来看,还是从文章阅读量来看,伊利向警方报案并无不妥之处。那为什么自媒体人和网友对伊利仍有不满情绪?

可以肯定的说,伊利事件陷入了“沉默的螺旋”中,即:在网友表达观点时,发觉支持伊利的观点无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在伊利事件初始阶段,因事件并未明朗,一些知名大号对伊利的声讨声音占领了绝大多数网友的心智,导致尊重事实的网友被认作水军,声音越来越小。

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甚至有网友认为人民日报、新华社都被收买了。

为什么骂鸿茅的医生出来了,《出乌兰记》的刘成昆还在关着?

在“沉默的螺旋”影响下,伊利事件成了一个满盘皆输的游戏。

网友的心智被挟持,成了某些群体的舆论工具;伊利的市值蒸发,品牌受到伤害;奶农贷不到款,不敢养奶牛了;股民的收益下滑,莫名其妙的亏了钱;竞争对手看起来是受益的,代价是降低了中国乳业的整体形象……

伊利执行总裁张剑秋说,“这些年,伊利一边承受经营带来的压力,一边还要应对长期不断的造谣和干扰……谣言和诽谤躲是躲不过的,老实人只能受欺负,我们已经忍了十几年,不能再这样忍下去了。”

在谣言面前,企业同样是弱势群体。多少企业曾在谣言的陷阱中付出惨重代价,多少人又死在谣言的中伤之下。但愿人们多一些理性,但愿企业懂得竞合的价值,早日走到文明的开阔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