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精絕古國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精絕古國

那些曾經璀璨的城郭,在時間的流淌下失去了蹤跡;文明肇端及其嬗變的軌跡,是後世人們久已淡忘了的記憶。

通過文字,我們仍能觸摸到那些已經失落的文明。「消失的文明系列」帶您慢慢打開這幅歷史的長卷,一段段遠古的文明在回望中,逐漸展露出她神秘的笑靨·······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精絕古國

選自:《消失的文明》

在被人們稱之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有大片古老王國的遺址,據史書記載,在西漢時期這裡一共大大小小林立著36個王國,其中在尼雅地區就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國家。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精絕古國

《漢書·西域傳》曾這樣記載:這裡離長安有八千八百二十里,住著四百八十戶人家,養著士兵五百人,這就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精絕國。這個遙遠的精絕,有官有民,有兵有將,儼然是絲綢之路上機構完整的要塞。

但是到了公元4世紀左右這個國家突然神秘地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當中,2000年來,精絕國掩埋在茫茫沙海中,它的輝煌和廢棄一直是縈繞在人們心頭的未解之謎。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又為什麼會神秘地消失呢?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精絕古國

尼雅和精絕古國的關係

作為東方大國的中國的一切都對西方人有著極為強烈的吸引力,以至於很多西方人甚至認為中國是一個到處都是黃金、到處都是珍寶的國度。於是,就有許多的“有識之士”面對東方的誘惑,垂涎欲滴,躍躍欲試。終於,西方人憑藉著炮火打開了中國的國門,隨之而來的就是這些自詡為文明的人對中華大地上所有的人和物破壞與劫掠。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處於動盪、混亂之中。—批接一批的外國強盜趁機潛入中國,肆意盜取中國人的文明成果。

1901年,被譽為“偉大”的考古學家、探險家,同時也是絲綢之路上的盜賊和魔鬼的匈牙利裔英國人斯坦因在英國政府的資助下,對新疆地區開始了全面的考察活動。

斯坦因對於中國的文物和財富有著比狗還要靈敏的鼻子,在發現了深埋地下的于闐古國國都,然後又無情地搶奪了大量的于闐古國的文物,然後美滋滋地將這些文物打包、裝箱,準備運回英國。

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古代時有一條叫做“尼雅”的大河,它發源於崑崙山,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中部自南向北流入卡巴克·阿爾斯漢村附近的大沙漠。在出山口地勢平緩的地方河水盤旋,形成了一片沖積綠洲,叫做尼雅綠洲。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精絕古國

無巧不成書,斯坦因率領探險隊帶著劫掠的文物路過尼亞綠洲。就在尼亞綠洲這個小城休息的時候,斯坦因無意中發現,一位磨坊主人藏有帶字的木板,具有深厚文字功底的他一眼就辨認出木板上的字是失傳已久的印度孔雀王朝時代的古文字怯盧。

怯盧文最早起源於古代犍陀羅,是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的文字全稱“怯盧蝨底文”,最早在印度西北部和今巴基斯坦一帶使用,公元至2世紀時在中亞地區廣泛傳播。公元4世紀中葉隨著貴霜王朝的滅亡,怯盧文也隨之消失了。18世紀未怯盧文早已經成了一種無人可識的死文字,直至1837年才被英國學者普林謝普探明瞭怯盧文的奧秘。

這種文字在新疆出現使得斯坦因非常吃驚,於是向磨房主重金求購了這些木板。在斯坦因的請求和豐厚報酬的引誘下,磨坊主欣然同意帶領斯坦因到沙漠中自己發現木板的地方。

斯坦因一行沿著尼雅河向北比進發,走了幾天以後,順利到達了發現木板的廢墟里面眼前的一切使得即使有著豐富考古經驗的斯坦因也目瞪口呆:當年的文書還完好地封存在屋內,儲藏室裡厚積的穀子還有橙黃的顏色,房廳屋宇的門還是關著的...時間看似停止,人們彷彿剛剛離開這裡。

走在這座沉睡了1600年的古城裡,斯坦因有種“消失了時間觀念的奇怪感覺”,他相信自己正走過“某個古時的村莊,走在整整1600年以前的鄉間小路上”。當風吹起地面上的枯葉,斯坦因甚至認為它們就是從一簇簇散立的枯樹上落下,留有最後的居民踩過的足跡。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精絕古國

斯坦因發現尼雅遺址位於尼雅河未端已被黃沙埋沒的一片古綠洲上。古遺址散處掩坦在古尼雅河谷的沙丘鏈之間,以佛塔為中心,呈帶狀南北延伸25公里,東西布展5至7公里。在這片狹長區域內,散佈著規模不等、殘存程度不一的眾多房屋遺址、場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園、畜圈、渠系、池塘、陶窯和治煉遺址等。

他用尼雅河的名字為這座古城命名為“ Niyasite"。16天后,他把從古城中搜集到的764件怯盧文木牘、58件漢簡及其他如漢代銅鏡、銅錢、樂器、弓箭、玻璃器、水晶飾物、木雕、絲毛織物、地毯、漆器殘片等珍貴的文物共裝12大箱,運往倫敦。

尼雅的劫難就此開始,斯坦因離開尼雅時說“此次再見,絕非永訣”!就是這無比貪婪、無比邪惡的“此次再見,絕非永訣”為尼雅又一次埋下了苦難的伏筆

斯坦因回到倫敦後,他帶回的文物首先震驚了英國,接著轟動了歐洲。因為曾經有人在尼雅河流域的盡頭尋找一個叫做精絕國的西域古國,但沒有找到。斯坦因就產生了種莫名的預感,尼雅遺址一定和人們苦苦尋找的精絕國有著莫大的關聯。據《漢書西域傳》記載,精絕國位於崑崙山下,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緣,接受漢王朝西域都護府統轄,國王屬下有將軍、都尉、驛長等。精絕國雖是小國,但它位於絲綢之路上的咽喉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史書所描述精絕國所處的環境是:“澤地溼熱,難以履涉,蘆葦茂密,無復途徑。”

有了歷史史料上的吻合,以及掠奪來的古文書記錄,斯坦因就發表文章猜測,尼雅遺址很可能就是人們苦苦尋找的精絕國。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精絕古國

《鬼吹燈》中的精絕古城

後來,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看到了斯坦因文中的漢文簡牘,憑藉豐富的學識以及對歷史考古工作的極度敏感,一眼看出一枚簡牘上有“泰始五年”的字樣,這是公元269年中國西晉王朝武帝的年號。參照中國歷史記載中的蛛絲馬跡,以及從古至今的于闐(今和田)與各國的相距路程,認真梳理考釋后王國維斷定:尼雅就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精絕國。並發表了論文《流沙墜簡》,對精絕古國做了較為詳盡的考證和介紹。

精絕國有怎樣的歷史

尼雅遺址不僅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一處重要遺址,它同時向人們展示被斯坦因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所存在的一個悠久、古老、光輝燦爛的沙漠古代文明,尤其尼雅河三角洲的考古文化將會揭示大沙漠環境變遷和歷史文化的諸多謎團。

1931年,—個貪婪成性的外國人又不懷好意地來到了尼雅一這個人就是斯坦因。斯坦因為了達到盜取文物的目的,想盡一切辦法,獲得了進入廢墟的允許。並且,揹著監管人員不得動土的指令,讓隨從從廢墟中挖掘出26枚漢代木簡。這些木簡是用當時中原王朝通用的形式書寫的,得到了這些木簡,斯坦因如獲至寶,他終於找到了讓他期盼已久的記載—“漢精絕王承書從……”這些文字就足以證明廢墟確實就是漢書精絕王的駐地,尼雅就是《漢書西域傳》中的精絕國故址!

據《漢書·西域傳》記載,精絕國位於崑崙山下,塔克拉瑪千大沙漠南緣,接受漢王朝西域都護府統轄,國王屬下有將軍、都尉、驛長等。共480戶,3360人,軍隊500人。雖然,精絕國和中原上國相比簡直連一個小的城鎮都比不了,可是“精絕國”這小小國家,在古代絲綢之路上卻是商旅的必經之地,因此成為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之所。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精絕古國

而且,精絕人利用文化交流融合之地的地理優勢,創造出了自己的文明,比如那精美的絲綢、犍陀羅藝術和怯盧文木牘,以及民居和佛塔,這都是精絕國人民用辛勤勞動和智慧創造出的文明,也有人稱之為“尼雅文明”。

從《漢書》首次記載了精絕國以來,此後的史籍對精絕國的記載都很少,精絕國人最後在歷史上出現時,已經是改名為鄯善的樓蘭國的子民了。作為一個袖珍國家,僅有500名士兵的精絕國在那個兼併戰爭如同家常便飯一樣的時代是不可能長期獨立存在的。

樓蘭國在改名鄯善之後,因為是西出陽關第一站,又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扶植,曾經盛極一時。大約在東漢王朝的末年,強大起來的鄯善兼併了包括精絕在內的鄰近的幾個綠洲城邦。從那時起,尼雅河流域被納入鄯善王國的版圖,變成了它的一個行政區,精絕國改名為精絕州。

鄯善王對精絕的治理比較高明。他起用當地的一些有勢力的人物,委任官職,負責管理精絕州的人民。國王還保留了直接派遣官吏檢查稅收和監察地方官吏的權力。他還下令:全國的百姓如果在地方上遇到司法、行政、民事糾紛,都可以直接上訴國王由國王本人裁決、處置。

西晉以後,尼雅文明逐漸衰落下去,變為沒有人煙、流沙肆虐的荒漠。到了唐朝,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道:“從媲摩川東進入沙海,走200多里,就是尼壤(尼雅)城了。尼壤城周長三四里,位於大沼澤地中。那裡又熱又溼,難以跋涉,蘆草生長茂盛,沒有可以通行的途徑,唯有進入城中的道路可以通行,所以往來的人沒有不經過這座城池的。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精絕古國

而於闐則以此地作為其東境的關防。從尼壤繼續往東走,就進入大流沙地帶。那裡沙流漫漫,聚散隨風而定,人走過之後留不下痕跡。也正因為這樣,有很多人在那裡迷路了。在大流沙地帶,放眼四顧,都是茫茫沙漠,分不清東南西北。因此,那些往來的行旅就把別人的遺骨聚集起來作為路標。不僅分不清方向,那裡水草也很缺乏,熱風肆虐,風起的時候人畜昏迷不清,很容易染上疾病。

人們在那裡時不時地還會聽到歌和呼嘯的聲音,有時會聽到哭泣之聲。不知不覺間,人就會跟隨聲音,受到魅惑,不知道身在何處,這樣一來就經常有走失的人。這都是鬼魂精靈所幹的事。

尼雅文明就像一顆流星一樣,雖然璀璨無比,但是還是沒能避免劃過天空的命運。後人讀至此,無不扼腕嘆息、感慨良深。

精絕國是如何消失的

在尼雅廢墟的流沙中,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民居、畜舍,房蓋雖然被風吹落,可高大的房柱卻依然屹立在流沙之中。此情此景,不禁使人追問是什麼導致了尼雅文明的興有學者認為主要原因是環境惡化,也有學者認為是戰爭。有些學者否定了這兩種看法,卻又無法解釋精絕國的神秘消失。

環境惡化論的持有者認為,尼雅遺址在民豐縣尼雅河流域北邊,而尼雅河當時屬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一條中型河流,在秦漢時期,尼雅河水充沛,可以到達尼雅廢墟一帶。於是尼雅在河水的滋潤下,精絕國林木蔥鬱,灌草繁茂,成為一個良好的綠洲。

尼雅文明在綠洲中終於出現。但是,隨著氣候的變化,尼雅河出現了河道退縮的現象。雖然怯盧文書中沒有見到精絕國的“水官”,但精絕國從尼雅河通過人工渠引水入注,無論是農田灌溉,還是生活用水,都由官方統一調配,連接各村的主幹渠道的放水口是固定的,不到規定放水時間或不經“水官”批准,不能隨便開口放水,造成水資源浪費,是要受到懲罰的。

在出土的怯盧文木簡中也發現了這樣的條款:“砍伐活樹,罰一匹馬,砍伐樹杈,罰母牛一頭。”精絕國開始用法律手段保護水源和樹木,可見環境已經惡化到必須通過法律強制保護的地步了。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精絕古國

即使如此,尼雅河最終還是斷流了,原先“精絕國”的地方失去了水源,居民無法耕種與生活,最後只好離開這裡,遷移到其他地方。於是尼雅的歷史發展完全中斷,成為沒有人煙的廢墟。水是生活之源,斷絕了水源以後,胡楊林成片地死亡,飛禽、走獸也逃離了這裡,於是尼雅逐漸成為沒有生命的荒漠。

為精絕國滅於戰爭的專家也做出瞭解釋。從發掘到的怯盧文解讀內容來看,精絕國王朝長期受到西南方向的強大部落“SUPIS"人的威脅和入侵,可以說,精絕國是在預感大難臨頭中,憂心忡忡地度過了最後的日子。木牘的文字表明SUPIS人對精絕國的威脅到入侵是一步步地加深,如“SUPIS人之威肋令人十分擔憂,餘等將對城內居民進行清查。

現有人帶來關於SUPIS人進攻之重要消息”,“現來自且未之消息說,有來自SUPIS人之危險…兵士必須開赴,不管有多少軍隊….”顯然精絕國人無法抵禦強大的SUPIS人的進攻,“SUPIS人從該處將馬搶走”,“SUPIS人搶走彼之名菩達色羅之奴隸”。

考古學家們在這個沉睡了1600年的廢墟上,看到了宅院四周屍骨累累,內部各種遺物四處散落,房門敞開或半閉。用來存放怯盧文的陶甕密封完好沒有拆閱,儲藏室裡仍有大量的食物,甚至紡車上還有一縷絲線。這一切似乎告訴人們尼雅王國在面臨長期的入侵威脅後,遭到了慘重的致命一擊,甚至沒有留下最後的文字記載。

東漢末年,漢朝國力衰弱,中原處於分裂與戰亂,西域出現政治真空,此時西域發生各小國和部族相互侵吞的戰亂也隨之而來,所以精絕被他國或更強悍的部落毀滅也是可能的。但導致精絕國滅絕的“SUPIS"人在歷史上從無記載,讓人們對既兇猛又好侵佔擄掠他國的“SUPIS"人留下種種猜測和不解。

更有人認為精絕國既不是毀於環境惡化也不是毀於戰爭,精絕國消失的原因有待進步考證。他們認為考古學家並沒有在尼雅遺址周圍找到關於尼雅河大規模改道的證據,同時也並未在尼雅河上游發現任何人類聚居點的遺蹟。另外,在尼雅遺址裡,不少住宅周圍都有巨樹環繞,果園中林木整齊。住處附近從堆積的淤泥看,還有水塘的痕跡。在這樣好的生存環境中,很難說尼雅河會突然斷流,導致精絕王國覆滅。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精絕古國

即便是由於環境惡化,精絕舉國遷移。可是,為什麼沒有開封的各類文書還整齊地放置在屋內牆壁旁?如果是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搬遷,精絕人就更沒有理由丟棄下官方的文件落荒而逃了。

而且,在尼雅遺蹟中,沒有斷戟殘劍沉埋沙中,所有出土的古屍,都是平靜而又安詳的。所有的房屋遺址,都是完整的。如果說精絕是毀於戰爭,又該如何解釋這一切呢?

斯坦因曾記載他發掘一批文件的經歷:“從這批契約埋藏時得到的照顧以及對埋藏地點的標示來看,文書的主人明顯是在緊迫中不得不離去,但卻抱有重返的念頭。魯斯塔姆(發掘隊員)一下就猜到那塊標誌的用意,因為現在農民被迫棄家而去時,他們仍然這樣做。在掩埋時既沒有遮蓋,也沒有用容器來保存這批極有價值的文件,這本身也清楚地表明離去之匆忙。”而且,考古學家在尼雅遺址的一所房子廢墟中發現只狗的遺骸。它的脖子上拴著繩子,繩子的另一端拴在柱子上。顯然,主人離去時忘了解開繩子,這隻狗活活餓死了。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精絕國的官員匆匆離去而又覺得自己能馬上回來,讓狗的主人在離去時連愛犬的繩子都忘了解?但他為何又一去不返?如果說精絕的居民真的集體遷徙了,他們究竟遷到了哪裡?考古學家沒有發現任何線索。

精絕國消失的真相剄底在哪裡?人們究竟能不能找到答案?也許,我們再也無法知道答案了。矗立在尼雅遺址上的古樹親眼目睹了當年商賈穿行的繁榮景象,也見證了精絕國的消失,它在沙漠的盡頭,默默地注視著這一切…

讀史至此,不禁要發出“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的嘆惋了。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龜茲古國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古格王國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高昌古國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月氏古國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西夏與黑水城的傳說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樓蘭迷蹤(上)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樓蘭迷蹤(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