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這裡是白城——天恩地局

這裡是白城——天恩地局

作者 | 李振仲

選自《這裡是白城》

吉林省地方誌資源開發立項項目

——

  天恩地局是坐落在洮南市興隆街中段的一處精巧的建築群,佔地面積6670平方米,是洮南古建築一條街上的亮點。那些飛簷翹角、古色古香的建築,依然展示著古城洮南所曾經擁有過的輝煌。

  公元十七世紀,清廷為籠絡蒙古族上層人士而採取“羈縻懷柔”的手段,在蒙地設盟、旗行政機構且互不干涉隸屬。1891年,札薩克圖郡郡王烏泰因私自開放荒原土地、私吞荒銀被革職留任,以觀後效。1902年,清廷決定開放洮兒河、蛟流河沿岸的千里荒原,並在今鄭家屯設立了蒙荒行局,1903年蒙荒行局遷至沙雞毛頭,並將洮、蛟兩河流經的沙雞毛頭改稱為雙流鎮。在此期間,烏泰借開發洮、蛟兩岸千里草原之機,以方便辦公的名義在洮南設立蒙荒行局辦事處,實際上是想為自己建一處王府行衙。烏泰聘請了參與修建瀋陽清故宮的建築名師,仿照北京王府的建築式樣和格局大興土木,耗銀4萬餘兩,修建了這座蒙古王府。1906年烏泰因開邊墾荒“有功”受到清廷褒獎,並擬恢復其王爵之位。於是,光緒欽賜長九尺、寬三尺的手書金匾一塊,上刻鍍金陰文“天恩地局”四個歐體大字,被烏泰懸掛於行局的正門之上,由此這座對外稱蒙荒行局的王府便被世人稱為“天恩地局”。

  天恩地局設計古樸莊嚴、結構嚴謹、佈局巧妙,為三進王府衙門式建築。它坐北朝南,面臨著當時最為繁華的商賈雲集熙熙攘攘的興隆街,正門是一座迎面金獅照壁,壁頂為雄渾的金獅鬥角,兩側八字形馬道匯於中門,門楣之上便是光緒御書的“天恩地局”金匾,門後巨畫屏風《興安萬叢山》掩飾著威嚴的正堂。庭院主體為四合院式建築,精巧別緻,四面各為五間硬山大脊的青磚瓦房,房頂一抹為雁式滾脊小青瓦,簷溜瓦頭也均採用雄獅瓦當,與影壁雄獅鬥角相互呼應,渾然一體,顯現出蒙古民族強悍尚武的精神內涵。四面的迴廊前,各豎有六根大紅漆明柱,透出肅穆之氣,天井中間有十字方磚甬路相通,兩側遍植奇花異草、翠柏蒼松。正堂東西兩側各有便門通向後庭內宅,五間同樣風格的青磚瓦房靜臥在後庭的園林之中,散發出幽雅恬靜的田園韻致。

  解放戰爭期間的1946年6月,剛剛成立的遼吉省委、遼吉行署和省軍區遷駐洮南時,曾在“天恩地局”設址辦公。同年7月28日,東北局西滿分局書記李富春在天恩地局組織召開縣以上幹部會議,傳達全國土地改革會議精神。至此,這座歷經滄桑的天恩地局才真正回到人民的懷抱。遺憾的是當年光緒帝御賜的“天恩地局”金匾,早已在1931年日本侵略者佔領洮南時不幸失落,至今仍下落不明,令人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