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冀祥德主编《法律视野下的十大社会热点问题》出版发行

“雷某案”发生后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虽然本案以检察机关认定涉案警务人员构成玩忽职守罪但情节轻微作出不起诉决定,雷某家属放弃所有诉讼而“平息”,但是它的影响远未结束。《法律视野下的十大社会热点问题》一书选取了“雷某案”等十个近年来在社会上备受关注的热点事件,从法律人的视角对这些事件进行剖析与解答,期冀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有所裨益。

开篇的《当权力与权利碰撞,如何守护正义?》一文,作者对“雷某案”的经过进行理性审视,引领读者思考“雷某案”何以成为社会焦点,其背后折射出来哪些值得深思的法律问题,由此可观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进步与挑战等诸多法律问题。这一事件之所以引发全民关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在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公权力机关运用法治思维进行社会治理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建设飞速发展,民主法治日益完善,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了极大提升,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该案中,各种观点交织在一起,繁杂却未能实现有效沟通,非理性的声音依然存在。这也迫使我们去思考,在现代法治社会,如何去审视权力与权利的碰撞,如何去化解权力与权利的冲突,如何去实现权力与权利的平衡。作者提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权利保障与权力规制,是法治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不仅是结果正义应当被呈现,程序的正义也应当被呈现。当前我国的“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扭转“重实体轻程序”理念,实现“实体与程序并重”还任重道远。

《维护社会稳定,路在何方?》一文,通过具体案例给读者介绍了什么是群体性事件,以及群体性事件的分类、原因等相关内容。该文指出,对于群体性事件,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采取了遏制暴力行为的正确方式。此外,该文特别强调,要从根本上化解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冲突,还应当把“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当依法行政、关注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提升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公平分配利益,充分满足各种各样的民生需求等,建立和谐的、民主的政府与群众关系。

《“民意”与司法,谁主审判?》一文,全面而深刻地介绍了这一事关法治建设、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重大现象。该文详细阐明了“民意”的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还深入揭示了“民意”之所以如此具有影响力的原因:“民意”的背后涌动着当前中国最为严重的贫富分化、干群冲突等等社会问题。由于这些深刻的结构性问题得不到体制性的解决,当出现不同阶层之间冲突的个案时,这些案例就成为社会积怨和诉求的一个发泄渠道和突破口。如何推进民意的合法依序表达已成为时下重要议题。该文最后提出,完善关于网络舆论的立法、完善针对新闻媒体的立法、落实审判公开制度等三项平衡“民意”与司法的措施,非常值得各界深思。

《悲剧为何一再上演》一文作者从以杜培武案、赵作海案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冤假错案入手,对如今中国司法现实中还存在的刑讯逼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指出刑讯逼供恶行症结所在:司法行政化与地方化长期存在,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还受到干扰,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初步建立,无罪推定原则亟待贯彻,沉默权制度亟待确立。作者的结论及其论证正是《刑事诉讼法》修改中被讨论的热点、焦点问题。

《弑医的“逻辑”》一文以温岭杀医案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凶犯连恩青“弑医”背后的“逻辑”。为了修复这种“逻辑”,作者不仅从法律的视角阐明了医疗服务合同法律关系、瑕疵病历司法认定、医疗事故责任承担、“医闹”行为违法后果等相关法律问题,而且从思想意识的角度揭示了应当如何理性看待及包容医学未知性和医疗有限性。最后,作者对医疗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顽疾和缺陷进行了剖析和反思,从改革医生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医院信息公开机制、引入第三方赔付保险机制、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建议,以期使我国的医患关系得到根本性改善。

《刑事冤案中的专业问题认定》一文,作者通过对诸多冤假错案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忽视或滥用科学证据材料对司法公正产生巨大威胁。科学证据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为法官认定案件事实提供了新手段、新视角,审查科学证据并在审判工作中服务裁判者成为常态。但是,由于法官与诉讼参与人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具有有限性,自行理解与把握案件中出现的专业性问题并不现实,这种知识盲点不仅影响控辩双方平等对抗,导致案件当事人对科学证据应用的不信任,而且会影响法官对案件事实的把握与判断。因此,构建并完善专家群体合理参与刑事诉讼的制度,成为预防冤假错案、实现公正审判的必然要求。

《规则之下的“权力的游戏”》一文从“万宝事件”着手,分析险资在证券市场的运用与监管。险资合理进入证券市场是市场改革应有之义,但过于激进的运用则对于投保人、对于保险行业、对于金融系统、对于实体行业都产生一定风险。因而,从市场各方的参与到公司治理结构,再到金融监管的改革都成为讨论的话题。尤其是“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尤其是要加强金融监管的改革。“万宝事件”中所暴露中的问题以及其有效解决对于金融监管改革、促进金融市场依法有序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合法”与“合理”的博弈》一文着眼于备受社会关注的“大学生掏鸟案”,对如何在保证刑法目的的前提下,实现责任的合理量定;如何在尊重法律稳定性的基础上,实现刑法的谦抑性和刑罚的妥当性;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轨道上,寻找出罪与刑最合理的判断视角等问题进行思考与论述。作者提出,在未来的立法和司法过程中,应当由片面依赖法律条文向全面发现案件事实转化,考虑行为与制裁的实践意义,实现罪刑法定原则对未来刑事制度的调整和优化的引领性价值;要能动地分析案件事实,能动地连接行为人客观状态和考虑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代价;要合理地对待民众的法律感情,规范引导网络民意走向自律、客观、理性的轨道;要坚持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统一,使量刑的具体规则类型化合理化。

《劳教制度消亡及替代性制度之选择》一文从唐慧案着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劳教制度的发展以及其弊端。庆幸的是,这位“妈妈”成了推动劳教制度废除的“最后一根稻草”,整个社会都在反思这个制度所带来的“罪与恶”。终于,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决议,废除劳教制度。尽管对废除之后的制度建设仍在摸索之中,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体制改革上的一小步,却是司法理念转型的一大步。

《农民上楼:喜还是忧》分析了“增减挂钩”的含义及必要性以及中西方城市化的比较,还引用了大量实例说明“增减挂钩”政策实施中所产生的现实问题。最后作者提出此项政策应当在充分征求农民意见的前提下谨慎实施。该文结合当前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文章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从而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目录】

当权力与权利碰撞,如何守护正义?——从“雷某案”看法治在风险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 刘晨琦

维护社会稳定,路在何方?——群体性事件引发的思考 孟涛

“民意”与司法,谁主审判?——以药家鑫案为视角 冀放

悲剧为何一再上演?——杜培武等冤案中的刑讯逼供问题 吕升运

弑医的“逻辑”——从“温岭杀医案”探医患矛盾 李瑛

刑事冤案中的专业问题认定——以念斌案为范本 李晓丽

规则之下“权力的游戏”——对“万宝事件”的评析 张奇

“合法”与“合理”的博弈——河南“大学生掏鸟案”之解析 邓超

劳教制度消亡及替代性制度之选择——从唐慧案说起 王嘉铭

农民上楼:喜还是忧?——“增减挂钩”政策下的农民住房问题 张锦

冀祥德主编《法律视野下的十大社会热点问题》出版发行

《法律视野下的十大社会热点问题》

主编:冀祥德

副主编:金英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定价:36元

如需购买请联系方志出版社图书经销中心:010-67110500 010-67720650

撰稿:陈效\\编校:张健\\审核:李江\\终审:于伟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