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朱元璋想給父母遷墳,劉伯溫建議“老墳打傘”,朱元璋聽從了

朱元璋想給父母遷墳,劉伯溫建議“老墳打傘”,朱元璋聽從了

在古代,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死後墓葬都遵循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除了講究風水方位,有時還會實行不同的殉葬制度,總之帝王大多是迷信的,並追求長生不老之道。

作為第一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的千古帝王秦始皇,除了廢除分封制,統一度量衡等歷史成就,還創立了世界第八大奇蹟,那就是震驚中外的秦兵馬俑。

朱元璋想給父母遷墳,劉伯溫建議“老墳打傘”,朱元璋聽從了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種類別,由丞相李斯統籌設計,據說耗時39年才完成。從目前問世出土的俑坑來看,秦兵馬俑規模巨大並且設計巧妙,其位於秦始皇陵東側1500米處,坐西向東,佈局合理,結構奇特,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相傳一開始秦始皇並沒有構建兵馬俑的想法,他希望自己死後仍有千軍萬馬相伴,因此希望活人殉葬,這在古代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可是大規模的活人殉葬不僅損失勞動力,也會大傷民心,因此有大臣建議仿人的模樣做成陶俑,這樣不會腐朽,而且數目自由設計,同時按照軍隊的佈局進行合理組建,可謂一舉兩得。由此留下了這樣大規模的陪葬坑,如今每年有成千上萬的遊客目睹了兵馬俑的發掘,側面反應了封建統治階級下墓葬制度的嚴格性和複雜性。

朱元璋想給父母遷墳,劉伯溫建議“老墳打傘”,朱元璋聽從了

兵馬俑是用陶土製成兵馬形狀的殉葬品,這在古代還算是比較人性化的,那麼最慘無人道的當屬人殉。

其實在秦始皇時期,活人殉葬已經沒那麼盛行了,可是有這麼一個朝代,卻讓這種制度重新登上歷史舞臺,那就是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後宮又開始了慘無人道的殉葬制度。

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幼時十分貧窮,後參加農民起義憑藉卓越的軍事才能成為義軍首領,一路走來,他經歷了親人離世,飢寒交迫、時局動亂等各種人情冷暖,因此逐漸變得堅毅而殘忍。

在他幼年的時候,父母親和兄長因為疾病一個月之內相繼離世,當時朱家一無所有,自然連安葬親人的墳地也沒有。所幸鄰居劉繼組發了善心,施捨了一塊地作為朱家的墓地。誰也沒料到後來朱元璋一統天下,登上了權力的最高峰,劉繼組自然也因為當初的那塊地皮而福澤全家。

朱元璋想給父母遷墳,劉伯溫建議“老墳打傘”,朱元璋聽從了

朱元璋幼年悲慘的經歷,使得他當上皇帝后自然會想到給父母遷墳,除了表示孝心,更重要的是為祖上增光,但隨後被大臣劉基勸阻。劉基就是大名鼎鼎的劉伯溫,擅長神機妙算,常幫助朱元璋謀劃佈局風水,他聽說此事,告訴朱元璋祖墳不能隨意改遷,因為改葬有可能預示著家門不幸,再者正是因為老墳是塊風水寶地,才有了朱元璋最後的一統大業,因此如果違背天意,有可能洩了地氣,傷及龍脈。

朱元璋想給父母遷墳,劉伯溫建議“老墳打傘”,朱元璋聽從了

古代帝王大多封建迷信,更何況江山得來不易,因此朱元璋聽從劉基的建議,採用“老墳打傘”的葬法,即原地加封,堆出小山頭,再配建豪華享殿,以此希望可以繼續震懾這塊“龍興之地”。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根據他的遺詔,要求後宮沒有生育過的妃嬪一律殉葬,也許是和他幼年的經歷有關吧,據不完全統計有38位妃嬪被逼自盡陪葬,還有一些宮女和孩童也被作為祭品一同入葬,這些孩童傳說死後可以成為仙童引領帝王成仙,因此殺害他們的手段極其殘忍,宮中上下怨聲載道,很多無辜的生命受到牽連,這一陋習一直持續到明英宗才結束。

朱元璋想給父母遷墳,劉伯溫建議“老墳打傘”,朱元璋聽從了

根據史實資料記載,在明太祖出殯的那天,為了實行秘葬反盜墓,曾採用各門下葬的障眼法,南京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句話“十三個城門抬棺材”,如今在南京除了看到明孝陵,還能看到當今世上保存最完好的明城牆,當年內城就有門13座,從側面反應了十三這個數字還是有史實來源的。而朱元璋這種迷魂計式的下葬方式,也成了南京的城市符號之一。

朱元璋想給父母遷墳,劉伯溫建議“老墳打傘”,朱元璋聽從了

從秦始皇的兵馬俑,再到朱元璋父母的老墳打傘,以及後來死灰復燃的人殉制度,可以看出古代喪葬制度等級分明,形式繁雜。有的由統治階級根據法典規定,有的則是結合民俗民風,反應了封建王朝統治階級下人們的宗法觀念和倫理思想,其中風水迷信佔了很大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