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河西節度使王忠嗣不死安祿山和史思明還敢造反嗎?

晨安呀


王忠嗣死後第六年,安史之亂爆發。

倘若王忠嗣沒死,有可能阻止安史之亂嗎?我的看法是:有可能。但有一個前提條件:王忠嗣沒有被解除兵權。兩個理由:第一,王忠嗣兵權之重,無人可與之相比。大唐帝國總共設九大節度使,而王忠嗣一個人就身兼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獨佔了將近一半的名額,於是乎 “控制萬里,天下勁兵重鎮,皆在掌握。”第二,王忠嗣戰功赫赫,被認為是唐玄宗時代最傑出的將領,他在對吐蕃、奚與突厥的戰爭中,均有優異的表現。對比兩人在邊疆的戰功,可以看出,安祿山的軍事才能遠遠不及王忠嗣。

年輕時,王忠嗣便以勇敢而著稱。725年,二十三歲的王忠嗣追隨河西節度使蕭嵩前往與吐蕃作戰的前線,擔任兵馬使,開始他漫長的戎旅生涯,先後升遷為左領軍衛郎將、河西討擊副使、左威衛將軍。在738年的鹽泉城之戰中,他以少勝多,大破吐蕃,勇冠三軍,此後便一路升遷。天寶元年(742年)初,王忠嗣以朔方節度使兼靈州都督的身份率軍北伐,與奚部落的軍隊戰於桑乾河,三戰三捷,大破敵軍,俘獲甚多,耀武漠北。

成為鎮守邊疆的大將後,王忠嗣老成持重,以安定邊疆為己任。身為武將,他並不嗜殺好戰,曾對部將說:“國家昇平之時,為將者在撫其眾而已,吾不欲疲中國之力,以徼功名耳。”他神力過人,他有一把一百五十斤的強弓,但經常將這把弓藏在袋中,並不使用,以表明自己不好戰的立場。

在與吐蕃、突厥的長期戰爭中,王忠嗣的軍事才能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用兵有兩大特點:一是非常注重間諜戰,經常派出間諜潛入敵後區,以獲取情報,尋找敵軍的弱點所在;二是善於使用奇兵,出奇制勝。每次出擊,總是能旗開得勝,故而深孚重望,將士樂為其效命。

在滅突厥(後突厥)之戰中,王忠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742年,王忠嗣率朔方兵團攻打突厥的“右廂”部,即西部軍區。這次出擊,大獲全勝,突厥的西部力量被摧毀殆盡。突厥西葉護阿布思、西殺葛臘哆、默啜可汗的孫子阿史那勃德支等重要人物,悉數向王忠嗣投降。744年,王忠嗣再度出擊,朔方兵團進軍神速,直抵薩河內山,擊破由阿波達乾等十一個部落組成的突厥兵團。在大唐軍隊以及拔悉密、回紇、葛邏祿等軍隊的聯合打擊下,曾經盛極一時的突厥(後突厥)灰飛煙滅。

突厥敗亡後,大唐與吐蕃的戰爭便成為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王忠嗣出任西部最高軍事長官,身兼四鎮節度使,成為大唐帝國軍界無可爭議的一哥。天寶五載(748年),王忠嗣指揮唐軍先後在青海湖、積石山一帶與吐蕃作戰,均取得了勝利。

在王忠嗣麾下,有兩名非常優秀的將領,一位是哥舒翰,另一位是李光弼。哥舒翰是突騎施人,李光弼是契丹人。李光弼年輕時就崇尚氣節,十分喜歡讀《漢書》,為人莊嚴堅毅,沉勇有大略。王忠嗣慧眼識英雄,常對人說:“李光弼日後地位必居我之上。”後來李光弼果然成為與郭子儀齊名的大唐名將,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之一。

在中國歷史上,朝廷內鬥爭的殘酷性,往往甚於戰場。王忠嗣身兼四個節度使之職,大唐的勁兵猛將,盡在掌握之中,這引起宰相李林甫的妒忌。李林甫擔心王忠嗣的聲望太大,總有一天將登閣拜相,所以不斷地打壓王忠嗣。王忠嗣心知肚明,便堅決推掉了河東、朔方節度使二職,只保留隴右、河西節度使之職。

即使如此,李林甫仍窮追猛打,指使人狀告王忠嗣,稱他與太子李亨打小就是好朋友,打算出兵擁護太子登上皇位。由於王忠嗣是烈士之後,唐玄宗對他一直非常信任,但一旦危及皇帝的權力,情況就不同了。唐玄宗一紙詔令,召回王忠嗣,並交由三司(御史臺、刑部、大理寺)共同會審。王忠嗣本來設想最壞的結果不過是被流放到偏遠的黔中,根本沒有深察到朝廷中的鬥爭比戰場更加殘酷。三司會審的結果,竟然是判處王忠嗣死刑!

在哥舒翰的犯死力爭下,王忠嗣撿回一條性命,貶為漢陽太守。僅僅過了一年,他便意外暴卒,時年僅四十五歲,究竟是由於鬱鬱而終呢,還是死於政治陰謀?這個就不得而知了。

在王忠嗣節度四鎮的同時,安祿山的權勢也扶搖直上。742年,安祿山任平盧節度使;兩年後的744年,出任平盧、范陽雙料節度使;在王忠嗣死後的751年,安祿山又撈到第三個節度使:河東節度使。安祿山身兼三個節度使,從此“天下之勢偏重”。更要命的一個問題,這時大唐節度使基本都是胡人將帥,儘管有哥舒翰這樣對朝廷忠心耿耿之人,但兵權都在胡族之手,難免不助長安祿山反叛的信心。因此,倘若王忠嗣活著,倘若王忠嗣仍兼任四鎮節度,安祿山絕對不敢輕舉妄動。



君山話史


“安史之亂”的爆發,讓後人非常懷疑曾經擔任朔方、河東、隴右、河西四鎮節度使的大將王忠嗣(當時有十鎮節度使)。如果王忠嗣還活著,便絕對沒有“安史之亂”。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分三個問題來討論。

(安史之亂)

一、王忠嗣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王忠嗣算得上開元天寶年間,最了不起的邊將。他了不起的地方在於:

其一,王忠嗣能打勝仗。

王忠嗣一生打的基本上都是勝仗,很少有失敗的時候。他的打法很特別,都是在通過詳細觀察以後,打擊突厥、回紇、吐蕃等薄弱的部隊,因此能夠每戰必勝。士兵們也都很聽他的,都願意跟他打仗,敵人都很害怕他。

其二,王忠嗣忠心耿耿。

王忠嗣是唐玄宗的養子,對唐玄宗一直忠心耿耿。他不攀附權貴,不巴結權臣,但是他也絕對沒有造反之心。最大的證明就是,他曾經擔任四鎮節度使,但是他卻覺得自己幹不下來,堅決讓出朔方、河東兩大節度使。

如果他有安祿山那樣造反的野心,他必然會像安祿山那樣討好李林甫,必然願意手上的兵越多越好,咋還會讓出來呢?

其三,王忠嗣有正確的邊防方略。

王忠嗣很能打仗,但是他的邊防方略和唐玄宗不一致。他反對窮兵黷武,反對一味對少數民族用強,主張打擊與和親相結合。

王忠嗣的策略,顯然是非常正確的,這也是處理地緣政治關係的很好的辦法,也是王忠嗣很冷靜的表現。

(王忠嗣)

二、王忠嗣為什麼被唐玄宗貶斥?

王忠嗣一直被唐玄宗所喜愛,把四鎮節度使交給他,就是唐玄宗對他喜愛的表現。但是後來,王忠嗣受猜忌了。最先不是唐玄宗猜忌他,是李林甫猜忌他。王忠嗣受唐玄宗的喜愛和重用,讓李林甫膽戰心驚,他怕王忠嗣會奪去他的地位和權力,所以就想辦法讓唐玄宗也猜忌王忠嗣。

李林甫不愧為心理學大師。安祿山進京的時候,他對安祿山心裡想的,一清二楚。同樣的,他對唐玄宗心裡想的,也一清二楚。他知道,唐玄宗最擔心的,就是兒子們把他的皇位給奪了。當年李瑛當太子的時候,他一口氣殺了自己三個兒子。所以,李亨當太子,他也非常擔心。

李林甫恰恰利用這一點,偏偏說王忠嗣要擁戴李亨提前當皇帝。再加上李亨從小和王忠嗣一起長大,感情非常好。所以,唐玄宗猜忌王忠嗣,就是一定的。

後來,好大喜功的唐玄宗,要求王忠嗣配合攻打吐蕃人最堅固的石堡城。王忠嗣一直反對這麼幹,認為這個石堡城既攻不下來,攻下來也沒用。於是就有些消極怠工。唐玄宗找到藉口,把王忠嗣下獄,幾乎要把他搞死。後來還是哥舒翰反覆求情,唐玄宗才保了他一條命。不久,王忠嗣就鬱悶而亡。

(唐玄宗像)

三、為什麼說王忠嗣活著,就沒有“安史之亂”?

其一,如果王忠嗣活著,那麼,唐玄宗必然沒有貶斥他。

顯然李林甫是肯定要讒陷王忠嗣的,而李林甫讒陷,唐玄宗還選擇信任他,說明唐玄宗的頭腦就還比較清醒。既然唐玄宗的頭腦比較清醒,他就不會那麼信任只會溜鬚拍馬的安祿山,肯定知道什麼叫“親賢臣,遠小人”。他不信任安祿山,自然不會讓他擔任三鎮節度使。不讓他擔任,自然就沒有“安史之亂”了。

其二,如果王忠嗣不被罷免,安祿山的三鎮節度使就當不成。至少安祿山的河東節度使,是王忠嗣讓出來的。

其三,如果王忠嗣沒被罷免,憑他的能力,和軍中的威信,安祿山一起兵,王忠嗣就直接堵上了,安祿山還能打到長安麼?

可是歷史不能假設。昏庸的唐玄宗最終罷免了王忠嗣,自食其果,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張生全精彩歷史


王忠嗣可以說是玄宗一朝戰功最強悍的名將,曾一人統攝四鎮,擔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統兵達到267700人,佔大唐帝國邊境兵力(總495000人)的一半以上。而安祿山曾任三鎮(平盧、范陽、河東)節度使,統兵達到183900人。

如果王忠嗣在749年沒有死,即便河東節度使的位子讓安祿山求了去,河東的兵力也還是對王忠嗣有感情,也就是說安祿山並不能真正控制河東之地。安祿山真正能調動的只有平盧和范陽地區的兵力(128900人)。王忠嗣依舊是邊鎮大佬,是一個強悍的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安祿山想起兵造反肯定是要掂量掂量自己幾斤幾兩的。但萬事沒有絕對,我們先來看看王忠嗣是怎麼死的。

747年,唐玄宗著急攻下石堡城,但當時的吐蕃守衛該城很嚴,王忠嗣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他認為石堡城易守難攻,全力攻打的話傷亡會很嚴重,即便得到了石堡城也不划算,不如先放放再尋找合適的時機。一個將領,見慣了戰場,反對窮兵黷武,體恤士兵本沒有錯,但他並沒有考慮到唐玄宗攻下石堡城的迫切心理,由此完成了君臣生隙,而且被一直尋找王忠嗣錯處的李林甫敏感的捕捉到了。

之後,董延光獻上了攻打石堡城的計劃,被唐玄宗採納,並且,唐玄宗讓王忠嗣派兵支援董延光。董延光的計劃並不完美,王忠嗣很不願意打這一仗,但又沒辦法違抗命令,只得勉為其難的答應。王忠嗣的勉強,董延光恨在心裡。當時王忠嗣的部下李光弼看的分明,曾勸說王忠嗣,但王忠嗣仍舊認為沒有必要犧牲那麼多士兵的性命,而且大不了他丟了這個金吾羽林將軍。但他顯然低估了別人的手段。

石堡城並沒有如期攻下來,董延光直接告訴唐玄宗是因為王忠嗣的部隊支援來遲。李林甫瞅準時機,找來王忠嗣做河東節度使時候的一個部下,讓他誣陷王忠嗣有異心,說王忠嗣曾經說過一句話:“早年在宮中的時候與忠王最親近,我願意尊奉太子。”

這句話的威力是相當巨大的,也就只有熟知唐玄宗的李林甫想得出來,畢竟唐玄宗有多忌憚太子勢大,李林甫是看在眼中的。如今出來個王忠嗣居然站在太子一邊,這如何讓唐玄宗能繼續睡個好覺。於是把王忠嗣召回來交給三司審問。王忠嗣曾經的部下哥舒翰力證王忠嗣是冤枉的,為此哥舒翰甚至願意交出自己的官職,唐玄宗這才氣消了一些,但並沒有原諒王忠嗣,而是將他貶為漢陽太守,第二年又轉為漢東郡太守,又過了一年,王忠嗣暴卒,至於是病死還是被害死,並沒有定論。

我們假設李林甫的誣陷並沒有讓唐玄宗對王忠嗣失去信任,也就是說王忠嗣依舊有兵權,只是他已經不再擔任朔方、河東節度使。但這並不能降低王忠嗣在軍中的威信。所以,安祿山一定會忌憚王忠嗣,但他並不會因此就不再起兵,他最可能的做法就是等待時機,要知道,帶兵打仗,安祿山不如王忠嗣,但在為政上,王忠嗣不如安祿山。

安祿山是很得唐玄宗寵信的,一個三百多斤的胖子在唐玄宗面前能夠旋轉跳舞,他以一種小丑般的滑稽讓唐玄宗開心,還拜了楊貴妃為乾媽,那樣的忠厚老實讓唐玄宗對他完全沒有設防,很多人都曾在唐玄宗面前說過安祿山會造反的話,但唐玄宗始終不相信。而王忠嗣雖然是唐玄宗的養子,但和唐玄宗之間就沒有這樣的信任,原因就在於王忠嗣不支持窮兵黷武。一旦王忠嗣為唐玄宗不喜,這就是安祿山的機會。當然安祿山起兵後,唐玄宗很可能重用王忠嗣,那麼平叛會相對容易很多,前提是沒有楊國忠們在唐玄宗那裡忌憚王忠嗣的戰功而拖後腿。

當然以上的假設是建立在王忠嗣沒有被剝奪兵權的情況下。實際上唐玄宗最可能的做法就是解除王忠嗣的兵權,只是王忠嗣並沒有暴卒,在這樣的情況下,安祿山還是會造反。但是王忠嗣能不能在安史之亂中被啟用以及能有多大的權力就不好說了,李林甫有生之年肯定是阻止王忠嗣重新掌兵權的,而楊國忠也不會讓王忠嗣掌兵權,他們寧願安祿山成為重鎮節度使也不願意王忠嗣做節度使。畢竟安祿山威脅他們權力的可能性很小,而王忠嗣則會威脅到他們的權力。所以安史之亂中,唐玄宗能不能重新用王忠嗣還真是一個未知數。即便用了,楊國忠們在背後搗亂也夠王忠嗣受的。


以上全部都只是假設,做不得真,畢竟歷史已經發生了,做再多的假設都沒有用。而且,王忠嗣即便再怎麼戰功赫赫,畢竟只是一個武將,單憑他個人的作為並不能改變太多。

安史之亂為何一直得不到平叛?很大一方面原因就是這些人左右著唐玄宗的決策。


尚宮女史


控制萬里,身兼四鎮節度使,擁兵26萬,天下勁兵重鎮,皆在掌握,活脫脫一個被李林甫絞殺在萌芽中的安祿山

反不反不由你,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懸掛在皇帝頭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