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人際交往小常識

衡量一個公共關係人員能否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標準之一,是看他是否具備善於與他人交往的能力。人際交往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尤為重要,一些必要的小技巧可以讓人際交往變得輕鬆、自然起來。

一、在所有的人際交往中,第一最忌“交淺言深”。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當一個人開始意識到不可”交淺言深“的時候,就意味著他已經形成了在人際關係中要自我保護的防範意識;有了這個防範意識,就說明你開始理解了人際交往中的“分寸感”為何物。

能夠意識到人際交往中的“分寸”,也就意味著你在人際關係的問題上“入門”了。

人际交往小常识

二、和多數人所認為的相反,如果需要拒絕別人,其實“直接”而“簡潔”的拒絕是最好的選擇。

“委婉”的拒絕通常不僅起不到不傷和氣的效果,反而會給你帶來更多拖泥帶水的麻煩。

“情商”這個詞塑造了一種幻覺:好像人人都應該學會主動在人際關係中換位思考。但在現實的人際關係中,根本沒有那麼多人、也沒有必要小心翼翼地去揣測別人不明確的回應背後的“涵義”。

人际交往小常识

有人約你今晚去喝酒,你”委婉“的說改天吧,問題是,你是真的想改天再喝還是壓根就不想出去喝,這要對方如何去預測呢?

如果是和你關係很好的朋友,直來直去有一說一,這本來就是“關係好”的必備因素——如果你對你最好的朋友都沒辦法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那說明你們的關係可能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鐵,或者是,你還沒有把對方當成真正的朋友;

如果不是關係很好的朋友,直接的拒絕一方面是能夠樹立好你和對方之間的“分寸”,不至於讓對方感覺你過於軟弱,日後會欺壓你;另一方面也是給自己節省不必要的麻煩和扯皮,你的時間很寶貴,不要浪費在“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上。

人际交往小常识

三、不要把你做不到的”承諾“,當成處理緊急人際問題的手段。

工作業績沒完成,上司大發雷霆,你為了混過去就許諾下週一定提升業績;總是出差陪不了孩子,為了停止孩子的苦惱,你許諾下週一定帶他出去玩;

承諾的確能夠在一時幫你平息人際關係中的問題,但帶來的卻是恆久的信任的喪失和關係的破裂。無法達成的承諾就是欺騙,欺騙是所有關係中最具破壞性的行為了。

慣於用承諾掩蓋問題的人通常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習慣了用“口惠而實不至”達成目的的騙子;一種是對人際關係抱有不切實際的認識,不能忍受人際關係中的任何不完美;還有一種是在勉強維持著一開始就並不合適的關係。無論是哪一種,都需要意識到:唯有實際的行動才是解決人際問題的唯一方法,用欺騙掩蓋的問題只會為未來埋下更大的隱患。

人际交往小常识

四、和任何人的溝通中,“不輕易打斷別人說話”,這是最基本的禮儀。

如果要評選溝通中最令人討厭的行為,那麼毫無疑問第一名會是“隨便打斷別人說話”了。

人在溝通中講話,一方面是為了傳遞信息,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滿足表達欲。

當我們輕易地打斷一個人的講話時,這不僅意味著我們不尊重他傳遞來的信息,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我們粗暴地打斷了這個人的表達欲。所以講話時被打斷是會令講話者非常不爽的一個行為。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為了保持禮儀,就可以忍受一個喋喋不休滿口廢話的人大談特談上好幾個小時。對於有關係的朋友,可以適當地提醒一下;對於沒什麼利害關係的路人,那麼直接表達不感興趣然後終止對話即可。

人际交往小常识

五、要明白,人際關係在某種程度上是“隨緣”的。

“人和人之間想要保持長久舒適的關係,靠的是共性和吸引,而不是壓迫、捆綁、奉承和一味的付出以及道德式的自我感動。”

有很多人就是生來三觀不合,做事情的習慣也不一樣。兩個三觀不同的人非要擰巴在一起,不僅是浪費時間,也還會給雙方帶來痛苦。

無論是哪種人際關係,更重要的是找到和自己三觀契合、有共性、能相互吸引的“合適”的朋友,用手段、自我偽裝、奉承之類的方法建立起來的所謂的“朋友關係"終究都無法長久。

這一條也可以上升到“人生道理”的層面上:我們每個人終究都會逐漸意識到,人活著是為了追求更適合自己的東西,而非那些世俗意義上更好的。

人际交往小常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