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有一种作恶,叫明知故犯

有一种作恶,叫明知故犯

《弟子规》里说,“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无心非,名为错”,所谓“不知者无罪”。所以当别人犯错,他不是有心的,我们绝对要包容、要宽恕,不然他也会很难受。对我们来讲,我们也要时时观照,我们的言语行为有没有不当之处。比方说走路的时候,两三个人排在一起,让后面的行人就不方便通过。因为人往往遇到很久不见的朋友,一聊起天来都忘记旁边的世界,所以这就是无心之非。有时候我们打电话给朋友,他可能正要出门,我们一打过去就劈里啪啦,连个逗点都没有,他又不知道从哪里切话把你拒绝,或者是告诉你他要出门,结果他就一直撑在那里。那时候他的心跳怎么样?特别快!这也是无心之非。所以我们打电话过去一定要先问:“请问你现在方便吗?”要处处替对方着想。

孔夫子当初到太庙去,也是“入太庙每事问”。遇到很多事,他都会去请教太庙里面负责的一些工作人员。其他的人就会觉得很纳闷,夫子的学问这么好,怎么到太庙去什么都问?结果他的学生就问夫子,夫子就回答:“每事问是代表对这一件事的尊重,而且我们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这个环境都有它的规矩在,我们不能顺着自己的意思去做,不然可能就有失礼之处。”所以我们到一个新的环境,也要先了解这个环境的很多生活作息,甚至于东西的摆设,我们也不能擅自去更动、去改变。有时我们觉得是好心,但是这么一个动作,可能会造成当地工作人员的一个麻烦,所以这就有可能犯了“无心非,名为错”。

下一句是“有心非,名为恶”,意思就是明明知道是错的还是照做,叫做“明知故犯”,这就是作恶,很不可取。这样的现象现在多不多?多!为什么?比方说明明就写着“禁止吸烟”,他还大口大口在那里抽;比方说立着牌子说“禁止钓鱼”,还是有人去钓鱼,或者“禁止倒垃圾”,还是有人会在那里倒,这些都属于社会风气。原因在哪里?标准答案!失教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没有好好学习,没有老师去教,也没有父母去提醒,所以就是“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

这种社会风气谁要负责?社会的每一分子都要负责。假如整个社会都没有公义,别人错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去指正,可能就提供一个空间让这些作恶的人愈来愈嚣张,我们说姑息养奸。或者你看到人家插队了,我们应该去劝解,当然劝解的时候要注意“怡吾色,柔吾声”,以免发生冲突。

其实为什么有一些明明是错的事,大家还去做?往往在他们的心中都会说别人也一样。其实这都是找借口。但是这也不无道理,因为好榜样太少了,所以会让他们觉得犯错好像是很正常的事。所以我们要有使命,社会上错误的事,我们一定要当榜样来纠正。比方说社会上的人不懂得报恩,我们就要演出知恩报恩;社会上的人无礼,我们就要演出非常的彬彬有礼,让他们能够生起惭愧之心。

现在,比方说公家的东西很多人会拿来自己用,社会上也是有这种倾向,其实他们是冤枉。拿了公家的东西欠多少人?是欠整个团体人的债务,那就很难还,这是小人冤枉作了小人。所以我们也要怜悯他们不懂得“物虽小,勿私藏”的道理。我们也要表现出来,在公司里面、在团体里面就要很廉洁,任何公家的东西绝对一分一毫都不取。当你有这样的行为出现,在整个团体当中就是一种制约的效果。人家一看到你,他就会自己收敛,所以诸位朋友不要小看您在家庭还有在工作当中的影响力,只要有人演出对的,旁边的人就不敢太造次。所以我们确确实实要做好榜样。

“有心非,名为恶”。很多人明明知道这是很大的错误,但是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还是去做了。比方说知道跟人家起冲突是错误的,但是脾气一上来怎么样?压不下来,所以就要找方法来对治这个情况。有的夫妻,刚好先生出了一点状况,太太就很不高兴,想他都敢这样,那我也敢作坏。这种心态叫意气用事,对自己没有帮助,会愈搞愈糟。我就曾经听过有一位先生很晚才回家,太太也很不高兴,后来她也出去晃到很晚才回来,那受伤最大的莫过于她家的小孩。所以别人对不对,那不是最重要的事,我自己有没有做对,一定要时时观照。当我们真正做对了才有资格去讲别人,而当你真正做对的时候,你在他人心目中的信任程度一定相对提高。所以要把事情圆满解决,要耐得下性子来,先从自己的修身、立身行道开始下手。

摘自《弟子规四十讲》(经典版)

有一种作恶,叫明知故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