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二戰時如果德國順利攻下莫斯科,就能拿下整個戰局了嗎?

涥亨爸爸


幾乎不可能,在蘇德戰場,德軍在兩大戰線都面臨巨大壓力,難以取得決定性勝利,所以即便拿下莫斯科,問題有遠遠沒有解決。



1941年8月,德軍攻佔斯摩稜斯克,通往莫斯科的最後一個據點,從斯摩稜斯克到莫斯科一馬平川,莫斯科再無險可守。

此時希特勒做出了一個錯誤決定,讓古德里安及其裝甲兵團調頭向西,支援基輔會戰,主力的缺失嚴重拖慢了德軍的進攻。


1941年10月2日,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正式發起“颱風行動”,目標直指莫斯科。此戰德軍調集180萬人,1700輛坦克,1.4萬門火炮,1400架飛機。與此同時,蘇軍125萬人,1000輛坦克,火炮7600門,飛機677架。

憑藉頑強抵抗以及從西伯利亞調來的軍隊,蘇軍擋住了德軍的進攻。

如果莫斯科淪陷,德軍的情況還是沒有好轉,首先北方集團軍群仍然攻不下列寧格勒,而中央集團軍群攻下莫斯科,沒有其它戰略目標的情況下,只可能南下與南方集團軍群匯合,攻打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但是蘇軍一定會在莫斯科方向牽制德軍,斯大林格勒德軍慘敗,說明了德軍整體實力不足以打敗蘇聯。



隨著戰爭進行,蘇聯的軍力開始恢復,工業生產能力提高,總體國力領先於德國,閃電戰不能取勝,德國只能被慢慢耗死。


視野新觀


個人認為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莫斯科的政略意義較大,但是戰略意義不足。二戰莫斯科保衛戰是蘇聯取得的第一個勝利,但是如果莫斯科保衛戰失敗,只能在士氣方面對蘇聯進行打擊,但是其他方面均有限,畢竟莫斯科保衛戰期間,莫斯科主要工業都已經撤出,可以說德軍即使佔領莫斯科,得到的工業力量很有限,而莫斯科又不像斯大林格勒那樣,地處交通要道,是糧食主產區,資源主產區,主要工業區的重要交匯地點。所以說,得到了意義只是在士氣上打擊了對手而已。

其二: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無法左右戰局。希特勒和斯大林在蘇聯這盤棋下的很大,大家看二戰蘇德戰史就會發現,真正左右了整個戰局的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聯的勝利,以及接下來的庫爾斯克戰役,這兩場戰役的勝利才是真正左右了蘇德軍事力量對比的戰役,也是這兩場戰役的勝利,使得蘇軍轉守為攻,德軍開始走向滅亡的。

其三:德軍還有很多敵人,德軍除了蘇聯還有一個巨無霸沒有參戰,那就是美國,美國可是一直絕對性的生力軍啊,無論是蘇德雙方誰的勝利,必然都是一場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戰鬥,雙方在蘇德戰場上都會損失慘重的。但是,美國從頭到尾都沒有參加戰鬥,可以說美軍幫哪頭,那頭就能取得絕對的勝利(歷史何其相似,一戰不也是這樣麼)。而美國幫助了同盟國,可以說,在美國幫助同盟國那一刻,德國就註定失敗了,因為美國的生力軍進入戰場,軸心國與同盟國的軍力對比就已經嚴重傾斜了,軸心國可以說必敗的。

以上純屬個人愚言,非喜勿噴。


polityW


假如德國能夠順利攻下莫斯科,就能拿下整個戰局嗎?

在我看來,德國人是不可能順利攻佔莫斯科的,因為莫斯科是蘇聯東部地區的交通中心,早在蘇聯剛建立的時候,就是因為當時的紅軍控制了莫斯科,所以能夠迅速調動兵力,將周圍的敵人清除。所以,如果莫斯科被攻佔,整個烏拉爾山東部地區的兵力調配工作將會受到極大影響。到時候分散各地的蘇軍很可能被德軍各個擊破!所以,必須要嚴防死守。

同時,莫斯科作為蘇聯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失守,對人們的打擊是非常大的,所以,蘇軍勢必派出大量的軍隊抵抗德軍攻擊。而這裡的便捷交通會提供給守軍源源不斷的物資和人員補充。所以,莫斯科戰役將會是一個比斯大林格勒戰役還要慘烈的一場大戰。

而德國在攻打莫斯科的時候,實際上已經面臨了後繼乏力的困境。希特勒認為四個月之內就能征服莫斯科,沒想到戰事一直拖延了半年之久。這種情況下,他的物資儲備已經不能滿足前線的需求。

(莫斯科戰役爆發區域)

最重要的是後勤補給線過長,等德軍打到莫斯科的時候,已經距自己的後勤補給基地1000多公里的距離。同時運輸隊又經常遭受到游擊隊的襲擊,導致他們即便存有足夠的物資,也很難順利送到前線。

所以,已成強弩之末的德軍和已經攥成了一個拳頭的蘇軍作戰。即便是能夠拿下莫斯科,也會有極其慘重的代價,而難以進行下一步戰爭規劃。

另外,看到蘇聯快撐不住了,美國也會伸出手來,在後面推上一把。在二戰期間,美國對蘇聯的援助僅次於英國,這是因為大量的援助是陸軍裝備,所以相對的價值比英國要少,但足以裝備數以百萬計的蘇軍,如果莫斯科失守,美國人肯定會加大對蘇聯的援助。

最終的結果,我認為即便拿下莫斯科,德國和蘇聯之間也將會進入類似於中日之間的那種戰略相持階段。

直到一方實力出現變化,這個變化就是美國的戰爭潛力被完全激發出來,所以,即便攻佔了莫斯科也德軍也難以改變失敗的局面,最多隻會延緩失敗的時間而已!


遊者走天下


如果只從軍事角度考慮,無疑,莫斯科會戰和斯大林格勒會戰是德國二戰中最為讓人遺憾的兩次失敗,所以,很多人就會疑問,如果當年德軍拿下了莫斯科,是否就意味著對蘇作戰的勝利呢?我們就來模擬下攻下莫斯科之後的格局吧。


時間回到1941年冬天,德軍攻破了莫斯科,取得了對蘇作戰的又一勝利。斯大林趁亂逃往西南方的斯大林格勒,在那裡組織最後的抵抗。不過這已經沒有多大意義,因為有他坐鎮的莫斯科不也被攻下了,斯大林本人對戰爭的影響似乎已經失去意義。

緊接著列寧格勒就會失守,因為失去了莫斯科這個交通要道,南方的糧食和武器彈藥無法運過來,對於一個三面被圍的城市來說,這就等於切斷了他最後一根輸氧管道,極度缺乏糧食的列寧格勒將最終陷落。



南方,德軍的精銳開始橫掃頓河和伏爾加河流域,如同真實的1942年一樣,德軍佔領克里米亞後,將直奔終點斯大林格勒!斯大林為了守住最後的據點,將把遠東的大部隊調回防守,不過即便如此,士氣低沉的蘇軍士兵可能還沒有投入戰場就四散奔逃了,他們已經失去了榮譽和勇氣。


照此發展,蘇聯已經戰敗了。但是這種推演缺乏了一個史實的條件,就是美國參戰沒有計算在內!如果美國能在1941底準時參戰,那麼一切都還有翻盤的機會。

美國人不會坐看列寧格勒陷落,肯定盡全力支援,有了美國的援助,列寧格勒守住了,牽制住大量德軍,而此時英美合作,開始輪番轟炸德國後方的城市,讓德軍的後勤和補給能力大大降低,減輕了蘇聯正面的壓力,讓斯大林可以從容調集軍隊,準備反擊。



利用希特勒對蘇聯的輕視和對斯拉夫民族的蔑視,蘇軍完全有能錄打幾個漂亮的反擊戰,最終開始往回推德國,一切就如同二戰的翻版。

所以說,莫斯科守住了,美國參戰與否不一定就能決定戰局,但如果失守,美國的分量就重要多了,德國能否拿下整個戰局,就要看美國是否進入戰局了,如果沒有美國,蘇聯就懸了,很可能被滅國,這也是斯大林誓死不離開莫斯科的原因,因為他明白,莫斯科丟了,蘇聯也就完了,自己就沒有活下去的必要了,所以他選擇和莫斯科共存亡。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史書上冬眠的蛇


不能說拿下莫斯科就算是拿下整個東線戰局了,但至少就軍事角度而言,德軍攻佔莫斯科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就整個東線態勢而言,莫斯科的失守,使得蘇聯西部大部分的鐵路樞紐被德軍切斷,蘇軍的防線被切為南北兩部分,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莫斯科以北和莫斯科以南成為兩個相對獨立的戰場,蘇軍無法在短時間內南北調動兵力。這對於蘇軍來說是極其危險的,意味著德軍可以任意選擇一個防禦較薄弱的戰場來打擊蘇軍,而蘇軍的其他防線的軍隊卻難以迅速進行增援。

蘇軍絕大部分的調動和運輸都是通過鐵路來完成,汽車運輸能力極其有限,即使是為少數的機械化部隊也難以配齊足夠的運輸車輛,只能用機動力較高的騎兵部隊來代替一部分的機械化部隊。所以莫斯科作為重要的交通中心對於蘇聯的戰局有的決定性的影響。

當然不能說佔領莫斯科就意味著勝負已定,蘇聯仍舊有著廣闊的縱深,德國很難徹底打敗蘇聯,德國也從來沒有想著佔領蘇聯的全部,它只是想佔領具有豐富資源的西部地區,使蘇聯失去抵抗德國的能力。


戰略論


二戰德國攻下莫斯科,也不能避免最終失敗的結局,下面給大家捋一捋當時的情況。

一、德軍即使攻下莫斯科,還會有下一個“莫斯科”等著德軍。

德軍的失敗在於戰略方針和後勤補給的失敗,不在於莫斯科一城得失的失敗。假設德軍佔領了莫斯科,那麼對於德軍有什麼優勢呢?莫斯科當時除了軍工生產的工人和戰爭必須的物資,其他工業都已經疏散到遠東的後方去了。


蘇軍如果戰敗,一定會徹底損毀所有戰爭的物資,蘇軍在之前的撤退中就是這樣做的。也就是說德軍佔領莫斯科不會得到一發子彈,一粒糧食。相反的如果德軍最終佔領了莫斯科,德軍的人數傷亡肯定會更大。

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說,唯一的打擊可能就是影響蘇軍的士氣,但是德軍已經佔領了蘇聯無數個城市,再加上一個莫斯科,對蘇軍的打擊也不會太大。蘇聯還有著更大的大後方可以退守,同時德軍的後勤補給線會更長,這樣德軍面臨的補給問題就更加嚴重。還會有下一個寒冬等著德軍。

二、戰爭是綜合力量和戰爭潛力的較量,不在於一時的勝敗。

德國通過精心準備,採用突襲的辦法,一開始打的蘇聯毫無還手之力。但是這又有什麼用呢?

德國的國土面積、工業資源和人口資源都遠遠的弱於蘇聯。蘇聯憑藉這廣袤的國土,和大的戰略縱深,在撤退中逐漸的組織有效的反攻。發動戰爭後,蘇聯通過動員和執行戰時經濟,蘇聯的軍工生產能力要遠遠的高於德國。德國的戰爭潛力完全不能和蘇聯比,現實情況如此,德軍失敗只是遲早的事。


就像日本偷襲珍珠港,雖然短時間內,擊毀了美軍的大量艦艇,但是美國強大的工業基礎,短時間內又生產了上百艘的航母和艦隻。日本確是打一艘少一艘。

盟軍的力量要遠遠大於法西斯。戰爭其實就是兩個群體的對抗,哪一方的實力強大,就會最終贏得戰爭。當時世界上盟軍的力量要遠遠的大於法西斯。蘇聯的盟友有美國、英國和中國,而德軍的盟友是意大利、日本等。對比一下,無論是國土面積,人口還是工業產值。德軍對蘇軍的勝利都是一時的,德軍的失敗都將不可避免。


莫斯科之戰只是德軍失敗的轉折點,即使德軍攻下莫斯科,還有更多的“莫斯科”等著德軍,轉折點終將到來。


史海看浮沉


為您解答。

在我看來,就算莫斯科被攻下,也依然拿不下戰局。原因有三點:

戰術戰略應用不當導致德國在蘇德戰場上全盤皆輸

德國用的什麼戰術?閃電戰,蘇聯用的什麼戰術?大縱深,所以首先在戰術上就佔了下風,閃電戰講究在短時間內摧毀敵軍有生力量,雖然不得不承認閃電戰在前期對蘇聯造成了極大的損失,但是德國人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發現越閃越閃不動了;就好比是一位爆發性選手和體重性選手在擂臺上pk,爆發性選手在前期把體重性選手打的落花流水,等到體重性選手緩過神了,對其全力猛攻,一個講究快速進攻的選手哪禁得起這番打擊?結果自然就是被K.O


在戰略上,德國也是犯了個大錯誤:首先是宏觀上,在珍珠港偷襲後,德國面臨著兩面作戰的困境,東線有蘇聯;西線的話,保不齊啥時候英美就帶著一幫小弟過來登陸。德國在後來也確實栽了兩線作戰的這個大坑,被兩邊揍。對蘇戰略上,本來德國就是為了避免寒冬來臨把計劃提到四月,結果正準備開打的時候,老墨(墨索里尼)哭哭啼啼的來找小鬍子說在北非被英國揍了一頓,要小鬍子給他報仇;小鬍子看在他是法X斯鼻祖的份上就答應了他,結果就是兵力錯不開,只能抽調一部分前線部隊跟著隆美爾過去支援意大利,活活把作戰計劃延後了兩個月。(ps:這回也是栽在了倆豬隊友身上)

軍工實力的差距導致蘇德戰爭後期變成了一場不對稱性戰爭

首先,這個軍工實力不是指質量,而是指數量;雖說德制坦克無論在製作工藝上還是火力指數上都強於蘇制坦克,但是德制坦克製造過程相對於蘇制坦克來說要複雜和耗時;但蘇制坦克不一樣啊,生產製作簡單,操作簡單,還皮實,不容易產生故障等一系列優點而使得蘇聯經常搞一波鋼鐵洪流來個大規模作戰,而德國坦克更多地適合單挑與小規模作戰,根本不適合進行大規模作戰。



蘇聯的軍工實力世界第二,僅此於美國。蘇聯的軍工設施早在其建國之初就開始大規模建設,到了四十年代已經建成一套完整強大的工業體系;而且由於國土遼闊,大部分工業設施都在大後方。德國人他也炸不到,所以就算德國在前期佔領了大部分土地,但主要工業設施依然保存完好。所以在戰爭後期,蘇聯的坦克部隊數量大大增加,而德國工業狀況卻越來越糟,導致戰爭後期演變為一場不對稱戰爭。

就算莫斯科被佔領,在蘇聯其他地區也會有更多的莫斯科出現

當然,以蘇聯人的性格,德國人就算佔領莫斯科也得不到什麼好處,工業軍事設施能轉移就轉移,不能轉移的就銷燬,德國人什麼都得不到,最多取個象徵性意義;前面也說到德國的作戰計劃延後了兩個月,打到了莫斯科,卻迎來了寒冬,當時由於戰線長,補給線跨度大,怎麼給你好好補給,指不定還被蘇聯游擊隊襲擊一下。那前線戰場獲取補給就更困難了。

前面說過,蘇聯的軍工設施大都在後方,德國就算佔領了莫斯科也打不到,也就最多和拿破崙一樣燒個克里姆林宮。只要蘇聯的軍工設施還基本保持完好,德國就不可能打敗蘇聯;德國都佔領了那麼多地方了,再佔領一個莫斯科也不礙事,最多隻能打擊一下蘇聯軍民士氣。



二戰吐槽君


如果德軍在1941年10月進攻莫斯科的戰役中順利拿下莫斯科,那麼蘇聯的命運已經註定是消亡的。莫斯科是交通和政治中心,是蘇聯統治的核心所在,如果莫斯科被拿下,斯大林的政權將難以維繫東部的統治。而且,已經遷往西伯利亞的工業設施,其生產能力根本無法抗衡當時佔領著大部分歐洲版圖的德意志帝國經濟合作區(部分國家如瑞士、瑞典和西班牙,雖然未正式加入軸心國,但是經濟工業上都服務於納粹的戰爭)。

莫斯科一方面很重要,但是我們分析這個問題時候又要跳出來,其實無論是莫斯科還是斯大林格勒都不是真正的要害點。就實力而言,如果讓當時的蘇聯和德國單挑下去,蘇聯最後還是會失敗的,就算德軍在當時不拿下莫斯科。

二戰的轉折點還是在於美國的參戰,美國對蘇聯大規模(高達109億美元)的軍事工業等物資的援助才讓蘇聯站住了腳。美國因其遠離歐洲中心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儲量造就了強大和穩定的工業製造能力,這是改變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命運的根本所在。而當時的德國盟友日本在1941年夏天決定放棄北上進攻蘇聯戰略,選擇了南下太平洋建立東亞共榮圈的戰略,其戰略方向的選擇決定了德國和蘇聯在東線戰場的命運。

因此就算在1941年德軍拿下了莫斯科,如果不能將美國排除出戰爭的範疇,那麼蘇聯依然能在絕境中利用美國的支援獲得重生的機會。因為佔領莫斯科對於德軍來說也不完全是好事,畢竟德軍需要佈置更多的兵力用於佔領和維持已經佔領的地盤,而且德軍的後勤補給線將被拉長,同時將面臨更多的佔領區游擊戰帶來的困擾和損失。


陳皮果子


莫斯科保衛戰,從1941年10月一直持續到1942年1 月,德軍參戰兵力180萬,蘇軍參戰兵力125萬,整場戰爭德軍死傷50餘萬,蘇軍傷亡72.9萬,以蘇聯紅軍的全面勝利告終。如果當時德國順利攻下莫斯科,無疑將對蘇聯的士氣予以沉重的打擊,但終究還是一場局部戰爭的勝利,雖然會導致蘇聯的衛國戰爭進入更加艱苦的階段,但是還不至於讓蘇聯紅軍崩潰,更不會讓斯大林喪失抵抗的決心,戰爭將進入更加殘酷,然而,德國想借此戰役拿下整個戰局,徹底征服蘇聯是不可能的!




作家王剛


讓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德國佔領莫斯科,蘇維埃投降,德國人可以控制巨大的工業能力,也可以消除他們的主要敵人,將有可能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但具體結果仍取決於其他因素和行動,而對蘇聯來說,莫斯科的陷落意味著斯大林格勒可能也會失守。莫斯科戰役結束後,大批德軍和裝甲部隊將進入斯大林格勒戰場。兩個重要城市的崩潰對蘇聯軍隊的士氣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中央政府和其他軍隊也是一個大問題,因為他們已經筋疲力盡了。軍方是否能抵抗德軍的進攻,之後已經連續兩戰的德國人是否仍然能夠對蘇聯展開進攻?不知道這是否組織軍官集團將在敦刻爾克做進一步的錯誤。他們會堅持他們的戰略嗎?日本怎麼樣?蘇聯的垮臺會使他再次嘗試遠東嗎?

因此,對於德國來說,戰爭並沒有結束。局部戰爭的勝利只增加了他的勝算。戰爭的勝利仍然取決於未來的行動。寒風和不投降的蘇聯人仍然是巨大的威脅,鷹還懸在他的頭上。

對蘇聯來說,首都和斯大林格勒的全面喪失意味著大量的軍隊和平民需要撤出該國的工業區。在冬天結束後,德國人開始新一輪的攻勢。隨著局勢的惡化,衛國戰爭的勝利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對日本來說,蘇聯的失敗是一個大好機會。基地組織會考慮改變計劃嗎?海軍主張與美國作戰,美國可能會削弱。

對於英美和其他盟國來說,這是調整戰略,繼續觀察共產主義崩潰的機會嗎?或者他們會為這場戰爭做些什麼?

因此,一個小小的勝利不會對歷史產生任何影響。影響結果的因素太多了。很難作出準確的判斷,歷史是不能假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