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武則天最後把王位還給了李家?

王超


怎麼能說武則天把江山還給了李家呢?江山本來就是李家的,即使她武瞾當了皇帝,江山還是李家的。

武則天一輩子嫁過兩個男人,一個叫李世民,另一個叫李治。這兩位的關係比較尷尬,是父子關係。雖然這層關係比較混亂(李治娶了自己老爹還活著的小老婆,文話叫“庶母”),但有一點是變不了的,就是她始終都是老李家的媳婦。

後來,儘管武則天掐死了自己的長女,又逼死了自己的兩個親生兒子(有一個疑似是自己大姐的兒子),但好歹還是留了李顯、李旦(不是脫口秀那個)等幾個兒子活著。儘管武三思等幾個侄子都還在並且有了不亞於皇子的地位,但是,侄子畢竟是侄子。

兒子是兒子,侄子是侄子,這一點任何女人都分得清,哪怕胳膊肘再怎麼往孃家拐。對武則天來說,這一點更加明顯。雖然她對自己的生身骨肉一點都不手軟,但是對自己的幾個侄子,她同樣沒什麼好感。因為這些侄子的父親,也就是她的異母哥哥,對自己並不好,甚至常常欺負自己。

武則天初獲權力的時候,是把自己的幾個哥哥一起扔到窮鄉僻壤取得。後來之所以又把幾個侄子接回來,純粹是因為幾個兒子都不聽自己的,為了培養自己的親信勢力才不得已而為之的。對於那幾個武家侄子,其實武則天是一直心懷戒備的。

因此,儘管這些孃家侄子是武則天的股肱之臣,在給自己跑腿方面武則天更相信這些人,但是如果真的說要把身後事交代給誰,武則天肯定還是考慮自己的兒子。

畢竟誰也沒聽說過,老太太分遺產,自己的兒子不給,全給幾個侄子的吧?


青言論史


一、政治上的考量:古今中外真正的政治家在考量問題時莫不都從政治的高度思考問題,並用政治原則來統領行動。當時天下是武則天的,但武則天的大周是從大唐手裡順過來的。武則天是李世民的才人,是李治的情人、皇后,後來成為太后、皇帝。不管怎麼說他是李唐王室的成員。武則天坐天下,李唐王室的藩王、大臣能勉強接受。但民心仍向李唐,因為有貞觀之治在那裡墊底做基礎。武則天不還江山與李唐,不僅是與龐大的李唐王室為敵,更是與天下為敵,弄不好要天下大亂。

二、家族的考量:武則天的大周當時只有兩個選項,第一個選項為把皇位讓與兒子,天下重回歸李唐。第二個選擇將大周交給武姓孃家侄子武三思等。都是血緣血肉親,誰更近一些呢?肯定是兒子。雖說皇家無親情,起碼母子情是存在的。將大周交給侄子,不靠譜!那是親戚,如果武則天把天下變給侄子,武家宗廟裡如何安放武則天的神位都是問題。兒子才是自己的骨肉,才是一家人。

三、形勢比人強:武則天女中漢子,女子豪強。但晚年精力不劑,用面首當特務,掌管朝政,出現了亂政情況,統治基礎日趨薄弱。李唐王室與大臣聯合稍一逼宮,身邊的人被殺了個乾淨,沒有了依靠,只得交權退休。同時武則天的孃家人,雖然說權勢顯赫,但缺乏雄才大略之人,武三思有點本事,但孤掌難鳴。尤其是武家缺乏能執掌兵權的人,沒有兵權做後盾,想從李唐手中奪江山,幾乎不可能。


書華36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女權統治著,在她在位期間女性的社會地位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武則天少年時入宮,後來成為后妃成為李世民的皇后,甚至自己稱帝。開啟了大周朝,女權統治的王朝。但是在晚年,她又將政權交還給了李家,是為什麼呢?

1.武則天始終是個女人,她是李家的媳婦。

當時她重病在床,只有心腹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伺奉在側。而宰相聯合其他大臣以及禁軍統領則前來逼迫武則天交出權利。當然她可以選擇不交,但魚死網破對她沒有任何的好處。

武則天當時已經沒有多少時日,若是她不交出權利,死後將無祠堂可入,無人供奉牌位。如果交出權利,還能謀得一份體面。

2.武則天無子可以依靠

武則天的幾個兒子都不太爭氣,相繼地都死掉了,她沒有親生的兒子可以依靠。再說隨著她身體的年邁,對朝政把持開始力不從心,外界大臣開始藉助這個機會心思活泛起來,藉機逼迫她交出權利。

如果她將權利交給武家的人,就只能在侄子一輩人中進行挑選。難道侄子即位以後,會將武則天放在心上嗎?

3.時局所迫

武則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她自己內心裡也非常明白。既然已經沒有什麼餘地,不如交出權利還給李家對天下人,對李家或是對自己都是沒有壞處的事情。


浮生說歷史


這個問題,我的理解是,武則天奪江山,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也算是想為自己爭口氣;她傳位給李家人,也不過是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不存在還的問題。



為自己爭氣奪江山。

武則天一進宮就被人冠上了將來要危及到李家江山的罪名,那不過是後宮相互打壓的手段而已。武則天孃家本是沒有勢力的,家族也不興旺,但自己識文斷字,入宮後待在太宗身邊,看太宗處理政務,學了不少。

誰料李治偏偏看上了父皇的才人,想要一親芳澤,武則天如花似玉,正當青春年少,陪著個老頭子,肯定生不出郎有意妾有情的愛意,遇上李治風流倜儻表達愛慕,自然春心萌動,欣然就範。



這可是亂倫的事情,太宗死後,李治當了皇帝,自然不會把武則天忘了。民間有句俗話,叫做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李治也逃不過這一俗話,對偷來的武則天的情分,自然看得比髮妻,也就是皇后更重。

皇后寵妃們肯定不幹啦,皇后寵妃背後的勢力更加不幹啦,於是想方設法,翻出太宗在世時的舊賬,說有唐朝三代後,有武姓女子將取李姓江山。這個武姓,肯定就是武則天啦。

各種打擊接踵而來,武則天不得不拿起武器保護自己,步步為營,坐到了皇后的位置,可以讓自己不再受後宮一干人的迫害。



但是李治的治國方略,遠遠趕不上太宗,而武則天又是跟過太宗的,很多策略也就隨口而出,幫了李治不少忙,慢慢的李治也就懶得理政,完全依賴武則天了。後面有人又不安逸了,哪有後宮干政的道理。

武則天自是真生氣了,女人就不能理政麼?你們不是說我要取代李氏麼,我就偏遂你們的願,領了這江山又如何?如是這般,李治一去,改名為周,自己坐起了天下第一。



讓子繼位。

有人說李治在時,本就立了太子,為什麼武則天不讓其繼位,還打發的打發,趕出京城的趕出京城?大家可以想一下,她那些兒子,哪個不是覺得自己的母親把持了朝政,是要反對自己母親的?如果這樣的兒子繼位了,那自己的後半生還有好日子過嗎?肯定不會留下自己的半條命,更何況聽自己正確的意見呢?



人都是自私的,在關乎自己生死存亡的時刻。每個人想的,都會是自己,更何況在後宮和朝堂上摸爬滾打一輩子的武則天。

人到暮年,就快逝去時,皇位總是要傳下去的,而她作為李家的媳婦,不可能把皇位傳給孃家人。在古代,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而她最終去後也是入李家的陵墓,寫入李家的族譜,傳給武家,對她來說,她是考都沒考慮。只是武家人揣測聖意,妄自想爭一爭罷了,自古皇權,有誰不想的?



我是青鸞驚鴻,70後蜀女,喜歡讀書寫文字和心理學。感謝相遇在頭條,感恩喜歡我的文字。

青鸞驚鴻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的唯一一位女皇帝,也同樣面臨著選擇皇位繼承人的問題,根據史料記載,武則天在選擇皇儲時,曾在選擇李家和武家之間猶豫過,甚至是有點偏向於傳位於自己的侄子武三思,最後之所以仍把江山還給李家,主要原因有三個。

首先,傳位於武三思,武則天將何以自處。給武則天吃下定心丸,讓她決心傳位給自己的兒子的人,是狄仁傑。作為武則天最信任的大臣,武則天曾就皇位繼承人問題,諮詢過狄仁傑的意見,身為高段位的政治玩家,狄仁傑深知,皇位繼承人的選擇,說到底是皇帝的私事,亂說話是會有危險的,所以他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站在女皇的角度,指出了傳位武家的弊端,委婉的表達自己的傾向,讓皇帝自己去做抉擇。這個弊端就是,如若武家子弟繼位,那武則天將何以自處?因為歷朝歷代從沒有把女子作為開國君主供奉於太廟的,雖然武則天是大周王朝的實際開創者,但身後事也由不得她做主,而傳位給自己的兒子,歸國於唐室,自己即使高宗的皇后,又是繼任皇帝的生母,仍可以被奉於宗廟,受享祭祀。兩害相權取其輕,武則天深知復歸唐室是最佳選擇。

其次,就是血濃於水。武則天少時入宮,成為太宗的才人,後來又和高宗擦除火花,最終成為了高宗的皇后,武則天和唐高宗育有四子二女,傳說長子和次子的死,都與武則天有關係,剩下的兩個兒子,也攝於母親的威嚇,惶惶不可終日。特別是中宗李顯,那日子過得叫一個辛酸。雖說武則天為了掃清權力之路上的障礙,可以辣手無情,殺起李唐宗室就像殺小雞,可畢竟兒是孃的心頭肉,人老多情,自己只剩下二子一女,難免會覺得對子女有所虧欠。人非草木,皇帝也是不能例外的,加上兒子本來就是名正言順的皇帝,被自己一手趕下臺,物歸原主,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武三思雖說自己的侄子,可武則天和兄妹之間的關係並不融洽,思來想去,還是歸政給兒子更合適。

最後就是,即使傳位於武家,也坐不穩。自唐高祖晉陽起兵,太宗剪滅群雄,天下皆已李唐為正朔,天下是李家人打下來的。武家雖說也是關隴貴族出身,終究是君臣名分早定,貿然以武氏代唐,只怕天下人心不服。自己之所以能夠成為皇帝,除了自己能力超群以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在高宗時期,自己奉高宗旨意,以皇后身份處理政事,所謂二聖臨朝,師出有名。而且,從自己處理政務開始,朝臣反對之聲不絕於耳,無奈有高宗做後盾,大家也沒辦法。及至後來,以六十多歲高齡改元稱帝,各地反叛不斷,起兵討逆的人是久殺不絕,即便是統治穩固之後,也是心裡發虛,沒有幾天安生日子。遍觀武氏子弟,沒有什麼出類拔萃的人才,自己在的時候,還能鎮得住,後來證明她自己也沒鎮住,一旦真的傳位武家,則立時就是天下大亂,是自取滅族之禍。漢朝呂后已經用自己的行動證明,這條路是行不通的。

綜上所述,將天下還給李唐皇室,無疑才是最優解,不但自己的身後事不用過多擔心,武氏一族只要不做太出格的事,也能安享榮華富貴。


燕然慕容


武則天還位李唐,可能是她晚年最為英明的決定!

公元690年,武則天把兒子李顯從祖傳的皇位上攆下來,自己做了皇帝。作為中國歷史上繼位年紀最大的皇帝,六十七歲的武則天馬上面臨一個大問題:立儲!

要說立儲是身後事,用法國路易國王的話說:在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武則天奮鬥了一輩子,才登上皇位,馬上就的為別人考慮,的確很讓人沮喪,但在注重傳承的皇權社會,縱然有一萬個不願意,也不能迴避這個問題。

潛在的接班人有兩個,或者說兩派:

以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為首的孃家派,和以兒子李顯李旦為首的婆家派。

從傳統上說,子承父業沒有障礙,關鍵是,武則天是個女皇帝,並無先例,如何繼承就有了爭議。

武承嗣、武三思就是鑽這個空子,既然是皇帝,當然要把皇位傳給自己姓氏的血脈,如何能便宜他人。武則天也一度打算傳位給侄子,讓她開創的大周政權可以萬世存續下去,但卻面臨幾個問題:

第一:她與孃家感情不和。武則天是荊州都督武士彠的次女,十二歲那年,武士彠病逝,此後,武則天與母親楊氏飽受家族欺凌,尤其是她的兩個哥哥武元慶、武元爽,相傳曾經虐待過武則天,而武承嗣、武三思即為兩個哥哥的兒子。武則天是個記仇的人,繼位後,早年與她不睦的朝臣嬪妃都遭到了清算,對於在孃家所受到的屈辱,自然也銘記在心,所以縱然兩個侄子表現的忠心耿耿,但那不過是攫取權力的尋常手段,武則天豈能不知。

第二:百姓不贊同。武則天雖開創大周,取代李唐,但在百姓眼中,天下依舊是李唐的天下,武則天不過是李家的一部分,他們能接受李家兒媳做皇帝,卻無法接受武家取代李家。史書記載:初募兵,無有應者,聞太子(李顯)行,北郊山頭皆兵滿,無容人處。可見李家的影響力無處不在,遠不是武則天一人所能改變。

第三:武則天雖親情淡漠,但李顯李旦畢竟是她的兒子,一旦武家繼位,必然對李氏宗族大加屠戮,以絕後患。斷子絕孫,是傳統文化教育下的武則天無法接受的。

除了自身考慮,大臣們態度也對她影響很大。

武週年間,梳理朝政的狄仁傑,是堅定的擁李派,他曾毫不避諱的勸諫武則天:立武,未常聞帝供姑姑之靈位於太廟矣。

比起群臣漫無邊際的說辭,狄仁傑對武則天更加了解,如果還是重複其他人的觀點,比如母子親情,三從四德等,不僅不會得到武則天的認同,還會招來反感,武則天一個女人登上帝位,本就是反傳統的典型,怎麼可能屈服於傳統。

唯獨能讓武則天忌諱的,只有身後事。縱然武則天站在權力的巔峰,但身後事依舊是她無法掌控的,對於醉心權力的武則天而言,無法掌控才是她最大的弱點。

思前想後,武則天只能還位給兒子李顯。

此後雖有張柬之兵諫,武則天提前還政,但李顯李旦對母親還算尊重,除了武承嗣早死,武三思在世並未受到清算,武則天死後也順利歸葬乾陵,與高宗合葬,雖然立了一座無字碑,但子孫們並未對她大加鞭撻,反倒是文過飾非,就此帶過。



日慕鄉關


歷史往往是偶然與必然的合奏曲!



武則天皇權歸李,原因主要有5點:

1,武則天只是自己想當皇帝,把天下傳給武家的意願並不大,甚至根本就沒有。她只是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而已。



2,武則天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雖然提拔了很多武氏子嗣,但那是為了抗衡反對勢力,並不意味著她有心把天下交給武家。



3,天下重歸李家是人心所向,武則天若一意孤行,代價太高,成功幾率很低。對這一點她心裡很清,而且如果霸王硬上弓,很可能給武家帶來滅頂之災。



4,武則天與老公還是有感情的,如若武家成事,她死後的歸宿也成問題。在當了一把網紅之後,皇權歸李是最好的結果。



5,武家子弟也不是很爭氣,真正能撐得住場面的沒幾個。讓這些人當政實際上是把他們推入火坑。



以上幾點中,第3點最重要。另外,說武則天是被逼退位也不全對,如果武則天堅持鐵腕統治,李家翻身也會困難重重。

武則天后期的統治實際上是故意放鬆了,也就給了李家做大的機會。內因是武則天在權衡厲害關係後,外因是神龍政變的形勢所迫,總之,歷史往往是偶然與必然的合奏曲!



慧言歷史妙語古今


第一,其實在武則天上臺後,繼承人的問題就一直是武則天、朝廷甚至天下人關心的熱點。武則天並非不想將這一片江山交給武氏子弟,然而在朝如此多年,武三思等人並不能安國定邦,況且一個侄子去供奉姑媽的牌位在皇帝歷史上真的是聞所未聞。\r

第二,武則天晚年也是相當淫亂,她和她的男寵的恣意妄為早已經引起了大臣們的不滿,武氏子弟早在天下人眼裡是謀朝篡位者,如今又落下了新的把柄,若是武氏子弟接手江山,那還不引起天下的公憤啊。\r

第三,在朝之中,許多人依舊支持李姓皇族繼承皇位,昔日的兩個皇帝李顯和李旦依舊存在,並且有著自己的支持者和相對影響力,武氏子弟上臺之後畢竟是奪人家的江山,勢必會引起更大的波瀾。若是把皇位歸還李氏,那麼自己還可以位享廟堂,同太宗、高宗一起被世人供奉,何樂而不為呢。\r

第四,像張柬之等強硬派,不是武則天強勢他們就不敢造次的人。以張柬之為首的這一幫支持李姓的人,根本不像太子一般只知道一味妥協忍讓,而是果斷強硬態度,決不手軟,武則天那時年紀已大,恐怕自己的皇位不保,因此也只好容忍再三。\r

待到武則天去世,下令在墳前矗立起一座無字石碑,自己的功過讓後人去評價,這也是她的一種可敬之處。





三點水談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她的一生,極富爭議。有贊她的,也有罵她的,但這一切,都無法抹殺她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很多人會好奇,武則天花了大半輩子的時間,終於登上了皇帝位。為什麼臨死前,卻把江山又還給了李唐。時隔已過千年了,我們今天再來看看當年武則天的這件事情,你會發現,她其實真的很聰明。



要知道,在最初登基為皇的時候,武則天就沒有打算把這個江山社稷還給李家。不然最開始時候她也不會費心費力的改國號,並且還重點扶持自己的侄子。那時候武則天想把江山給侄子的想法可以說是眾人皆知。也因此,他在位時期,武家是何等的輝煌啊!就連祭天大典的時候她都是讓侄子來完成的。所以說啊,早就已經把這個天下給武家的想法了,那麼最終武則天卻還是把這個皇位傳給了李顯,這是為何緣由呢?據悉,這理由啊,有以下四點。

第一點就是因為武則天是何等聰慧的人啊。江山社稷在她手中打理的如此井然有序,她必定是想要千古流傳下去。交給兩個侄子,這兩個侄子雖然享盡榮華富貴。但是無奈個個不成氣候。若是真的把這個皇位傳了下去早晚會不毀在這兩個人的手中,所以為了不讓自己的江山轉手給他人,也不讓自己百年後留的罵名。所以並沒有這樣做。

第二點非常明顯了。雖然自己是武家人,但是侄子終究只是侄子,和自己最親的最有血緣關係的還是自己的親兒子。而且從自古以來就沒有侄子來祭祀姑姑的,所以這個也行不通啊。再說了真要是臨終之後還不知道這侄子會怎麼安葬自己呢。所以權衡之下,還是把位置傳給了兒子。




第三點就非常清楚了。雖然現在的文武百官都是和跟隨自己的,但是那些老臣們還是有話語權的。他們的內心還是向著李家的。說句不好聽的終究還是覺得武家這個天下名不正言不順。再加上在位時候已經把很多的大臣殺掉了,若想這千秋大業能穩定,還是要看民心啊!所以自然而然把這個江山社稷還給了李家。

還有第四點就是雖然武則天做了皇帝后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但是對李治內心深處還是有情愛的。所以最終還是以一個皇后一個妻子的身份下葬的。


所以,聰明如武則天,所以她最後留下了遺詔,把江山還給了李家。更留下一個無字碑,讓後人來評說她的功過。不管怎麼樣,後來武則天還位給李家後,最起碼再給天下百姓帶來了幾十年的盛世,這個功績是永遠無法抹殺的歷史。


一罐番茄醬


你問的這個問題其實是有點缺陷的,我來糾正一下吧!武則天並不是主動把天下還給李氏家族的,確切的說是被逼退位,下面我就簡單說一下事情的經過吧!



武則天稱帝后期,也就是公元698年左右,武則天的兩個侄子是非常想成為太子的,這兩個人應該沒少在武則天耳根子底下磨。這件事沒成還是狄仁傑給他擺事實講道理,說清裡面利害關係,武則天這才沒有邁出“天下為武”的這一步。武則天當時應該也能看出來人心所向,已至垂暮之年的她,可能也沒有心力再去走這招險棋了。後經在各方施壓和協調,武則天才再次把李顯立為太子。


把李顯立為太子,大家可能都會以為主線已經定了,不會有太大變化。但誰也沒有想到老年的武則天,不知道是糊塗了還是怎麼了,天天沉迷於張易之、張昌宗兩個美男之間。說這時候的武則天好色也不足為奇,後來張易之、張昌宗得寸進尺開始插手朝政,使當時的原本明朗的局勢再次渾濁起來,各方面的關係也越來越複雜越來越緊張。正在這時武則天突然就一病不起了,以宰相張柬之為首的大臣們就抓住時機,趁你病要你命發動了宮廷政變,成功逼武則天退位。所以準確的說並不是武則天主動把江山還給李家,而是被逼無奈。



手機打字不易,喜歡的話點個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