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陈曾固:亦老亦实不忘初心

史海钩沉|陈曾固:亦老亦实不忘初心

  图为陈曾固故居

  陈曾固(1907-1988)原名陈文光,曾用名陈镜明、陈近明,曾一峰,又名曾固,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大山村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北平东区区委书记、中共河北省委巡视员,北平市委组织部长,辽西和辽吉省委组织部长兼秘书长、省委副书记,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兼省政府第一副主席,教育部副部长,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处书记,教育部顾问,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七大候补代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26年,陈曾固在安顺中学毕业后,徒步近一个月,行程1600多里到重庆,又几经辗转到达心仪已久的“五四”运动发源地北平,考上北平朝阳大学经济系。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马列主义书籍,系统地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思想发生了突变,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33年7月,由于内奸告密,陈曾固被捕,被反动派判处无期徒刑,作为“重要政治犯”关押进南京国民党监狱。狱中四年,陈曾固惨遭种种酷刑,深受皮肉之苦,虽不满三十岁而头发全白。他坚持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保守了党的重要秘密,并同陶铸等同志一起积极参与和领导了狱中斗争。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陈曾固被营救出狱,同年冬到达延安。先是在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在党中央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李富春等同志领导下,先后任中央组织部干训班总支书记、主任,中央财经部秘书长和中央机关直属党委书记。他以自己的行动,言传身教,为我党培养训练了一大批年轻干部,为各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巩固和发展,输送了人才,做出了贡献。

  1981年夏,陈曾固带着女儿,在省、地有关人员陪同下,轻车简从,一台小面包车径直开到大山。之前,不少父老乡亲觉得他离开贵州后第一次回故乡,“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应当多叫几台轿车来,搞得隆重些、热烈些、体面些。陈曾固却说:“又不是去打仗,摇旗呐喊干什么?”他告诫家乡亲友们,不准放鞭炮,不准敲锣打鼓,不准搞“欢迎仪式”,“那些东西俗气得很!”

  那天下午来到小园,他不准惊动当地政府,悄然走进村里,看望故居,看望学校,看望生他养他的地方。众乡亲眼里,衣着简朴、讲着乡音、平易近人的陈曾固,不是什么大官,而是一个蔼然可亲的长者。座谈中,有人提出希望他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困难时,陈曾固耐心地向大家解释:个人有个人的困难,国家也有国家的困难,不能随便给国家添麻烦,有的事情可以帮助反映一下,但你们不要奢望,我也不会去勉强。陈曾固从大山返回安顺,住在虹山宾馆,他的几个直系亲属去看望,摆谈到吃饭时分,宾馆同志问怎样安排?陈曾固连想都没想,只一句话告知:“他们都是安顺人,都有家的,全部回家吃饭。”

  陈曾固,在近六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忠于党,忠于人民。他历尽艰辛,百折不挠,任何邪恶不能使他屈服,任何困难不能动摇他的意志,他无愧为久经考验的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坚持原则,一身正气,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是非分明,刚直不阿;他最讲实事求是,一贯注重少说多做,反对夸夸其谈,好大喜功,对“左”的一套更是深恶痛绝。陈云同志在东北时期曾评价陈曾固同志,说曾固同志“亦老亦实”,此确无过之;他为人直率,没有官气,关心和爱护干部,千方百计地保护干部,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同志,无不感受到他表面虽然严肃,但他的心却是火热的;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能上能下,顾全大局,在他身上找不到一点庸俗的东西;他生活简朴,对亲属子女要求严格,从不搞特殊化。他始终保持了我们党在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把自己全部身心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他的一生,是饱受磨难,历经坎坷的一生,是坚信党,坚信革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