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紅樓夢》中的教育鏡像

《紅樓夢》中的教育鏡像

(一)扭曲的父子情

說到《紅樓夢》中的教育,首先映入眼簾的自然是賈政和寶玉父子倆,全書中,起碼在教育層面上,他們倆的思想衝突最激烈,矛盾也最尖銳,上演了“大觀園試才題對額”、“不肖種種大承笞撻”、“老學士閒徵姽嫿詞”等一系列經典的戲碼。作為全書中除賈母外名副其實的大家長賈政對於家中子侄的教育上責無旁貸,但是在方法上恐怕未見高明,雖然《紅樓夢》第四回末尾作者替他辯解

“雖說賈政訓子有方,治家有法,一則族大人多照管不到這些;二則現在族長乃是賈珍,彼系寧府長孫,又現襲職,凡族中事自由他掌管;三則公私冗雜,且素性瀟灑,不以俗務為要,每公暇之時,不過看書著棋而已,餘事多不介意;況梨香院相隔兩層房子,又有街門別開,任意可以出入,所以這些子弟們竟可以放意暢懷的鬧。”[1]

那麼就不去說賈政沒有對前來投奔本身就肆意妄為的薛蟠有所約束,也不去說他對族中子弟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不聞不問,便是自己親生骨肉,賈政的教育恐怕也有失妥當,沒有能夠讓寶玉真正走上一條真正上進的道路上來。

《紅樓夢》中的教育鏡像

寶玉天性調皮,喜歡和女孩子在一起,看一些雜學旁收的書,而賈政又忙於公務,很少有時間能夠關注孩子的學業,而即使有了一些空暇,賈政又喜歡附庸風雅,和一幫清客相公談學問,如第九回寶玉去學堂給賈政請安時,賈政便在和清客相公們高談闊論。雖然他對寶玉去上學用了一種特殊的激勵方法,但是對寶玉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反而天長地久讓寶玉越發滋生了畏懼之心,而即便是問李貴寶玉讀書的情況,也不過感覺是無用之舉,只不過算是瞭解了下情況而已。而對於庶出的賈環的更是疏於管教,起碼從書中很少可以看到賈政對於賈寶玉和賈環一對一的庭訓,為數不多的幾次中不是呵斥就是批評,甚至還有家暴,只有兩次是比較溫暖,讓人能稍許感受到作為父親的慈愛的。一次是“大觀園試才題對額”還有一次便是“老學士閒徵姽嫿詞”了。在大觀園試才時雖然賈政仍然十分嚴厲,但是不時的“拈髯點頭不語”,“點頭微笑”[2]畢竟還是透漏出了對於寶玉才情的認可。而在寶玉和姊妹們一齊搬進大觀園之前,也對賈寶玉有一番叮囑:“娘娘吩咐,說你日日外頭嬉遊,漸次疏懶,如今叫禁管你,同姊妹在園裡讀書寫字,你可好生用心習學。若再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細。”[3]可是進了大觀園,遠離了父親,還有誰去真正地禁管這個“古今不肖無雙”[4]的混世魔王。同姊妹們,讀書寫字,又哪裡去習學賈政希望他能夠真正學習的治世文章,所有的都不過是賈政疏懶於管教的藉口而已。

《紅樓夢》中的教育鏡像

(二)核心的多餘人

多餘人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普希金的詩體小說《葉普蓋尼·奧涅金》第八章,赫爾岑在《往事與隨想》中提出。 “多餘人”是19世紀俄國文學中所描繪的貴族知識分子的一種典型。他們的特點是出身貴族,生活在優裕的環境中,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們雖有高尚的理想,卻遠離人民;雖不滿現實,卻缺少行動,他們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只能在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費自己的才華。[5]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就是一個特殊的多餘人形象,他補天無用,女蝸氏煉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十二丈見方二十四丈大的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那蝸皇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單單剩下一塊未用,棄在青埂峰下。[6]這也暗示著賈寶玉的出生就是一個多餘人,他是卻又“補天未用”的多餘之才。如在賈寶玉滿週歲“抓周”時,面前的書籍、筆墨、烏紗帽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釵環抓來,氣得賈政老爺大罵他“將來酒色之徒耳”[7]。雖說“抓周”只是一種習俗不可當真。但小說這樣寫卻包含著作者的用意——在以賈政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看來,賈寶玉是一個從小就與他們格格不入的人,因此賈寶玉不可能按照賈政他們的意願行事是早就註定了的。更不要指望他能夠按照封建統治階級的要求去求取功名,進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出生於封建大家庭。生活的年代是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的時期,雖然他生活條件優裕,衣食無憂,但他由於受剛剛萌芽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使他認識到封建社會扼殺民主人性,摧殘自由愛情的社會現實,因此他感到不滿,但他對生他養他的封建階級有著很強的依賴性,所以他的民主思想只能停留在朦朧的認識層面。還不能上升到行動高度,生活中表現為他沒有明確的奮鬥目標,也就無法在當時的社會結構中尋找到自己的位置,只能在痛苦的徘徊中發現自身地位的尷尬。

《紅樓夢》中的教育鏡像

“情不情”是《紅樓夢》中對於賈寶玉的批語,他的感情也是多餘的。曹雪芹為我們譜寫了一曲愛的輓歌。賈寶玉所處的那個時代,青年男女的婚姻是受封建婚姻制度制約的。男女的結合,一是要遵守父母之命、媒約之言:二是要考慮家世利益。必須門當戶對。賈寶玉追求的是“木石前盟”,而封建家長卻為他安排了“金玉良緣”。“木石”和“金玉”之間的衝突,實質上就是“愛情至上。婚姻自由”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矛盾。是資產階級與封建統治階級戀愛觀的衝突。這可能是他的一種無奈,或者說也是他作為“多餘人”形象在愛情方面的又一次軟弱表現,愛情的破滅使他這位“多餘人”徹底沒有了情感寄託。他對黛玉的情感似乎註定也屬於多餘,於是他聽從家人的一切安排,但“多餘人”內心的矛盾與痛苦最終還是讓他棄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虛無之中。

他看似處在核心地位,實際上被排除在家事的商議之外;看似獲得眾星捧月的呵護,實際上只是像佛一樣被供奉起來,優越的生活條件也讓賈寶玉身無長技,成了一事無成,半生潦倒,晚年生活更是茅簷蓬牖,瓦灶繩床,淪為封建社會真正的邊緣人角色,成為了社會真正的邊緣人,就像現在的孩子,被幾代家長圍著轉,只是給予,沒有要求。最後在精神與能力上沒有成長,缺乏社會家庭的參與度,是教育暫時比較大的一個殤痛,而脫離了實踐的孩子,我們又憑什麼最後要求他迴歸到社會中去呢。

《紅樓夢》中的教育鏡像

(三)破碎的教育夢

其實賈政對於寶玉的成長教育失敗還有一個很可笑的原因,他在寶玉一週歲的時候給這個孩子蓋上酒色之徒的標籤,一週歲仍在襁褓之中,哪裡知道什麼是酒,色更是無從談起。而一旦他在潛意識裡面有了這個印象,那麼寶玉的行為在他的眼裡就很難脫離這個標籤了,諸如喜歡和丫鬟們玩耍,統統都可以都會讓賈政感到不滿,這也是為什麼寶玉處處讓賈政看不順眼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實,隨著《紅樓夢》情節的發展,雖然賈政出場次數有限,但文字中越來越透露出賈政對於賈寶玉的深沉的父愛和望子成龍的心態,但又有恨鐵不成鋼的無奈和痛苦。賈政希望賈寶玉能夠擔負起這個家族的未來,然後這個兒子卻痛恨仕途經濟。沒有一個孩子的出生就是為了叛逆家庭,背叛家族體制,但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叛逆期,這時候就很需要一個長輩能夠像導師一樣用正確的,符合時代潮流的思想來引導。賈寶玉反對仕途經濟,不讀正經書,即使拿到今天,也是眾多家長無法接受的,而賈政作為一個信奉如家思想的孝子嚴父,妹夫林如海也對他讚賞不已,“為人謙恭厚道,大有祖父遺風,非膏粱輕薄仕宦之流”[8]。作者更是有直接描寫“最喜讀書人,禮賢下士,濟溺扶危,大有祖風”[9]。

可見賈政在書裡總體是一個正面的封建大家長形象,他本身是最適當的來作為賈寶玉思想導師的人。賈寶玉不喜讀書,至少不喜歡看那些八股時文,仕途經濟的封建正統教科書。而賈政其實可以及時的對他進行思想上的糾正,賈寶玉整天廝混在姊妹之中,很容易迷失自己作為封建家族繼承人的責任,漸漸失去一個男子漢的擔當和使命感,老祖宗和王夫人的溺愛更是讓整個賈府都曲意奉承,這類描寫書裡比比皆是,連趙姨娘都說“有了寶玉,竟是得了個活龍”。[10]當全府都在溺愛這條“活龍”的時候,也就很少有人去注意賈元春留下的“不嚴不能成器,過嚴恐生不虞”的告誡了,可見賈元春對整個家族的未來,比她的父親更有遠見。原來“寶玉未入學堂之先,三四歲時已得賈妃手引口傳,教授了幾本書,數千字在腹內了。其名分雖系姊弟,其情形有同母子。自入宮後,時時帶信出來與父母說:“千萬好生撫養,不嚴不能成器,過嚴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憂。”[11]賈元妃畢竟站的更高,所以看得也就更遠,她的視野是賈府一眾即便連賈政也不具備的,賈寶玉畢竟沒有接受封建正統思想的洗禮,做事也就把整個時代的倫理道德乃至人情置之不理了。沒有系統完備與時代相符合的教育的人就像是一個定時炸彈,地位身份越高,那麼炸彈的威力也就越大,給家族乃至給社會帶來的危害也就越大,這是任何時候都顛撲不破的道理。賈寶玉生活在鐘鳴鼎食之家,接觸的人也都處在金字塔的中上游,即使是當時的歌妓名伶也都是被大家所供養的,這也就為“不肖種種大承笞撻”埋下了伏筆。

《紅樓夢》中的教育鏡像

賈寶玉出身豪門,錦衣玉食,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生活讓他既沒有了苦讀的動力,也沒有任何來自於生活的壓力,終日混跡於紈絝子弟之中,並結識了蔣玉菡,這也直接導致了賈寶玉在全書中最慘烈的毒打。原來,忠順王府長史官聽聞了消息來賈府逼問琪官下落。賈政聞言,氣不打一處來。本來就對寶玉失望不滿,經審,寶玉抵賴不過,始說出“他如今在京東郊外離城二十里紫檀堡置田購房”一事,直把賈政氣得目瞪口呆。正待送那長史官回來教訓寶玉時,不巧又遇賈環添油加醋訴說寶玉強姦金釧未遂致其自盡,這真是“屋漏偏逢連陰雨,船破又遇頂頭風”了,這才把賈政徹底激怒了,逼使賈政下死決心即便做個罪人也不許任何人勸止,放言要立刻將逆子打死。

當掌板的舉板痛打時,猶不解恨,親自操板咬牙狠命蓋了三四十下。氣急敗壞地嚷道:“你們問問他乾的勾當,可饒不可饒!素日都是你們這些人把他釀壞了,到這步田地,還來解勸!明日釀到殺父拭君,你們才不勸不成!”[12]

可見賈政平日裡也經常用棍棒嚴詞來教育寶玉,而左右又時常勸解,賈政是在竭心盡力地扮演一個嚴父的形象,即使在大觀園題詞時和“老學士閒徵姽嫿詞”寶玉大展自己的才華,作為一個小孩,這才情已屬不易,但是賈政縱使心中得意,表面上也仍然維持著一個冷麵郎君封建大家長的角色,還是表現的非常嚴厲。賈政的迂腐呆板在對於孩子的教育上表露無遺,他對於孩子的教育被當時仍然非常流行的八股封建傳統教育所深深束縛,而他自己卻全然不知,甚至還頗為自得。但是他卻沒有重視孩子內心的感受,他每每的冷水澆頭雖然可以讓賈寶玉戒驕戒躁,卻也可能隨時會澆滅孩子創作的火花和靈感。在賈政的教育中,我們看到的多是批評,卻幾乎沒有什麼表揚,也許在封建時代,父為子綱,必須拿出一副父親的威嚴來,尤其是在這種封建大家,做父親的必須一本正經,板著臉孔,可是這一板就把父子之間的感情疏遠了開來。我們很難想象賈寶玉會和賈政坐下來高談闊論,而呈現在腦海中的只有“無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樓畫棟、惡賴富麗為佳,那裡知道這清幽氣象。終是不讀書之過!”之類的話。

《紅樓夢》中的教育鏡像

其實作為賈政這樣的修養氣度,完全可以有餘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能夠擔起整個家族的興衰責任的人來,但是賈政卻沒有意識到一個家族的明天,應該在下一代上下更多的工夫。他自欺欺人的認為自己的教育態度給賈寶玉帶來的敬畏感會給寶玉讀書精進帶來幫助,為此,他甚至把自己的父愛藏在了棍棒的背後。就像他在笞撻了寶玉之後“不覺長嘆一聲,向椅子上坐了,淚如雨下。”一個年過五旬的長者,更何況是身為工部員外郎,城府深不可測的賈政,他始終尊崇著儒家的威儀,這樣的真情流露估計在政老的人生中也不多見。可能魯迅的半句話可能有點接近賈政當時的心情吧“怒其不爭”,這也是當代很多“狼爸”們對自己孩子狠下心腸的,而且很多父母用藤條把自己的子女送上清華送去北大。

賈政的教育方式的悲劇不在於他不夠狠,而是他太少去管教寶玉了,教育方式又過於單一,他盲目的採取了一種只會增加孩子叛逆心裡的教育方式,“棍棒教育”,甚至為了演繹一個嚴父、“狼爸”的形象,他從來都不給寶玉一個好臉色看,就算在大觀園試才的時候也是把自己內心的得意和對兒子的讚賞藏在了嚴詞呵斥的背後,把寶玉嚇的“連連倒退,不敢再說”。可見這樣的教育是在抹殺孩子的創造積極性和膽識的,也讓父子之間的感情越發疏遠開來,我們在書裡很容易可以發現賈政在整個家中並不是一個讓孩子們歡喜的人物,即便是元宵佳節,全家人都取樂說笑,賈政一在就讓大家都不自在了起來,寶玉只能唯唯而已,連一向活潑開朗的湘雲也不像平時那樣素喜談論,只好鉗口禁言,其餘閨閣女子就更不肯多話,弄得席間拘束不樂,最後還被賈母攆去歇息。可見賈政雖然在家裡地位崇高可是在家裡老祖宗帶著大家高樂的時候他連一個旁觀者都做不成,還要被攆回去歇息。

一早就給一個才滿週歲的孩子定性為酒色之徒已然為一個失敗的教育埋下伏筆,老太太等人的溺愛更是讓真正的教育無法實施,一個疏於管教的引導者,只有在亡羊之後才知道去補牢,採取的也不過是棍棒的鞭笞,絲毫沒有讓孩子認識到錯誤,更沒有半絲悔意,這樣的教育就註定了沒有任何的作為,也必然會失敗。

三、儒家思想的代言人

(一)清朝的理學思想

理學是我國宋代出現的一種新儒學,它經歷“宋初三先生”的孫復、石介、胡瑗等人的發展,最後由二程和朱熹集諸人之大成創立了新儒學——理學,也稱為程朱理學。它經歷宋元明三代,誕生於宋代,從元代開始興起,到明初發展到巔峰,於明末開始敗落,在這段時間裡,對我國的教育和文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13]理學思想通過文化培養人才,開啟了忠君的高潮,從此封建王朝沒有再從內部瓦解過,權力之爭從外戚、權臣那裡轉化為對外族侵略的矛盾。很好的維護了內部的統一,社會相對穩定,有效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文人士大夫的社會地位提高,發展了中華文化,創造了很多燦爛的文明。然而也帶了很多消極的影響,文人開始變得迂腐,重視繁文縟節,拖慢行政速度。開啟了重文輕武的風氣,導致國家國防力量羸弱,面對外來侵略不堪一擊。儒家孔子所倡導的“權”的思想變得僵化,行政機關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對婦女進行了多方面的禁錮,強化了貞潔等等葬送女人一生幸福的各種觀念,讓中國婦女從此陷入被壓迫的深淵。封建王朝雖然因為儒學的不斷髮展維持著他的生命力,卻深深地禁錮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自由。明末清初,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出現了大量的啟蒙思想家,如顧炎武,王夫之等,他們反對君主獨裁,提倡民主,提倡法制反對君主專制,批判繼承傳統儒學,構築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

到了清朝,思想統治癒演愈烈,還上演了臭名昭著的文字獄僅莊廷鑨《明史》一案,“所誅不下千餘人”。從康熙年間到乾隆年間,就有10多起較大的文字獄,被殺人數之多可想而知。而曹雪芹就生活在這樣的年代,雖然已經有了一些文人用自己清醒的視角審視了當前的教育和思想、但是在思想上,清代繼承明代推崇程朱理學政策,清康熙帝特下聖旨把朱熹列為十哲之一。用書中薛寶釵對探春的話說:“你才辦了兩天事就利慾薰心,把朱子都看虛浮了。你再出去,見了那些利弊大事,越發連孔子也都看虛了呢!” [14]將朱熹與孔子並列,可見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影響之深遠。而曹雪芹顯然受到更多的是啟蒙思想家的影響,從他筆下的寶玉喜歡自由,熱愛自然,曹雪芹的教育觀念一定程度上和明末思想家們達到了契合,成才的目的是為了“經世致用”,他也將自己的觀點完全滲透到了自己的書裡去。

《紅樓夢》中的教育鏡像

(二)賈政服膺的儒家觀念

賈政“自幼酷喜讀書,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可見賈政是符合封建傳統教育對於人才的評價觀的,況且“為人謙恭厚道,大有祖父遺風”“最喜讀書人,禮賢下士,濟弱扶危,大有祖風”[15]可見他也是符合封建道德觀的,而他所生活的清王朝時代正是儒家文化衰落的時代,政治箍制異端,皇權襲斷真理。就連家庭內部情感的自然抒發也被弄得一板一眼虛偽做作。

賈政在《紅樓夢》中是儒家思想的象徵,他的生活枯燥得乏善可陳,他為封建儒家思想的緊箍咒所深深束縛,甚至失去了作為人很多本質的快樂。他希望得到親情,卻又把自己束於高閣,保持著自己孤高的姿態,因此圍繞在他身邊的親情也就演變的生硬,虛偽,“克己復禮”,讓他對家人的“愛”顯得迂腐而疏遠。用呵斥責罵表達自己對於寶玉的愛子之心,用官吏見皇后的禮節參見元春來表達自己對於女兒的關心,和妻子妾侍相敬如賓,對賈母言聽計從。他在家庭裡面已經失去了享受溫暖的地位,賈母拒絕他參與園內的遊戲,孩子們只要賈政在場就會變得拘束不自然,本來溫馨而隨意的家的感覺被折損得七零八落。

無可奈何,他只能召集了一眾清客相公,吟詩作賦,一方面是附庸風雅,恐怕也難免有聊解孤獨的想法吧。

(三)賈政的教育策略和行為

賈寶玉雖然在詩詞上面頗有些才情,卻對於“四書五經”沒什麼興趣,這就好比現在的很多孩子往往對於課外知識比課內書本更加鍾愛一樣,而大部分家長往往覺得如果因為課外書籍而荒廢了“正書”就屬於不務正業了,賈政也沒有脫離俗套,他甚至說

“什麼《詩經》古文,一概不用虛應故事,只是先把《四書》一氣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 “自今日起,再不許做詩做對的了,單要學習八股文章。限你一年,若毫無長進,你也不用唸書了,我也不願有你這樣的兒子了。”[16]

政老的教育內容過於偏執,而這也是明清時期整個社會的風氣,一個社會時期的教育往往浸透著一個時代的思想烙印,當時宋明理學經過了一系列發展,把儒學思想打造成了一把真正的枷鎖,束縛著整個後封建時代的思想和教育,而到了明末清初社會動盪,統治者為了弱化民志,更是把這種思想統治發展到了極致,雖然王夫之、顧炎武等先覺文人已經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而開始慢慢覺醒,隨著當時的三綱五常越來越約束人們思想,他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已經開始壓制扼殺人的自然慾望和創造性。三大思想家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受到了當時啟蒙思想家的影響,所以他按照自己為原型所塑造的賈寶玉也就被刻畫成為一個反對封建傳統教義,渴望思想自由的形象。雖然從現代意義上來看可能具備了一定的進步意義,可是即便如此,

現在哪戶人家的孩子要是一心看些課外書籍,對自己的學校課本一概不管不顧,甚至像寶玉那樣一把火燒了,恐怕即便是現在的哪個家長來看都是很難接受的,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平日裡賈政就對寶玉沒有好臉色了。

故而賈政對於寶玉向來嚴詞吝色,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夠約束賈寶玉的性格,當家裡大多長輩都對他寵愛有加的時候,孩子很容易恃寵而驕,成為紈絝子弟,賈政恐怕也不會沒有這方面的顧忌。但是他的方法過於單一,無非就是打、罵,再無別的手段,對於賈寶玉的功課也沒有日常的督促,例如又一次賈政出差前讓賈寶玉寫字,可是寶玉等到賈政快回來的時候也沒有完成,可是居然相處了讓姊妹們代寫這麼荒唐的舉動,還得到了老太太的認可。這是非常讓人費解的,可見賈政對於自己兒子的筆跡並非十分熟悉,雖然賈政在朝為官,備受器重,然而在孩子的教育上仍然有些疏懶,這也就難以避免失敗的結局。

四、夢醒時分看儒家教育思想

(一)賈政儒家教育思想的合理層面

其實賈政對於寶玉的教育也非一無是處,當他從熟掌處瞭解到寶玉專能對對聯,雖不喜讀書,偏倒有些歪才情似的,就給了賈寶玉幾次機會展示下自己的才華,賈政整日忙於政務,雖然騰出來關心寶玉功課的時間少之又少,但還是可以看出他對賈寶玉的日常學習也並不是漠不關心的。他給寶玉展示才華的機會一方面是在鼓勵孩子,但是他當面卻又不肯多加讚揚,這也是他內心的那份腐儒的氣質在作怪,一方面他可能不希望寶玉因此就洋洋自得,況且這也不是賈政所認為的正經功課,另一方面也是在維護自己威嚴形象。他是從孩子的未來和家族未來的角度來考慮賈寶玉的教育的,毫無疑問,從宏觀上來說,這是正確的,一個男孩子確實應該學會去擔起家族的責任,尤其是像賈寶玉這樣身系如此一個大家庭興衰的角色。

縱觀《紅樓夢》的描寫,我們就可以看出賈政是一個嚴肅,有作為,有禮有節的人,他用這種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孩子,也算是符合當時社會的是非觀和道德觀的表現。

(二)賈政式教育夢碎的歷史原因

當然,賈寶玉毫無疑問放到今天也會是一個不愛學習的問題少年,即使現如今家長老師們思想越來越開放,也很少有人能夠容忍一個孩子不上學不看課本,專盯著雜書視若珍寶,對女孩子的胭脂水粉感興趣,甚至還有龍陽之癖。當然對待這樣的孩子,現如今可能會有一些更人性化的辦法,只有當我們強調以學生為本,我們才會去關注孩子的內心成長,放下棍棒的時候,才會有諄諄教導的溫暖,用情感來感化無遺是現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建立溝通的一種重要表達方式,關懷的力量恐怕對於一個浪子更勝過百般杖責。寶玉是一個非常敏感而感性的孩子,他雖然有賈母的溺愛,但是卻從來未有接受過庭訓,溺愛一直都是愛的一種錯誤而強烈的表達,它忽視了孩子內心的成長,甚至只是自己內心對於孩子愛的宣洩,真正幫助他們的,是為他們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

,幫助他們區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而不是純粹的讓孩子一心撲向學習,為了功名仕途嘔心瀝血,如賈瑞,爺爺家教甚嚴吧,卻倒在了女色上,他內心不夠堅強,沒有足夠的定力。賈寶玉不愛讀書,這是現在很多老師一樣會面對的問題,孩子不愛讀書,沒有辦法在讀書中體驗到快樂,讀書讓他們感受到的是厭倦,疲憊,無趣,枯燥。這種時候,怎麼引導就成了至關重要的問題了,如何讓孩子開始轉變觀念,發現並體驗到學習中的樂趣,進而熱愛學習。

其實教育自古以來就滲透在每一代傳承的關節之中,教育的本質就是一種傳承,而教育本身由昨天的傳統教育走到今天的現代教育,又由今天的現代教育成為明天的傳統教育,本身也是在不斷傳承與發展著。其實教育的方式和內容一直都隨著時代在不斷髮展,很少有一部小說能夠如同《紅樓夢》那樣生動的把封建大家的父子關係寫得讓人如此身臨其境,一幕幕如在眼前一般,而父與子之間就面臨著家族的傳承問題,“子不教,父之過”,可見古代父子之間的“庭訓”一直都是一段佳話,家族越大,那麼傳承的使命和責任也就越大,教育的成效和成果可能就會決定一個家族未來的興衰。《紅樓夢》是封建教育的一個縮影,所有的父親都懷揣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願在教育自己的孩子,這就對教育的成果和質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教育的討論從未停止,甚至跨越時空,跨越文本,跨越種族。《紅樓夢》雖然不是一部專門撰寫父親教育兒子的小說,但是現代人還是應該從賈政對於寶玉的整個教育失敗的過程中去發現一些閃光點來成為我們以後借鑑的經驗,雖然從結果來看更多的可能還是吸取失敗的教訓!

《紅樓夢》散,令人唏噓不已,那樣鮮活可愛的人物,粉墨登場,數十萬文字慢慢滲入我們的心裡,溫暖卻遺憾,作者忠於原型,雖然高鶚作美,給了一個美好的結局,但是讀者心裡也都明白,曹公的讖語“落了片茫茫大地真乾淨”才是全書的真正歸宿。雖然造成這一切的主要是複雜的政治鬥爭,但是我希望給小說一個如果,如果這份家業到了寶玉手裡,這個家族能夠有另外一份命運麼?恐怕很難,寶玉就沒有一個能夠擔起這份責任的肩膀,究其原因,政老難辭其咎。下一代決定著一個家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未來的命運,教育更加是永恆的話題。《紅樓夢》不愧是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最高峰,他用那樣細膩而深沉的對話、行為來反射明清時期的幾種教育態度和思想,並且擦出了強烈的矛盾和火花,也成為了推進小說的一條重要線索,其中利弊更是留給我們思考什麼樣的教育能夠不再讓寶玉式的悲劇再次上演。

(三)儒家思想的時代揚棄

“義之大者,莫大於利人,利人莫大於教”,可見儒家從來對於教育都是非常重視的,這也是儒家思想早期的價值觀為廣大老百姓所接受的原因之一。而儒家學派思想之所以久興不衰,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他能夠與時俱進,從內部修復矛盾,找到一個和時代主流相契合的點。

先聖孔子庭訓一時成為佳話,又有“子不教,父之過”,家庭教育是儒家教育中的重要一環,“雨澤過潤,萬物之災也,情愛過義,子孫之災也”,可見家庭教育關係著子孫家族的未來。

但是一成不變的教育毫無疑問無法施展到每個孩子的身上,也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儒家思想淵源流傳,其間與無數思想家的努力改革密不可分,每一次改革就讓儒學脫胎換骨,既迎合著人們的價值觀,又規範著人們的價值觀。

到了民主自由的今天,我們對於孩子的教育也要用很多全新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視野越來越開闊,我們仍然用家長威逼,棍棒教育的一套很容易產生孩子叛逆的情緒,就像賈寶玉一樣反叛,乖戾。傳統的儒家教育可能往往把孩子的興趣抹殺,而無視孩子對於“四書五經”等傳統教材的反感。這時孩子的身心俱疲,教學內容更是枯燥乏味,他們在學習中沒有一絲一毫的快樂,學習中的挑戰讓他們掉頭就走,更加不可能在理智的挑戰中感受到快樂。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我們越來越關注孩子內心的成長,教材一改再改,就是希望能讓孩子真正找到學習的個人意義,在課程中加入了越來越多的實踐與探索,引導者更多的去鼓舞和信任孩子,而不是像賈政那樣為了維護自身的威嚴,而放棄對孩子的表揚和讚賞。

其實,在先秦時期我們的儒家就有了多元智能的評價,比如子路,以勇力聞於世,位列72賢人前列,顏回,品行出眾,端木賜,善於言辭,甚至善於彈琴和駕車的也位列其中,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開始越來越注重於功名,反而走向了單元智能的評價,科舉成為了讀書人出人頭地的唯一標準。終於新課改漸漸讓我們找回了最初的人才觀,其實我們往往會走得太遠,以致忘記了當初為什麼而出發,但無論如何,儒家學派一直在前進,也一直符合著時代的主流。

結語

今天我們從教育的角度讀《紅樓夢》,不光需要一種歷史的眼光,更需要在中外教育思想的交匯視野中去審視。是的,現在我們對於下一代的關注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時候,而且以後我們會投入越來越多的精力去研究和提高我們的教育水平,那麼在這個節奏迅速,人心越來越功利的時代,怎麼去守護教育這最後一方淨土,讓孩子往什麼樣的方向發展將會成為我們新的課題。

《紅樓夢》像一面鏡鑑,雖然它不是以教育為主題,但是我一直認為對於下一代失敗的培養是壓死這個封建大家庭的最後一根稻草,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歷史給我們帶來的豐富價值就在於不要重複前人的錯誤。




[1] 《紅樓夢》庚辰本 齊魯書社 一九九四年版 第四回 86頁

[2] 《紅樓夢》庚辰本 齊魯書社 一九九四年版 第十七回 282頁

[3] 《紅樓夢》庚辰本 齊魯書社 一九九四年版 第二十三回 第395頁

[4] 紅樓夢》庚辰本 齊魯書社 一九九四年版 第三回 第63頁

[5] 取百度: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2701853.html

[6] 《紅樓夢》庚辰本 齊魯書社 一九九四年版 第一回 第1頁

[7] 《紅樓夢》庚辰本 齊魯書社 一九九四年版 第二回 第35頁

[8] 《紅樓夢》庚辰本 齊魯書社 一九九四年版 第三回 第44頁

[9] 《紅樓夢》庚辰本 齊魯書社 一九九四年版 第三回 第45頁

[10] 《紅樓夢》庚辰本 齊魯書社 一九九四年版 第二十五回 第430頁

[11] 《紅樓夢》庚辰本 齊魯書社 一九九四年版 第十八回 第303頁

[12] 《紅樓夢》庚辰本 齊魯書社 一九九四年版 第三十三回 第557頁

[13] 《程朱理學的興衰和影響》李自力 《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4年第04期

[14] 《紅樓夢》庚辰本 齊魯書社 一九九四年版 第五十六回 第883頁

[15] 《紅樓夢》庚辰本 齊魯書社 一九九四年版第三回 第63頁

[16] 《紅樓夢》庚辰本 齊魯書社 一九九四年版 第九回第171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