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向寵作為諸葛亮在《出師表》點名表揚的唯一武將,為何沒什麼存在感?

nocturnserenade


話說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只點名錶揚了一位武將,這個人就是向寵。原文就是:“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論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也。”


這段話的大意就是,向寵這個人品性溫和,為人厚道,並且精通軍事,劉備在世的時候就被起用,被劉備稱讚為“有能力”,也得到了同僚的一致推薦。同時,諸葛亮認為軍營中的大小事務,都可以諮詢向寵,可以使軍隊和睦團結。



但是,在對向寵誇獎一番後,諸葛亮便把向寵提拔為中領軍,專門掌管禁軍,然後自己帶著一大幫人去北伐了。

我們知道,在古代,武將只有通過上戰場才能建功立業,隨諸葛亮一起出徵的武將王平、馬岱等人後來都得到了重用,而同樣有能力的向寵卻只能留守老家,尤其是諸葛亮本人也說向寵通曉軍事,可卻一直讓他留下看家,相當於被束之高閣,為何?

其實這和諸葛亮的用人觀念分不開的。

我們知道,諸葛亮用人,很大程度上是唯親不唯賢。比如說,諸葛亮北伐重用的兩個人,一個馬謖,一個楊儀,前者是他的學生,後者是他的秘書。諸葛亮力排眾議重用馬謖,導致了第一次北伐成果化為泡影。諸葛亮死前將指揮權託付楊儀,造成蜀軍內訌,直接導致大將魏延被殺。



而向寵這個人,品性淑良,並不是諸葛亮的親信,不被諸葛亮看重就顯得理所當然了。

況且,諸葛亮需要在蜀國獨攬大權,對劉備生前看重的武將是不放心的。例如,劉備一手提拔起來的魏延就被他弄得很鬱悶,另一個託孤重臣李嚴也被整的革職查辦。向寵也曾被劉備誇讚過,本來就是諸葛亮打壓的對象,好在向寵為人厚道,諸葛亮不好發難,只好安排向寵去管理禁軍,相當於一邊涼快去了。所以在諸葛亮掌權時期,向寵一直沒有作為,當然不會被人們熟悉。



直到諸葛亮死後,向寵才能再次有獨自領兵打仗的機會。公元240年,向寵帶兵前往蜀國南部平定叛亂。可能是壓抑太久的緣故,向寵身先士卒,不幸遇難。

就這樣,這個本可以在蜀國後期大放異彩的武將墜落了,此後便慢慢被人遺忘。

我是桅子花香,熱愛歷史,歡迎關注我,一起交流!


司馬公昭


看完我的回答大約需要3-4分鐘,希望您覺得值得,謝謝

諸葛亮在《出師表》點名的人物有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唯一武將就是向寵,並且諸葛亮用了不小的篇幅來誇讚向寵。(一段話)下面我就來和大家聊聊向寵。

首先拿出《出師表》誇向寵的原文——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諸葛亮《出師表》

很好理解的一段話,我就不翻譯了,這一段話諸葛亮從性格、處事、軍事能力、先帝評價、人際關係幾個方面狠狠地把向寵誇讚了一番。

諸葛亮為什麼要誇向寵?首先我們要明白諸葛亮為什麼作出師表!

向劉禪請求出兵伐魏?不對,伐魏是既定國策,諸葛亮只是照章辦理,即便要請求出兵也不用大費周章來寫文章,並且出師表最後,諸葛亮直接說“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就是說,我馬上就出發了,這顯然也沒有徵求劉禪是否可以出兵的意思。

事實上,諸葛亮寫下《出師表》這篇出師表這篇文章的主旨在這句話——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出師表》

什麼意思呢?諸葛亮在給劉禪上課,諸葛亮執掌軍政大權以來,一直異常忙碌,少有機會陪在年輕的劉禪身邊,諸葛亮非常擔心長在深宮的劉禪會被小人帶跑偏。

尤其很擔心黃皓(劉禪旁邊阿諛奉承的太監)這樣的裙臣讓蜀漢的朝廷混亂不堪,熟讀史書的諸葛亮一定非常清楚東漢的頹廢就是起源於宮廷的宦官掌權。而劉禪在成都繼位時年僅十七歲,性格成長期的時候,尤其容易被身邊的宦官影響。

而事實上,隨著劉禪漸漸長成,他也開始寵信宦官黃皓。黃皓也盡顯阿諛獻媚之能事,處心往上爬。

在這個時候,諸葛亮希望在劉禪身邊梳理可以學習依靠的典型,來真正幫助劉禪成長,塑造正面性格。

諸葛亮選的典型:郭攸之、費禕、董允,這都是劉禪身邊正直的文臣,而武將選擇了向寵,一方面,此時,向寵是掌管宮廷宿衛軍的軍官,就在劉禪身邊,另一方面向寵的為人性情溫和非常適合做朋友。諸葛亮非常希望劉禪能夠多和他們親近,向他們學習。

而向寵的軍事能力其實也不能被忽視,劉備率大軍伐吳之時帶了向寵,劉備軍慘敗,伐吳大軍遭受重創,蜀漢軍隊潰敗,各營都損失慘重,唯獨向寵所領完好無損。

而之後的平定漢嘉地區蠻夷叛亂時,向寵率軍前往平定,在混戰中身亡。由於向寵平時深得部下軍心,所以在向寵的屬下得知向寵被害後,返兵奮力衝殺,把向寵的遺體奪回,送回成都安葬。也反映出向寵深得將士的敬重。

向寵沒有得到曝光度的原因之一就是太早離世,一代將星,還沒怎麼閃光就隕落了,實在令人扼腕。另外,長期擔任中領軍職位也是重要原因,所謂中領軍,就是掌管禁軍的最高統帥,負責留守後方,保障後方安全。雖然中領軍職位非常重要(曹魏方面一直由曹氏將軍親自擔任),但是畢竟鮮有機會立下戰功。

當然即便“不受陳壽《三國志》,羅貫中《三國演義》待見”,可是後世很多人還是看到了向寵的價值,比如,清代文學家端木埰還在為向寵的英年早逝感到惋惜:“諸賢早逝,宿將只一趙雲,內治只一蔣琬,向寵、董允以下力皆有不逮將相之任。”


以上是我的回答,個人見解,如果對大家有所幫助,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

歡迎大家共同探討,一起學習歷史。


魚包同學


我是略懂文學的護膚達人小九,允許我簡單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所謂的存在感,其實只是精神上的需求程度,而並非物質上的填充。很多人強調物質生活富足,由於沒有人注意到他們,故而他們缺少了存在感。
向寵:向朗胞弟之子。劉備時,歷任牙門將(類似於主將帳下的偏將),諸葛亮北伐時,以向寵為中領軍,封都亭侯。諸葛亮北行漢中前,特意在《出師表》中向劉禪推薦向寵。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南征漢嘉(今四川雅安北)蠻夷時,遇害,屍體被其部下奪回。

向寵作為蜀將,劉備在世時,任牙門將,後劉備伐吳,秭歸之戰慘敗退回,部隊中唯有向寵之營保存最完好(先主時為牙門將。秭歸之敗,寵營特完。——《三國志》

劉禪即位後,向寵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諸葛亮北行漢中前,特意向劉禪推薦向寵(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論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也。——《出師表》

由以上文獻足以看出,《三國演義》主要描寫東漢末年,群雄割據,魏、蜀、吳三國,鼎立紛爭的故事,對每個國家內部的事情很少描寫,向寵很少參與對外征戰,故涉及的筆墨較少,後來因為戰爭又過早的犧牲,被人們漸漸忘記,所以自然也沒什麼存在感。

這就好比現代社會,有些見義勇為的人當時轟轟烈烈,立下豐功偉績,人們當時懷念,表演歌頌,比如去年的江哥事件。但是信息量的衝擊,人們漸漸淡忘,新的新聞不斷產生更新,當然那些人也就沒有什麼存在感了。

當然這是我個人的一點理解,如果有偏見,可以把您的想法舉出來!


茉莉花開19


首先,向寵的史料很少。



三國時期,英雄豪傑輩出,只有那些星光熠熠的著名文臣武將才會被史官重點記錄,一般的人,及時很有才能,如果沒有在重大的歷史事件中出現,或者做出很牛的事情,是不會被重點記錄的。

向寵,可能是因為被諸葛亮在出師表裡提到,估計很少有人知道。唯一可查的史料就是三國志裡為他專門寫了一篇不長的向朗轉。

其次,向寵沒有特別的業績。用現在的話說,就是KPI不高。



雖然諸葛亮表揚他,劉禪對他也很信任,但是從極少的史料來看,向寵沒有做出特別亮眼的功績,唯一的亮點就是在劉備伐吳大敗時能夠保持所在營完好,而受到劉備的表揚。

第三,歷史上向來禁軍將領很少被記錄。



諸葛亮雖然對向寵表揚有加,也非常信任,但是從字裡行間來看,諸葛亮其實認為向寵是不適合帶兵到前線打仗的,更適合做參謀或者政委的職責。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不適合前線帶兵,那就保障後方吧!向寵一直擔任相當於禁軍首領的角色,主要是保護皇室的安全。縱觀歷史,禁軍首領鮮有提及,主要原因是沒有參與一線戰爭,所以大多在歷史上默默無聞。


課代表


首先,劉備軍中外勤崗位的名將太多,一個個都是能征善戰之輩,且在外就已經久負盛名。再後來,形成蜀國五虎上將的威名遠播在外。這就導致有功之臣不能及時被重用,總不能一個職位設置兩個主管單位吧。這也是導致劉備後來,軍中無大將的感慨原因所在,團隊中太強的人不會善於藏芒于于盾。導致了整個團隊的矛盾。


其次,向寵的崗位最初是牙門將軍,劉備死後也不過是中軍將軍。劉備死後,諸葛亮的光芒蓋過了整個國家,國家的所有命運也全部依附在他的身上。加之,內部的排斥矛盾,使得很多人不得志。

諸葛亮認為他“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諸葛亮認為軍營裡的事情,要多向他諮詢,“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由此可見,向寵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劉備和諸葛亮的肯定。

然而,就在那以後,我們就很少見到向寵的名字了。蜀漢本來就缺乏衝鋒陷陣的大將,所以連廖化這樣資質一般的人都拿來作為先鋒。


為何向寵沒有在戰場上大展身手,建功立業? 是因為向寵的軍事才能被誇大了嗎?當然不是。 向寵是蜀漢忠臣向朗的侄子。向朗就是在街亭之戰中放走馬謖的那位。

向寵第一次嶄露頭角,是在221年。當時,劉備為給被孫吳大軍殺害的結拜兄弟關羽報仇,親自率領大軍征伐孫吳。不料被孫吳大都督陸遜誘敵深入,在“夷陵之戰”中全軍覆沒。 就在劉備大軍全線潰敗之際,唯獨向寵一軍完好無損,體現了良好的統帥能力。為此,劉備誇他很能幹。


平安筆記


向寵,襄陽宜城人,是向朗的胞弟,劉備在位時,向寵一直擔任牙門將,就是主將的偏將,所以這個時期的向寵並沒有顯露出來,向寵真正立功在關羽被殺,劉備伐吳的時候。

當時吳國統帥陸遜趁劉備捨棄水軍而以陸軍獨進,先派小部隊進行試探性攻擊,而後派遣大軍火攻劉備大營,劉備軍慘敗,伐吳大軍遭受重創,劉備軍潰敗,各營都損失慘重,這就是我們知道陸遜火燒劉備八百里聯營。唯獨向寵所領完好無損,劉備認為向寵是有才能的。


劉禪即位以後,向寵也是受到重要的,因此諸葛亮在北伐前在《出師表》中特意推薦向寵
諸葛亮當北行,表與後主曰:“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論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遷中領軍。
而後來四川漢嘉地區蠻夷發生叛亂,劉禪派向寵去平定,很不幸向寵在混戰中身亡。由於向寵平時深得部下軍心,所以他死後,他的部下奮力拼殺,把他的遺體搶回來,返兵奮力衝殺,送回成都安葬。
向寵之所以得到諸葛亮的推薦,主要還是因為它能夠穩定軍心,能夠比較好的治軍,由於在早期沒有擔任主將,後期又沒有成為能夠鎮守一方的大將,所以不出名。
很多人也是因為出師表才瞭解到他,已經保存了軍隊和在平定叛亂的時候獻出了生命,並沒有拿得出手的戰功。所以不知道也不足為奇

歷史百家爭鳴


諸葛亮存世作品不多,《出師表》尤其出名,文中對向寵甚是誇讚,但是對於多數讀者來說,對其知之甚少,為何向寵沒什麼存在感呢?跟隨作者,帶你走進一段不為人知的趣味歷史。

向寵是劉備早期謀士向郎的侄子,屬於間接的“官二代”,但是早期只是擔任牙門將(防禦性工事總指揮),後來被龐統發掘,輾轉升到中領軍,中領軍是曹操擔任丞相時設立的官職名,主要任務就是統帥親兵衛士和禁軍,和中護軍相互配合,一起保障主公安全。

三國中擔任牙門將的有王平、張嶷、趙雲次子趙廣和劉封之子劉林,曹操手下大將史渙曾擔任中領軍,試問這幾人的戰績,又有幾人知曉?向寵擅長治軍防守,並不擅長領軍出戰,自然名氣不如那些先鋒軍。

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舉國之力揮師東吳,慘敗給東吳大將陸遜,多年的家底基本上敗光,因承受不住打擊,最終病逝白帝城。諸葛亮為報劉備知遇之恩,出祁山,北伐魏國集團。臨行前,曾提到向寵。

《出師表》:“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以為督”。

大概意思就是說“主公劉備認為向寵能幹,所以咱大夥就推舉他做了中部督”,主要就是管理宮廷宿衛軍,說白了就是皇宮保衛隊隊長。有的人把“先帝稱之曰能”,理解為“就顯的你能啊”,這裡並不能完全這麼理解。


諸葛亮誇讚向寵有他的考慮之處,一是那時的蜀國基本面臨無大將可用的境地,再一個諸葛亮揮師北伐,如果不培養自己的心腹守住後方,怎麼能放心遠離中央,況且李嚴也是顧命大臣。

向寵雖被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誇讚,但沒什麼存在感,一方面是因為前期名將眾多,他那點實力還不夠格;更重要的原因是諸葛亮擅長吹捧,蜀國文臣基本都吹捧過一遍,甚至還說劉巴謀略遠勝自己,這也是諸葛亮人緣好的原因。



小小嬴政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豪傑林立。眾多的將領、文臣都淹沒在了人潮之中,而陳壽也無法將每一個人物刻畫的淋漓盡致。

向寵 , 蜀漢左將軍向朗之侄 。劉備時任牙門將 。 劉禪時封都亭侯 ,後為中部督 , 典宿衛兵 。《出師表》引薦後 ,特升為中領軍 。後在南征時遇害 。

劉備、諸葛亮為何都重視向寵呢?要知道,劉備夷陵大敗,當時的向寵只是牙門將,劉備各部潰散,只有向寵一部緊緊有條,得以保全,他是唯一在戰役中敗退卻能得以保存的將領。夷陵之戰,劉備從荊州帶出來的將領不論文武,可以說是,損失殆盡,因此對荊州系的向寵也就格外看重。在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對這一荊州派的向寵更加器重了,公元223年,劉阿斗即位,重用向寵,使其仕途一路高歌猛進,後主任命向寵為中領軍、都亭侯(比魏延的都亭侯封的早),執掌禁衛軍,諸葛亮得以放心後方大本營,可以說向寵或許不是衝鋒陷陣的將軍之才,但一定是治軍訓備的能人。

諸葛亮曾在出師表中稱讚他:“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說向寵身為將軍,品行淑良做事公正,對軍事又很瞭解。對於後期,人才稀缺的蜀漢而言,向寵一定是一名良將,是諸葛亮的定心丸!

向寵不出名,有幾點原因,首先,沒有立大的軍功,其次,死法憋屈,最後史書記載的太少。可以從僅存的文獻中看出,他是治軍整頓之才,不是征戰沙場的將士,但是在漢嘉平定少數民族叛亂時,意外死亡,尤為可惜!他平時深得軍心,部下們奮力衝殺,拼死搶回向寵屍首。平定內亂還戰死,很難讓史書進行大肆的記載,在蜀漢內部更不會宣傳內亂相關的事情。

諸葛亮至少是出師未捷,向寵之死,可以說憋屈如龐統,還沒有等到大展身手,就一命嗚呼,如果給予他們時間,史書上也能多留下些墨水為他們書寫。


泰國音樂教育博士




向寵為何沒有存在感?

向寵字巨違,襄陽人宜城人,為向朗胞弟之子。劉備在時,任牙門將,章武元年(222年)劉備伐吳,第二年,陸遜趁劉備獨進陸軍之際,派遣大軍火燒連營,劉備一敗塗地。各營都損失慘重,唯獨向寵所領部隊全身而退,劉備非常讚賞。

建興元年(223年),劉禪即位,向寵被封為都亭侯,後被舉薦為中部督,主要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向寵在《三國演義》中很少提及,在《三國志》裡面也沒有單獨列傳,在三國中向寵似乎是一個可有可無之人,並沒有太多存在感。究竟為何向寵無存在感,且聽筆者慢慢分析。



首先,向寵沒有存在感是因為關於向寵的史料記載很少,蜀國整體的記載資料也不多,唯獨可以依靠向朗有點名氣,但二者年齡相差甚大,向朗同劉備是一代人,而向寵介於劉封和劉禪之間。致使向朗已老,向寵尚未出名。



向寵沒有太大的戰功,事蹟很少。劉備在時,他他只是個牙門將軍,相當於不起眼的雜牌軍,第一次出現是劉備伐吳,在夷陵之戰表現突出,受劉備褒獎。第二次出現是劉禪繼位,被封為都亭侯。第三次出場是諸葛亮的出師表,書中曾這樣記載: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適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日能,是以眾議舉寵為都。第四次出場是征戰漢嘉地區的蠻夷,戰死。由此可見,向寵在三國中沒有太大的成就,只是在夷陵之戰中全身而退。因此並沒有受到太多的關注。

再次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也沒有用向寵,自身也缺少建功立業的機會。諸葛亮北伐,在《出師表》中向劉禪舉薦了向寵,但並沒有在北伐的時候帶在身邊,也許是當時蜀國人才奇缺,後方也要留人,但這也進一步束縛了向寵的發展,也是沒存在感的一大原因。



再次向寵軍事才能平庸,無重大建樹。向寵可能真的不適合衝鋒陷陣,善於保存實力,在夷陵之戰中也沒有太大的戰功,卓越的成就。蜀國多為主動出擊攻伐戰,而諸葛亮出兵北伐自然也沒有安排向寵。

最後生不逢時,在平定叛亂的時候戰死。240年漢嘉地區發生蠻夷叛亂,將軍向寵奉命帥軍出征,這是向寵唯一一次率軍出征,但是很不幸,向寵在混戰中身亡。由此可見向寵的能力一般,只有在出師表中被誇讚了一番。也許向寵死的憋屈,只可惜還沒有功成名就,已經英年早逝,這也是向寵默默無聞的一大原因。

向寵英年早逝,也讓無數文人騷客感慨萬分,其生前事蹟平平,也是向寵沒存在感的一大原因。


三國逐鹿


向寵是荊州人,向朗的侄子,《三國志》沒有傳記,人生事蹟寫在向朗傳後面。因為《出師表》,我們都知道向寵的名字。

著名的《出師表》,給劉禪交代了很多事,安排了很多可用的人,文官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提到的唯一武將是向寵,寫了很多字:“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

向寵得諸葛亮重用,一是能力:夷陵之戰,向寵是牙門將,蜀軍崩潰之時,只有向寵的部隊完好,得到劉備高度讚揚。諸葛亮南征孟獲,留在蜀中統籌後事的,也是向朗。二是身份:向寵是荊州系,荊州來的文物,在夷陵基本損失殆盡,諸葛亮對向寵自然格外看重,而且他的叔叔向朗,諸葛亮、馬良、馬謖等人,關係都非常好。

向寵名氣小,一是沒有邊境立功;二是死得窩囊。向寵在漢嘉平定少數民族叛亂時,意外死亡。名將之所以成為名將,是需要在與敵國的戰鬥中立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