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三國演義》中,為什麼孫權沒有培養出優秀的接班人?

古梁鏞


東漢末年三分天下,魏蜀吳君主各有風姿。劉備仁義,曹操奸詐,但是孫權卻難以一言概之。唯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一句世代流傳,雖無具體辭藻作為修飾,卻足以窺見孫權風姿。

孫權乃英雄豪傑,其子卻不堪為帝,為何孫權沒有培養出有帝王之姿的子孫呢?

孫權處事不公,對皇子不能一視同仁。孫和乃孫權第三子,他自小聰明伶俐,母妃王氏又得孫權寵愛,因而地位頗高。孫權常讓孫和陪伴左右,也常以珍玩等物賞賜於他。到孫和十四歲時,孫權又特意聘請吳國遠近聞名的學者闞澤為他講授經義。孫和的受寵程度,其他皇子幾乎望塵莫及。孫權就算有偏愛之心,也應對皇太子孫登另眼相看。他對孫和的百般寵愛,實際上反讓孫和生出不臣之心,也讓其他皇子覺得皇位猶可一爭。這就為其後的二宮之爭埋下了伏筆。

後宮干預立嗣之爭,讓孫權之子無法在仕途上大顯身手,反而囿於陰私算計中。孫登死後,孫和被立為太子。孫和之母王氏與孫權的長女全公主一向不和,全公主怕孫和繼承大統後對她施加報復,便想先下手為強。孫權臥床時,派孫和去廟堂祭祀。恰好太廟距離孫和妻子的叔父張休家很近,張休便邀請他前去做客。

全公主得知此事後,就向孫權進獻讒言,說孫和是在和張休謀劃“事情”。不僅如此,全公主還說孫權病重,王氏不憂反喜。孫權因此對孫和起了疑心,日漸疏遠於他。孫和對此事提心吊膽,無法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反而被這等陰私算計而羈絆。

除此之外,孫權在子嗣問題上猶豫不決,無法專心培養一個接班人。這也導致皇子們雖然少愚鈍之輩,但也少出類拔萃之人。由於孫霸黨的詆譭,在猶豫幾年後,孫權最終軟禁了孫和。此事在朝堂上引起軒然大波,許多將領為孫和求情。孫權卻認為群臣在無理取鬧,杖責斬殺了許多大臣,也將孫和流放到故鄣。孫權打算立孫亮為太子,但是晚年後又想再將孫和召回,只是全公主等人阻撓才未成事。孫權如此舉棋不定,反覆無常。幾乎沒有哪個皇子被他全心全意培養為接班人。

孫權死後,並沒有為兒子留下合格的輔佐大臣。孫權最終讓孫亮繼承了大統。孫亮雖然聰慧,但繼位時也才年僅十歲,若無有才之輩輔佐也難成大器。劉禪平庸,可有諸葛亮在側,也能在很長時間內安然無恙。孫權任命諸葛恪為太子太傅,可惜諸葛恪難以堪當大用。他不僅在伐魏戰爭使吳國大敗,還獨斷專權,使民間朝堂怨聲載道。孫權留下有如此虎狼之心的人輔佐孫和,能不大權旁落已是難得,更遑論建功立業。

孫權子嗣不在少數,也不乏聰穎之輩。可惜的是,孫權不能早做決策選出太子,併為其謀劃,以至於最終選立的孫亮被廢,大權也落入宗室之手。


鄧海春


三國時期,群雄爭霸,人才輩出,眾多一流的人才使這段歷史顯得格外耀眼,《三國演義》更是將這段歷史推向了家喻戶曉的地位。也許是英雄情結吧,人們關心最多的往往是魏蜀吳三國的第一代、第二代領導者,而以後的繼任者,因為是繼承,往往容易被忽略。相比較曹操的繼任者是大名鼎鼎的曹丕;劉備的繼任者是16歲登基,在位四十多年的劉禪而言,吳國繼孫權之後的繼任者在位時間較短,在政治上沒有大的作為,甚至比較殘暴,所以給後人留下較差的印象。所以人們才會有‘’孫權沒有培養出合格的接班人"這種說法。當然,這與孫權也有直接關係。

一、孫權在位時間較長:從公元220年孫策病逝開始支撐東吳大權到252年去世,亨年七十一歲,執政達24年。在這期間,聯劉抗曹,贏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江東的基業。後來,又內修政治,重用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等江東青年才俊,勢力大增,建立吳國,和曹操、劉備三分天下。從此進入霸主行列。而從另一方面而言,必定會不利於接班人的成長。歷史上的唐玄宗和乾隆皇帝的繼任者唐肅宗和嘉慶皇帝也證明了這一點。

二、少年成名,時間久了必定會產生驕橫心理。孫權剛執掌東吳時,年紀尚小、根基不穩,因此,會禮賢下士,重用人才,才開創了江東的大好局面。曹操稱讚孫權曰:"有子當如孫仲謀。"孫權的才幹和謀略可見一斑。但人一旦成名後,難免會產生驕傲的心理,特別是當權者,在權力的位置上久了之後,心態可能會發生變化。孫權晚年昏庸無道,殘暴多疑,殺功臣,親奸宦,給吳國形勢的頹敗造成了直接的影響,也是造成吳國宮廷內亂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末代皇帝孫皓,更是窮奢極欲,給後人留下了殘忍無道的印象。所以,吳國江河日下,人心向背。

綜上所述,孫權才沒有培養出合格的接班人。




Fjx我是追夢人


孫權,史載孫權一生有子七人,除老大孫登、二子孫慮、三子孫和、四子孫霸外,孫亮前面還有五哥孫奮、六兄孫休。

應該說,孫權在教育子女方面成績還不錯,幾個兒子除孫奮喜歡田獵、喜歡胡鬧外,個個聰明仁慧,尊師重道,知書達理,選誰來做皇太子都不會有太大問題。孫權立孫亮也不算錯。

但在託孤問題上,孫權選人不當,直接導致了後世的內亂!

孫權臨終託孤五人,太子太傅是大將軍諸葛恪,侍中孫峻、太子少傅是中書令孫弘,太常滕胤、將軍呂據。孫權對諸葛恪很瞭解,剛愎自用,本不打算用他,但其人聰慧過人,名聲在外,其父諸葛瑾當年也以謹慎持重深得人心,東吳朝臣都很看好諸葛恪,孫權也不想在這問題上過多糾纏,就順從了民意……

孫權去世後不久,孫弘不滿諸葛恪專權,密謀除之,事洩,反被誅殺。諸葛恪為轉移國內矛盾,興兵伐魏,兵敗威去,被孫峻誅殺。而孫峻其人,陰險狠毒,好玩弄權術,孫權放著刁玄、張邠這些心底醇厚、也頗有權謀的人不用,偏偏選擇孫峻或許有其更深的考慮,但這卻把東吳攪得天翻地覆。太常滕胤雖然正派,但屬於名士,並無權謀,根本無法應對各種複雜的政治局勢,在諸葛恪與孫峻先後主政時期無所作為,最終與呂據兩位託孤臣在與孫琳的爭權中被殺。

孫峻擅殺,朝綱紊亂,所幸其在領兵伐魏期間病死,其從弟孫琳上位接掌權力,滕胤、呂據被殺之後,將軍王惇密謀誅殺孫琳,亦事敗被殺。太平二年(257年),孫亮親政,被孫琳掣肘,心生不滿,暗中與全公主、太常全尚、將軍劉承謀劃準備誅殺孫琳,但事洩被廢。至此,孫亮的時代結束,孫權的託孤也宣告失敗


公明淏


孫權是一個相對弱勢的領導人,他的很多人馬都是孫策留給他的,內外事都不能獨斷。在曹操南下時,就有人說投降了。東吳的本土勢力非常強大,孫權也不能盡滅之。

孫權在位時間長,諸子缺少歷練機會,加之魏更強大,孫氏政權解散是早晚的事。





惠讀


孫權也算是一代雄主,在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劃江而治,但孫權晚年著實有些昏庸。

其實孫權當時有一個比較優秀的繼承人孫和,陳壽的三國志記載“和有好善之姿,規自砥礪”,而且孫和當時也是太子,但孫權還有一個比較寵愛的兒子魯王孫霸。這就導致一個什麼局面,二子奪嫡,而且孫權並沒有及時的制止這種情況的發展,還聽信謠言準備廢掉太子,還把太子孫和手底下那一幫人殺了個乾淨,陸遜就是那時候氣死的。

孫和平白無故的被廢,大臣們肯定不願意啊,紛紛上書勸阻孫權,孫權看事情搞大了,也明白自己被坑。這個時候孫權又做了一件特愚蠢的事,賜死了魯王孫霸,而且把孫霸一水手下也殺了個乾淨。沒搞明白啥操作,可能是為了轉移仇恨,反正孫權這麼一搞,當時的吳國在史書上有了一個尷尬的形容詞——人才凋敝。

後來孫權也想復立孫和,但立太子又不是兒戲,更何況孫和手下的人都被孫權殺的乾乾淨淨,成了光棍一個,只能作罷。

孫權死後,立了諸葛恪跟滕胤當輔政大臣,遺憾的的是這倆人鎮不住場子,小皇帝又年幼,沒幾年內訌這倆人就死了。所以說不是孫權沒有好的繼承人,是他自己給作沒了。



卷狸看歷史


東漢末年,三足鼎立,三足各支都想要匡扶正義、興復漢室。而其中孫權就是位不可忽視的佼佼者。說來很複雜,三國每國都有自己明確的標籤定位,蜀漢之劉備仁義備至,曹操則以梟雄身份示天下,但說來說去,孫權的定位到底是什麼?討論到這裡我們茫然了,對孫權好像很難用明確的詞彙一概而論,令人不禁感到唏噓。

孫權這個人的骨子裡的確有點優柔寡斷的嫌疑,這也讓他的定位變得相對來說比較模糊,他的確算得上是英明一世的英雄豪傑,在很有資本參與興復漢室的鬥爭中,但卻成功了大半,還是沒能把家業傳下去。這是為什麼呢?孫權的接班人哪兒去了?

孫權的接班人還是有很多的,不說他的兒子們愚笨無能,但歸根結底還是沒有能被立上帝王的人才。這有兩個方面原因,第一個原因在孫權身上,孫權晚年彷彿已經沒有他以前精明瞭,在立儲立嗣的問題上過於猶豫。另外還有一點,也是由於孫權在這個問題上猶豫不定,對待子嗣們的態度不一,導致後來孫權王室的立嗣之爭十分眼中。

都說接班人需要從小就培養,這個說法是沒有問題的。其實孫權也沒有缺對子嗣的培養,關鍵是沒有重點培養,就比如說三兒子孫和無緣無故就被廢掉了,這一舉措實在是孫權選繼承人的敗筆。

孫權早年在選儲問題上就有所深思熟慮,的確選擇了孫和做自己的接班人。但孫和立了形同沒立,孫權照樣繼續疼寵四兒子孫霸,就導致選儲一事遲遲沒有定下重心。其實孫和小時候也十分得孫權寵愛,因為孫和之母王氏向來與孫權關係親密。糾結各種原因,孫權在立儲的問題上猶豫了,一邊立了孫和,一邊又讓孫和覺得自己內心動搖,一旦決策動搖,這讓孫霸黨也產生了爭取王位的慾望。

要知道自古以來的帝王即位,幾乎沒有一個帝王是毫不費吹灰之力、順水推舟而成事的。孫權王室的繼位之爭主要發生在孫和和孫霸兩黨之間,當然這場爭端最後鬧了個兩敗俱傷,孫權在位時,哪邊說的話都聽一點,且聽且做,最後的結果是孫和被軟禁後又流放,孫霸則直接被賜死了。

說到底,就算即位之爭在兩黨間再如何激烈,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孫權手上。但孫權晚年並沒有意識到安排後繼的重要性,如果重點培一位皇子,他黨就不會有競爭的可能,最後落得誰都吃不到好處。而孫權去世前,也沒有給後人留下充足的人才力量,孫權一死,政權面臨倒塌也是時間問題了。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還有不定期抽獎送紅包哦。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孫權,我覺得他有點像晚年的漢武帝,而且是不斷努力朝著漢武帝的結局靠攏。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他就是想成為第二個漢武帝式的人。

其實孫權早年是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太子的,名字叫孫登。

孫登無論是處理政務,還是自己的私生活,都井井有條,孫權為此十分滿意。可是孫登運氣不是很好,33歲的時候就過世了,留下了太子的位置空缺在那裡,底下的這些子弟們自然是要爭搶了。

孫權為此十分傷心,他的次子孫慮早年已經去世,現在長子孫登也離開人世。這個時候的孫權只能選擇老三孫和繼任為太子。孫和也是一位人才,據說孫登活著的時候,對待孫和就非常好,認為他不是一般人,甚至有讓位給孫和的打算。當然這也可能是孫和的兒子孫皓強行附會上去的,不過孫和的人品應該是不錯的。

可是孫權這個時候年紀已經不小了,歲數大了以後,孫權就有些昏庸。為了把持朝政,擔心出現子孫禍亂朝政的危險,所以孫權在立了太子孫和以後,居然又扶植起了第四個兒子魯王孫霸。孫霸見孫和立為太子,心裡自然不爽,認為孫和只是比他歲數大,能力人品多比不上自己,所以孫霸一直想要把孫和弄下臺。


於是孫和和孫霸之間的爭鬥正式開始了。

孫權雖然也有過阻止,可是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顯得十分無所謂。這就讓人有些不能理解了,如果他不想要孫和做接班人,完全可以廢掉他。而孫權又恰恰沒有這麼做,這讓孫和十分頭疼。

孫霸還不斷地找機會去陷害孫和,當孫權病重的時候,孫霸這邊的人,就告訴孫權,說孫和已經在謀劃著登基以後的事情了,而且孫和的母親在知道孫權病了以後,是非常高興的狀態。這下子孫權臉色可沒那麼好看了,越來越反感孫和。

而孫和自然更加擔心自己會被廢除,可是他無計可施。他不能像漢武帝的兒子劉據那樣,公然帶兵反抗自己的父皇,他知道這樣沒有好下場。所以孫和只能忍耐,結果孫霸這邊就更加猖狂了,他加大力度陷害孫和。不過也正是因為他做的事情太過分,所以孫權大為震怒。

結果孫權殺了一幫大臣,還把魯王孫霸給宰了。

不過孫和也沒有好下場,被孫權廢掉了太子之位,流放外地,從此再也無緣回來。這麼一來前面四個兒子就都沒戲了,孫權只能講所有希望都寄託在了小兒子孫亮身上,

孫亮登基的時候才不過10歲,15歲的時候正式親政,卻被權臣孫綝給廢掉成為了會稽王,可見孫權晚年是實在沒辦法了,才會選擇這個小毛孩兒登基做皇帝。

這樣的結局跟當年漢武帝是一樣的,漢武帝逼死了年長的劉據以後,自己也十分痛苦,只好改立小兒子劉弗陵為太子,結果讓霍光把持朝政數十年之久。孫權活的時間也跟漢武帝差不多,都活了70歲左右,可見歲數大了的帝王,似乎想法都是差不多的。

孫權有心栽培孫亮,自己也沒有時間了。他花心思栽培最多的是第一任太子孫登,可惜英年早逝。後面幾個兒子都成了他維持朝中平衡的犧牲品,實在是可惜。最後只能無奈地接受了讓小兒子孫亮來繼位了。


江湖小曉生


孫權共有七個兒子,分別是孫登、孫慮、孫和、孫霸、孫奮、孫休、孫亮。孫權當上吳王時大概已經認識到了選好接班人的重要性,所以他及時立長子孫登為王太子,後來孫權稱帝,孫登成為皇太子。

孫權在位時間很長,在三國時期各帝王中算是創紀錄的,孫登前後當了二十一年太子仍未撈著即位的機會,結果他沒有活過孫權,於赤烏四年(241年)死了。

孫權的二兒子孫慮死得更早,在這種情況下孫權立三兒子孫和為太子,但問題隨之產生,因為孫權一方面立了孫和,另一方面卻過於寵愛四兒子、被封為魯王的孫霸,給滿朝文武造成了想像空間。

發生在袁紹、曹操身上的悲劇於是重演,孫吳朝廷內外形成了兩大派:包括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朱績、尚書丁密、太子太傅吾粲等人在內的“太子黨”擁戴孫和,包括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人在內的“魯王黨”擁戴孫霸。

這件事鬧了很長時間,一般來說這樣的事最終都沒有真正的贏家,往往是兩敗俱傷,而這次結局更慘。後來,孫和被廢,又被流放,孫霸則被賜死,陸遜受到孫權的“責讓”,最後“憤恚”而死,吾粲、顧譚、朱據等一大批人有的下獄處死,有的被流放,有的罷官不再錄用。

更要命的是,孫和、孫霸喪失繼承權後孫權只能在剩下的三個兒子孫奮、孫休、孫亮中挑選繼承人,孫奮品行較差,生性“不遵軌度”,孫權對他不放心。孫休是江東大族朱據的女婿,朱據剛剛被賜死,讓孫休即位孫權也不放心。

這樣,孫權沒有別的選擇,只有讓孫亮當太子。孫亮此時只有七歲,最後把大權交給他顯然更像一種諷刺,孫權此時即使很猶豫,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又過了三年孫權駕崩,孫亮登基為孫吳新皇帝,由於他年齡太小,大權為權臣掌握,孫吳的事業遭受到空前打擊。

孫吳事業隆興,孫權做出的貢獻最大,但後期孫吳一崛不振,孫權負的責任也最大,正是他晚年的昏憒製造了這樣的悲劇。陳壽一方面說孫權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另一方面也痛批他“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者哉”。

這固然是對的,但反過來看這樣的錯誤也是孫權一個人搞不出來的,凡是參與此次內鬥的人其實都應該負責任。

當初曹操在曹植和曹丕之間猶豫不決之際,賈詡等人及時出來提醒、相勸,讓曹操迷路知返,避免了錯誤繼續擴大。而曹操“為太子事屏退左右問賈詡”,賈詡“閉口不答”。

劉表的長子劉琦受排擠,眼看性命都有問題,更不要說繼承父親的事業了,他很著急,又不知道怎麼辦,情急之中問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百般推辭,被逼問得實在沒辦法,才在極保密的情況下給劉琦出了個主意。

諸葛亮和賈詡都很聰明,因為他們知道領導的家務事輕易不能管,管不好就會連累自己,這倒問題不大,但由此再拖累了大家共同的事業就犯不著了。

在三國這樣的時代,領導的家務事範圍比較廣,吃穿住行是家務事,處理親屬成員之間的關係也是家務事,前者倒還好說,能管則管、能幫忙就出力,體現對領導的關心,以便領導更安心工作。但對於後者,做下屬的實在不好管,也管不了。

下屬非要摻和這些事,一定要做好付出代價的心理準備,因為對你是公事,頂多裡面摻著一些友情,但對人家就是親情。地位、權利越高的家族,親情的變化最無常,但到最後親情又最牢靠,你涉足了領導的家事,支持一方就會得罪另一方,以後不管誰上臺,都很難有好結果。

在三國這樣的時代,領導的家事從來都不僅僅是家事,往往會影響到本團體的興衰,過多的人“熱心”參與領導的家事,就會把原本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左右了領導的視線,影響到他的正確判斷,結果往往是危害到全局。





柚子醬zZ


孫權晚年性情大變,一猜防將軍,將軍外出打仗,把家人留在城裡做人質。二聽不進去文武百官的意見。三邊防將軍有叛逃,對家人痛下殺手。四派人監督朝中大臣,搞白色恐怖。

孫權早年立長子孫登為太子,孫登很有見識,很像孫權,孫權很滿意。不幸的是孫登英年早逝,孫權雖然很快立三子孫和,但孫和能力有限,四子孫霸不服,和孫和明爭暗鬥,陷害孫和是朝中大臣分成兩派,兩派明爭暗鬥,鬧得烏煙瘴氣。孫權廢孫和,賜死孫霸,並改立七歲孫亮為太子。





德行天下崔


這個問題原因很多。

1

孫權麾下無人才。

孫權即使想培養接班人,爛泥扶不上牆,他也無能為力。

他對他們十分失望。

2

孫權能力不足。

他無法培養出出色的接班人。

3

形勢所迫。

三國鼎立,吳國實力不足。

4

孫權不想培養接班人。

所有孫權沒有培養出優秀的接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