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人工智能時代需要怎樣的教師

人工智能時代需要怎樣的教師

·“人工智能與教育”系列報道之三

“我的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嗎?”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自己的“飯碗”。而隨著人工智能進軍教育領域,許多教師也開始憂慮起來:“機器人會讓我失業嗎?”

實際上,這種擔心並非空穴來風。2016年5月,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教授艾休克·戈爾,在自己的網絡課程中,將一款聊天機器人安排為自己的助教。這一聊天機器人在後臺回答問題的功能非常強大,學生們根本沒有注意到自己的聊天對象是機器人。人工智能會取代教師嗎?

教師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幾率為0.4%

“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類要求,那麼你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以及人情練達的藝術;同情心以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創意和審美。”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餘勝泉說,“反之,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徵,那麼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就非常大:無需天賦,經由訓練即可掌握的技能;大量的重複性勞動,每天上班無需過腦,但手熟爾;工作空間狹小,坐在格子間裡,不聞天下事。”

餘勝泉告訴記者,英國廣播公司(BBC)基於劍橋大學研究者的數據體系,分析了365種職業未來的“被淘汰概率”。其中,電話推銷員、打字員、銀行職員等職業,分別以99.0%、98.5%、96.8%概率,被列為可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職業;而藝術家、心理醫生、教師等職業,分別以3.8%、0.7%、0.4%的概率,被列為最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職業。

“BBC分析認為,教師被機器人替代的概率只有0.4%,但英國教育專家Anthony Seldon則預測現在離人類教師消失只剩下3000天。孰是孰非呢?”《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主編楊九詮說,“我想不可能有也不應該有肯定的答案。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教師’已非彼‘教師’。在未來新的社會樣態、教育樣態、知識樣態和學習樣態中,教師的思想觀念、心智結構、生活方式和角色意識等,以及教師與社會、組織、學生、同行的關係,都可能發生顛覆性的全新變化。”

“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主要職責。隨著人工智能的出現,智能機器人可以代替教師傳授知識、解疑答難、展示方法、考試閱卷,但在‘傳道’這一塊是替代不了的。”新疆呼圖壁縣教科局局長朱新宇說。

“目前的智能教學系統還是對優秀教師的模擬,建立教師模型、學生模型、教學法模型和交互模型等。所以說,人工智能遠遠談不上對教師、特別是優秀教師的直接威脅。我們可以將人類智慧編碼輸入電腦,但不可能將電腦芯片植入一個健康的大腦。”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系教授賈積有說。

人工智能將是教師的得力助手

“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教師,而是要成為師生的強大助手,可大幅提升教與學的效率和效果,所以學校應積極擁抱人工智能。”科大訊飛輪值總裁吳曉如說。賈積有也表示,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具有比較顯著的正面影響。

賈積有介紹,數據挖掘技術應用到教育上,可以實現教育決策和管理的民主化及科學化;學習分析技術可以幫助教育者更好地實施個性化和適應性教學活動,也可以幫助學習者更準確地認識自己,開展針對性學習,改進學習效果,提高學習效益;模式識別技術如情感識別等可以自動識別學生的情感狀態,以便實施適應性教學;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一方面可以作為輔助工具應用到語言教學上,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譯各個方面的發展,另一方面作為人機交互手段應用到智能教學系統上,實現自動答疑。

餘勝泉也認為,人工智能在教育未來的許多方面,如自動出題與批閱、學習障礙診斷與及時反饋、問題解決能力測評、學生心理素質測評與改進、青少年體質健康實時監測、學生成長髮展指導、智能學習伴侶、個性化智能教學、綜合素質評價報告等方面,都可以承擔起教師的角色。

“人工智能將引發現代教與學的革命,眾多語音圖像識別、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成像技術滲入課堂,使得現行的教學媒介、師生評價反饋、深度學習等都發生改變,學生個性化、任務單式的學習,團隊項目式的學習,多學科的統整融合實踐等,都將在智能設備的支持下變得更便捷。”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後海小學校長蔣和勇說。

“人要駕馭機器,而不能被機器奴役。”北京市第十八中學校長管傑表示,有了人工智能的輔助,教師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創新教育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讓教育變得更好。教師就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教學服務提供者、設計實施定製化學習方案的成長諮詢顧問,成為學生學習的陪伴者、動力的激發者、情感的呵護者,真正成為學生“靈魂的工程師”。

不會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師有可能被淘汰

“顯然,未來的優秀教師將是那些善於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師,教師要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田慧生說,“我們應該積極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同時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創造力。創新思維的培養,就是要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鼓勵學生髮現問題。”

“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教師,但是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師卻能取代不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師。”餘勝泉說,未來的教育是人與人工智能協作的時代,充分發揮機器與人類不同的優勢是提高教育生產力的關鍵,人工智能將會取代簡單重複的腦力勞動,教師要發揮人類的創新、複雜決策、情感關懷激勵等優勢。

朱新宇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教學必須抓住3個核心:一是教授學生有價值的知識,同時培養學生探尋知識的興趣、慾望和方法;二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三是啟發學生尋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最基礎的教育,將不再需要教師;而‘更好教育’的需求以及市場選擇中不同的支付渠道和交換方式,將大大提升教師的薪資水平和社會地位。”楊九詮認為,“教師將成為未來社會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學習中心重要的共同規劃者和運行者,從而成為社會與教育的協同創生力量;在工作性質和社會篩選的相互作用下,教師的道德水平將提升到新的境界,甚至可以想象,未來教師的薪資中將可能包含社會供養的成分。”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王定華說,教師要不斷增長本領,善用人工智能,提高教學效果,擴展知識疆域,調動學生興趣,不能對其漠然置之、不屑一顧。同時,教師也要體現主體地位,永做學校主人,關注學生成長。人不僅是學習知識的認知體,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體。教師職業必將長期存在,人工智能則發揮必要輔助。

“面對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的日新月異,有關大學和中小學應加快教師發展信息化步伐,主動擁抱人工智能,進一步推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教育管理、教育服務過程中的應用,利用智能技術支撐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支撐教學方法的改革,持續不斷地造就一批又一批掌握信息技術、具有創新思維的教師。”王定華說。

本報記者 蘇令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17日第0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