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失去的20年!美國當年是怎樣做空日本經濟的?

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歷史案例。

背景

二戰後,世界變成美蘇爭霸的兩級格局。為了應對蘇聯,美國急於拉攏盟友,因此對日本採取扶植政策,而日本經濟則在美國資金、技術、資源等方面的支持下得到大力發展。然而好景不長,逐漸強大的日本反而成為了美國的競爭對手和潛在威脅。

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GDP已經是美國的一半,併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就是在此時,石原慎太郎的一篇《日本可以說不》寫出了日本人的心聲,委婉地向世界宣稱日本即將超越美國。這一下逼急了美國人,為了打壓日本,維護美國自身霸權,美國決定做點什麼。

行動

得益於美國的扶持,日本逐漸形成了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結構,併產生了大量的貿易順差,但也在國內造成了通貨膨脹,美國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終於,1983年9月19日,《美元日元的矛盾——現存問題和解決方案》報告書正式發表,文中指出:美元對日元明顯高估是美國製造業萎靡的結症所在,美國必須促使日元升值。

1985年9月,美國憑藉著霸權地位,協調主要經濟大國對匯率採取一致行動打壓日元,成功實現強勢美元向弱勢美元轉向——美英德法日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在紐約廣場賓館簽署了著名的“廣場協議”。廣場協議拉開了日元升值的序幕,也奏響了日本經濟被絞殺的悲歌。

與此同時,美國也對日本掄起了301調查大棒,先後對日本的半導體、計算機等多種產品進行貿易制裁。

然而這還不是最致命的。由於本幣升值,日本出口遭受重創,而日本政府為了刺激經濟,開始投放大量基礎貨幣以及輪番降息措施,造成國內流動性氾濫,使本來就存在通脹的日本經濟病入膏肓。

1988年,美國單邊推出《綜合貿易與競爭法案》,授權財政部提交《國際經濟與匯率政策報告》,評估主要貿易伙伴匯率政策,日本作為美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國,本幣在《法案》的“幫助”下加速升值。1971年12月,美元兌日元320,1985年簽署廣場協議當月,美元兌日元匯率達到236.5,1990年底達133.89;有數據統計,1970—1994年,日元對美元累計升值高達250%!

1989年前後,美國繼續對日本政府施壓,並達成《日美構造協議》。《協議》督促日本進行大規模公共投資計劃,並開始對日本的流通制度、投資壁壘、土地使用等問題進行改革。

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為解決日美“貿易不均衡”問題,日本在美國的蹂躪下先後經歷了日元美元協議、廣場協議、日美構造協議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意味著日本遭受一次打擊。

由於利率下調,資金嚴重過剩造成資本市場開始畸形發展,銀行地產投機情緒濃厚,金融機構開始聯手操縱市場,在扭曲的經濟秩序下賺著瘋狂的錢。

由於日元大幅升值,大量國際熱錢也湧入日本,一夜之間日本股市樓市暴漲,一個東京買下一個美國成為了現實。1989年12月29日,日經指數達到了38916這個前所未有的高點。

失去的20年!美國當年是怎樣做空日本經濟的?

而美國則開始在醞釀利用估值期貨做空日本了。1990年1月12日,美國交易所推出“日經指數認證沽權證”衍生品,大量美國投行紛紛追捧。該權證本質上就是一個看跌期權,只有當指數下跌到某一水平以後購買者才能獲利,從而購買者就開始不擇手段地打壓日本股市。終於,暴跌模式從股市開始,並蔓延到樓市乃至影響整個日本經濟。

影響

由於升值預期,大量美元(比如100美元)湧入日本,並以低匯率換得大量日元(100美元兌換23650日元),而他們的日元資產在日本股市和樓市中賺得盆滿缽滿後,開始大量拋售套現並反手購買股指期貨做空日本股市,再次獲利,待日本金融崩潰前夕,再逃離日本,把日元兌換成美元,而此時的匯率卻已大幅升值(假設之前的23650日元翻了一倍,即47300,再以升值後的匯率133.89換回美元,得到353美元,翻了3.5倍),而此時日本政府需要動用3倍多的外匯儲備美元來買日元,由於外匯儲備無力滿足龐大的匯兌需求,最終落到以國內的優質資產作價變賣的境地。

泡沫破滅後,非實體經濟出現大量不良資產,而資產又過多集中於非實體經濟,社會資本利用率大幅度降低,經濟亂成一片,並最終影響了日本未來幾十年的復甦。

結語

日本血淋淋的教訓如今在中美之間開始有了一些苗頭,好在高層並沒有像日本那樣做出妥協以及錯誤的決定,而最重要的則是中國國力的強大,抵抗國際遊資、保證金融穩定的能力已非當年可比,不過儘管已是大國,但百尺竿頭,仍需更進一步。

本文系微信公眾號:小白讀財經(ID:xiaobaiducaijing)原創文章。歡迎訂閱交流!

我們不追求高大上,只用普通老百姓都聽得懂的大白話,讓你學財經,懂理財,跟著小白讀財經,財經從此so eas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