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之父——王選

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之父——王選

王選

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84年晉升為教授,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加入九三學社,

2002年2月1日獲得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王選主要學術工作是從事計算機邏輯設計、體系結構和高級語言編譯系統等方面的研究,主持華光和方正型計算機激光漢字編排系統的研製,用於書刊、報紙等正式出版物的編排。針對漢字字數多,印刷用漢字字體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帶來的技術困難,發明了高分辨率字型的高倍率信息壓縮和高速復原方法,並在華光Ⅳ型和方正91型、93型上設計了專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實現復原算法,顯著改善系統的性能價格比。

“當代畢昇”顯奇功

“超越王選,走向世界。”這是我國現代印刷技術自主創新的先驅——王選的臨終箴言。這位越過了座座高峰、被譽為“當代畢昇”的大師的話,就像一面明澈的鏡子,折射出一位將一生獻給祖國的當代知識分子的偉岸人格;又像一聲宏亮的號角,鼓舞著千千萬萬的後來者在自主創新的征程上前赴後繼。

20世紀70年代,知識爆炸的震盪隆隆而至,信息化浪潮席捲全球,古老的漢字面臨一場時空的斷裂。在發達國家出版業帶著光與電融入信息化大潮的同時,1000多年前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還在中華大地上繼續沿用著。科學的春天到來了,又放緩了步伐,成百上千的科技著作壓在出版社等待排版、付印,出版業成了阻礙中國科技進步的瓶頸!有不少人斷言,中國的方塊字沒有拼音字母簡單,將成為信息時代的包袱。

中國的出版業必須信息化,這是傳承銘刻著漢字基因的中華文明的需要,這是科學的春天的殷切呼喚。採用拼音文字的外國人,佔了只有26個字母的便宜,早早地甩掉了鉛字,誰來解決信息時代漢字印刷的難題?

祖國的開放大門剛剛打開。中國龐大的市場吸引了一批洋廠商,日本人帶來了第二代的機械式照排機,歐洲人和美國人帶來了第三代陰極射線管照排機。然而,因為解決不了漢字印刷問題,先進的洋設備碰到漢字後就開始水土不服。

王選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他以久病之軀投入工作,提出直接採用第四代的激光照排技術。

他不唯上,也不唯權威。他迸發出勇於創新的雄心壯志,毅然決定用數字存儲方式,跳過當時日本流行的第二代機械式照排機和歐美流行的第三代陰極射線管照排機,直接研製國外尚未開發成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

當時的王選雖然還是印刷界的新兵,但一直在跟蹤國外照排技術的新進展,對技術潮流自有一番見解。為了研究第四代漢字激光照排技術,他查閱了100多篇國外科技文獻,有許多雜誌他常常是第一個借閱者。那時候,北京大學圖書館的資料不全,王選就擠公共汽車到中國科技情報所查外文資料。“那裡的資料較全、較新。我每週去三四次,一次半天。由於沒有經費來源,車費不能報銷,我只好儘量節約。從北大到情報所車費是二角五分,但少坐一站就可以省五分錢,我就提前一站下車,步行走到情報所。複印資料也很謹慎,字數不多的就手抄,好節省複印費。”

漢字字形採用輪廓加參數的描述方法,是王選的一大發明,也是第四代激光漢字照排技術的核心。這種方法需要大容量、高性能的計算機,王選沒有條件,只能在壓縮漢字字形信息上下功夫。沒想到,這麼一逼,倒讓他的數學功底發揮出意想不到的功效。相比之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直到10年以後,因為激光打印機普及的需要才開始出現對類似技術的需求。王選從中總結出一條經驗:最前沿的需求刺激是創新的源泉。

王選發明的高分辨率字形的信息壓縮、高速還原和輸出方法等世界領先技術,成為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技術核心並在全國迅速推廣。到1994年,所有的省級以上報紙都賣掉了鉛字,“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這一成就,成為自主創新和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的傑出典範。北大方正集團董事長魏新在回憶時感慨地說:“縱橫千年,當代王選與古代畢昇,將同樣被世界公認與銘記。”

因為有了王選的發明,在那個科學的春天裡,百花爭豔,古老的漢字煥發出年輕的神采。他因此而被譽為“當代畢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