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孩子不愛整理,採用“合作法”來引導,培養孩子物有定位好習慣


孩子不愛整理,採用“合作法”來引導,培養孩子物有定位好習慣

不愛整理、亂扔東西是很多學齡前孩子都有的小毛病。家長花了兩個小時整理好房間,氣還沒喘勻,乾淨整潔的房間就被小寶貝在分分鐘之內給打回了”原形“,在經歷了孩子無數次地把“生活”弄得一團糟的場景之後,孩子也到了該上小學的年齡,很多家長以為孩子上了小學之後,這種現象可能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可事實卻和家長們想的正相反,家長們常常鬱悶地發現:孩子雖然已是小學生了,但似乎在”物有定位“方面沒有什麼大的改觀,各種文具和書本照舊扔得到處都是。

光嘆氣和抱怨肯定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辦法總比困難多,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我覺得家長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01 為孩子準備一兩個好用的文具收納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時孩子的書桌面很凌亂,不見得是孩子不願意去整理,可能是孩子不知道從何入手去整理物品。也許一兩件好用的文具收納盒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孩子不愛整理,採用“合作法”來引導,培養孩子物有定位好習慣

這種文具收納盒主要用來幫助那些經常把學習用品如書本、文具等扔的亂七八糟的孩子。比如,曾經我女兒的書桌上永遠是東一支筆、西一塊橡皮的凌亂樣子。後來,我通過認真觀察,發現了原因:由於文具書本太多,特別是零碎的東西如鉛筆、橡皮擦等太多,筆袋裡放不下,又沒有合適的收納盒來收納,導致整個桌面比較凌亂。

孩子不愛整理,採用“合作法”來引導,培養孩子物有定位好習慣

找到原因之後,我決定為孩子準備幾個好看又好用的文具收納盒,幫助孩子分門別類整理好文具和書本,設計精巧的收納盒可以容納大量的零碎物品,又方便孩子使用,這下子整個房間都變得清爽多了,而且孩子每次用完文具書本後,都會饒有興致地把文具和書本放回到收納盒裡。在她看來,收納盒裡的那一個個小隔斷和小抽屜就好像小房間一樣,把這些物品放回去就好像讓它們回家休息一樣。

02 為孩子準備一個小書架

這裡所指的小書架是那種能放在孩子書桌旁或桌面上的便攜式小書架,佔地小,和家中的大書櫃不同,主要用於擺放常用的課本或最近要讀的書籍(書籍隨時可以到大書櫃裡更新)。

這種小書架不僅給孩子帶來使用上的方便,讓孩子養成“物有定位”的好習慣:想用就直接從小書架上拿出來用,用完就隨手放回去;此外,還能帶來視覺上的美觀,小書架和上面的書本身就可以裝點孩子的小書房。

孩子不愛整理,採用“合作法”來引導,培養孩子物有定位好習慣

對年齡小的孩子來說,玩具和繪本是他們最大的“資產”。如果孩子的玩具繪本很多,也可以準備一個或幾個玩具和繪本整理箱,運用“二八”定律,把常用的玩具和繪本放在外面,把不常用的收藏起來。這樣少量的玩具和繪本放在外面,即使亂也亂不到哪裡去,而且定期更新,還能給孩子一定的新鮮感。

03 採用積分合作方法,激發孩子整理房間的興趣

如果是房間比較凌亂,家長還可利用積分合作的方法,來幫孩子養成整理房間的好習慣。所謂的積分合作,就是每當孩子完成一項任務時,就給予孩子一定的積分。而這些積分都對應一定的獎勵,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獎勵最好不是物質獎勵,而是一些孩子很感興趣的或喜歡做的事情,比如獎勵孩子自由支配多少時間、到動物園博物館裡玩、可以看一集動畫片或者買一本喜歡的圖書等等,這樣更能促使孩子樂於整理房間。

孩子不愛整理,採用“合作法”來引導,培養孩子物有定位好習慣

04 請孩子的異性好朋友來家裡做客,迫使他養成整理房間的好習慣

對於已經上了小學的孩子們來說,比起同性朋友,他們更在意異性朋友對自己的看法。家長可充分利用這點來迫使孩子不得不養成整理房間的好習慣。比如,經常邀請附近或小區裡的異性同學和其家人來家中做客(當然,目前疫情期間,這種做法暫時行不通)。

在做客之前,家長就要提前告知孩子,小客人有可能會參觀他的房間。這樣孩子為了給異性同學留個好印象,就不得不主動整理房間。家長也可以趁此機會告訴孩子一些整理方法,使他又好又快地整理好房間。

孩子不愛整理,採用“合作法”來引導,培養孩子物有定位好習慣

05 家長要學會“偷懶”,放手讓孩子學會收拾整理

家長對孩子不要干涉和包辦過多,要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收拾整理,這樣才能讓孩子逐漸養成這方面的習慣。

但家長的放手並不是對孩子的放任不管,而是要給孩子正確的引導,提出一些合理建議,比如,教孩子將房間分成學習區、活動區、休息區等,將不同物品進行分類;對低齡孩子來說,家長可事先在各個物品的固定擺放位置貼上整理好的物品的照片和標籤(註明物品名稱),簡單直觀,讓孩子一看照片就能明白,能依葫蘆畫瓢照著做。

總之,針對孩子不愛整理的習慣,家長要有意識地教會孩子基本整理技巧,提供必要的收納工具,讓孩子積極參與整理和收納,養成物有定位的好習慣,這種好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