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20歲研究出的成果,50年後才獲得諾獎,印度大師慘遭導師瘋狂打壓


世界就是這樣終結的,不是伴著一聲巨響,而是伴著一聲嗚咽。說出這句話的就是圖片中的這個人,他出身印度科學名門,家境優渥,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是遠近聞名的神童,15歲就考上了大學,後來取得去英國劍橋深造的獎學金。他叔叔拉曼是全亞洲第一個諾貝獎得主。

19歲那年,他坐上了從印度去英國深造的郵輪。在這段漫長的旅途中,他決定給自己找點事情做一做,於是便決定進行一項關於恆星演變命運的計算。當時的主流觀點認為恆星都會在晚期塌縮成白矮星,簡單點說就是白矮星就是恆星最終的歸宿。經過自己的推算,他發現了一個可以引發天體學革命的結果——錢德拉塞卡極限。就是白矮星達到了一點的質量極限,它還會繼續塌縮,白矮星並不是恆星的最終歸宿。

他當時就想好好完善自己的推論,然後公佈於眾,從此揚名立萬。但是倒黴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他的推論受到了科學界的瘋狂打壓和無情的抨擊,打壓的最厲害的就是他的老師愛丁頓爵士。愛丁頓是當時是科學界的偉人,更是愛因斯坦相對論最有力的推廣者。在1935年英國皇家學會上,愛丁頓把他的推論批的一文不值,說得激動的時候,甚至當著所有人的面把他的論文撕碎,讓他出盡洋相!


雖然在英國皇家學會上鬧了那麼大的笑話,但是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推論,繼續和自己的老師做著鬥爭。可是4年的時間都沒有取得絲毫進展,加上在老師的影響力下,讓他在英國無人敢錄用。最後無奈之下,他只能轉投美國芝加哥大學當老師。圖片中大家都很熟悉的楊振寧和李政道就是他的2個學生,他們比自己老師更早拿到諾貝爾獎。

去了芝加哥大學之後,他決定遠離大眾的視線,潛心研究科學。他每十年就會改變研究方向,投入新的領域。他一生研究的領域有恆星內部結構理論、恆星動力學、大氣輻射轉移等。在1969年出版的《平衡橢球體》,更是解決了困擾眾多數學家近一個世紀的難題。用他自己的話說:"每個10年投身於一個新的領域,可以保證你具有謙虛精神,你就沒有可能與年輕人鬧矛盾,因為他們在這個新領域裡比你乾的時間還長!"

1983年,因為自己20歲研究出的理論,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一個遲到的肯定,肯定了他是對的,讓他當年受到的打壓與嘲笑都煙消雲散。這個人就是優雅的科學獨行者錢德拉塞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