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揭祕:江淮汽車如何從“瀕臨破產”到如今的“汽車巨頭”

1990年的時代,國內常見的轎車是桑塔納以及雪鐵,貨車是長春第一製造廠的解放牌汽車以及東風集團的康明斯大型貨車,而此時的江淮,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企業。而這一年,也是江淮汽車翻身的一年,也是改寫中國汽車歷史的一年。

揭秘:江淮汽車如何從“瀕臨破產”到如今的“汽車巨頭”

1990年,江淮汽車製作廠陷入經營低谷,舉步維艱。老廠長為了找到汽車集團收編江淮,到處想辦法,結果都是碰壁而歸。沒技術,沒產品,沒市場,除了一片破敗的廠房和幾條陳舊的生產線,幾乎再無其它。江淮汽車處理非常危險。

當時,我國的商用車產品只有貨車底盤可以裝載,隨著客車市場的不斷擴大,市場對客車的舒適性、安全性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老廠長看準了這個時機,決定進行客車專用底盤的研發。但是,沒錢、沒技術,以江淮當時的現況,根本就實現不了。最後,廠領導經過討論決定:賣到發動機生產線而換取錢。這樣,工廠就有了300萬元的啟動資金。

當時,現任江淮汽車掌門人的安進是汽車研究所所長,那那天起,安進就沒有睡過一天安穩覺。安進帶領他的團隊整日在車間裡畫圖計算、敲敲打打,經過大家的不懈努力,1990年國內第一條客車專用底盤生產線誕生了。填補了國內空白的客車專用底盤,改寫了中國客車由貨車底盤改裝的歷史。公司由此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逐步發展為國內少數擁有全系列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綜合型汽車企業之一。

揭秘:江淮汽車如何從“瀕臨破產”到如今的“汽車巨頭”

可是,他們還沒有嚐到新產品帶來的喜悅,一個個問題就撲面而來:沒市場、沒銷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廠長讓所有骨幹員工全部轉崗銷售人員,到全國各地區推銷江淮客車底盤。很多人鬧情緒、不想幹,可是看到廠長親自帶隊出去推銷,員工的消極情緒也慢慢消除了

“越努力,越幸運”。沒用多久,江淮的客車底盤便在全國市場一炮而紅,訂單雪花般飛來。

1993年,江淮生產的七米底盤佔領全國市場80%的份額;

1996年,江淮有了原始積累,迴歸輕卡業務,以日本五十鈴為標杆,進行全新平臺的開發和設計;

1997年,全新的輕卡產品誕生,在全國市場上以星火燎原之勢開始銷售。

揭秘:江淮汽車如何從“瀕臨破產”到如今的“汽車巨頭”

2001年,江淮正式與韓國現代汽車進行合作,特聘了一批專家進行現場指導,開發出了新款車型江淮瑞風。同年,江淮汽車底盤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融資達到7億元。

2002年江淮瑞風下線,第二年形成了生產規模;

2005年,瑞風實現國內MPV(多用途汽車)市場銷售第一,並將這個冠軍頭銜保持了很久。

2011年1月24日,江淮汽車585輛純電動轎車同悅批量交付,正式進入私家車市場,開創了全國純電動轎車規模投放市場的先河。

揭秘:江淮汽車如何從“瀕臨破產”到如今的“汽車巨頭”

截至2016年底,累計出口超45萬輛,位居行業第五位。其中,江淮輕卡連續14年蟬聯行業出口第一;2014年出口委內瑞拉簽訂6159輛重卡,創中國重卡出口第一大單。

江淮汽車,在90年最初的瀕臨倒閉,到現在的國內汽車巨頭,正是由於領導者勇於變革,江淮才會起死回生,並一步一步向前發展。在一個要求創新的年代,在一個呼籲變革的時代,只有強勢的領導者才是積極的變革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