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重慶為什麼設立直轄市?

泉城老徐


重慶為什麼設立直轄市,準確的說是恢復直轄市,其主要原因是重慶的綜合實力至1949年新中國建國至今一直很強勢,長期位於全國各大城市前三到六位,渝(重慶)並且和京(北京)津(天津)滬(上海)穗(廣州)一同是唯一處於全國十大城市從未出過列的五大城市,建國初期的大區建制把西南大區首府設在重慶,並且當時的重慶就是新中國定的直轄市,因而在西南第一個建市並擁有陪都歷史原因的重慶是西南地區第一大城市也是整個西南地區城市的領頭羊,例如1952年四川省定省會於成都,當時的成都市區面僅現在一環以內還不全是,城市小而工商業落後,這時作為大區首府的重慶響應國家及西南區政府關於支援建設四川省省會成都的政策,大力支援成都人力、物力和財力,同時把一些學院、科研單位和企業整體或部分遷往成都,有史可查,五十年代初因支援省會建設而遷往成都的重慶人就達到二、三十萬人。但1954年因撤銷大區建制的同時也撤銷了除北京天津上海三個城市以外的九個直轄市,重慶因此被降為四川省省轄市,天津也於1958年也降為河北省省轄市同時也將河北省省會遷到天津,但四川省卻不能將省會遷至重慶,其主要原因是當時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建設成都,也因當時建國不久還是以農業糧食為主,不可能放棄成都平原這一糧倉也沒經濟實力來遷省會至重慶,隨著中國的開革開放越來越重視工商業,這就造成了作為西南工商業第一大城市的重慶因省轄市的政治地位而得不到更好的發展,有可能會毀滅當時的一個特大城市而造成國有固定資產的流失,國家也極力想辦法挽救,把重慶第一個設為計劃單列城市,第一個定為副省級城市,但效果不大也不好,隨著三峽工程的通過,國家於1967年恢復天津為直轄市後再一次藉機在1997年恢復了重慶為直轄市,為什麼叫藉機?實際上三峽工程與重慶直轄有多大的關係呢,其實並無多大,有更主要關係的是國家對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和重慶恢復直轄市的關係,國家需要重慶這個全國前列的大城市,也更需要重慶這個正省級直轄市來帶領西部大開發,以免西部各相同級別的省會城市相互不服誰來帶領,所以發展好西部唯一的超大城市和拿個直轄城市來帶領西部大開發才是國家從新設立重慶直轄市的真實原因。以上純屬個人看法,歡迎各位來討論,但望各位不喜勿噴。



用戶6002365358618319


重慶設立直轄市的目的是為了帶動西南經濟

重慶市,簡稱渝,別號:山城、渝都、霧都,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也是唯一一個深居西部內陸的直轄市,首批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

重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1000多年,屬於古巴渝文化。因嘉陵江古稱“渝水”,故重慶又簡稱“渝”。到北宋崇寧元年,改渝州為恭州。

南宋淳熙16年正月,宋孝宗之子光宗趙惇先在此地封恭王,僅過了一個月便即位稱帝,稱為“雙重喜慶”,遂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

此後,重慶一躍成為西南重鎮,歷經元、明、清三代發展,到民國初年正式建市,曾一度成為四川的實際政治中心。

1937年,全面抗戰打響之後,國民政府在淞滬戰場上慘敗,不得已放棄南京,宣佈將重慶定為戰時陪都,並於年底正式開府辦公,1937—1945年也成為重慶曆史上最巔峰時期。

新中國成立之後,在解放伊始就將重慶定位直轄市。不過到了1954年,重慶直轄市身份被取消,再度併入四川省管轄。

改革開放之後,重慶作為西南面向東部地區門戶,經濟開始蓬勃發展。

1983年,永川地區八個縣併入重慶市,重慶市成為計劃單列市,成為重慶邁向直轄市的第一步。

同年,三峽工程開始啟動調研,為了配合這個巨大的水利工程,中央最開始想從湖北和四川各劃出部分縣市,成立一個“三峽省”,以便統籌負責大壩建設和庫區移民。

但這個想法最終因為湖北省強烈反對而流產。

雖然三峽省的設想最終沒能實現,可這反而促成了日後重慶直轄市的設立。

在重慶沒有脫離四川之前,四川是中國人口第一大省,也是內地面積最大的省份,眾多的人口實在不便於行政管理和經濟發展。

因此中央想將重慶從四川獨立出來,單獨設立一個直轄市,以此帶動西南經濟發展。

(1982年四川省地圖,此時重慶尚在成都的管轄下)

從1992年重慶被闢為沿江開放城市開始,再到1996年國務院批准重慶市代管四川省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中央開始為重慶建市做準備。

為了避免之前“三峽省”的失敗覆轍,中央在重慶建市的問題上一直堅守保密狀態。直到1997年3月14日在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突然審議通過了將原四川省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合併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並在同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就正式掛牌。

(重慶直轄市地圖)

至此,中國第四個直轄市,重慶直轄市正式成立。


千佛山車神


重慶位於祖國的西南部,曾經為四川省省內城市,中國著名的山城重慶,城市依山而建,立體感十足,巍巍壯觀。

重慶距離四川省省會城市最短的一條高速公路,渝蓉高速251公里,成都到重慶駕車,只要差不多兩個小時,如果坐成都到重慶的高鐵,也僅要不到一個小時。

1997年6月,為了國家重點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和發展,為了長江三峽沿岸移民的搬遷安置工作,四川的重慶市,四川的涪陵市,四川的萬縣市,四川的黔江地區等四個地級以上城市,總共38個區市縣,人口超過3000萬人,一起劃出四川,一起成為新的重慶市。

當年為了精簡機構,不為國家增添負擔,沒有成立所謂的三峽省,也沒有成立所謂的重慶省,直接成為重慶市,四川的重慶市還管轄了四川省的地級城市四川萬縣市,四川涪陵是四川黔江地區等,面積達到8萬多平方公里,相當於中等省級的規模,比中國臺灣省面積還大得多,也比北京,上海,天津三個直轄市相加的面積還多的多,與中國浙江省面積不相上下。



見解派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下直轄市的定義,直轄市是國家重要的省級行政區,且通常在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次成立直轄市需具備以下條件:

1.該地區需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和經濟政治優勢,在國內一線城市中經濟體量靠前,晉升直轄市後能夠輻射、帶動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且該地區應與原有直轄市保持一定距離,不影響相互的發展。

2.該地區常住人口不得少於200萬,人口密度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基礎,且該地區是所在區域最大人口城市。

3.優先考慮非省會城市,且該區域城市和人口規模經濟體量綜合實力超越所在省省會城市,長期居省內第一位置。

4.省會城市成立直轄市的前提:必須存在有能力的其它城市肩負省會城市職責。

5.該區域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至少達到自足水平,便於後期政府調控。

6.該區域儘可能不破壞原有省份的行政版圖。

由此可見,重慶在以上硬性指標中均已達直轄市標準,設立直轄市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並不奇怪,重慶也配得上直轄市這個稱謂。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中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撤銷原重慶市。重慶直轄市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

一個直轄市的設立絕對不是心血來潮,從提議到考核,再到最終的排版,經歷了很多不為人知的波折,對於每一位享受到直轄市待遇的人,我們也為自己感到自豪。

重慶的經濟發展也是一直引領著西南地區,地區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最年穩定、持續增長。城市的變化也是日新月異,每一位重慶市民對於所有的一切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願山城·重慶日新月異!


城事觀


1997年,重慶成為直轄市,其實是一種“迴歸”。因為在歷史上,重慶城兩次直轄:民國政府時期,重慶成為陪都也是行政院直轄市;新中國成立後直到1954年,重慶先為中央直轄市,後改為西南地區直轄市。

20世紀60年代的重慶,雖然不再是直轄市,但仍是四川省乃至整個西南地區最好、最大的一個城市,當時的重慶人口有400多萬,而成都還不到200萬。

改革開放初期,重慶市也是朝氣蓬勃的,給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很多,比如1983年,重慶在全國第一個被列為計劃單列市,在試點過程中搞過很多改革。

1980年代中期,中央就提出把重慶從四川分出來,單獨建省的設想。1985年,因為要籌建三峽工程,曾考慮過成立三峽省,把四川分為兩個省,一個以成都為中心,一個以重慶為中心。

中央正式醞釀設立重慶直轄市是在1994年。考慮設立重慶直轄市,主要基於三個原因:一是四川省人口過多1.1億,是當時中國人口第一大省。



其次,是鑑於三峽工程建設的統籌管理,尤其是在移民方面的管理。

再者,重慶是長江上游最大的城市,成立直轄市,可以充分發揮其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帶動輻射四川省東部乃至整個西南地區。


當時重慶設立直轄市,在行政區劃上有幾個考慮。有的建議把四川的廣安,南充,達川等都納入重慶直轄市範圍。但這個規劃建議,有點讓重慶小馬拉大車的感覺,因為這樣下來,重慶市範圍貧困縣太多了。最後考慮到重慶實際上的輻射力,僅僅將涪陵、萬縣等地區納入重慶市範圍。


財經知識局


為什麼不設立川東省或三峽省,而是設立重慶直轄市?

首先要說的是老重慶市,老重慶自民國開阜以來,一直是西南的重工業城市,工業相當發達。抗戰時期的陪都,工業佔四川的70%。解放初期是西南大區的首府,中央直轄市。

1954年國家撤銷除北京上海以外的所有直轄市,重慶也因此併入四川,降為副省級城市。重慶自解放到上世紀80年代,經濟總量一直在中國第二到第五之間徘徊。經濟收入主要是支持西南地區雲貴川桂臧的發展與建設。到了上世界80年代重慶自身並沒有得到發展,由於重慶長期處於只輸血,自身卻不能用自己的錢用於發展,致使重慶城市建設破爛不堪,這時重慶與四川的矛盾也很快加深,鑑於此,1981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就討論過重慶直轄的問題,但是沒有通過(本人當時清楚的記得這件事)。雖說重慶沒能直轄,但是國家還是在1983年2月第一個通過了重慶計劃單列。這比以後計劃單列的瀋陽武漢等城市早了近一年半的時間,成都是1989年才被列入計劃單列城市。另外重慶是從1954年併入重慶時就是副省級城市,而其他計劃單列城市是1994年國家撤銷省會計劃單列市時,將這些計劃單列城市和撤銷的省會計劃單列市同時升級為副省級城市時才成為副省級城市的,所以說從1954年至1994年,重慶市是在中國的城市級別中是僅次於北京上海天津的,唯一的副省級城市。有人說重慶是借三峽工程直轄的,這個可以承認。但是說沒有三峽工程重慶永遠不可能直轄,這個不敢苟同,我認為沒有三峽工程重慶一樣會直轄,只是時間會延後的問題。

接下來就要說為什麼會成立重慶直轄市,而不是三峽省或重慶省了。至於三峽省(“三峽行政特區”、“三峽特區”到“三峽行政區”、“三峽省”幾易其名)為什麼會流產,大家可以百度查詢一下。總之就是即使成了了三峽省也是一個非常窮的省,不好發展(因為規劃的三峽沒有重慶)。那為什麼又不設省重慶省而是設置重慶直轄市呢,這個的得先說,老重慶不管在經濟(長期的全國前五)、政治地位(民國陪都,抗戰遠東指揮中心,民國及解放初期的兩度直轄,西南大區首府,幾十年北京上海天津之後唯一的副省級城市),文化教育(幾十所高等院校)都具備直轄市的條件。國家不可能隨便找個城市成立直轄市,比如宜昌直轄市,萬縣直轄市。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劃了那麼大的地盤,為什麼不叫省?我要說的就是這就是國家否定三峽省後找出的最好方案。第一重慶一直想恢復直轄市。第二是成立直轄比設立省能更好的帶動庫區貧困縣,大家都知道直轄市是一個整體,市裡直管區縣,省卻不是,設省就有省會,省會城市和其它地市縣互不遞屬,就會發生省會吸血的問題。比如重慶市的工業企業搬到任何一個區縣,其產值都是重慶市的,所以直轄後重慶把大部分能搬走的企業都搬到了區縣,而四川為了發展成都是把所有的大學企業都搬到了成都。區縣建設也是一樣的,直轄市是會平等的看待各個區縣,平等的使用資金。而省就不會。這也是重慶周邊四川各地市希望劃入重慶市的原因。





支持武統者


毫無疑問,重慶是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

只是,長時間以來,人們對重慶這個直轄市不滿,因為僅從經濟地位、文化環境和地理位置而言重慶都不是最好的,為什麼就要設置在了重慶呢?

儘管很多人不服,但我們還是來試著探究原因。

首先一個,重慶這個位置是戰略要地。熟悉歷史的應該知道,重慶在抗戰時期就是陪都,且因為山地圍繞,易守難攻。比如,在近代抗戰,重慶一直是久攻不下,只能靠空襲。另外因為地形的複雜性,很多重要武器都隱藏在這裡。比如現在很多人喜歡如此調侃重慶地域的複雜性,停靠在八樓上的二路汽車。戰爭來臨,我們需要這麼一個大後方。

第二個,這個是因為三峽工程的需要。三峽工程造成了大量的移民,絕大一部分是四川川東這一邊的,而原本川東就很窮,如果一來,即便有國家支持,重慶的發展也會很麻煩。

第三個,重複行政的安排。開始國家是準備設立三峽省的,但後來發現設省的話,會出現很多重複性的行政機構,加重負擔,所以經過多重討論,就設置成了直轄市。

第四個,西南地區需要一座中心城市來帶動西部的發展,而重慶依託長江水道,地理區位優勢明顯。而且作為近代陪都,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另外一個,還需要看著,川藏滇等地區。


美家手記


首先,為了發展

今年重慶直轄20年,我大重慶確實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問題又來了,發展發展,憑啥子設立重慶為直轄市噢;

那還不是地理位置重要撒;三峽庫區有蠻重要的關係;



其次,歷史淵源

重慶陪讀的身份,讓它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發展起來更方便;

巴是巴,蜀是蜀;兩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終究還是不一樣的;



最後,情感寄託

把重慶設為直轄市,繞不來的人物你們猜撒。


愛摸魚的夜貓子


中國有四個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重慶是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

1985年1月19日,鄧小平在參加建設廣東大亞灣核電站有關合同簽字儀式後,向國務院副總理、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組長李鵬詳細詢問有關三峽工程的情況。聽完彙報後,針對李鵬“正在考慮專門成立三峽行政區,用行政區的力量來支持三峽工程建設……這個行政區應該包括重慶市,有了大城市,有一定的工業經濟基礎和人員智力的支援,便於發展經濟”的建議,鄧小平表態:“可以考慮把四川分為兩個省,一個以重慶為中心城市,一個以成都為中心城市。” 據瞭解,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一直非常關注人口大省四川能否儘快奔小康的問題。他曾多次提出,要研究一下四川太大、人口太多,不便發展、不便管理的問題,要研究發揮重慶中心城市帶動作用的問題。鄧小平的這些思想,為之後設立重慶直轄市起到了積極重要的指導作用。甚至有學者認為:“設立重慶直轄市是鄧小平關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思想的具體體現,是鄧小平同志的一個遺願,是鄧小平同志對重慶人民的囑託。”(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85年3月,國務院成立了三峽省籌備組。1986年5月,三峽省籌備組改建為國務院三峽地區經濟開發辦公室。198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下發了關於撤銷三峽省籌備組的通知。至此,三峽省成為煙雲。而重慶直轄正一步步走向現實。

1995年10月27日,李鵬在與時任機械部副部長、候任重慶市委書記張德鄰談話時,給他交代了中央正在考慮建立大重慶市,同時管好三峽庫區移民的意圖。

1995年12月25日,李鵬和胡錦濤同志商討了重慶建立直轄市的問題。胡錦濤認為這對三峽移民有利,表示贊成。

1996年6月26日下午,李鵬請四川省委書記謝世傑、省長宋寶瑞、省委副書記蒲海清、重慶市委書記張德鄰來談重慶直轄市問題。

1996年9月5日上午,江澤民同志主持常委會,通過了重慶市從9月15日起代管萬縣、涪陵、黔江“兩市一地”,蒲海清為代市長,王雲龍為常務副書記的決定。張德鄰繼續擔任重慶市委書記。會議決定,按照法律程序,由國務院提出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提交1997年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

1997年3月14日下午,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由國務院提出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與會代表2720人,得票2403張,佔88%。1997年5月21日上午,中央政治局通過任命張德鄰為重慶市委書記,提命蒲海清為市長候選人。

1997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掛牌成立。

關於設立重慶直轄市的思考:中央認為,設立重慶直轄市不僅有利於解決四川省面積過大、人口過多、難於管理的問題,而且有利於加快四川省和重慶市的經濟發展,帶動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開發,有利於三峽工程建設和做好移民工作。


戴西南


四川人口太多,三峽移民事大,有部電影叫《三峽好人》集中反映了當時亂象。官員忙摟錢,地皮橫行,移民和血上路,連座移民碑都建得不成模樣,情何以堪!設市直轄,負責到底,中央決心也大,當時有部大劇《家在三峽》,劇作者我認識,談及這些亂,簡直觸目驚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