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做頸動脈狹窄查檢?需要注意些什麼?

陽光33260487


頸動脈斑塊是人體常見的一種動脈粥樣硬化,也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外在表現,這主要是因為頸動脈是距離我們體表幾乎是最近的大動脈,所以他也被認為是全身動脈的一個窗口。所以很多人把頸動脈是否有斑塊看作是全身動脈的一個反應和表現,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檢查方式才能發現自己是頸動脈斑塊呢?

一、頸動脈彩超

頸動脈彩超是篩查頸動脈斑塊最為簡單、最為直接、最為方便、最為便宜、性價比最高的一種檢查。因為操作方便,所以被很多人所接受。


二、頸部血管CTA

頸部血管CT成像也是檢查頸動脈斑塊的一個常用方法,但因為單純的只檢查頸動脈cta的情況較少,往往會把頭部血管一起做了。因為其價格昂貴,往往不是頸動脈斑塊的首選檢查方法。


三、頸動脈磁共振

頸動脈的磁共振血管成像也是頸部血管的常用方法,因為我們做腦部血管成像的時候,同時會把頸部血管同時做了,所以頸動脈用磁共振來檢查,比其他檢查要稍微普遍一點。

四、腦血管造影

當我們做腦血管造影的時候會把頸部血管同樣在造影機器上顯影,這主要是為了更方便更直接的看到供應頭部血管的頸部大動脈有無異常有無斑塊等情況。

其實頸動脈的檢查還有其他方法,但以上檢查已經是比較常用的檢查方法,看懂了嗎?關注我們,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給你。


心健康


檢查頸動脈是否有斑塊?是否存在狹窄?通過哪些檢查可以明確呢?這的確是大眾最為關心的一個健康問題。其實,臨床上有很多手段可以發現頸動脈的粥樣硬化病變,但是對於不同的人,我們會有不同的選擇。下面張大夫給大家介紹一下。

1、頸動脈超聲

頸動脈彩超,是現階段檢查頸動脈是否有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最常用的一種檢查方式。很多人都做過,即使不是在醫院,在體檢中心也很可能做過這個檢查。這個檢查可以方便、快捷的對於頸動脈是否有斑塊,斑塊的性質做出明確診斷。比如說斑塊是軟斑塊、混合斑塊,還是硬斑塊。這就為下一步如何治療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如果你想明確一下自己是否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我首選推薦頸動脈彩超這個檢查。

2、頸動脈CTA

頸動脈的加強CT(CTA)也可以發現頸動脈斑塊,也可以明確狹窄程度。但是,我並不推薦頸動脈CTA作為初步篩查手段,主要是花錢多、有輻射,還需要注射造影劑。

3、弓上MRA(加強核磁)

其實核磁也跟上面提到的CT一樣,可以做加強檢查,也就是醫學上常說的MRA。一般弓上MRA可以把主動脈弓以上的動脈血管全部看清楚,可以在某些情況下給患者開這個檢查,但是這個檢查也不推薦作為初篩檢查,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貴,不如也頸動脈彩超來的方便。

4、頸動脈造影

頸動脈的造影更不用說了,肯定是看頸動脈最清楚的一種手段,醫學上稱之為金標準。但是,因為它的費用更高、同時屬於有創檢查,並不適合體檢和疾病的初篩。

總之,現階段我們想要檢查頸動脈有沒有斑塊,有沒有狹窄,斑塊的性質,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做一個頸動脈彩超,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絕對一目瞭然,簡單便捷。對於小部分人來說,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那就在臨床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就可以了。


張之瀛大夫


我是小影大夫。頸動脈狹窄做什麼檢查?頸動脈位於頸部相對錶淺的位置,最常見的檢查是超聲,超聲發現有問題,可以進一步做CTA檢查。另外,還可以做磁共振的MRA,這個檢查沒有輻射,但是相對CT來說,沒這麼清晰,做磁共振還有禁忌症,所以做的相對要少。

檢查頸動脈狹窄要做什麼檢查?

顱腦的血液2/3是由頸動脈向上走形供應的。所以頸動脈狹窄會引起顱腦的血液供應,引起腦組織的缺血壞死,從而出現症狀。

頸動脈斑塊,老年人很常見,最常見的部位是在頸內動脈起始部位,因為那個位置正是分叉的位置,血流的衝擊流動,更容易出現斑塊。還有就是頸內動脈海綿竇的位置也很容易出現斑塊。>60歲的老年人,基本上這些部位都會或多或少的斑塊,引起動脈狹窄,影響顱腦的供血。

目前,發現頸動脈斑塊有超聲、CT和磁共振檢查。

1.超聲

超聲檢查便宜,沒有輻射,一般會作為一個頸部血管的篩查。但是,這個檢查只能看到頸部動脈的病灶,看不到顱腦動脈的病變。頸部血管跟顱腦血管是相連的,所以超聲只能看到一般血管有沒有問題。

2.CT

CT看血管,也就是所謂的CTA,一般頭部和頸部的血管是一起做的。費用在兩千多左右,需要打碘對比劑針,如果有碘過敏的不能做這個檢查。CT一般是顱腦有梗塞或者是做了超聲發現頸部動脈有問題才會做CTA檢查。如果是經濟條件好,就想看看頸部和顱腦的動脈有沒有問題,那麼也可以直接做CTA檢查。

3.磁共振

還有就是可以做磁共振檢查頸部和顱腦的動脈,就是MRA。這個檢查沒有輻射,但是有磁共振禁忌症的不能做,並且費用相對較高。檢查結果沒有CTA準確。所以應用沒有CTA廣泛。

一般把斑塊堵塞管腔<50%,稱為輕度狹窄。50-75%為中度狹窄。>75%,為重度狹窄,達到重度狹窄就進行手術干預治療,目前的治療手段是支架植入,就是把支架放在斑塊的位置把血管腔擴張,恢復血流。


動脈斑塊形成一般為全身性疾病,就是說不僅頸動脈有問題,全身的血管都會出現斑塊。高血壓高血脂和吸菸會不僅斑塊形成,所以要控制血壓血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小影大夫


目前來說,臨床上使用最普遍的,用於檢查頸動脈狹窄的項目有這麼幾種:

1、頸部血管超聲檢查,也就是咱們常說的"彩超",該項目具有無創、方便、快捷、廉價等特點,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檢測出頸動脈內是否存在斑塊,還能進一步的確定斑塊的性質;

2、頸動脈CTA,在CT掃描的同時向血管內注射造影劑,然後通過顯影以明確頸動脈是否存在狹窄的情況,而且,相對於超聲檢查來說,CTA的結果更加準確,它不僅能檢測出頸動脈發生病變的部位,還能顯示出血管的狹窄程度;

3、頸動脈造影,屬於創傷性檢查,也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其準確性甚至遠超頸動脈CTA,不過,該項目花費較高且存在一定風險性,所以需要患者辦理住院手續,而上述兩種項目卻可以直接在門診檢查。

對於大多數的初診患者,可以先考慮做一個頸部血管彩超,確認一下是否存在頸動脈狹窄的情況,如果狹窄及其相關症狀較為嚴重而需要進一步診斷的話,還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頸動脈CTA或造影進行更深入的檢查。


綜合內科張醫生


大家好,我是金永健,我來幫大家解答這個疑問。

首先了解下頸動脈狹窄的臨床症狀:頸動脈狹窄症本身沒有典型的臨床表現,常不易發現,在早期的臨床表現有突然發作的麻木、感覺減退或感覺異常、上肢或下肢無力、面肌麻痺和單眼突然發黑等,如發生在大腦優勢半球,可引起語言障礙。這種症狀出現僅數分鐘,也可數小時,但在24小時內完全消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小中風”,或稱為一過性腦缺血癥(TIA)。嚴重者將出現腦梗塞的症狀,可引起死亡或遺留嚴重神經功能障礙,如偏癱、失語、偏盲、感覺障礙等。反覆腔隙性腦梗塞除偏癱、失語外,還可發生血管性痴呆。

一旦我們自我懷疑有頸動脈狹窄的可能,儘量到醫院做個常規檢查。頸動脈狹窄檢查的方式有以下方式:

多普勒-超聲檢查(TCD):

為目前首選的無創性頸動脈檢查手段,具有簡便、安全和費用低廉的特點。它不僅可顯示頸動脈的解剖圖像,進行斑塊形態學檢查,如區分斑塊內出血和斑塊潰瘍,而且還可顯示動脈血流量、流速、血流方向及動脈內血栓。

CT血管造影(CTA):

這就是我常對大家說的CTA能發現動脈鈣化斑塊,對診斷和確定方案有幫助。 這是將CT增強技術與薄層、大範圍、快速掃描技術相結合,通過合理的後處理,清晰顯示全身各部位血管細節,具有無創和操作簡便的特點顱外段頸動脈適宜CTA檢查,主要原因是頸部動脈走向垂直於CT斷面,從而避免螺旋CT掃描時對於水平走向的血管分辨力相對不足的缺點。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它是一種無創性的血管成像技術,能清晰地顯示頸動脈及其分支的三維形態和結構,並且能夠重建顱內動脈影像。頸部血管有著直線型的輪廓,是特別適合於MRA檢查的部位。MRA可以準確地顯示血栓狹窄,有無夾層動脈瘤及顱內動脈的情況,對診斷和確定方案極有幫助。MRA突出缺點是緩慢的血流或複雜的血流常會造成信號缺失,誇大狹窄度。在顯示硬化斑塊方面亦有一定侷限性。對體內有金屬物體者不可應用(如金屬支架、起搏器或金屬假體等)的患者屬MRA禁忌。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DSA是目前是診斷頸內動脈狹窄或閉塞、顱內動脈瘤、腦血管發育異常、動脈閉塞等,能為手術治療提供準確無誤手術前準備。但臨床上對於頸動脈狹窄患者而言,還是以血管超聲為主的篩查手段,如果有異常再進行MRA或者CTA進一步檢查。當然DSA是最為標準的檢查手段,不過對於常規患者不需進行。

有關於腦血管疾病與偏頭痛的問題,可以私信或者給我留言,儘量回覆大家。謝謝支持。



關注李博士和你談健康,帶給你更多更實用的健康知識!

題主是想知道哪些檢查可以發現頸動脈狹窄嗎?

前面好多醫生已經介紹過了,現在臨床常用的有四類檢查可以初步定性定量頸動脈狹窄,包括:

頸動脈超聲,可以看到頸動脈的斑塊大小、狹窄程度,可以初步判斷斑塊的性質(“軟斑”還是“硬斑”?)。

頸動脈CTA,是頸動脈的CT血管成像,通常需要注射靜脈造影劑來幫助清晰成像,結果比較可靠。

頸動脈核磁血管成像,可以用核磁掃描來顯示頸動脈的管徑和血流,還有高分辨率核磁能夠分辨斑塊的性質。

頸動脈造影,造影是所有血管檢查的“金標準”,能夠很好的顯示頸動脈的斑塊和狹窄程度,不過這個檢查是微創的,需要從動脈進導管並且要打造影劑。

頸動脈狹窄該注意什麼呢?

要根據不同的狹窄程度和斑塊性質採取不一樣的處理方式。如果是輕到中度的狹窄,需要控制動脈粥樣硬化和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比如,戒菸戒酒,低動物脂肪和鈉鹽,適當運動,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如果狹窄比較嚴重,影響大腦供血或腦梗死風險高,需要支架植入;如果狹窄非常嚴重或慢性閉塞,需要頸動脈內膜剝脫術。不過是支架還是頸動脈內膜剝脫,同樣要嚴格控制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還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預防再狹窄。


李博士和你談健康


隨著人們生活及飲食的改變,血脂、血糖的升高導致血管的病變的發生率也在不斷的升高,其中頸動脈的病變也是比較常見的嚴重。由於頸部血管發生病變以後不具有特殊性的改變,因此往往不容易發現,大多是在體檢時發現。那麼當我們懷疑自己有頸動脈狹窄的病變時應該怎樣檢查呢?

首先可以行頸部動脈彩超的檢查,這種屬於一種無創性的檢查,對於身體的危害也較少,通過該檢查不僅可以判斷頸部血管內是否有斑塊、狹窄、硬化等情況的發生,還可以觀察動脈血流量及其方向、速度。

其次可以行頸部MR檢查,這種檢查雖然可以較為清晰的反映血管的形態及是否有狹窄等情況,但是對於體內有金屬成分的人是不能進行的,因此本身有一定的侷限性,不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

再次可以行頸部血管的造影檢查,通過此項檢查可以直觀的反映頸部血管的情況,並且在發現問題時還能及時的進行手術治療,是目前最為準確的檢查方法。

另外頸部動脈狹窄時會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通過上述典型的症狀表現也可以進行初步的判斷,然後再通過檢查進行進一步診斷就更具有針對性。

以上就是介紹的幾種頸動脈狹窄時需要用到的幾種檢查方法,希望通過今天的介紹可以為大家以後判斷頸動脈狹窄提供一定的參考,減少因過度檢查而導致的不必要的費用的產生。


本期答主:徐霞,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杏花島,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杏花島


在出門診每天都會有很多病人詢問有關於頸動脈斑塊的問題,越來越多的病人重視自身動脈血管情況,因為頸動脈檢查方便快捷,且能更全面的表現出全身動脈情況。

那麼頸動脈檢查都有什麼呢?

1、頸部血管彩超:頸部血管彩超方便快捷、經濟,能很快的反應出頸部動脈斑塊情況,以及斑塊性質,比如軟斑、硬斑,粗略的判斷頸動脈狹窄的情況。



2、頭頸CTA:是可以單獨做頸部cta的,但是臨床上,如果需要行頸部血管cta檢查,一般建議和頭部一起做,cta屬於造影檢查一種,如果需要做cta那麼肯定已經懷疑有問題,為了全面判斷病情建議一起做比較好,一次造影劑更全面的瞭解病情。

3、頭頸血管MRA:是通過核磁檢查來判斷頭頸部血管及血流情況,更好的合成圖像。

4、腦血管造影檢查:是有創的造影檢查,在以上檢查的基礎上可以行腦血管造影進一步介入治療,有創造影檢查無誤差,可以更好的治療,但是因有創不是很方便,需要住院,所以大部分病人會選擇上面的方法去檢查。

那麼如何選擇呢?

普通病人選擇頸部血管彩超就足夠了,根據彩超的結果選擇是否需要行頸部血管CTA檢查,過於嚴重的狹窄可以直接行腦血管造影檢查。

如果檢查出狹窄怎麼辦呢?

如果狹窄小於50%可以注意生活飲食習慣、戒菸戒酒、多運動,注意定期隨診血糖血脂情況,查看是否需要協同治療;狹窄在50-70%之間可以口服他汀類藥物,他汀不僅可以降血脂更有穩定斑塊改善血管內皮作用,但是服藥需要定期複查肝功能及肌酶;如果狹窄大於70%可能就需要介入治療了。



不同的病人選擇不同的治療,不同的症狀選擇不同的檢查,因地制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