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漫話營口|兒時的遊戲

兒時的遊戲

作者 王人龍

  我出生於1983年,是個地道的營口80後。小時候,孩子們可玩的遊戲和玩具絕沒有今天的選擇面廣,不過卻要比現在有趣得多。

漫話營口|兒時的遊戲

那時候孩子們玩的遊戲雖不如現在科技含量高,卻也有很多花樣。打沙包、跳格子、跳皮筋、過家家、藏貓貓、“煽啪嘰”、“跳驢”、“憋死牛”、“大將二將”等等,都是那個時候孩子們玩耍的遊戲。

漫話營口|兒時的遊戲

那時,大多數營口人住的是平房,好處是方便溝通,不相識的小孩子也會在一起玩。我小時候非常淘氣,一度被認為患有“多動症”。不過,我對打沙包、跳格子的遊戲頗有些不屑,認為那“不是男孩子玩的遊戲”,至於跳皮筋、過家家之類,雖然我也玩過,但也總覺得不該是“男子漢們”所為。爬牆、爬樹這樣高風險、高難度的遊戲才是我的最愛。小時候我很瘦,論爬樹,沒有誰能爬過我。雙臂、雙腿勾住樹幹,只要樹不是太粗都能爬上去。直到現在我還掌握著爬樹的技巧。夏天時,我還喜歡去捉蜻蜓(營口方言管蜻蜓叫做“嘛令”)。雖然總是被瘋狂的蚊子咬上一身包,心裡卻充滿了歡樂。

  “扇啪嘰”是過去營口男孩普遍玩的遊戲。所謂“啪嘰”,就是一種圓形的、周長只有幾釐米的硬紙殼,因摔在地上有“啪、啪”的聲響,所以被稱為“啪嘰”。“啪嘰”的材質為捲菸包裝紙,那時被叫做“煙殼紙”,通常會將其疊成三角形。不同材料的“啪嘰”上會有一些古代名人、名著人物,也豐富了這種玩具的功能。那個時候,“啪嘰”不是買的,而是從別人手裡“贏”來的。兩個男孩或多個男孩,蹲在地上,揮著手中的“啪嘰”,你一下,我一下地扇來扇去。如今,雖然有些孩子也會玩這種遊戲,但早已不是自己用手疊成,而是玩具店買來的塑料製品,無論形狀還是工藝都與我們那個年代大相徑庭。

  男孩還有一種彈珠遊戲,稱為“彈琉彈”,遊戲雙方用玻璃彈珠相撞。還有兩種“騎驢”遊戲:“牆驢”和“跳驢”。程序是用“競鋼錘”的方法選出贏家輸家,輸家當“驢”靠在牆壁上偽裝成“驢”,贏者將騎在“驢”背上。“跳驢”和“牆驢”的玩法基本相同,輸家彎腰伏在地上,贏家從其後背跳躍過去。

  還有一種名叫“回頭一笑”的遊戲很流行。一群孩子用“競鋼錘”或“手心手背”的方法選出一個孩子。遊戲開始之後,被選出的孩子要離大家幾米遠背過身去,其他人要在他回頭之前以最短的時間走到或跑到這個孩子身旁,然後出手碰一下。遊戲過程中,背身的孩子要不斷回頭,如果回頭時發現有人動了,二者將互換身份繼續遊戲。這個遊戲在當時很多小孩都願意玩,且百玩不厭,直到今天仍在小孩子中流行。

  還有個遊戲名叫“嘎老將”,這個遊戲是兩個人用樹葉的莖相互拉,誰把對方的拉折了,就算誰贏。 還有很多遊戲,比如“猜猜誰摸你”、“憋死牛”、“大將二將”之類的小遊戲更是比比皆是。這些都是那個年代營口兒童們最常玩的。

  如今說起來,那些遊戲可能有點可笑,卻是那時候孩子們的鐘愛。那時候電視不普及、電腦電玩更沒有,這些小遊戲卻豐富了那個年代孩童們的精神世界。

本文選自《營口春秋》2014年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