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優秀學生習作|寧靜之聲

兒時的夏夜,是一筐溫和清越的蟲鳴,每當暮靄四合的時候,蟋蟀們便分好聲部,清清嗓子,合唱上一支小夜曲。“唧唧……,蟈蟈……”的蟲聲,從田野的四面彙集而來,在夏日的晚風中輕輕地碰撞,又悄悄散開。“嘁嘁”是它們的低語,“蟈蟈”或許是一位腆著啤酒肚的中音歌唱家。那支奏鳴曲流過田野,侵入了每個葉片全身的莖脈,躡手躡腳地溜入院井,在堂屋的一扇西窗下踮起腳尖……於是每一個有夢想的夜,都有這支小夜曲,枕著清風朗月伴我睡去。

如今,那一片孕育了蟲鳴的土地,早已被刨去了根基,而蟲鳴,似乎在關於鄉村的記憶裡悄悄地淡去。城市的夜,霓虹燈代替了螢火,機器轟鳴,輕易地淹沒了那一聲自然的清音。父親曾買來幾隻蟋蟀、幾隻黃蛉,悉心安置它們於陽臺,或許是為了那久別的天籟留證,或許只是一番閒情吧。同樣的夏夜裡,我小心翼翼地聆聽那幾聲單薄的蟲聲,彷彿怕攪擾了什麼,它們的歌唱,在這個悶熱的夏日裡,彷彿裹挾著秋的涼意,“吱……吱……”終於低沉而沙啞,在一陣呼嘯而過的車流中湮滅。

同樣的夏夜,晚風依舊徐徐地,徐徐吹著。“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蟲鳴的清音,大抵是寧靜之聲。那斷續起伏的鳴聲,從遙遠的詩經時代款款走來,以鄉野為依託,以清風繁星為伴,與文人雅士、鄉野村夫心中清幽的絃歌相和,才奏出天籟如此。蟲聲之靜,大約只有一顆寧靜的心靈才能夠體察。

而如今,現代人只能在車流的呼嘯中尋求征服的快感,在搖滾和重金屬中找尋共鳴,喧囂著的,或許不僅僅是城市化的腳步,還有一顆顆迷失的心。“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古人的四季,只能長久地封存在歷史的記憶中。而我們失落的,僅僅是蟲鳴嗎?花苞的綻放,冰雪的融化……我們失落的,是寧靜的心境,是時代的蟲鳴。

且在心中闢一塊田地吧,建上瓜棚豆架,那清越而澄澈的蟲鳴會悠悠而來,此處之聲,大抵才是自然的心音,生命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