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教育發展】學校課程建設的文化轉向


【教育發展】學校課程建設的文化轉向


當前,課程已經由文化的工具向文化的主體轉變,課程文化正在成為一種自主、自律、自為的教育文化,成為學校文化的內核。作為一所以文學巨匠茅盾先生名字冠名的普通高中,茅盾中學承擔著培育有個性、可持續成長學生的重任,並將“培育彌滿著生命力的人”確立為學校的辦學特色。

在這一精神的指導下,學校也確立了課程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涵養具有人格魅力的人、鍛造具有學習張力的人、激發具有青春活力的人、鑄就具有未來潛力的人。在此基礎上,形成以“四力”課程為中心,以課程文化、組織文化、環境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為構成要素的學校文化建設的基本格局,實現茅盾中學課程體系校本化。

【教育發展】學校課程建設的文化轉向


一、 校園文化積澱深厚

茅盾中學校園內文化氣息十分濃厚。學校以申報省特色示範學校為契機,整合學校文化資源和特色。在課程文化建設上,注重與新課程方向、學校辦學理念和辦學目標相結合,與學校現實的學生實際相結合,明確了“以生為本,全面融合,分層設計,自主選擇”的課程理念,構建了“人格魅力課程群”、 “學習張力課程群”、“青春活力課程群”、 “未來潛力課程群”四力課程群。同時,結合學校的優勢和特色,構建了“茅盾文化課程”特色文化群、“地理學科課程”特色學科群、“多元文化課程”特色課程群,以此培育學生自強、自主、自信、自立 “四自”素養。

自2012年起,學校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要求,明確了“為每一名學生提供最優質的教育,讓每一位學生有個性可持續地成長”的辦學宗旨,自覺推進的課程改革,從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五大環節入手,做出了全方位的實踐探索,積累了豐富的課改經驗,也取得了豐碩的教改成果。

近兩年,茅盾中學在創建省學校特色的過程中,以學校課程建設為龍頭,統領環境、德育、教學、文化等各方面的創建工作,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思路清晰、目標多元、層次多樣、必修選修互補融合的課程體系,呈現出獨具“茅盾校園特色”的課程文化雛形。

【教育發展】學校課程建設的文化轉向


二、課程文化建設目標明確

以“培育‘彌滿著生命力’的人”為主題,進一步打造“一人二源三層四力”課程體系,著力完善四力課程的內涵。在高一年級全面鋪開必修課的分層走班教學,運用汲取已積累的“高效課堂”經驗和教訓,積極穩妥地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和教學評價改革。同時,進一步著力於學校特色課程文化的建設,突出“茅盾文化”文化特色課程群、“地理學科”學科特色課程群、“多元文化”理念特色課程群,形成了具有“茅盾校園特色”的課程文化體系。

【教育發展】學校課程建設的文化轉向


三、課程文化建設內容豐富

1.人格魅力課程群建設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自我上進心、榮譽感和拼搏意識,以學習上的成功教育、挫折教育,雙向鍛鍊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堅強意志。

藉助思想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同情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通過社團活動、選修課程,啟發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生命觀。

2.學習張力課程群建設

構建 “兩課三類”課程系統。開足必修課,開齊選修課,將必修課程中的探究類和基礎類部分課程納入選修系列,將高校職業類的課程充實到選修系列,將茅盾文化課程列入校本必修,逐步實現必修與選修的融合、學考與高考的分類、全面與特色的共設,為學生提供了足以選擇的個性化課程。

3.青春活力課程群建設

“精神長春”教育。特設獨具特色的茅盾校園宣誓簽名儀式,宣誓簽名地點在茅盾塑像前,時間為入學時、成人時、高考前,宣誓的主題分別是:高一立志教育,高二責任教育,高三拼搏教育。

“文化長青”教育。以每年一度的茅盾文化節為主線,延及拾貝讀書節、陽光體育節等,讓茅盾文化滋養學生的性靈。

“活動常新”教育。用活動承載教育,在喜聞樂見中接受教育。如全員性的遠足拉練、瞻仰陵園等活動每年一次的要求不變,組織內容常有更新;個性化的社團活動組織有序,內容豐富;跆拳道社、街舞社等新社團鼓勵發展,逐漸成型。

4.未來潛力課程群建設

以“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為先導,以職業技能類課程為主體,將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相結合,開設面向各行各業的選修課程。同時在德育課、必修課等領域融入相關職業知識,在普教內容中融入一定的職業教育內容。

5.茅盾文化特色課程群建設

作為省內唯一一所以文學巨匠茅盾先生命名的普通高中,帶動學生研讀茅盾文學作品的興趣和熱情,既理所應當,又得天獨厚。通過茅盾文化課程群建設,讓茅盾文化走進校園,學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學校濃郁的文化氛圍,培養起對母校更加深厚的感情,真正激發起實現“中國夢”的熱情和責任感。

第一個層次是“認識茅盾”。多角度進行茅盾作品的研讀學習,力求引領學生直觀地瞭解茅盾、認識茅盾,充分發掘茅盾所創造的文學文化財富。

第二個層次是“品味茅盾”。藉助深度閱讀,進一步探究中國文學、中國文化,認識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

第三個層次是“踐行茅盾”。引領學生認識茅盾所處的時代,領略“五四”以來中國新文學新文化的發展風貌。創辦文學雜誌(編輯)、建立文學社團(文學創作)、建立茅盾戲劇社(課本劇、影視劇小創作)等。

6.地理學科特色課程群建設

茅盾中學地理學科課程體系由必修課、選修課程組成。必修課是選修課的基礎,貫穿或滲透於選修課程的始終;選修課程是必修課程的延伸,起到內容拓展作用。地理學科課程體系將以必修課程的校本化和師本化研修為基礎,構建“五系列、四目標、三層次”的“5+4+3”選修課程體系。

7.多元文化特色課程群建設

基礎課程:使學生掌握浙江省和加拿大BC省兩地高中必修課的基本內容,在此基礎上提高英語應用能力,開拓國際視野。中方必修課:浙江省教育廳規定的必修課程。外方必修課:《英語》、《數學》、《加拿大》、《科學》。加方物理、加方化學、加方生物、加方地質學、加方英語戲劇欣賞和表演、加方交流、加方微積分等。

拓展課程:結合加拿大課程的小班化,實行走班制教學方式,讓學生體驗任務型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多方興趣,豐富學生的學校生活和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

【教育發展】學校課程建設的文化轉向


四、課程文化建設初見成效

形成“一人二源三層四力”體系文化。即:充分挖掘校內校外資源,構建基礎層、拓展層、探究層課程體系,完善“四力”課程的內涵。形成三大校本課程群:茅盾文化課程群、地理基地課程群、多元文化課程群。形成教學行為文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程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關鍵,課程文化決定了學校文化的主題。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各教育主體分別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和任務:校長為引領者,教師是開發者、管理者和實踐者,學生則是課程文化成果的體現者。學校課程文化建設既是一項系統的工程,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校希望通過此次課程文化建設行動,進一步推動課程文化建設,全面實現其育人價值,達到文化自覺的教育境界。

(桐鄉市茅盾中學校長 施學斌)來自 品質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