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清朝頒佈剃髮令,百姓必須留辮子,那禿頭或者光頭的人該怎麼做?

月光侃歷史


清初推行“薙法令”時,曾有一位前明官員,因為年老謝頂沒有剃髮,最終被判處斬刑。

這個人名叫陳奇瑜,字玉鉉,山西保德州人,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中進士,曾經出任洛陽知縣、延綏巡撫以至陝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諸省總督軍務,後來被彈劾降職,其生平歷經萬曆、天啟、崇禎、南明和清朝。

《明史》稱陳奇瑜最後“卒於家”,沒有交代死因,其實他是因為剃髮令的緣故被清朝處死的。此事的全部經過可見於順治五年(1648年)十二月十八日一份題為“山西巡按劉漪為審擬紳民違制蓄髮並糾參州官貪銀事”的內閣揭帖。

根據揭帖透露的信息,順治二年(1645年),清朝正式頒佈“薙法令”後,已經被革職在家的陳奇瑜,由於“年老剃頭髮脫,遂將兩鬢及腦後頭髮未剃,一面遮護”。至順治四年(1647年)四月,山西太原府保德州知州賀雄飛到任後,陳奇瑜經常與他一道宴飲,賀雄飛沒有察覺剃髮的事情。後來,賀雄飛以太原府催解加增錢糧為由,向陳奇瑜之弟陳奇璉借銀百兩,又和曹現、錢有庫、嚴可奇等每人借銀十兩。

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初八日,賀熊飛從偏關回州,先拜會陳奇瑜;幾天後,陳奇瑜回拜,“用黃傘乘轎,頭戴帽套,內包見獲網巾一頂,前至迎賓館相見”。賀熊飛斥退左右,與陳奇瑜單獨談話時,見他蓄有頭髮,就人將他拘執,摘下其網巾,又將黃傘一併沒收。

陳奇瑜遂即令人請原任北直薊州知州王皋、賓山縣知縣陳時務等人,前來哀懇保領,並寫了擔保的狀子,將陳奇瑜保領到家。陳奇瑜的妾室王俊秀要為他遮飾死罪,就用剪刀將他的頭髮剪去。

賀熊飛將此事上報祝都御史,得到批示:“事幹蓄髮,速查。” 即將陳奇瑜收監。為了脫罪,陳奇瑜狀告賀熊飛貪贓,說賀熊飛到任以後常與他宴飲,宴中數次借銀,貪饕無厭,二月十九日又勒要銀子,並從袖內取出網巾一頂,誣陷自己,待眾人將他保領回家後,又差人向他索要銀兩等。

那麼,陳奇瑜有沒有剃髮,賀熊飛有沒有藉機勒索、誣陷他呢?為了弄清這件事,清朝派人進行了一番調查,發現這兩件事或許是同時存在的。賀雄飛作為州官貪圖錢財,敲詐陳奇瑜,而陳奇瑜確實沒有剃髮,其理由並不是有懷念故明的情節,僅僅是由於“年老發脫,止有肉皮”,“兩鬢與腦後發亦不多,亂紛紛的”,因而有所不忍。最終,賀雄飛被革職,陳奇瑜被判處斬刑。


HuiNanHistory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古人其實也會禿頭和謝頂,一是可能疾病,二是很多人先天遺傳就會謝頂。

尤其是老人,年齡大了頭髮必然會稀疏,甚至基本掉光,是沒有辦法再留辮子的。

但滿清是奉行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按照這個推論,禿子沒頭髮,他的人頭就要沒了。

事實自然不會如此,不然滿清那些禿頭的王爺首先就要被斬。

首先,如果你是半禿,不是全禿,問題不大。

滿清規定只是必須剃髮加上留辮子,並沒有約定辮子的長度。

所以,不是全禿的人,只要將前額和兩側的頭髮剃光(好心疼啊,本來就沒幾根毛),再在頭上象徵性的梳個辮子就行了。辮子再短也沒有什麼關係,只要有了就行。

自然,這種半禿的人也要去當地政府報個備,說明自己確實是禿頭。

自然,如果是鄉民不進城,就問題不大,沒什麼人去管你。

雖然這樣,但半禿的人一定要剃髮加留辮子,這是缺一不可的,萬萬不能少。

剃髮很容易,實在留不了辮子,拖個假辮子也能應付應付。

如果你不剃髮,不留一個哪怕是象徵性的辮子,你的人頭一定不保。

其次,如果你是全禿,也有辦法。

真的全禿了,官府能拿你怎麼樣?總不能直接殺了。

這樣全國不知道要殺多少禿頭!

如果你真的像光頭強一樣寸草不生,你必須首先去官府報備,說明自己的情況。

當然,不能自己一個人去空口說白話,還要邀請本地相對有名的幾個人(誠實的鄉民即可),寫個東西證明你是禿子。

即便如此,如果證明你有反清復明的思想,官府一樣第一個將你這個禿頭抓起來斬首示眾。

這一切直到滿清末年,還是很嚴格的。

大家都知道,留美的幼童之所以被滿清強制中斷學業回國,就是有人剪了辮子。

而魯迅在清末回到滿清朝廷擔任公務員(類似於教務處長),因為沒有辮子,就花費高達4塊大洋買了假辮子。而幾個親戚長輩發現他沒辮子,立即不再來往,他惹上麻煩。

要知道,魯迅回來的時候滿清已經進行了新政,不再要求斬殺剃髮者,只要要求務必再留法,不然公務員開除,老百姓罰款。

如果不是這樣,魯迅恐怕也就小命難保了。

這裡多說一句,滿清這個髮飾就農耕民族來說,是愚蠢和荒唐的。

作為遊牧民族,在馬上作戰必須留辮子,將前額和兩側的頭髮剃掉,不然一旦風吹,頭髮就會遮住眼睛,被敵人一刀砍死。

當年契丹人甚至日本武士,也都是類似的髮型。

但作為農耕民族,拖著一根長長的辮子,嚴重影響幹活,做什麼都不太方便。

而且頭髮這麼長,也必須經常洗一洗,不然就會發臭。長辮子還需要經常拆散了重編,種種情況都增加了老百姓的負擔。

別的不說,洗頭髮就是大問題。

薩沙記得以前團隊一起出差,我和1個男同事,另外是4個女同事。

當場經常趕國際航班,沒個點,經常凌晨一二點才到酒店,草草洗個澡(當時在東南亞跑得多,不洗澡受不了),然後就得迅速睡覺,第二天七八點就得去上班。

搞笑的是,我們兩個男人永遠比他們的睡眠時間長。

為啥?她們要洗頭髮。

4個女同事有3個是長頭髮,洗頭髮再自然晾乾基本都要1個小時左右。


薩沙


清朝雖然奉行“留辮”的國策,可對於禿頂和光頭,這些髮量較少的人群而言,其實也不需要有多大的擔憂。

禿頂並不會有什麼事,畢竟禿頂一般都是從前額到中心,兩邊和後腦勺的髮量也不會太少,夠編一條小辮子就可以了。

尤其像清朝前期的這種“金錢鼠尾”髮型,除非是光頭,否則有點發量的都不用擔心編不了辮子,連帶還省去了一月一次的剃頭費用


至於光頭嘛!也沒什麼事,只要光頭者去聯繫鄉里的長輩,讓他們帶著去里長那裡說明情況,里長再帶著去官府裡備案,瞭解清楚即可。

再不濟者也可以去做和尚,清朝皇帝還是很敬佛的,和尚也是光頭,對這類人也不會有什麼強制性的要求。

而如果不想做和尚又擔心辮不成小辮子,那也可以,早在清朝以前就有假髮製作了,唐朝社會對假髮可以說是到了痴迷的程度了,幾乎女子人人上街都頂著一頭假髮。

假髮的製作工藝也流傳到了清朝。 據清朝文學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就有提到某人的妻子很喜歡帶假髮。

既然假髮可以給女子用,自然也就能給男子用了,禿頂或光頭的人可以先去鄉里報備一下,再帶頂假髮,編條小辮子就行了。



一貳一橙


大明王朝覆滅後,李自成順利的進入北京,由於其殘暴的統治,導致了民怨沸騰。遼東的吳三桂趁此時,將清軍放入關內,擊敗李自成。在滿清佔據中原後,多爾袞曾經下令讓漢人從此剃髮易服。什麼是剃髮易服呢?就是將原來的髮髻剃掉,將原來的民族服飾一律換掉,換一套清朝滿人的裝束。在那個大背景下,有無數的漢人,因為這件事情被清軍殺害。



在不少的清朝古裝片裡,我們可以看到男人們都留著統一的齊腰辮子,若是沒有辮子或是沒有按照要求剃頭的話就相當於犯罪甚至會被處決。我們可以看到,前半個腦袋是沒有頭髮的,後半個腦袋只是梳了一個大辮子而已。實際上清初的髮型卻是直接都剃掉,只留腦後的一個小辮子,這個小辮子被稱作金錢鼠尾,就像老鼠的尾巴那麼長。怎麼樣,形象吧,也不知道多爾袞怎麼想的。



但問題又來了,那禿頂和光頭的人怎麼辦?當初的清朝統治者也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允許一些禿頂或者光頭的人士只將兩邊剃掉,不用留太多的頭髮。實際上滿清統治者並不是在意漢人的髮型到底如何,他們在意的是漢人的態度,只要剃髮易服就說明擁護滿清,那麼就可以活命。如果你不擁護滿清就是反對滿清的堅決者,所以必須要殺害。那麼也就是說,重點在剃髮,而不在於是否真的紮成金鼠尾辮了,中國古人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非常看重自己的頭髮,所以剃髮一舉也實際上是在挑戰漢人的文化基礎呢。




東方國學


我們在看古裝劇時,對古代男人的第一直觀印象就是留著長長的辮子了,比較在現代留著這樣長髮的男子是比較少的,就算是搞藝術的也是留著到肩旁那,而像清朝時那種額頭上面那個地方頭髮要刮乾淨,後面在編個長長辮子的,更是找不到了。

那麼清朝時期為什麼要留這樣的髮型呢?

為了方便,清朝大多數人是滿族人,而大家都知道滿族人是馬背上長大的。他們在馬上,馬一奔跑起來,頭髮就會被風吹散,頭髮吹散就很容易擋住視線,這個是現代女人留著劉海騎著電瓶車最有體會的了。這樣一來,會給他們造成很多的不方便,把頭髮全剪了吧一來很冷,二來古代人那時候還審美不了。所以他們才會 把前面的頭髮都剃掉,後面的頭髮編起來,這樣的話就會非常方便了,也不會擋住視線。

斷髮如斷頭

在我國古代,流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他們一般情況下是不能剪頭髮的,在那時候他們剪頭髮就如同斷頭,像三國時期曹操因為自己的馬踐踏了稻田,違反了他定下的軍令,曹操自己當場就要用劍自殺,在大家的苦苦勸說中才同意用斷髮代替。

清政府強烈要求

生在古代留不留頭髮,根本不是百姓們能夠自己決定的,而是由統治者決定的。當時清政府剛入關,為了體現自己的高貴與威望,為了在漢人中站穩腳跟,便頒佈剃髮令,要求所有男人都必須留辮子,不留辮子的就是違背聖旨,抗旨者殺無赦。那時候他們的標準就是垂下去的辮子,辮子的最下邊用一根頭繩給它繫上,還有旗袍加上馬褂,袖子的地方還要加上一個箭袖。

那時候的滿族人認為,他們頭髮其實就是他們死後靈魂最終的歸宿。而現場上刀箭無眼,隨時可能犧牲,而犧牲的人數又不是一兩個,活著的戰友不可能把這麼多屍體帶回來,所以他們會把他們的頭髮割一段帶回來,這樣就方便攜帶了,然後回來再把頭髮隆重的安葬下去!

這是為什麼清朝男人們都是統一留這個髮型的原因了,但是古代也會有和現在人一樣的因身體原因年紀輕輕的就是地中海或者禿頭的,還有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有的人頭髮越來越少,根本留不住辮子的,這些人怎麼辦呢?

沒有辮子說他違抗聖旨了,想留又沒有!他們要怎麼樣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呢?

當和尚

遁入空門做和尚,大家都知道和尚的標識就是光頭,在加上古代人都是十分崇拜佛教的,所以不可能因為你沒頭髮殺你了!

另外會戴一種頭飾,類似於我們現在運動員經常戴在頭上用來護住腦袋那一圈的那個東西,不過呢這個在古代基本上是下人專屬打扮,而且這個打扮也是需要一點頭髮的,綁了這個以後有多少頭髮就束多少頭髮。

假髮

做為一個正常人,特別是年輕的不想做和尚又需要留住性命時,一般會選擇帶假髮了,特別是光頭的。當然只要不是頭髮全部掉光,可以將兩側的頭髮剃去,留下腦後邊一小撮頭髮編成辮子這樣也是可以的。


貓眼觀史


自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後,多爾袞仗著嫂侄孤兒寡母,開始替小順治帝當家做主,鐵腕實施一系列同化漢人思想與作風的政策。

其中便有一個剃髮易服的政策,前後經歷了37年之久,華夏大地,反抗激烈,死傷無數。

之所以剃髮易服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漢人如此巨大的反抗,主要在於“剃髮”。


(滿清人越過山海關)

我華夏子弟自小受儒教根深蒂固的薰陶,早已經養成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易損傷”的大孝情懷。兩千多年的漢統儒教影響,我漢人對發視之甚重,平日裡對三千青絲不敢輕易損傷,更是隻在男女成親時方才共剪一縷青絲是之為結髮夫妻。

多爾袞這個剃髮的同化措施,無疑是誅心之施。其實,多爾袞的心思顯而易見。滿清人以幾萬鐵騎,渾水摸魚入主中原做了天下漢人的主。面對如此廣袤的中原大地,數以萬輩的漢族子弟,滿清人這個江山是燙屁股坐不穩的。反抗是必然的,然而滿清人人數有限,動亂此起彼伏,滿清人應接不暇,索性想出了一個剃髮易服的措施,釣魚執法,好將對滿清心存不滿的死頑分子一網打盡。


(漢人剃髮易服)

扁鵲曾有言,醫之上者乃治未病。也就是說在病灶未發之前就把它扼殺在搖籃裡。多爾袞的剃髮易服之舉與扁鵲治未病之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滿清人深知削髮對好人來說意味著什麼,倘若一個漢人連削髮都不肯,那多半與死頑八九不離十了。滿清人的江山,絕不允許有人心懷舊朝,釀下行反清復明的狂悖之禍。

對於那些禿頂或者光頭的人也算是法外開恩,並不一定非得其剃髮留鼠標頭,當然為了避免有些死扛份子寧願剃光頭也不願意響應朝廷,也會對光頭與禿頂實行一些特殊舉措。比如禿頂,你或可索性把頭頂與兩鬢剃去,在後腦勺留一小簇頭髮扎個小辮子意思一下就可,或可乾脆剃光頭像光頭那樣由本村村長帶領到所在縣衙開一張證明,以實其光頭或禿頂乃事實並非曲意為之。比如曾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就是個禿頂。他索性把頭頂與兩鬢剩下的幾縷可憐的頭髮扒去,在後腦勺蓄了個鼠尾頭,朝廷也樂得其行。


(金農)

退一步來說,滿清剃髮易服的措施只是措施,教育同化漢人才是目的。對於無可奈何的人並不一定非得認死理摁著你蓄鼠標頭。

很明顯,多爾袞剃髮易服十分奏效。往往那些對漢土情節視之甚重的人對剃髮反抗最為激烈,於是這場以訓化或者說 同化漢人為目的的大清洗,整整持續了37年,最終以舉國上下人人留著滿清人得鼠標頭宣告滿清獲勝。

當然,那些反抗剃髮易服的死頑分子,也被一抓一個準,十死九傷八流放。

如今每每讀來,每對明朝漢統政權的軟弱無能而惋惜,落後總是要捱打的。但客觀來看,滿清人這種以剃髮易服的方式代替對我華夏子民的大屠殺而統一江山,這一點倒是令人稱頌。


不書


清朝時期,除了全禿,剩下的斑禿和普通禿頂都不影響留辮子。但如果你是專門剃的光頭,那官府會依“剃髮不如式”之罪將你斬首,你這明顯是在挑釁大清律法。那麼禿頂的人在清朝該怎麼留髮型而不會被治罪?

清初期的剃髮要求

清朝初期,人們的髮型並不是影視劇中看到的半邊瓢式的油亮大辮子,它有一個專業的髮型名稱,叫“金錢鼠尾”。要求是:在腦頂門上留一揪銅錢般大小的頭髮,剩餘的全部剃光,然後將這一綹頭髮辮成一根與老鼠尾巴一樣粗細的辮子。

這種髮型的標準以銅錢來判斷,即頭頂上與銅錢大小一致,辮子必須能夠穿過銅錢方孔為宜,否則便是砍頭之罪。影視劇中幾乎沒有這樣的清朝髮型,估計是嫌棄實在是太難看了。這一時期的禿頂怎麼辦?

什麼制度的制定都會考慮到特殊情況的存在,清朝初期的“剃髮令”也是如此。全禿的人最好處理,因為啥都不用幹,也不犯法。“剃髮令”的目的就是要人剃成大面積的光頭以與前朝相區別,既然生來就是全禿,這種情況是允許的,前提是要低調做人,踏實做事,別人剃頭時不要圍觀。

斑禿是不影響留這種髮型的,因為辮子本身就很細,頭頂上隨便來一綹也是可以的。但普通禿,也就是常說的禿頂,這種也是有要求的,要將頭一圈的頭髮全部剃掉,保持光頭髮型,也是合規的。這些禿頭的人是要經過嚴格的審核的,冒充者以斬首論處。

清朝中後期的剃髮要求

金錢鼠尾髮型一直持續到乾隆朝,或許是道光的審美能力有所提高,意識到金錢鼠尾髮型實在不怎麼優雅,於是默許了辮子的變粗。道光年間,人們頭髮開始慢慢變多,變成了腦後的一大片,辮子也變成了手指般粗細了。

到晚清的時候,人們的髮型變成了陰陽頭,也就是兩個耳朵與頭頂之間連成線,前面的剃掉,將後面的頭髮編成辮子。這時清人的辮子變粗了,剃頭面積變小了,由清初的金錢鼠尾式變成了陰陽半瓢式。對於髮型的要求已經沒有那麼嚴格了,標準也降低了。

因此,除了全禿的人外,其他都可以留辮子了,只要腦勺子後面有頭髮,皆可留半瓢式的髮型,解決了禿頂沒有辮子可留的“煩惱”。而全禿還是執行之前的規定,只要能證明你是禿子,便可不用為髮型而苦惱。

清朝的髮型經歷了鼠尾、豬尾、蛇尾,最後才發展到陰陽頭的形態。到清末期,人們的審美觀念發現變化,再加上制度的寬鬆,於是辮子以粗為美。清軍的辮子越粗約好,盤在脖子上還能擋刀砍,辮子細的人,還可以加些假髮或者黑絲線。

清朝初期,禿頂的人應該是洋洋得意的神態,畢竟別人要留難看的辮子,一時無法適應這種髮型,他們則不需要擔心。而到了清朝末期,當人們習慣了留辮子的時候,禿頭們又開始煩惱起來,有辮子的人開始神氣了,甚至到了民國時,有辮子的人哭著喊著不願意剪掉辮子。

所以說,清朝的剃髮令,並不是說一律都得留辮子,主要是體現在剃頭上。全禿或者禿頂的人也不用擔心,剃髮令也是允許有特殊情況存在的。如果是故意來抵抗剃髮令,那就是另當別論了,被問罪是肯定的,殺頭更是避免不了。


野史也是史


清朝對禿頭或者光頭的人,要求不是那麼嚴格。因為清朝之所以會頒佈體罰令,主要就是想奴役漢人,減輕他們的反抗思想,就是要讓他們屈服。一般來說,禿頭或者光頭的人很少,所以清朝也不怎麼追究這些人的問題。

生活在中原的漢人們,受到中國儒家思想上千年的教化。逐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論價值觀。其中一條就是,甚至髮膚受之父母,所以中國人一般都是束髮,而不剃頭。

而滿族人卻不一樣,他們以漁獵為生,而打獵生活嚐嚐會在東北的原始森林之中。頭髮過多,不利於他們追趕獵物。而且飄散的頭髮會擋住視線,也有可能被樹杈掛到,導致受傷。所以,他們將頭髮剃掉,只在腦後留一小股,這也是受到環境的影響。

他們入主中原之後,遭到漢人的強烈反擊。他們為了減輕人們的反抗思想,就實行奴役政策。首先就是從形體上的改造開始,遊牧民族和中原漢人在容貌上的最大區別就是頭髮,於是他們就強迫中原漢人將頭髮剃掉,擁有和他們一樣的髮型。

對此漢人進行了強烈的抵抗,最著名的“揚州三日”,近10萬人因為頭髮問題遭到殺害。這應該是清朝入關之後,最殘忍的一次屠殺。他們提出的口號是“留髮不留頭”,就是說,你要想留住你的頭髮。那你就只有死。

經過這種強硬的手段,人們被迫使接收剃髮。清朝初年剃髮要求比較嚴格,不像清朝中後期,只剃前半部,當時的要求是金錢鼠尾。意思就是,剃完發後的辮子,必須能從銅錢中的小孔穿過,才算合格。

到了清朝中後期,統治者的思想也得到改變,所留了頭髮也慢慢增多,最後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只剃前半部的模樣。

剃髮令只是統治中原漢人的一個手段,針對的是大多數人。而對於少數的禿頭,只要能夠證明是真禿,要求也不是那麼嚴格。


老蟲


剃髮令

在中國歷史上,滿清可謂歷代王朝忠的另類,其另類的原因在於,滿清成功改變了自西周以來,歷代華夏百姓的髮型和服飾。在清朝,不按照清朝朝廷要求剃髮、留辮子的,會被處死。而滿清的這個政策無疑和中原百姓原有的觀念產生很大牴觸,為此,抗清戰爭因為滿清的這個政策而延續了二十多年,時至今日,剃髮易服依舊被視為清朝初年的三大暴政之一。


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上,滿清並不是第一個強制要求漢人百姓改變髮型的王朝。在此之前,西夏皇帝李元昊為了讓西夏實現“文化獨立”,也曾頒佈詔書,命令西夏境內的漢人百姓,在三天之內換成党項族的髮型,否則格殺勿論,根據《西夏書事》等史料記載,當時西夏境內有不少漢人百姓因為修改髮型遲延,而遭到李元昊殺害的。

李元昊和清朝統治者之所以要求百姓修改髮型,其目的都是為了驗證自己的政令在民間的執行力度,並藉此甄別出哪些人不願意臣服自己。

但是,在清朝留辮子的政策中,存在著一個漏洞,那就是如果葛優、陳佩斯這樣禿頂、光頭的人,如果生在清朝,沒辦法留辮子,該怎麼辦?

剃髮令的豁免人群

事實上,對滿清統治者來說,剃髮令是為了分揀出反抗力量而推行的一種政策。因此,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對於特定群體,是具備一定的豁免權的。

比如和尚自古以來都不留頭髮,滿清統治者給了僧人免於留辮子的權利,同時,也免掉了道士剃髮的義務。



此外,在戲子唱一些古代題材的戲曲的時候——比如《長生殿》(講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清朝統治者也允許戲子穿漢服。

從這些不難看出,在推行剃髮令的過程中,清朝政策的針對性很強。

因此對於因不可抗力而導致的禿頂和光頭,既在主觀上,並不打算對抗滿清政令的這個群體,清朝也給予他們可以不留辮子的權利。不過,如同和尚、道士的度牒需要官府簽發一樣,禿頂、光頭等人,也需要去當地官府將自己的情況報備一下。

假髮的意義

不過,在我國古代,做官講究官箴,地方實力派鄉紳,也講究風度,而這些,都涉及到形象問題——比如在唐朝,很多才子才華出眾,但因為相貌醜陋,而沒被授予功名。民間傳說中,鬼王鍾馗就是這樣情況而憤而自殺的。

同樣,在清朝,對於勞動人民來說,禿頂、光頭並不影響種田牧牛,但是對於想考取功名或者當鄉紳老爺的人來說,如果禿頂或者光頭,無疑會給自己帶來極大的不方便。

因此,他們會選擇採購假髮,然後通過瓜皮帽等工具,將形象營造出留有辮子的形象。


藤樹先生


清朝前期為了更好的統治,對於“薙法令”的推行是十分嚴格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因為剃頭被冤死的人很多,強制百姓剃髮易服。順治二年頒佈“剃髮令”,稱“自今佈告之後,京師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行剃髮。若規避惜發,巧辭予辯,嚴懲不貸。”律令寫的清楚,是那些不肯剃頭的人會被定死罪。

很多答主也提到了嘉定三屠揚州十日,不過單純就禿頂和光頭的並沒有聽說冤死的案例,禿頭的只需按照要求剃髮就行。留頭髮,留明朝衣冠是死罪。清朝的髮型,一提起大家就會說到金錢鼠尾,但是清朝的髮型其實一直有在變化。

早期髮型是頭上大面積頭髮剃掉,只在後枕部留有一小撮頭髮,所以禿頂只要沒掉光,就照著剃頭就行了。

清朝中後期,連皇帝都經常明代衣冠做模特繪畫(雍正,乾隆),剃髮令已經越來越寬鬆了。

如果確實有冤死的案例可以提出,但是有個答主說的陳奇瑜那個真的有點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