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恐龍滅絕,是因為吃吃吃?

奧爾巴尼大學的兩名專家稱,早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恐龍就已經開始滅絕了。

之前,人們一直認為65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才是恐龍滅絕的原因。但有學者卻說不是。他們認為,將這些龐然大物推向滅絕之路的其實是有毒植物以及恐龍自身失敗的防禦系統。他們的研究發表在Idea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雜誌上。

Gordon Gallup教授和他曾經的學生Michael Frederick通過分析發現,恐龍缺乏“習得性味覺厭惡”。

味覺厭惡(taste aversion)是很多物種所擁有的進化防禦機制,這種機制能讓動物將食用某些食物與不良後果(如生病等)聯繫起來。

在報告中,Gallup特別用老鼠來告訴我們,習得性味覺厭惡多麼有用。他說道:“很多滅鼠行動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老鼠跟其它物種一樣,進化出了處理有毒植物的能力。”

恐龍滅絕,是因為吃吃吃?

CREDIT: 123RF

老鼠遇到一種新食物的時候,會先試吃一點點。如果試吃之後感到身體不舒服,它們就會極力迴避這種食物。因為它們將這種食物的味道和氣味將不良後果聯繫了起來。

被子植物是最古老的開花植物。化石記錄顯示,它們在小行星消滅恐龍之前就已經存在。而且,這種植物出現之後,恐龍便開始了滅絕之路。因此奧爾巴尼大學的研究者才認為它們就是恐龍滅絕的罪魁禍首。報告稱,“植物逐漸進化出了毒性,但恐龍即便在腸胃不適的情況下,還繼續食用這些植物。”

不過,研究者承認被子植物進化出毒性的具體時間還未被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進化出毒性與恐龍逐漸滅絕是在同一個時期。

Gallup教授稱,“雖然小行星的影響也很大,但恐龍由於無法學會不吃有毒植物,已經給自己的物種帶來了危機。”

“之前的小行星滅絕論認為恐龍的滅絕是很迅速的,但化石證據卻正好相反:早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恐龍數量便已經開始減少;而在之後的幾百萬年裡,它們也還在苟延殘喘。”

本文譯自 dailymail,由譯者 蛋奶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佈。

原作者:MAGGIE O'NEIL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