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尹建莉:《說說“錢”這個事兒》之三:孩子亂花錢怎麼辦

《說說“錢”這個事兒》之三:

孩子亂花錢怎麼辦

尹建莉

從我收到的郵件來看,家長們最頭痛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孩子亂花錢,見什麼買什麼;二是偷偷從家裡拿錢。

亂花錢這個問題,首先請家長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平時太愛花錢,給孩子做了壞榜樣?另外,是不是總是被孩子的情緒綁架,本來不該買的東西,孩子一哭鬧,沒辦法,就給買了?如果家長的言和行是混亂的,孩子的思維就會亂套。

我的觀點是,首先要評價一下自己的消費態度,給孩子做出好榜樣。另外,平時能滿足孩子的儘量滿足,不能滿足的說明情況,如果孩子不聽,耍賴,家長也切不可通過先講道理後打罵來阻止,或一邊生氣一邊掏錢。遇到孩子亂買東西的情況,可以參考一下我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寫到的圓圓小時候我對付她亂買東西的辦法①,一兩次就可以治癒。這個方法的成敗要點有兩個:第一,家長要有始終如一的消費觀,孩子內心才能不混亂;第二,不被孩子的糾纏弄得發脾氣,始終態度平和,一發脾氣,方法就失效了。

尹建莉:《說說“錢”這個事兒》之三:孩子亂花錢怎麼辦

如果孩子年齡已比較大,上中學或大學了,經常提出和父母收入不匹配的消費要求,並且不依不饒,這種情況應該有較深的根源。“亂花錢”只是表象,深層原因是孩子內心空虛且不自信,以及對父母的不體諒。這種心理問題的來源,和父母一直以來對孩子的嚴厲管制或不尊重、關愛不足有關。

自卑感需要消弭,物質的堆積能帶來心理暫時的滿足,但它持續的時間很短,一旦意識到自己身上不再有別人豔羨的資本時,就會去尋找新的吸引點,於是再去花錢。缺乏父母關愛或尊重的孩子,也不會把體諒送給父母。所以我們會看到,有錢人的孩子會亂花錢,一些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甚至較差的孩子也有這種情況,原因是他們的心理基礎是一樣的。這種情況,要解決的不是如何監督孩子花錢,而是如何讓孩子內心自信,感覺有愛。這已是另一個話題,在其他篇章談及。

至於有些孩子偷錢的事,這原本不是個大事,但一定要處理得當,否則會演變為一個道德問題或心理問題。

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有過偷偷拿家長錢的經歷,這和他偷偷多吃一塊糖或打碎一個東西而不告訴家長一樣,是一種偶然的現象,是幼稚年齡階段的正常現象。如果家長給孩子的教育是正常的,孩子的心理發育是正常的,即使這些“壞行為”沒有被家長髮現,也會自愈。

當然,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偷偷拿錢,不要假裝不知道,除了要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這件事,在錢的使用上和孩子達成共識,還要反思自己哪裡做錯了,進行積極的修訂。

有些家長在金錢上對孩子管得非常嚴,從不給孩子零花錢,他們會對孩子說:“你想買什麼跟我說,只要合理,我都給錢。”這個規定看起來碗大湯寬沒問題,事實上,很多情況下“合理”或“不合理”,是家長來判斷的,它根本不是孩子的想法;而且孩子有時會有些屬於自己的小秘密,不想跟你說,比如某個同學,尤其是異性同學過生日,孩子想送一個小禮物,如果他手裡有一些零花錢,就不會為難。

對孩子控制太嚴,顯而易見的潛臺詞是不信任孩子。信任不會讓孩子變壞,相反,家長看管得越緊,孩子越容易找機會偷錢。如果你的孩子之所以沒偷錢,僅僅是因為你把錢看管得緊,不讓他有機會拿到,你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至少失敗了一半。孩子如果能在自主消費上和父母取得共識,他就不需要偷偷摸摸,沒有一個孩子天性喜歡幹偷偷摸摸的事。

尹建莉:《說說“錢”這個事兒》之三:孩子亂花錢怎麼辦

細節也很重要,可體現信任或不信任。在給孩子錢時,最好放心地讓孩子自己到抽屜或父母的錢包裡取出需要的錢數,不要檢查,也不要用狐疑的眼光打量孩子是否偷偷多拿了錢。信任本身就是一種道德教育。誠實是本性,說謊是技巧,如果依本性能解決問題,他是不需要再動用技巧去解決的。

另外,家庭收入要對孩子透明。並非一定得讓孩子知道存摺上的具體數額,而是要坦然讓孩子知道家中的財務狀況。至於具體數額讓孩子知曉到什麼程度,這取決於家長自己。注意要提醒孩子,家庭財產數額是隱私,不可以講給外人。孩子往往樂於和父母共同知道一樁自家的“秘密”,這樣他有主人公感覺,覺得被尊重。無論如何,切不可用謊言來欺騙孩子。我認識一位家長,她丈夫月薪1萬元,但她為了防止上中學的孩子亂花錢,就對孩子說爸爸每月只賺3000元。本來房貸都還完了,卻對孩子說還有20萬元的房貸。這樣的謊話說得再天衣無縫,孩子也能慢慢察覺出來。所以當她向我傾訴,說她的孩子說謊、偷父母的錢出去亂花,我一點也不覺得奇怪。

一個人之所以會“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多半是因為偶爾的過失被錯誤處理,一直有負面能量不斷輸送給他。比如,有的家長平時對孩子監督得很嚴,控制得很緊,一發現孩子偷錢,立即定性為“偷”,鄙視孩子,把孩子暴打一頓,警告,並開始像監督小偷一樣監督孩子,一旦發現又有偷錢行為,不但暴打,而且去學校告訴老師,讓老師做工作,或是嚇唬孩子,要把他交到警察那裡……這樣折騰下來,孩子離小偷的身份就越來越近了。沒有人天生是墮落的,只有環境一直在營造一個小偷,一個人才能最終成為小偷

對人性的不信任,可能是家長自我心理的一種投射,反映的是家長自身的問題。所以需要家長多反思自己。真正的教育準備是完善自己,在財富教育方面也一樣,不但要求家長有好的教育理念,還需要有好的財富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