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輕鬆讀史之大唐(77):大兵團指揮,是那顆‘皇冠上的明珠’

輕鬆讀史之大唐(77):大兵團指揮,是那顆‘皇冠上的明珠’

柏楊《白話資治通鑑》

第一篇 創始團隊:最初的神明(77)

李世民生於公元598年,這時二十四歲,但已經是一個成熟的統帥了。

李世民打仗,有點象我們現在說的‘學霸’:發揮穩定、沒有短板。

作為後來的太宗文皇帝,這樣重量級的人物,但凡有個什麼優點,史書裡都是要大書特書的。但翻遍史書,也找不到李世民上學時的光輝事蹟。連王世充這樣的反面人物,都有一句‘頗涉經史。’李密就不要說了,拜在名師包愷門下,長期霸佔全年級第一的位置,‘愷門徒皆出其下。’估計寫歷史的同志們也翻了翻小李同學成績單,一看:‘算了,這段還是不寫了吧。’

這個也不全是瞎猜,有李世民自己的話為佐證。他做了皇帝后,一次和老朋友們喝酒,憶往昔青蔥歲月,說:“聯少在太原,喜群聚博戲。暑往寒逝,將三十年矣!看來廣交朋友、賭錢玩樂才是他的青春寫照。

當然了,不愛讀是一回事,讀不讀又是另一回事。作為貴族子弟,各方面文武才藝是必須要學的。李世民是天生的領袖,這樣的尖端型人才,學東西當然也很快,但是不會太在意成績和名次。大體上說,他們這一類人屬於通才。其核心競爭力,在一個‘悟’字。他們心裡清楚:簡單的事輪不到自己上,困難的情況、極端複雜的情況才用到他們。找對的人、做對的事,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才是他們存在的意義。

617年李淵起兵太原。之後三年多時間裡,李世民的工作基本可以概括為三個字:啃骨頭。

劉伯承在大別山對縱隊司令訓話:“有的啃骨頭,有的吃肉。有時你這回啃骨頭,下回還啃骨頭,第三回還啃骨頭,這要說清楚。不要因為你這會兒啃骨頭,下會兒就一定讓你吃肉,沒有那回事情。”

李世民就是那個回回啃骨頭的人。

哪裡打不動了,或者快崩盤了,就該他這個救火隊長上場。短短數年間,他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從一個遊戲青年,迅速成長為數十萬大軍的統帥。

作戰指揮中,大兵團指揮是那顆‘皇冠上的明珠’。指揮員要面對極端複雜的戰場環境,要在極端的重壓下超負荷工作。無論體力還是智力,這都是對一個人極限的挑戰。任何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都有一批能征善戰的將領,但真正擅長大兵團指揮的,不過二三人而已。

在李世民那個時代,他就是那二三人之一。

李世民用兵,有著極其鮮明的風格。他這個風格,極大的可能來自於《孫子兵法》。因為第一,他自己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說明曾經重點研讀過。第二,《孫子兵法》裡有一段話:‘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這段話簡直就是李世民用兵的真實寫照。

一個人、一支軍隊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喜好。美軍的喜好是先發制人,而李世民的專長,是後發制人。他所有重要的戰役,打的都是反擊戰。軍事專家對他有個評價:‘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前面的‘靜’是守、是‘先為不可勝’;後面的‘動’是攻、是排山倒海般的進攻。

當然啦,象我們這樣坐在家裡講兵法是一回事,象小李那樣真刀真槍地幹又是一回事。一個人能維持近乎全勝的戰績,不會僅僅是有謀略那麼簡單。等會兒我們將看到,他有一整套的制勝法寶。

戰爭是人類文明中最複雜的活動之一。李世民在前線拼,李淵在後方也沒少操心。中原之戰,關係大唐前途命運,可以說舉全國之力支持。打了快一年,人死了不少,但從沒聽說過後勤保障出什麼問題,一個穩固的戰役後方功不可沒。打到後來,戰略預備隊都派上來了,‘竇軌帥巴蜀兵來會秦王擊王世充。’——把大後方四川的兵都調來了。

李世民肩負重任,他需要很小心地使用這些力量,以期發揮最大的效能。接下來,他將為世人展現一場完美的、教科書式的攻防戰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