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1926年出征的北伐軍為何只打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而不打其他軍閥?

宇文路名


為什麼北伐軍只打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而不打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馬步芳、劉湘、楊森、龍雲等軍閥?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有助於我們更加全面的瞭解民國時期的軍閥!

軍閥其實都是來源於清末新軍,不同的在於中央和地方,中央就是北洋新軍,演變為北洋軍閥,而地方就是地方新軍,形成地方軍閥如桂系軍閥、滇系軍閥。

在袁世凱死前,孫中山就聯合蔡鍔等地方軍閥發起“護國”“護法”等反袁反北洋軍閥的鬥爭,後來袁世凱、蔡鍔他們這一輩的死了,北洋軍閥就分為三個派系,一個是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一個是以馮國璋(後被曹錕、吳佩孚蓋過勢頭)為首的直係軍閥,還有就是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

可以說,誰主導了北洋政府,誰就是中國的老大,在這一時期,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張作霖等輪換執政,根本沒有南方革命軍什麼事,而且孫中山的自己的“北伐”(就是孫中山指揮的護國護法什麼的全失敗了)。

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通過國共合作,獲得了蘇聯的支持,趁著北洋軍閥戰亂,努力發展自己,到了1926年北伐前期,也正是奉系打敗直系(皖系之前已經被直系幹掉了)的時候。

如上圖,1926年北伐之前,可以說廣州國民政府是在桂系的地盤上建立的,也就是獲得了桂系的支持,這個桂系軍閥已經不是原來的桂系軍閥,而是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新桂系”,在1927年滇系軍閥也由龍雲取代了唐繼堯,成為“新滇系”。

當時革命軍主要是進取中原,不願染指四川,這就解釋了題中,為什麼北伐不打李宗仁,不打龍雲的原因。


但是北伐軍為什麼不打馮玉祥和閻錫山呢?

因為,他們也是自己人!馮玉祥和閻錫山按理說都應該算是北洋老人,但是他們都處在北洋軍閥的邊緣,閻錫山幾次想進軍北京都被打回來了,而馮玉祥前後幾次倒戈,把北洋中的皖系、直系、奉系得罪了個遍,因此,在北伐之前應李大釗的邀請回陝西策應北伐。

馮玉祥和閻錫山也是北伐的軍隊,只不過他們不是蔣介石直接領導的北伐軍,而是在北洋政府的西部與北伐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而北洋軍閥到北伐時期,經過近十年的鬥爭,皖系徹底從被打敗了,北洋政府形成了以奉系軍閥為主導,直系為輔的局面,北伐開始的時候,北洋軍閥內鬥還沒停止,吳佩孚在二次直奉戰爭中大敗,還沒喘過氣;孫傳芳也是通過兩年剛興起,腳跟還沒站穩,就趕上北伐了,所以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時機剛剛好!

北伐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國民革命打擊北洋北洋,而是一次新軍閥取代老軍閥,地方軍閥取代中央軍閥,是蔣介石、聯合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打擊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的一次最大規模的軍事對抗。

北伐過後,軍閥割據煥然一新,但只是老人換新人,從本質上並沒有改變派系林立的問題,這也是國民黨後來敗北的主要原因。


史論縱橫


一九二六年春,廣東國民政府在先後肅清廣東內部反動軍閥,完成軍權、財權的統一,根據地更加鞏固,這就為進行北伐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九二六年六月,直、奉軍閥吳佩孚、張作霖在北京密謀策劃,企圖聯合起來向南方的國民政府發動進攻。在這種形勢下,廣東國民政府決定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進行北伐。七月九日,國民革命軍正式出師北伐。這時的國民革命軍有八個軍約十萬人。以蔣介石為總司令,李濟深為參謀長,何應欽、譚延闓、朱培德、李濟深、李福林、程潛、李宗仁、唐生智為一至八軍軍長。除了第五軍留守廣東外,其餘七個軍都揮師北上。

當時北洋軍閥有直系吳佩孚二十萬人,佔踞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及陝西、河北的一部分,控制著貫穿南北的京漢(武漢)鐵路。奉系張作霖擁兵三十餘萬,佔踞東北各省以及京、津兩地,控制著津浦路北段。直系孫傳芳兵力二十萬人,佔踞著江西、江蘇、安徽、福建、浙江五省。

廣東國民政府分析了敵我力量對比和對方內部矛盾,確定北伐戰爭先打吳佩孚,後打孫傳芳,最後消滅張作霖。吳佩孚在北洋軍閥中比較薄弱的一環,由於受到馮玉祥軍隊的牽制,已經處於南北夾擊的狀態中,湖南內部正在發生分化。



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國民革命軍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主力,由原來八軍十萬人,擴大到二十軍二十五萬人。之後各地的中小軍閥紛紛倒向南方的革命政府。不久後張學良易幟,國家形式上得到了統一。



行雲流水1437995


做事情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打仗更是,講究的是戰略戰術。經過連年的你爭我奪,當時的國內局勢大體如下。先說說提到的那些軍閥們的狀況。

馬步芳(1903~1975),1926年的馬步芳剛剛23歲,羽翼未豐,剛剛投入馮玉祥麾下不久,北伐時他還稱不上軍閥。

龍雲(1884~1962),那時是滇軍唐繼堯手下的軍長,1927年才發動政變推翻唐繼堯,此後他接受南京政府委任,任國民革命軍第38軍軍長,後被任命為雲南省政府主席,主政雲南18年。北伐時第5軍大部留守廣州,李濟深坐鎮指揮,防備滇軍唐繼堯的入侵。

劉湘(1888~1938),楊森(1884~1975),這兩位川軍大佬,一直忙著和滇軍鬥法,相互之間也時有傾軋。1926年6月,劉湘派代表會晤唐生智,表示要參加北伐。11月,劉湘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21軍軍長。楊森屬於騎牆派,一面響應北伐,一面和吳佩孚暗通款曲。1928年,因為庇護兵敗入川的吳佩孚被南京政府免職。

閻錫山(1883~1960),1905年加入同盟會,1913年脫離改組後的國民黨。支持袁世凱,支持段祺瑞,相繼失敗後,奉行“保境安民”政策,拒絕參加軍閥混戰。為保護自己地盤不被馮玉祥的西北軍侵佔,1926年初聯合吳佩孚、張作霖共同對馮作戰。屬於國民黨和北洋軍閥共同拉攏的對象。1927年,閻錫山宣佈服從三民主義,改稱國民革命軍晉綏聯軍總司令。

李宗仁(1891~1969)

,1926年之所以能以恰當的時機誓師北伐,就是李宗仁力主策動的。經過多年混戰,李宗仁、沈紹竑、白崇禧後起之秀率部打跑了盤踞廣西多年的陸榮廷、沈鴻英等舊軍閥。1923年,白崇禧作為代表去粵面見孫中山,表示不要糧、不要餉、不要槍,只要三民主義。1926年1月26日,桂系第一次和汪精衛會面。後來雙方正式提出統一兩廣的方案,以圖問鼎中原。而觸發北伐的源頭,是當時湖南省長趙恆惕(1880~1971)和唐生智(1890~1970)

爭權,吳佩孚藉機征討趕走趙恆惕的唐生智,李宗仁派第7軍派1旅入湘協助,才守住衡陽一線。成騎虎難下之勢,李宗仁認為此時是北伐最好時機,在廣州到處遊說,終得第4軍軍長李濟深大力支持,北伐計劃自此展開。所以北伐伊始老蔣是總司令,唐生智是前敵總指揮。

馮玉祥(1882~1948),幾次倒戈後通電下野出國,1926年8月從莫斯科回國,1926年9月率部在五原誓師,聲援國民政府的北伐,決定“固甘援陝,聯晉圖豫。”

分析下來,需要打的北洋軍閥就是佔據湖北、河南、直隸的保定、大名一帶,掌控京漢線的吳佩孚;以閩、浙、贛、蘇、皖五省聯軍總司令的名義統治長江中下游的孫傳芳;以及勢力範圍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的熱河、直隸和山東的張作霖。他們有野心、有實力,對革命是堅決反對,一旦停止內部爭鬥,必會揮師南下,以湘鄂為基地威脅兩廣。


“遠交近攻”的戰略自春秋戰國以來,常用不衰。國民革命軍制定的也是各個擊破、分化瓦解的策略。第一進攻目標是吳佩孚,不僅因為他佔據聯通南北的交通要道上,更是因為孫傳芳因吳佩孚和張作霖不計前嫌的合流憤然不已,如果攻打吳佩孚,孫傳芳不會援手。吳佩孚的兵力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受到重創,還沒有完全恢復。當時還分兵在北京的南口和馮玉祥部交手,首尾難顧,回師南下後被北伐軍連連打敗。可是又忌憚張作霖會藉著出兵的機會吞地盤,不敢讓奉軍跨界幫忙。直至慘敗才入川躲避。第二進攻目標是孫傳芳,張作霖擔心孫傳芳倒戈遂前去拉攏,不敵北伐軍時,孫傳芳轉而投靠張作霖。

張作霖本來是打算與老蔣和談的,可惜雙方的後臺利益不同,只好在武力上見真章。奉軍不敵,意圖退守東北。未成想張作霖返奉途中在皇姑屯遭日本人暗算身亡,張學良不久後通電易幟,全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文史今安在


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都是民國著名的軍閥大佬,清末以後開始呼風喚雨,但1926年開始的北伐戰爭,成為他們的噩夢。

北伐戰爭是由廣州國民政府發起的,它針對的顯然並不只是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三人,悅史君通過對北伐戰爭進度的簡單闡述,給大家看一個明晰的結論。

1926年5月,北伐開始,李宗仁是第7軍軍長,北伐軍首先進入湖南,與湘軍將領唐生智一起攻擊湖南省長趙恆惕,趙恆惕與吳佩孚關係密切。

雖然趙恆惕和吳佩孚都進行了抵抗,而且吳佩孚後來來親自到湖北督戰,但北伐軍還是順利拿下了湖南、湖北。

不久,劉湘主動與北伐軍接觸,被任命為第21軍軍長。

1926年8月,孫傳芳派兵進入江西,北伐軍開始與他們展開激戰,同年11月佔領江西,12月又把福建拿下。

遭遇慘敗的孫傳芳與張作霖合作,企圖阻止北伐軍,但浙江、安徽、江蘇等地還是被北伐軍攻下。

1927年,國民政府經歷了“寧漢分裂”和“寧漢合流”,最後在1928年繼續北伐。

北伐軍很快又攻下河南,並且爭取到馮玉祥、閻錫山等人的支持,馬步芳是馮玉祥的手下,隨後北伐軍攻克山東,打跑了軍閥張宗昌。

1928年6月,張作霖從北京撤回瀋陽途中被日本人殺害,同年12月張學良易幟,北伐成功。

北伐戰爭期間,楊森剛開始配合北伐軍,攻打吳佩孚,暗中卻支持吳佩孚,攻打北伐軍,所以他也遭到北伐軍的攻擊。

龍雲在這一時期忙著反對唐繼堯,坐上雲南的頭把交椅,接著就跟國民政府合作了。

綜上所述,北伐軍並不是只打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趙恆惕、張宗昌、楊森等軍閥也被打得落花流水,其他軍閥只是暫時合作,所以沒有遭到打擊罷了。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打的是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張宗昌。

因為這4個軍閥佔據了中國從南到北的核心省份,包括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山東、河南、河北、東山省等省份。

這些地區,基本就是中國的精華地區,自然就是北伐的主要目標。

同時,這些軍閥也比較強大,是中國最強有力的軍閥。

相比來說,馮玉祥盤踞的西北、閻錫山盤踞的山西、李宗仁盤踞的廣西都較為偏僻,實力也有限。

目前來說,應該聯絡較小的軍閥,對付較大的軍閥,首先收復中國精華地區。

至於偏遠地區,一來交通不便,不可能速戰速決;二來北伐軍實力薄弱,不可能同時對付這麼多敵人。

其實,以黃埔為主的北伐軍嫡系,一共只有10萬左右,而北洋軍閥總兵力不下100萬之眾。

在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之流以後,老蔣又花費了幾年時間,擊垮了馮玉祥、劉湘、楊森、孤立了閻錫山、龍雲、馬步芳、李宗仁。

如果不是抗戰爆發,剩下這幾個軍閥也會在幾年內被消滅。


薩沙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因為當時這三個軍閥是勢力最大,最有影響,對革命最有威脅的。把他們三個拿下了,其他的蝦兵蟹將不足為慮。

況且北洋系軍閥勢力雖然經常互相攻伐,貌似一盤散沙,但在某些特殊時刻,卻可以同仇敵愾。如果貿然對所有的舊勢力宣戰,北伐軍怕是會被群起而攻之,所以這也是北伐軍領導層深思熟慮的決定。

加之當時國共合作,有工農的支持,具備一定的群眾基礎,且全國革命熱情日益高漲,再加上蘇聯的大力支持(從開辦黃埔軍校到北伐戰爭)。吳孫張等北洋軍閥各自為戰,矛盾重重。改朝換代的趨勢愈發凸顯。

而且北伐戰爭也不是同時向三大軍閥開戰的。是先打的吳佩孚,把吳佩孚吃掉之後,北伐軍實力大增,且士氣高漲,又挾大勝之威繼續攻打與之最近的孫傳芳。

在吳佩孚的兵力瀕臨崩潰的時候,孫傳芳有預感下一個就是自己,他連忙排兵佈陣。但是在北伐軍集中兵力的強勢猛攻之下,可謂是節節敗退。最後孫傳芳向張作霖求救,北伐軍也迎來了最後與張作霖的戰鬥。

至於曾盛極一時的東北王的奉軍,當時也是內憂外患。剛剛被孫傳芳的五省聯軍趕回東北,又被郭鬼子的叛亂搞的元氣大傷,還有日本人在一旁虎視眈眈,領頭人張作霖還被日本人炸死,實在是喪失了對北伐軍作戰的實力。

反觀北伐軍這邊,幾乎聚集了後來幾十年中國全部的能臣驍將,各個都是有理想、有抱負、有知識、有信仰的年輕人。

北伐軍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別說是把三大軍閥各個擊破,恐怕就是真的和整個北洋系開戰,也是會贏的!








秦氏無雙


1926年7月4日,為完成孫中山先生的遺志,國民黨決定北伐,而進攻在主要對象是兩湖地區的吳佩孚和江浙一帶的孫傳芳,以及北方的張作霖。

當時的中國軍閥混戰多年,自辛亥革命以來,北洋軍閥混戰,南北混戰等等,弄得人民生活越發困難,而到北伐開啟前,當時的主要軍事力量有: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馬步芳、唐繼堯、劉湘等人。

這軍事力量中,又主要分為兩派,即為北洋軍閥和非北洋軍閥,其中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就屬於北洋軍閥。他們控制中國最發達的區域,也是軍事你勢力最強大的團體,但是相互之間也有矛盾,其中張作霖控制區域最廣、勢力最大,實力最強。

其他軍事力量也是有不同情況。馮玉祥五原誓師之後加入國民革命軍,在北方策應北伐;李宗仁等桂系三巨頭,現在都是國民黨成員,其率領的第7軍還是北伐重要力量;四川的軍閥混戰此時還在進行,而劉湘已經向國民革命表態,表示歸順國民革命軍;雲南的唐繼堯本身就是打著國民革命軍的旗號,所以從隸屬上也是靠近國民政府;西北的馬步芳距離太遠,只是固守一方;山西的閻錫山首鼠兩端,兩頭不耽誤,只要不威脅他在山西的通知就行。

所以當時的諸多軍閥中,最後就成為了國民革命軍和北洋軍閥的戰鬥。

1926年7月9日,蔣中正就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並誓師北伐,1927年3月24日二軍六軍佔領南京,第一次北伐結束,國民政府控制江南。1928年4月7日,蔣介石在徐州誓師第二次北伐,1928年6月4日,張作霖當夜撤離北京,退出山海關外,張的專列在到達瀋陽附近的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埋下的炸藥炸燬,張作霖身負重傷,稍後死亡。 6月8日,國民革命軍開入北京,第二次北伐結束。


帝國烽火


民國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較為混亂的一段時期,雖然民國政府名義上完成了對全中國的統一,但是實際上卻還是各方軍閥各自為政,佔山為王的時代。在東北有奉系,在山西有晉系,在廣西有桂系,在四川有川軍,在廣東有粵系。

不過在北伐之前,中國的主要軍閥還是集中在張作霖,孫傳芳,吳佩孚這三派。之所以只攻打這三個人,原因在於他們都是北洋軍閥的餘孽。張作霖的奉系軍閥是從袁世凱執政以後,就一直以北洋軍自居。雖然他遠在關外,但仍然受袁世凱的節制,袁世凱去世以後,張作霖幾次入關,也是想接管北洋軍政府的最高權力,而吳佩孚的直系,孫傳芳的直系都是如此。

國民革命軍從一開始所針對的主要目標就是北洋軍閥,正所謂“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只要把這三大軍閥打垮,中國歷史上赫赫一時的北洋軍閥就基本上宣告結束,而國民革命軍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取代北洋軍閥。

其二,也是地理位置的限制。廣東國民政府位於廣東,他的進攻目標只能是向北或者向西。而當時位於西邊的廣西李宗仁已經進入了國民政府,所以不可能發起進攻。而更遠的貴州和雲南雖然還有軍閥存在,但是國民革命軍進攻貴州和雲南所得到的回報當然沒有,直接進攻孫傳芳,張作霖,吳佩孚的高。因為那裡不僅地形複雜,不適合用兵,而且沒有進攻的價值。


其三,孫傳芳,張作霖,吳佩孚所掌握的地盤集中在長江流域和華北地區,這是自古這是中國的中原地帶,也是自古以來歷代王朝的核心區域。這裡不僅經濟發達,而且可以輻射四周,只有掌握了這三個人控制的地盤才能夠明正言順的成為正統。所以國民黨擊敗這三個軍閥以後,就宣佈完成了統一,而各地軍閥名義上也順從了國民政府政府的統治,原因就在這裡。


是阿維啊


因為其他能阻擋北伐軍的北洋軍閥在北洋軍閥們自己的內戰中都被消滅了。

從袁世凱建立北洋軍之後,北洋大致分為兩大派系:直系和皖系。而張作霖的奉系只能算旁支。

所謂皖系還真不是說領軍將領都是安徽人,而是這個派系的首領是安徽人段祺瑞,說實話,段祺瑞和後來的曹錕、吳佩孚、張作霖甚至蔣介石都不一樣,他不單純的依靠軍隊,或者說他還真沒有東北軍之於張作霖、中央軍之於蔣介石、北洋第三師之於吳佩孚那樣的嫡系部隊,他更多是靠他主政北洋政府中央以及多年以來在北洋系統內的威望。

可以說段祺瑞還算是舊中國最後一個政治家色彩比較濃厚的軍閥。

當然,皖系最後被直系打垮原因也在於此:和軍隊關係沒有直系緊密。

說完皖系再說直系,直系第一代大佬是馮國璋,他和段祺瑞很像,他們都是做官而不是做軍閥,所以段祺瑞憑藉政治手腕屢次戰勝馮國璋。

但是等曹錕和吳佩孚上臺就不一樣了,他們和軍隊的關係比段祺瑞可緊密多了,說實話,老說北洋軍閥,北洋軍閥,北洋要到曹錕和吳佩孚、張作霖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北洋軍閥。

直皖大戰以直系勝利而告終,在這個過程中一批忠於皖系的北洋軍閥或被消滅,或被架空,或被迫下野,總之北洋軍閥數量在直皖大戰過後已經大大減少了。

而這個時候不被直皖放在眼睛裡的張作霖已經悄然在日本人幫助下完成了東北的“一統”,緊接著就是直奉爭霸。

兩次直奉戰爭的結果就是北洋嫡系被旁支徹底打垮,直系最核心武力,號稱天下第一的北洋第三師完全被打垮。

這個時候孫傳芳都還沒有出現呢。

張作霖打垮曹錕和孫傳芳後志得意滿,還任命楊宇霆做江蘇督軍(直接導致郭松齡反奉),但是奉軍軍紀實在太壞,具體不展開,總而言之,惹惱了孫傳芳,起兵驅逐了奉軍。

也就是說1925年孫傳芳才登上歷史舞臺,別看孫傳芳號稱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其實軍隊勢力很差,畢竟之前才是旅長。軍隊軍服都破破爛爛,被稱為“漁網裝”。

而奉系這邊剛好也經歷了郭松齡反奉事件,奉系新軍元氣大傷。

也就是說等到北伐軍北伐的時候,北洋只剩下聚攏殘兵敗將的吳佩孚,元氣大傷的張作霖和根基淺薄的孫傳芳。

所以不是北伐軍只打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而是隻有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給北伐軍打。


蘭臺


因為當時其他軍閥很快見風使舵,看北伐軍佔上風就支持北伐軍,所以北伐軍集中精力打擊實力最大的幾個軍閥,如吳佩孚和孫傳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