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吳三桂因何血洗陝西省蒲城縣?

痛並快ui南京南下


順治年間1648年,順治還小掌不了事,反清復明勢力還很多。滿清兩大牛人,多鐸病死,多爾袞病重,反清復明勢力看到有機可乘,多地起事,尤以陝西王永強、高有才陝西義軍勢頭最盛。一時間滿清朝廷震驚,多爾袞派吳三桂出兵平叛。



吳三桂的關寧軍首次接戰,便吃了大敗仗。接下來就是雙方你來我往的誰也滅不了誰。吳三桂出了一計策,亂扔物資,引起義軍哄搶,乘勢勝了一局,義軍退往蒲城。不過之前的戰鬥,吳三桂的嫡系損兵折將,讓吳三桂極為肉疼,此一恨也。


吳三桂大軍圍攻蒲縣城,沒想到又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幾次攻城失敗不說,義軍一炮轟下來,差點一炮轟死吳三桂,差點讓吳同志追隨了努爾哈赤被炮轟死的悲劇。此二恨也。

清軍入關前期對於抵抗激烈的地方,本身就屠城或者大屠殺的慣例,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就是例子。此一因也。


清軍在外平定叛亂,上奏表功的時候都有說說,繳獲多少多少,殺敵多少多少,當然是斬首越多功勞越大。有時候,人頭不夠還需要殺良冒功。有這現成的功勞,吳三桂怎麼也不會放過。此二因也。

前述的兩因、兩恨,就是吳三桂在艱難攻破蒲城時,進行大屠殺的內外理由。


爾朱少帥


1649年4月5日,歷史名城陝西蒲城經歷了史上最慘烈的浩劫:明末叛將吳三桂率關寧鐵騎破城而入,並血洗蒲城。此事雖然在正史中記載的不多,但《蒲城縣誌》卻詳細地記載了這件事。

(吳三桂劇照)

那麼,吳三桂為何要做出如此殘暴的舉動呢?

說起來,1649年絕對是攝政王多爾袞的多事之年。

先是自己的弟弟,36歲的豫親王多鐸被天花奪去了生命。

要知道,多鐸可是清王朝“戰神”級的人物。他參戰無數,戰績斐然。作為一母同胞的弟弟,只要派他去攻城掠寨,多爾袞從來不擔心他拿不下來。

所以,多鐸的去世,讓多爾袞猶如失去一條臂膀,對他的沉重打擊,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引發舊疾。

就在此時,大同總兵官姜瓖聽聞消息後,立刻起兵反清。

原來,姜瓖是明朝將領,後來歸降滿清後,幫助清軍大敗李自成的軍隊。但受“崇滿抑漢”的政治影響,他不光有功無賞,還備受猜忌,因此怨氣橫生。

再加上清軍入駐大同後,數次徵集人力物力,導致官民負擔極重,怨聲四起。

最讓他不滿的,是清廷擔心漢將反叛,竟下令要求,在京官員三品以上,在外的總督、巡撫、總兵這樣的官員,都要“各”送親子一人入朝侍衛,以習滿洲禮儀。說的好聽,其實就是扣押人質。

種種不滿和怨恨,最終讓姜瓖舉起了反清大旗。

(多爾袞劇照)

一時山西、陝西等地紛紛響應。

眼見起義的聲浪一陣高過一陣,明降將王永強認為時機成熟,也積極響應反清號召,率軍從延安一路南下。沿途攻佔州縣19個,很快就到達了陝西蒲城一帶,並受到蒲城百姓的熱烈歡迎。

面對反清的起義軍,多爾袞震驚之餘,又頗有些分身無術的感覺。

原來,清軍大部分兵力都在南方,一時抽調不回來。而大同又緊臨北京,一旦姜瓖攻入北京城,才把皇城遷徙到北京城的滿清王朝,就不得不捲鋪蓋重回關外了。所以,多爾袞只得抱病率軍,前往大同鎮壓起義軍。

多爾袞前往大同了,就不得不把鎮壓王永強的重任,交給一直“未授之以事權”的降將吳三桂。

哪想到,吳三桂率領的關東鐵騎,居然首戰便被王永強打得潰敗而逃。

原來,王永強的起義軍驍勇善戰,一路高歌猛進,攻城無數,因此士氣高漲。在與吳三桂交戰時,便以頑強的戰鬥精神,很快打得清軍亂了陣腳。

這下,吳三桂就壓力很大了。畢竟好不容易得到了向滿清證明自己忠誠的機會。如果潰敗,一方面滿清朝廷必會懷疑他是故意為之;另一方面他也就再難有展現的機會,仕途也就沒有希望了。

因此,吳三桂想出了一條毒計。第二天再戰時,他讓清軍紛紛丟盔卸甲,做出逃竄的樣子。

輕敵的起義軍,以為清軍是懼怕了,才會如此。於是,便毫無戒備地爭拾清軍拋下的盔甲兵器。

結果,吳三桂突然率兵反撲,打起義軍一個措手不及。起義軍大敗,王永強也在戰鬥中陣亡。

(吳三桂屠城,圖取其意)

隨後,吳三桂包圍了蒲城。

蒲城易守難攻,早就對清軍不滿的百姓們,奮然關閉城門,與清軍對峙。

對於清軍強大的攻勢,守城的百姓以土炮猛烈轟擊,數次打退了清軍的進攻。

率領軍隊的吳三桂,也差點被土炮擊中,因此大為光火,親自督戰。

由於兵力懸殊,蒲城最終為清軍攻破。

吳三桂進入城中後,下令屠城。

一城百姓皆未能活,死者達萬人之多,城中財物被洗劫一空,地上血流成河,就連城牆也被揭去三尺,從此成為一座人跡罕至的荒城。

吳三桂此舉,一是為了向滿清表達忠誠,二是為了震懾起義軍。

顯然,他的舉動,讓多爾袞非常滿意。從此之後,多爾袞對他頗為倚重,把鎮壓起義軍的重任,放心地交付給了他。

吳三桂在得到信任後,不光對起義軍進行了極為殘酷的鎮壓,對明皇室後裔更是趕盡殺絕。至於屠城,那更是他斂財和邀功的一種方式。

(參考史料:《蒲城縣誌》)


張生全精彩歷史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 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佈檄文,史稱“三藩之亂”。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陽病逝。追諡為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束。



在吳三桂這起伏跌宕的一生中,曾經指揮手下兵馬做了一件人神共憤的事就是血洗陝西蒲城縣。據康熙五年的《蒲城縣誌》和《清世祖實錄》上記載,“三桂、國翰遂屠之,殺戮萬餘人,匕筋無遺”。說明了吳三桂確實曾屠了蒲城縣,入城後殺了一萬多人,搶光了所有東西。吳三桂血洗蒲城,是在清初攝政王多爾袞染病、鐵帽子王多鐸去世的歷史背景發生的反清復明的起義事件。這二位仁兄健在時,是沒有人敢造次的,尤其是多鐸。雖然死較的早,但多鐸在清入關的諸多重大戰役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乾隆送他“開國諸王戰功之最”的美譽。他死後,再加上多爾袞的每況愈下,全國到處起義。



面對反清的起義軍,多爾袞震驚之餘,又頗有些分身無術的感覺。原來,清軍大部分兵力都在南方,一時抽調不回來。而大同又緊臨北京,一旦姜瓖攻入北京城,才把皇城遷徙到北京城的滿清王朝,就不得不捲鋪蓋重回關外了。所以,多爾袞只得抱病率軍,前往大同鎮壓起義軍。多爾袞前往大同了,就不得不把鎮壓王永強的重任,交給一直“未授之以事權”的降將吳三桂。

清順治六年(1649年),王永強與高有才高舉復明反清的大旗,率領大軍從延安南下,一路來到了蒲城。蒲城的百姓熱烈歡迎義軍入城,並且在文廟設立崇禎皇帝的靈位,舉行了一場隆重的祭奠活動。但不久之後,滿清的鷹犬吳三桂聞訊,率大軍而來。當即,王永強帶兵迎戰於富平流曲川。王永強所帶領的士兵多從“三邊”抬募的勁卒,驍勇善戰,初戰大敗吳三桂的關寧鐵騎。



第二天,吳三桂帶兵再戰,並且用計佯敗,並將衣甲馬匹丟棄遍野,這邊義軍不知是計,哄搶吳軍地上丟棄之物,一時間義軍陣腳大亂。吳三桂趁機率領大軍反撲,義軍不敵,王永強在撤退中陣亡,義軍頓時大亂。而吳三桂趁機親率大軍進攻蒲城,守城軍民發炮轟擊,吳三桂差一點被炮彈擊中,惱羞成怒,親自督軍攻城。但終因寡不敵眾,不久之後,吳三桂攻破了城池,並且下令大軍血洗蒲城,一時間血流成河,死者無數。並且百姓的財物也被一搶而空。最後,千年古城成為一片廢墟。


而吳三桂做出這麼可恨的事原因就是此戰吳三桂關寧鐵蹄損失巨大,恨由心生,在戰鬥中吳三桂差點被炮彈擊中。還有就是二是表現自己對清朝的忠誠;三是殺雞儆猴,血洗蒲城,拿蒲城開刀,以儆效尤。通過這種鐵血手段,令百姓不敢再反清復明,甘願做順民,其心可誅!


大老二爺


大家好。我是錟錟,本文816字,閱讀時間3分鐘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陝西蒲城為何被吳三桂所屠城。

大家都知道陝西蒲城縣是西安的一座歷史古都。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其中就有著名的唐明皇,唐玄宗的陵墓。他同時也是愛國將領楊虎城的出生地,可以說這裡是人才輩出,將相成群。可就是這麼一座城市卻在順治六年,也就是1649年因為陝西王永強的起義被清軍鎮壓,而遭到吳三桂的屠城。

事情要從清順治五年間說起,清代的李承東到廣州反清。第二年,前明朝大同將軍江焱得知清豫親王病了,睿親王多爾袞染病後在大同舉旗反清,多爾袞得知姜瓖反後,抱病出徵,導致了陝西軍隊後備力量的空缺。

明朝前將王永強於1649年3月21日恢復了延安和高有才一起的反清,從延安到南方。抵達蒲城北鎮。

王永強抵達浦城,受到了人民的熱烈歡迎。後來,他在該城的文廟堂設立了思宗靈位。部行喪禮結束後,他決定派兵到西安。多爾袞知道陝西已鉅變,所以他命令吳三桂與西安八旗駐兵、陝西巡撫黃爾性去鎮壓。最終雙方在富平見面。

一開始,王永強的士氣高漲,情緒高漲,戰鬥力很強。吳三桂的軍隊衝進去,被王永強擊敗。在《蒲城縣誌》的記載:“王永強所部將士,多三邊勁卒,驍勇善戰,衣皂甲,持棗枝,當者立斃,所向披靡,一舉將清軍擊敗”這是吳三桂關寧鐵騎第一次被擊敗。

吃完虧後,吳三桂不敢再和王永強直接對抗了。所以他假裝在路上被擊敗並失去了裝備。吳三桂的軍隊是關寧鐵騎,裝備相當不錯。王永強的部隊看到了好東西,一路上,突然沒有戰爭,吳三桂趁機反擊,反叛分子敗下陣來,王永強也在這場戰鬥中喪生。

吳三桂包圍了浦城,但浦城軍民仍然沒有投降,並多次擊退吳三桂的攻勢,甚至差點被炮兵殺死。吳三桂非常憤怒,並猛烈闖入這座城市。最後,蒲城被打破了,吳三桂則開啟了他的屠殺模式。

所以說,很大程度上,吳三桂屠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洩憤。在一個就是不想留一個叛徒。


你有什麼觀點可以在評論區評論哦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LongTime常錟


先容我發洩一下,作為陝西洛川人的我,對於清初時明朝漢奸吳三桂的所作所為表示憤慨,對這貨血洗蒲城縣表示強烈譴責。

吳三桂血洗蒲城,是在清初攝政王多爾袞染病、鐵帽子王多鐸去世的歷史背景發生的反清復明的起義事件。這二位仁兄健在時,是沒有人敢造次的,尤其是多鐸。雖然死較的早,但多鐸在清入關的諸多重大戰役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乾隆送他“開國諸王戰功之最”的美譽。他死後,再加上多爾袞的每況愈下,全國到處起義。

(吳三桂)

屠蒲城起因

清順治五年,廣東提督、闖王部將李成棟在廣州舉起反清大旗。清順治六年,清大同總兵、明朝降將姜瓖起事。多爾袞帶病親征姜瓖,致使陝西兵力空虛。延安營參將、明朝降將王永強高舉義旗反清復明,陝北神木高友才等相繼起兵。王永強與高有才等合兵一處,攻佔榆林,之後又攻下陝北十九個州縣,到達陝西蒲城北鄉,清廷震驚。多爾袞自顧不暇,於是派漢奸吳三桂前去鎮壓。

大漢奸吳三桂匯同陝西巡撫黃爾性、西安八旗駐防營等一起平息起義。吳三桂與王永強、高有才在富平縣流曲鄉遭遇,王永強所部將士均為陝北驍勇善戰之士,打仗異常勇猛,所向披靡,將漢奸吳三桂一舉擊敗。次日再戰,吳三桂設計佯敗,王永強義軍爭搶物資之時,吳三桂乘機反撲,義軍敗逃,王永強戰死,高有才敗逃府谷。

吳三桂屠城

漢奸吳三桂雖然戰勝義軍,但吳三桂的關寧鐵蹄損失巨大,一時怒火中燒,而產生報復心理,於是帶大兵圍攻蒲城縣城。蒲城縣城自古易守難攻,吳三桂所率關寧鐵騎擅長野戰而非攻堅。吳三桂親自督戰,蒲城軍民利用城防火炮猛攻,吳三桂差點喪命,更加惱羞成怒,猛攻縣城。最終蒲城破城,吳三桂開始了他的屠城表演,大肆屠戮軍民,蒲城軍民死者萬人,財物洗劫一空。據《蒲城縣誌》記載,“遂屠之,殺戮萬餘人,匕筋無遺”。而後吳三桂由蒲城北上,圍攻府谷城。次年冬,府谷城破。王永強餘部等投黃河自盡,吳三桂血腥鎮壓了陝西的反清起義。

除了蒲城屠城外,還有著名的揚州屠殺、嘉定屠殺、大同屠殺等,屠城成了清朝韃子鎮壓起義的慣用手段,比起蒙古有過之而無不及。清朝韃子及漢奸吳三桂屠城行為,無非是想讓有起義想法的人放棄起義,不敢起義。這種無恥的屠城行為,必將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野史也是史


終於可以愉快的黑一波吳三桂了。

題目本身是“吳三桂因何血洗陝西省蒲城縣?”

有答主從多鐸說到了姜瓖,戰鬥過程講得很詳細,至於屠城原因,則三言兩語。

那我試著主要分析一下原因。

首先要了解吳三桂從降清之後到順治六年的蒲城之戰前這段時間所處的環境。

吳三桂在崇禎(1644年)降清,從此成為清軍的急先鋒,征討李自成,

清廷利用吳三桂的部下追剿李自成,目的是為了使雙方火併,同時削弱他們的力量,這個目的完美實現。

順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滅,吳三桂手下的關寧軍也被消耗過半,但清廷還不放心,將吳三桂從前線調回,派到了錦州,又讓他回到了關外,對他的猜疑,只差寫在詔書上昭告天下了。

順治四年,由於關內烽火再起,滿清那點八旗兵無法到處救火,最終還得依靠漢人,於是又將吳三桂調回,讓他鎮守漢中,對付西北地區的反清義軍。

對吳三桂這種角色,滿清必定要防範,給他派了個李國翰,名義上是同鎮漢中,實際上就是監軍。

李國翰,鐵嶺衛清河人,屬於漢軍鑲藍旗,他跟隨皇太極參加了幾乎每場戰鬥,是皇太極的親信。

吳三桂對這種安排自然心知肚明,為了擺脫清廷的狐疑,必須要賣力表現。

對他來說,屠城,就是最好的表現方式。

屠城,對吳三桂其實有益無害。

好處一:可以同漢人劃清界限。屠城這種手段無比殘酷,如果吳三桂不死心塌地為滿清效力,必然招致漢人的報復。而屠一個城,滿清對他的信任無疑就增加一分。

好處二:消除軍事上的威脅。城破之後,難免有漏網的義軍。蒲城之戰,即使在王永強陣亡後,城內軍民仍然堅持抵抗,可見對滿清的抗拒,等吳三桂大軍離開後,很有可能再舉義旗,屠城下來,這種可能性基本被消除。

好初三:消滅義軍的群眾基礎。屠城滅絕人性,不分男女老幼,但對敵方來說,損失的是潛在的群眾基礎。就算此城以後再落入滿清的敵對勢力之手,短期內也無法提供兵員和後勤補充,這是對上一點的升級,也是對其他敢於堅持抵抗城池的警告。

好處四:可以提升士氣。屠城雖然殘酷,但對於軍隊來說,是提升士氣最直接的辦法。尤其是吳三桂所部在蒲城之戰中損失慘重,屠城以提升士氣,使得手下軍隊迅速恢復戰鬥力,是很好的辦法。

事實上,吳三桂所屠的,並非只有蒲縣一城,在一次次的屠城中,清朝逐漸減弱了對他的懷疑,對他由原先的控制使用改為放手使用。不但在李國翰死後,讓他獨承方面之任,而且在一切軍事活動中也“假以便宜,不復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遲”。

他憑藉血腥的軍功一路晉升,最終晉爵親王,鎮守雲貴。


小院之觀


吳三桂親率大軍進攻蒲城縣,守城軍民發炮轟擊,吳三桂差點被大炮擊中,因此惱羞成怒,親自督軍攻城,城破之時,吳三桂軍隊對城內大肆屠殺和搶劫,城內被屠殺的居民達萬餘人,血流成河。

清順治五年,降清的李成棟在廣州反清,第二年降清的原明朝大同總兵姜瓖得知清豫親王多鐸病故、睿親王多爾袞染病後在大同舉旗反清,多爾袞得知姜瓖反後,抱病出徵,造成陝西兵力空虛,原明朝將領王永強於是在延安與高有才等人復明反清,自延安率軍南下,於1649年3月21日到達蒲城北鄉。

王永強到達蒲城受到了老百姓的熱情迎接,後在城內的文廟堂設思宗靈位,部行喪禮,之後決定發兵西安,多爾袞聽聞陝西鉅變,於是命吳三桂匯同陝西巡撫黃爾性、西安八旗駐兵等部前往平息起義,最終雙方在富平相遇。

王永強所部將士,多是三邊勁卒,驍勇善戰,一開始吳三桂被其擊敗,吳三桂敗後率軍再戰,雙方處於膠著狀態,老奸巨猾的吳三桂命部下佯敗,將衣甲馬匹丟棄,王永強不知是計,率軍追趕和撿拾吳三桂部丟棄的武器,吳三桂於是率軍趁機反撲,王永強戰死,高有才率殘部逃往陝北。

此戰使吳三桂引以為傲的關寧鐵騎損失慘重,於是率大軍包圍蒲城縣,蒲城縣易守難攻,吳三桂部幾次都未攻下,吳三桂於是親自督戰,蒲城軍民發炮轟擊,吳三桂差點被擊中,惱羞成怒的吳三桂下命死攻,蒲城縣隨後被攻破,吳軍進城後大肆屠殺、搶劫財物,據康熙五年的《蒲城縣誌》記載:“遂屠之,殺戮萬餘人,匕筋無遺。”

攻破蒲縣城後,吳三桂又率軍去撲滅陝西其他地方的起義,第二年冬天,陝西的反清起義被吳三桂鎮壓。

如有錯誤,望斧正。


司馬長史


吳三桂在陝西蒲城屠城的歷史,在清朝史書上記載不多,但是晚清蒲城縣誌有一些記載。

比如縣誌裡收錄的清朝蒲城當地詩人屈復的《三月廿八日登東城感往事》、《南原春望感事五十韻》等詩,“往事歷劫火,茲縣任屠燒。趙獲長平慘,燕增節度驕”,寫的就是當時場景,如果這句還不算直白,那麼“降將豺狼性,孤城蟣蝨臣”,明末清初最有名“降將”自然就是吳三桂了。

事情發生在順治六年(1649)3月,明朝將領王永強自延安率軍南下蒲城。吳三桂帶兵與他打仗,其實王永強手下士兵戰鬥力很強,可惜貪戀財物,被吳三桂打敗,於是圍困蒲城,命令投降,城中軍民不願意投降,讀書人痛罵吳三桂賣主求榮做漢奸,還開炮打傷吳三桂。

因此,吳三桂惱羞成怒,大炮攻破城牆,把城中兩萬百姓屠殺一半。


歷史有妖氣


順治初年,雖然南明弘光政權、李自成軍被清軍相繼摧毀,但全國各地的反清活動還是暗流湧動。特別是漢中地區,甘川陝三省要地,民風剽悍,由於清軍南下,漢中守備空虛,反抗更烈,一些原已降清的將領再次揭竿反清。

順治二年(1645)底,漢中總兵賀珍在漢中起兵反清;孫守法、武大定等分據興安、徽州等。一時間,漢中頻頻告急。平定李闖軍後回鎮錦州的吳三桂被多爾袞再次起用,出鎮漢中。順治五年(1648)四月,吳三桂離京西征。他的搭檔“墨爾根”侍衛、定西大將軍李國翰已先期到達漢中。

臘月,大同總兵姜瓖在大同起兵反清。姜瓖原為明將,先後降李闖降清。降清後備受冷落,連軍餉都難以為繼。順治五年九月,英親王阿濟格為防喀爾喀蒙古進犯,駐防大同,引起姜瓖警覺。姜瓖起事後,全秦各地群起響應。

延安營參將王永強順勢叛清。王永強原為邊民起義軍,後招為明將,兵敗降李闖,再敗降清,仍授為延安營參將。降清後,王永強的日子並不爽。更讓王永強氣憤的是他的殺母仇人王正志於順治五年八月出任延綏巡撫,這可是王永強的頂頭上司。

王永強與王正志系同鄉,都曾為邊民起義軍,兩人因爭軍功招致不和。後,王正志殺害了他的母親。聽聞大同總兵姜瓖起事,王永強率部響應,殺向仇人王正志的駐地榆林,殺死王正志。其弟王永鎮也起兵殺死了延安知府宋從心。豪強高有才與王永強相互呼應,在神木揭竿。一時間,陝北一帶遍地烽火。王永強率部攻下延安後,一路南下,所到之處,重創清軍。清地方官員或殺或囚或降。靖遠道夏時芳被殺,宜君知縣賈士璋全家自縊,榆林道孫士寧投降王永強。1649年三月,王永強到達蒲城,直指西安。



順治六年(1649)三月十三日,吳三桂、李國翰率部到達咸陽,決定兵分三路直指延安。二十三日,吳軍與王永強部在流油鎮以北遭遇。王永強部多系邊民,剽悍善騎射,吳三桂軍大敗。吳三桂見硬拼不成,只得智取。他令士兵將頭盔衣甲戰馬等丟棄不顧,佯裝倉惶跑路。而王永強部在爭拾棄物之際,吳軍回頭反撲。是役,王永強部7000餘人被殲,王永強戰死,王永鎮逃脫。

隨後,吳三桂向蒲城發起攻擊。在戰鬥中,吳三桂險些被炮彈擊中斃命。事後,多爾袞曾要求吳三桂有戰事不必衝鋒陷陣,只需發縱指示即可,這是後話。吳三桂降清以來,鮮有敗績,此戰被吳三桂視為奇恥大辱。清軍破城後,惱羞成怒的吳三桂展開血腥屠城,萬餘名百姓被戮,清軍將百姓家財搶劫一空。老百姓無處藏身,一些人紛紛躲進南北兩塔中。吳三桂指示清軍用煙燻塔內百姓,致塔內百姓窒息而亡。

吳三桂血洗蒲城,於私來講,為平心頭差點命喪蒲城之恨;於公來講,亦為震攝川陝各地風起雲湧的叛清活動,殺一儆百。


歲月是一條河流


吳三桂是明末清初時期名氣非常隆高的叛將,在最開始的時候,他對明朝其實是很忠誠的,但是在李自成帶領叛軍攻佔了北京、逼死了崇禎皇帝之後,吳三桂就陷入了一個左右為難的境地中。



最終在聽說李自成的手下抄了他的家、得知了李自成正浩浩蕩蕩率兵殺向山海關的時候,吳三桂選擇了向關外的多爾袞妥協。

接下來他就向清兵投了降,在把清軍放入山海關內任由他們肆虐中原的時候,吳三桂也率領著明朝曾經最精銳的部隊關寧鐵騎在中原地區為虎作猖了起來。

明朝降將們的投而復叛

因為清軍本身的士兵數量太過於稀少的原因,所以他們是非常看重明朝這些降兵降將們的,因此吳三桂這些叛將們獲得了非常崇高的地位。



但是在入關沒多久,這些明朝降將們卻因為一件事情的發生遭受到了清軍掌權者多爾袞的猜忌。

在順治五年的時候,因為清朝的擎天巨柱在中原作戰陷入頹勢的原因,所以有一部分明朝降將們在感覺看到了撥亂反正的時機後,他們紛紛高喊起了反清口號,指揮著那些原本隨同他們一起投降滿清的士兵們重新反抗起了清朝。

當時在這眾多撥亂反正的降將中有一人名叫王永棟,他在陝西地區撥亂反正後,他就帶領著自己的士兵來到了我們提問中所說到的陝西蒲城縣。

在他率兵來到蒲城縣後,浦城縣的百姓們因為感動於王永棟的反清舉動,所以他們對王永棟以及他的士兵們給予了極大禮數的接待。

吳三桂為滿清立下的血腥投名狀

而也在發生了這一檔事情之後,滿清統治者們與明朝降將們的關係突然變得微妙了起來。

就在這個事情之後不久,吳三桂被多爾袞派到了陝西蒲城,命令他即刻帶兵拿下王永棟。

雖然多爾袞並沒有多說什麼,但是從這之間的微妙關係來看,這其實是一個對吳三桂的考驗,考驗他到底是不是真心投靠自己、考驗他到底靠不靠得住。


吳三桂在當時很有可能就是察覺到了多爾袞這種考驗態度,所以他為了讓多爾袞更加信任他,就做出了一件讓人聞之為其唾棄的惡行。

在他最終擊敗王永棟、拿下浦城縣後,他並沒有就此消停。

當時他以無可匹敵的氣勢率領著自己強大的關寧鐵騎殺入了浦城中,在他的命令下,這些明朝降兵們舉起了他們閃爍著兇威的武器,向著一個個手無寸鐵的普通百姓們展開了慘無人道的殺戮。

根據相關史料的記載,當時吳三桂在浦城一共殺了1萬多人,在他最終揮兵離去後,給蒲城所留下的只剩下了一片地獄降臨人間的慘狀。

把事情做得太絕的吳三桂

而吳三桂之所以把事情做得如此之絕,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不難猜測的,他當時殺的這1萬多人實際就是他吳三桂給多爾袞立下的一個投名狀。

在他自己看來,如果只是簡單殺死王永棟的話,自己未來勢必還是會受到滿清的猜忌,於是當時他為了自己的前途、為了獲取清朝的信任著想,他就在浦城把這1萬多人給殺了。

而在吳三桂把這1萬多人給殺了之後,不僅意味著他給滿清立下了一個堅硬無比的投名狀,還意味著他和明朝的舊世界徹底地決裂了,在把事情做到如此之絕的情況下,他未來即便再反清復明,也是不可能有人會信任他的。

後來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在康熙年間因為清朝決定要撤藩的原因,所以吳三桂為了保住自己的地盤就開始高舉起了反清的大旗。

而也就在這個時候,除了他的手下們,根本就沒有人願意搭理他,他當時並沒有收穫到登高一呼、萬人呼應的效果,這一切都是他曾經把事情做得太絕帶來的後果。

所以說這就是吳三桂之所以血洗浦城縣的原因,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取得清朝的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