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永樂年故宮宮殿的命名和故宮宮殿所改沿用至今的名稱有沒有什麼含義和說法?

haaooh


這個當然有啊,故宮是皇帝的家,每個地方的取名都是有寓意的,這寓意其實就和我們普通人取名一樣,總不外乎是些象徵性和吉祥話,只不過皇帝還在它們上面加了一層——皇權的至高無上!

“這幾處宮殿原來不叫這個名字!”

如今的故宮,有一條大中軸線——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如下圖)

可小君想告訴大家的是,這幾處宮殿在明代時可不叫這名兒:

剛剛建好時,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它們的名字分別叫奉天、華蓋、謹身殿。

到了明嘉靖皇帝時,它們又改為皇極、中級和建極殿。

而直到清順治時,它們才改為現在的名字——太和、中和、保和殿。

那麼,這麼改的原因是什麼呢?這些名字有什麼講究呢?

“我們是天下的正中!”

首先說說明永樂時三大殿名字的含義吧。

明朝的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了自己侄子的帝位並遷都北京,於此營建宮城,即現在的紫禁城。

他的建造規格完全仿照當時的南京皇宮,比如確定了皇宮的中軸線,同時連中軸線上最前端的三座大殿名都一樣,分別為奉天殿、華蓋殿和謹身殿(如上圖)。

奉天殿:奉天二字由承奉天命之意,不過更深層次的意思,則是說明奉天殿為天下之中,是天上北極星在地上的投影。

在《春明夢餘錄 三殿鼎新賦》裡就有記載:“奉天殿。。。誠北辰之鴻緯,南面之盛觀也。”這說明奉天殿的取名是取象北辰,很符合《周禮》裡說的“君人南面以治天下”,即帝王應坐北朝南治理天下萬民!(奉天殿為大朝正殿,坐在裡面即坐北朝南。)

華蓋殿:初聽這名兒,覺得和這座宮殿的長相挺符合(如下圖)

像不像一頂大傘呢?

而“華蓋”最初的意思也是帝王乘坐的車馬頂蓋。

而其延伸意則是:古代的星宿名,屬紫薇垣,共16星,有科名、文章、威儀,入命身宮,宜僧道不宜凡俗。剛好和其前面的奉天殿形成協調。

而謹身殿:即帝王提醒自己要時刻加強自身修養之意。

“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有啥含義”

朱棣建的三大殿氣勢恢宏,可沒想到第二年就被燒了個精光,一直到正統時才復建好。可到了嘉靖皇帝時,三大殿又遭雷火,重建好後,嘉靖將三大殿的名字改為“皇極、中極、建極殿”。

它們的寓意比較類似,都是說明皇帝要為天下立準則、皇帝是天下之中,皇權至高無上之意。

“太和、中和、保和殿是啥意思”

清朝順治二年,三大殿又重新改名,即我們現在知道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和“保和”都出自《周易》:“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貞”。

大意就是說皇帝要好好統治天下,達到人君關係的和諧,這樣才能保持萬物的協調,達到天下大治。

而“中和”的意思即皇帝做事要謹慎,該做的做,該聽的聽,不偏不倚,這樣才能

才能使各方面的關係得到協調發展。

反正吧,這故宮宮殿的取名實際上就和父母給子女取名一樣,都希望好,吉利,可最後又能有幾個做到名字裡說的那樣呢?!

小君有個同學取名“某中正”,結果他做事可一點不中正,盡搞歪心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