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青海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青海省

青海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因境內青海湖而得名,西漢稱鮮水海,又稱卑禾羌海(因屬卑禾羌部落而得名),王莽改稱西海(以為西方之海;與北海、東海、南海對應),北魏始稱青海(意為青色的海;注:後世蒙古語稱之庫庫諾爾,藏語稱之錯溫波,均為對漢語“青海”的譯稱,譯為“青/藍色的害”)。

今青海地區,唐、宋為吐蕃地,明為西番地,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青海辦事大臣。1912年6月,改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辦事長官。1913年8月,增設青海蒙番宣慰使(職權於青海辦事長官重疊),1915年10月,裁青海辦事長官,蒙藏事務統歸青海蒙番宣慰使,1927年2月,裁青海蒙番宣慰使,置青海護軍使.1929年1月,設立青海省。

青海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西寧市

東漢建安中置西平郡,並置西都縣。西晉析置長寧縣(治今大通縣長寧鎮),因長寧水為名。宋崇寧三年(1104年)置西寧州,取西陲安寧、西事底寧之意命名。明設西寧衛,清置西寧府,後改西寧縣, 1944年置西寧市。

青海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

宋崇寧三年(1104年),改達南城為大通城(今門源縣浩門鎮)。清雍正三年(1725)置大通衛(今門源縣浩門鎮)。乾隆九年(1744)大通衛遷治白塔城(今大通縣城關鎮),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大通衛置大通縣。1958年遷駐橋頭鎮。縣以大通河而得名。1985年11月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大通縣,並於1986年7月10日在原行政區域內建立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至今。

湟中縣

明時,湟中地屬西寧衛,明以後,漢族、回族大量移居境內,逐步形成了以漢族為主,漢、回、藏等多民族共居的地區。清時地屬西寧縣。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西寧縣縣城遷至魯沙爾,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始稱湟中縣並沿用至今。新中國建立後,湟中為省直屬縣。1960年1月至1961年7月,屬西寧市。1961年8月,復為省直屬縣。1978年,劃歸海東地區。1979年,劃屬海東地區。2000年1月,屬西寧管轄。因地處湟水中游,古為“湟中地”,故名湟中。

青海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湟源縣

1913年改丹噶爾廳置湟源縣,因地處湟水源頭而得名(注:後由本縣析置海晏縣,湟水源頭今位於海晏縣)。別稱丹噶爾。清雍正三年(1725)築丹噶爾城,屬西寧縣。道光九年(1829年)析西寧縣置丹噶爾廳,民國(1912--1949年)二年,西寧府改為西寧兵備道,丹噶爾廳改為湟源縣。1949年9月9日湟源解放。1949年10月至1978年9月,湟源為省直屬縣。1978年10月9日,海東地區成立,轄湟源縣。1999年12月5日,湟源正式劃歸省會西寧市管轄。

丹噶爾,系“東科爾”轉音。因境內東科爾寺(一譯東科寺,位於湟源縣日月鄉寺灘村東科河畔;清順治初年西藏東科爾人來此建寺,故名)而得名。東科爾,部落名,其義不詳;一說意為“白海螺”,或誤。

青海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互助土族自治縣

民國十九年(1930年)9月29日,互助正式建縣,縣治威遠堡。隸屬青海省政府。1949年9月12日,互助縣解放,隸屬青海省人民政府。1960年4月5日至1961年8月,互助縣隸屬西寧市1961年8月15日至1978年9月,為青海省直屬縣。1978年10月19日,青海省成立海東行署,互助縣隸屬海東行署至今。

樂都區

秦漢以前,樂都屬羌戎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軍進入湟水流域,樂都地區歸入漢朝版圖。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設破羌縣,屬金城郡。南北朝時南涼主立國,定都樂都。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樂都郡為鄯州,移西都縣於樂都。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改西都縣為湟水縣,隸屬鄯州。宋時稱邈川、湟州、樂州。元時,樂都屬西寧州。明代先後設碾伯衛、西寧衛碾伯右千戶所,清雍正三年改為碾伯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縣為樂都縣,隸屬青海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稱樂都縣。1979年6月9日劃海東專區,縣府駐碾伯鎮古城大街。2013年2月海東市成立,市政府位於樂都區。樂都區從此以後成為海東市中心城區。

2013年2月8日,國務院(國函[2013]23號)批覆同意撤銷海東地區和樂都縣,設立地級海東市。海東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樂都區海東大道10號。海東市設立樂都區,以原樂都縣的行政區域為樂都區的行政區域

平安區

1978年由湟中縣析置平安縣,因駐地平安鎮而得名。2015年2月16日,國務院批覆同意青海省調整海東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平安縣,設立海東市平安區,以原平安縣的行政區域為平安區的行政區域。

化隆回族自治縣

西魏廢帝三年(553年)置化隆縣。因境內化隆谷(一作挖隆谷,藏語作哇隆)而得名。化隆,羌語,其義不詳。藏語繼承古羌語,意為“黃牛(溝)”。唐先天元年(712年),為避李隆基名諱,改化隆縣為化成縣。天寶元年(742年),又改為廣威縣,後陷於吐蕃。清乾隆九年(1774年),在今化隆巴燕置巴燕戎格撫番廳,1913年改設巴戎縣,1929年改名巴燕縣,1931年改為化隆縣,取歷史上的化隆縣一名命名。1954年設化隆回族自治區(縣級),1955年改名化隆回族自治縣。按:巴燕戎格,一作擺羊戎,簡譯為“巴戎”,蒙古語,其中“巴燕”意為富饒。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北宋築循化城,清雍正八年(1730年)置循化營,取“遵循王化”之意命名。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河州同知於循化,改置循化廳,1913年設循化縣。1954年設循化撒拉族自治區(縣級),1955年改名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海晏縣

1940年由祁連自治局析置海東設治局,旋改名海晏設治局,因鄰近青海湖,取“海晏河清”之意命名。1943年改設海晏縣,1949年設海晏區,由湟源縣領導。1951年恢復海晏縣,1952年改設海晏藏族自治區(縣級),1953年復改海晏縣。

剛察縣

1950年設剛察區(縣級),1954年改設剛察縣,因當地藏族“剛察”部落(一譯崗察、岡察,語義不詳;該部落來自今貴德縣常牧鎮岡察村)為名。

門源回族自治縣

1929年析大通縣置亹(mén)源縣,因地處古浩亹水(即今大通河;古浩亹水,亦名閣門河,《晉書·音義上》:“亹者,水流夾山,岸若門”,孟康曰:浩亹讀合門。顏師古曰:浩音誥,水名也,亹者,水流峽中,岸深若門也。西漢曾置浩亹縣,治今甘肅永登縣河橋鎮;北宋在浩亹河上築大通城,此河遂因大通城而改稱大通河)源頭而命名。1953年設亹源回族自治區(縣級),1955年改為門源回族自治縣,1959年,亹源簡化為門源。

(亹1.[ wěi ]a.緩慢流動,無止無休”b.形容孜孜不倦。2.[ mén ]山峽中兩岸相對如門之處.)

黃南藏族自治州

元屬吐蕃等處宣慰司轄。明洪武三年(1370年),設河州衛、改必裡萬戶府為必裡千戶所,轄黃南南部遊牧部落。1953年設立黃南藏族自治區(專區級),因地處黃河以南而得名。1955年改稱黃南藏族自治州。

同仁縣

1929年析循化縣置同仁設治局,旋改為同仁縣,因部族繁雜,取一視同仁之意為名。1952年改設同仁藏族自治區(縣級),1953年復改同仁縣。

尖扎縣

1952年析貴德縣東部置尖扎區(縣級),因當地藏族尖扎部落(意為“野獸出沒的地方”,一說意為“哥哥的後裔”)為名。1953年設尖扎縣。

共和縣

1929年析西寧縣、湟源縣置共和縣,取“五族共和”之意故名。1952年改設共和藏族自治區(縣級),1953年復改共和縣。

貴德縣

西漢築歸義城(在今貴德縣尕讓鄉境內),元至元八年(1271年)設貴德州,取“以德為貴”之意。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貴德州為歸德州,洪武八年(1375年),又改為歸德守禦千戶所,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改歸德所為貴德所。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改貴德所為貴德廳。1913年改設貴德縣。

果洛藏族自治州

果洛,藏語意為“反敗為勝的頭人”。相傳過去有格龍巴部落反敗為勝,打敗其他部落,故名。明清之際,出現“郭羅克松”(意即“三郭羅克、三果洛”)的名稱,清代通譯“郭羅克”,清末,又譯“俄洛”。民國以後,通譯“果洛”。1950年設果洛區,1954年設立果洛藏族自治區(專區級),1955年改稱果洛藏族自治州。

雜多縣

魏晉南北朝時,屬蘇毗女國。元,為隸吐蕃等路宣慰使司。明,屬朵甘思宣慰使、和碩特蒙古政權。民國六年(1917年),歸玉樹理事轄。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隸玉樹縣。1953年,由玉樹縣、囊謙縣析置中格縣。1954年,定名為雜多縣

格爾木市

1956年設立噶爾穆工作委員會(縣級),1960年改設格爾木市,1965年改設格爾木縣,1980年復置格爾木市。“格爾木,蒙古語音譯,標準讀音應為“郭勒木德”,意思是“河流密集的地方”。因境內格爾木河而得名。民國時期譯作“郭裡峁”,1955年改譯為“噶爾穆”,1960年將“噶爾穆”簡化為“格爾木”。

德令哈市

1956年設立德令哈工作委員會(縣級),1958年改設德令哈縣,1962年撤銷,併入烏蘭縣。1988年析烏蘭縣置德令哈市。德令哈,蒙古語,源於柯魯溝旗中心寺——“阿拉騰德令哈”寺(原址位於市郊宗務隆山,“文革”期間遭毀壞,2001年在市區重建)。“阿拉騰德令哈”意思是“金色的原野”,德令哈是“阿拉騰德令哈”的縮略。

天峻縣

1954年析原都蘭縣地置天峻藏族自治區(縣級),1955年改設天峻縣。天峻,因境內“直尕天欽”山(簡譯天峻,俗稱天峻山,意思是“階梯狀山”)而得名。藏語“直尕天欽”源於蒙古語“天沁察汗哈達”,意思是“陡峭的白山崖”。

瑪沁縣

唐設“籠絡州”。元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明屬朵甘行都司和碩特蒙古政權轄地。清為上郭羅克百戶、中郭羅克千戶部落牧地,青海建省後由省直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為果洛行政督察區屬地。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設西樂設治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撤銷。1952年瑪沁地區解放。1957年設置瑪沁縣。1957年析甘德縣置瑪沁縣。瑪沁,藏語音譯,系“阿尼瑪卿山”一名的省譯,意為“黃河上游最高大山”。

班瑪縣

貞觀八年,党項諸部內附,今班瑪縣地入唐版圖。康熙六十年,今班瑪隸屬於四川成錦龍茂道松潘漳臘營。民國二十四年,今班瑪隸屬果洛行政督察區管轄。2001年3月5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14號文批覆:撤銷莫壩鄉,設立並命名為賽來塘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班前鄉,併入燈塔鄉。調整後,班瑪縣轄1個鎮、8個鄉:賽來塘鎮、多貢麻鄉、瑪柯河鄉、吉卡鄉、達卡鄉、知欽鄉、江日堂鄉、亞爾堂鄉、燈塔鄉。1955年設班瑪縣。班瑪,藏語音譯,意為蓮花。

達日縣

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後屬青海省轄;民國二十七年(1935年)十月以後,歸青海省達日行政督察區管轄1949年,達日縣境內居住有紅科、上莫壩、崗巴、達哇、查朗、周吉、多日哇、官科、藏吉、和科、特合土、桑日麻等12個大部落,50餘個小部落;1952年8月4日,中國共產黨達日工作委員會,西北軍政委員會達日工作團進駐查朗寺,達日地區宣告解放;1954年6月,青海省第55次行政會議決定,並報經國務院批准,在多爾哇達正式建立了達日縣人民政府。全縣統屬12個獨立部落,將其按習慣居住地域劃分為7個區,先後成立了區人民政府。1955年設達日縣。因境內達日河(藏語達日曲、達日勒曲、達爾洛曲)得名,“達日”系藏語“興旺發達”之意。

久治縣

古為羌地,唐隸羈縻州,後屬吐蕃王朝,宋屬吐蕃廝,元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明屬朵甘行都指揮使司,清屬中郭羅克千戶和查洛賽千戶牧地,隸四川省松潘鎮管轄,青海建省後劃隸青海省,民國二十四年設果洛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九年設白玉設治局。1955年由甘德縣析置久治縣,隸果洛藏族州。久治於1955年3月建立久治縣人民政府。

瑪多縣

古為羌地。唐屬羈縻州轄地,後屬吐蕃。明屬朵甘行都指揮使司。明末清初屬和碩特蒙古政權轄地。清屬上郭羅克百戶轄地,隸四川松潘鎮漳臘管轄。民國三十年(1941年)置哈姜設治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併入星川設治局。1950年解放後分屬達日縣和甘德縣轄1957年由達日縣、甘德縣析置瑪多縣。1959年劃歸海南藏族自治州管轄。1962年復歸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系藏語“黃河源頭”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