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清朝不落後就不會滅亡,那麼清朝如果現在還在,那麼周邊的宗主國關係還在嗎?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534


關於清朝的宗主國關係的存在與否,完全取決於國家之間的利益關係,而並不是單純的孰強孰弱,只要這種利益關係繼續存在的話,即使在今天有所衝擊,但也會以新的形式存在。實際上,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一句名言,早就給出了答案。

在古代,中國一直領先於世界,國富兵強,周邊的小國家趁機抱我們的大腿,從而達到了他們得以保護和獲得利益的目的,因此形成了古代特殊的宗主國關係。這些藩屬國每年派幾個使者,帶點不值錢的土特產,不僅可以得到我們的保護,而且還能得到海量的賞賜,何樂而不為之呢?因此,在古代我們周邊的很多小國對於種宗主國國關係樂此不彼,有事沒事就派大隊使團出使我們,而這些皇帝們在他們眼中就是人傻錢多。

一個宗主國的名聲而已,沒有帶了絲毫的好處,只有一個感覺,有鳥用呢?特別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好大喜功,一直在通過這種朝貢找存在感,而且感覺良好。在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乾隆皇帝以天朝上國自居,固步自封,錯過一次睜眼看世界的機會,可謂影響深遠。近代中國的百年的血淚屈辱史,與清朝這些無知的皇帝有太大的干係了。

實際上,古代的宗主國關係是基於國家之間利益的一種選擇,這種利益關係決定了宗主國關係的存在。而一旦這種利益關係的平衡被打破,所謂的宗主國關係就不復存在。例如清末,清朝的腐朽無能,它之前的藩屬國紛紛脫離或者被外國所殖民。即使清朝沒有落後,繼續存在,這種宗主國關係可能也會存在,但也只是一種名義上的關係而區別於古代,同時也會因為利益關係的改變,而導致這種宗主國關係的破裂。

民族意識的覺醒,是對宗主國關係最大的衝擊,但也會以新的形式存在。二戰後,各國的民族意識覺醒,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民族解放運動,世界各國紛紛實現獨立,這也會對宗主國關係產生巨大沖擊,但只要有各自的利益存在,也會出現一種新的形式存在,例如現在的美日和美韓關係的形式存在。

實際上,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一句名言,早就給出了我們答案——“世界上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正所謂的宗主國關係就是一種利益關係的維繫,只有這個維繫存在,就不會消失,最多就是以新的形式存在而已。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不會存在了。

宗主國與藩屬國的存在,本就是一種國與國之間的不平等關係。這種不平等是違背現行國際關係的。



現在的國際關係不管實際上是否存在霸權,欺凌。它總體上,表面上,是一種平等的關係。比如說亞非拉兄弟國家們在聯合國把我國一人一票的抬進去。這對於中古時期的那種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是不可能的。宗主國不可能同意自己的一票等同於藩屬國的一票。

再有,現在各國的內政基本是不同意國外干涉的。但對於清王朝時期,各藩屬國還都接受清王朝的冊封。這是現代的國際政治關係中難以想象的。



可能有人會說,如果清王朝留存到現代,而且很強大的話,那麼宗主與藩屬國關係還會存在。但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即便是強大如美國,殖民地眾多如英國,外籍軍團人數多如法國,也無法對抗各種民族主義的潮流。



比如美國人在菲律賓,英國人在印度,法國人在北非,雖然他們都以宗主國身份榨取了很多利益,但是一旦當地國家的民族主義思潮覺醒,那麼任憑宗主國有多麼大的實力,也不可能保證自己的穩定統治,最終結果也是順應各民族平等的歷史潮流。


王斌兔斯基


宗藩關係是否存在,不取決於清朝的“不落後”,而是取決於清朝的“多先進”。為何這麼說呢?



從歷史上看,當兩強並立時,必有對抗。

春秋時期,晉楚對霸權的爭奪;

西漢時,漢朝與匈奴對西域的爭奪;

唐朝時,大唐與阿拉伯對中亞的爭奪;

羅馬時,羅馬與迦太基對地中海的爭奪;

冷戰時,美蘇的爭霸;



其他如楚漢之爭,英國與西班牙海上之爭等等。

而當世界陷入群雄並立時,其戰爭的規模與慘烈程度,與兩極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戰國時期,七雄爭霸;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

五代十國,群雄割據;

歐洲中世紀的混亂;

二次世界大戰等等。



兩強並立也好,群雄割據也罷,必然導致一強獨大,這一地區才能最終穩定下來。

宗藩朝貢體系是永遠存在的,只不過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式而已。試看今日的美國與北約,不是極類似東亞的宗藩關係麼!

宗藩體系是一個地區一強獨大,逐漸和平穩定的標誌。

那麼,問題來了,宗藩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但是,宗主會是你清朝麼?

更多歷史品評、討論,請關注頭條號 - 探微閣主!


探微閣主


清朝即使不滅亡,周邊的宗主國關係也不存在了,因為宗藩體系已隨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徹底瓦解了。

清代的藩屬國與明代不同,明代藩屬國很多,遍及亞洲,是真正的建立了宗藩體系的帝國。但清代僅有7個藩屬國,影響力大大縮小,主要是因為西方殖民勢力的到來,導致清王朝的勢力難以向東南亞地區擴張。

越南與朝鮮是清朝的一等藩屬國,也就是最重要的藩屬國,同時也因此是最後兩個與清朝脫離宗藩關係的國家。為了保住對越南、朝鮮的宗主國地位,清朝先後與法國,日本打了兩場戰爭,1883——1885年的中法戰爭與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戰後簽訂的條約中,先後放棄了對兩國的宗主國地位。1895年後,宗藩體系正式瓦解。



中法戰爭馬尾海戰中日甲午戰爭中日本艦隊


南宮鋼鐵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歷史是不可能完全假設的,清末大清王朝與周邊國家的長久以來的宗藩體系逐漸開始瓦解,即使大清有幸存活至今,估計世界上也沒有國家還會視它為宗主國吧!

清末宗藩體系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制度,一方面平時各國國王接受清王朝的冊封,並向皇帝稱藩納貢,將清朝看作宗主國。另一方面當這些國家遭到侵略或進攻,清朝政府有責任出兵保護屬國的安危。然而,隨著大清王朝的日益腐朽和衰落,自身也淪為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鄰國事務早已力不從心,所謂的高高在上的宗主國,只不過是清朝政府為維護天朝上國的臉面,而自我吹噓的結果吧!

其次,宗藩關係在新的國際外交關係面前不僅陳舊,而且落伍。我們知道,進入工業化後,人類社會迅猛發展,國家之間力量此消彼長,世界已經進入了以軍事和科技為後盾,衡量外交力量強弱的新時代。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清朝仍想要以過時的宗藩關係與周圍鄰國打交道,早巳今非昔比。在處理琉球、緬甸、朝鮮、越南等國問題上,由於過於執著於過去的舊觀念,反而讓西方列強鑽了空子,導致這些宗藩國與清朝關係紛紛瓦解。


晨風中起舞


淸朝統治者如果接受先進的生產力,接受先進的文化,象 英國,日本那樣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皇帝只作為國家的象徵。對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進行改革以適應生產力發展,那樣中國可能象漢唐一樣至今是頭號強國。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不具有侵略性,周邊國家可能通過和平友好條約成為比較親密的國家,宗主國與附庸國的稱巨納貢關係已不符合世界潮流,這種制度不符現代國際關係基本準則,肯定是不可能的了。


SirJanzen


存在,不過不可能叫宗主國了,關係等同於中巴基斯坦。大家心裡都有數,就不明面上講。把朝貢改名叫送禮,把賜禮改名叫援助。你不用每年來朝見,我不要管你內政。你選你的總統,選過之後來報個道。我閒著沒事派個人去你那看看,給你提個醒。你要敢亂動,分分鐘窮死你。


專業幹活人事


誠邀,第一我本人不喜歡對歷史假設,但可以說下我個人觀點,如果清朝不滅亡光庚子賠款就要賠到1940年,但問題是他能保證到1940年這個賠款陪完之前他不打敗仗,不在賠款嗎?而且1937年的戰爭也無法避免,更不要提還有附屬國的存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