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萎縮性胃炎伴腸化能治好嗎?醫生說:有的不用治,有的可逆轉

很多人覺得萎縮性胃炎很恐怖,出現腸上皮化生會很快癌變,造成恐怖心理是多數患者,甚至部分醫生對萎縮性胃炎缺乏瞭解所致。


慢性胃炎分為兩種,一種是淺表性胃炎(也就是非萎縮性胃炎),另一種則是萎縮性胃炎。

前者是指粘膜的充血、水腫及糜爛;

後者則指胃黏膜胃固有腺體減少,常伴有腸上皮化生。

什麼是萎縮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也稱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指胃粘膜表面反覆受到損害後導致的粘膜固有腺體萎縮、甚至消失。

由於腺體萎縮或消失,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變薄,並常伴有腸上皮化生、炎性反應及不典型增生。萎縮性胃炎是消化系統常見疾病之一,約佔慢性胃炎10%~20%,多見於中老年人,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

除去年齡因素外,萎縮性胃炎的發病還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吸菸、酗酒、不良飲食習慣、急性胃炎遷延等因素有關。

上述各種因素的作用引起胃粘膜慢性炎症,使胃粘膜表面反覆受到損害,如同水土流失一樣,久而久之導致胃分泌腺體萎縮,胃粘膜顏色改變、變薄、血管顯露,胃酸分泌減少,消化功能減弱,胃蠕動功能失調等,形成慢性萎縮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伴腸化能治好嗎?醫生說:有的不用治,有的可逆轉

診斷為萎縮性胃炎,大可不必惶恐不安

引起胃萎縮的原因,可分為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

生理性多與年齡相關,是胃老化的過程,很多醫生認為其實是一種退行性變化。

人老了,常有腺體的萎縮,皮膚萎縮變薄可出現皺紋、口腔唾液腺萎縮可引起口乾,那麼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不同程度的胃萎縮也理屬正常,因此,到了一定的年齡,很多人的胃都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胃萎縮

50歲以後胃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萎縮,如果確定是生理性的萎縮,無須大驚小怪,世界上沒有常生不老的人,那麼也沒有永遠不萎縮的器官。

多數人出現這種胃萎縮是無須治療的,也就是說並不是老年人就一定要治療。

但少數人因為胃萎縮可以引起胃脹氣不適等消化不良症狀,則可以藉助藥物調理,如口服保護胃粘膜藥物、補充消化酶、加用促動力藥物和中藥調理等。

萎縮性胃炎並不是胃癌前兆

慢性萎縮性胃炎將來是否會發展為癌前病變或癌變,應根據病變的萎縮程度,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萎縮性胃炎若伴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者則為癌前病變。

目前醫界學的共識是:慢性萎縮性胃炎雖可癌變,但癌變率很低(多數研究發現癌變率不超過3%),所以不能籠統地說慢性萎縮性胃炎就是胃癌前兆和序幕,兩者不能劃等號。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慢性萎縮胃炎、幽門螺桿菌、胃癌的關係作了大量研究,發現胃癌高發地區的人群中,萎縮性胃炎發病率高,但也與幽門螺桿菌發生率高有關,究竟是幽門螺桿菌還是萎縮性胃炎易導致胃癌呢?其實二者常共存、共同導致胃粘膜的異型增生,治療幽門螺桿菌本身也是治療萎縮性胃炎的一方面。

引起病理性胃萎縮可能是炎症,也可能發展為胃癌。應用保護胃粘膜的藥物、根除幽門螺桿菌,常可以使炎症引起的萎縮性胃炎完全恢復正常。

萎縮性胃炎伴腸化能治好嗎?醫生說:有的不用治,有的可逆轉

腸上皮化生是萎縮性胃炎的一種表現形式。

很多人對腸上皮化生極為恐懼,以為出現腸上皮化生就離癌變不遠了。這完全是一種錯誤的認識。萎縮性胃炎和腸上皮化生癌變率其實很低。

只有伴有明顯的異型增生(又稱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癌變率才會較高,需要及時治療。

即便是重度的萎縮或重度的腸上皮化生,只要沒有明顯的異型增生是不會癌變的,但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症狀。

萎縮性胃炎或腸上皮化生如果出現了異型增生就可能會發生癌變,因此出現這種情況,如果是輕度的異型增生(低級別的上皮內瘤變)可以每年做次內鏡檢查,監測複查便可;

如果出現了重度的異型增生(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則必須立即治療,可以在內鏡下行一種叫ESD的微創治療手術,可以根治,此後只需要定期複查即可。

萎縮性胃炎伴腸化能治好嗎?醫生說:有的不用治,有的可逆轉

研究顯示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逆轉胃黏膜萎縮和腸化

既往多數學者認為,根除幽門螺桿菌不能逆轉胃黏膜腸化生,但近年開始逐漸有學者提出,既往獲得的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不能逆轉胃黏膜腸化生的研究結果,可能與對患者觀察隨訪的時間不足夠長有關,如果延長對患者的觀察和隨訪時間,有可能可以觀察到患者腸化生的逆轉。

2018年發表的一項來自韓國隨訪期10年的前瞻性研究結果顯示:

在患者接受了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後,獲得成功根除患者的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情況均獲得了顯著的改善;幽門螺桿菌根除組與幽門螺桿菌陰性組之間其胃黏膜萎縮程度在基線期存在的顯著差異,在隨訪的1年後消失,而兩組之間胃黏膜腸化生程度在基線期存在的顯著差異,分別在隨訪的5年後(胃竇)和3年後(胃體)消失。

萎縮性胃炎伴腸化能治好嗎?醫生說:有的不用治,有的可逆轉

根除幽門螺桿菌後,可以逆轉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這一研究結果的得出,為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降低胃癌發生風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是預防胃癌發生最重要的可控的預防策略

定期複查至關重要!

雖說慢性萎縮性胃炎癌變率很低,但並非兩者毫無關係。

從萎縮性胃炎發展至胃癌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這是個可長可短的過程。

為了儘量減少發生癌變的可能,需要規範治療和複查,因此積極防治是十分必要的。

對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不完全性結腸型腸上皮化生者要重視,更要定期隨防。

為了監視病變的動態變化,要定期複查胃鏡。一般性慢性萎縮性胃炎(無顯著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3年複查1次;

不完全性結腸型腸上皮化生伴輕度不典型增生者1年1次;

伴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個月1次;

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應看作是癌變,可考慮將局部病變組織切除。

萎縮性胃炎伴腸化能治好嗎?醫生說:有的不用治,有的可逆轉

總之——

萎縮性胃炎不是洪水猛獸,預防和治療都有一定規律可循,相信科學、積極面對,一方面可避免緊張焦慮,一方面也可防止後悔莫及。

當診斷為萎縮性胃炎後,建議找有經驗的專科醫生評估,是生理性的,還是病理性。

如果是後者,是炎症性的、還是腫瘤性的。無論哪一種,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均可以治癒。

如果是老年人,可能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生理性胃萎縮,沒有消化不良的症狀無須服藥;

如果是炎症引起的萎縮性胃炎可以口服藥物治療;

即使是癌前病變也可以通過內鏡下的微創手術,均可使疾病完全治癒。

萎縮性胃炎伴腸化能治好嗎?醫生說:有的不用治,有的可逆轉

圖例:萎縮性胃炎癌變與異型增生相關,與萎縮性胃炎或腸上皮化生的程度並沒有內在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